第2课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汉代儒学》优秀课件 实用

《汉代儒学》优秀课件 实用

权需要的是( )
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4.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 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 上;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 示君主,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 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 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 “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 1、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 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 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 的社会功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 的民族。
• 3、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 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A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 》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1.2汉代儒学PPT课件

1.2汉代儒学PPT课件

5、打匈奴,通西域
汉武帝
6、开辟丝绸之路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பைடு நூலகம்2021
3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汉初的 “修养生息”,黄 老思想)
(2)政治:王国问题、边境问题等问题突出,需加强中央集权;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董仲舒 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②提出“君权神授”与“ 天人感应”(核心)
加强君权的需要
③提出“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建立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
巩④固提统出治“。三纲五常”, (提以倡思孝想道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2021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相7 辅相成)
2021
13
太学清议——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的史例
清议,指由古代乡里、学校对官吏的批评发展而成的社 会舆论,奖褒公卿,裁量执政,评论官吏、朝政的风气为历 代所继承。
顾炎武《日知录·清议》:“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里 选举,必先考其生平,一沾清议,终身不齿。”
2021
14
2021
11
2.兴办太学
学校规定: 太学生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知识链接P11)
学校规模: 开始不大,后来不断发展。
学生来源: 多为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
2021
12
3、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儒学: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5)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人民版高中必修3历史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共35张PPT)精选课件

人民版高中必修3历史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共35张PPT)精选课件

价 大一统意识 值 民本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意识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意识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的官立学校 )
2)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的工具。 ②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
力量相对薄弱。
小结:
儒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 ——蔚然大宗
成体系, 遭冷遇
秦朝时期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逐渐复苏 汉 隋武 唐帝时时期 ——正统思 地想 位强化
学以致用
1、秦朝实行“焚书坑 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 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汉因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献策?
1)现实需要: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 个 权,鼎维盛护时国期家,的但统也一面。临许多问题,需什要么加问强题中?央集
2)用人政策:
3)个人发挥: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 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 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思考: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拓展: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 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他的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 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第二节 汉代儒学
儒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春秋 战国
秦 汉汉(武帝)
产生
受打击 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
明末 清初
新发展 完善
经济方面:
背景 政治方面: 思想方面: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
政治上: 过程: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上:
影响
对汉代政治: 对民族精神:
对学术文化:
对主流思想: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天,人而感天应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 败乃至。”
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材料六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
夏为子而养之;“王三道纲之五三常纲”可求于天。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 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 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1、经济方面: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
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
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2、政治方面:汉武帝即位时,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
太学生考试合格后怎样?
什么是“太学清议”?
设立太学
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
影响? 对社会: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政治:①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太学生清议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

第2课 汉代儒学【人民版】

第2课 汉代儒学【人民版】

儒学பைடு நூலகம்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扼制思想文 化自由发展,有利加强专制统治
封建统治实为外儒内法
先秦儒学和董仲舒儒学的不同点
思想主张
先秦儒学
董仲舒儒学
仁、礼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大一统
思想来源
儒学 外儒内法 兼采各家之长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统治
新儒学的特点 ①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 阴阳家、法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 学) ②神学化,官方化。
1、实质:思文专制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统治
3及、至影秦响之:季有世维护,专焚制诗统书治,,坑巩术固士统,一作用; 六艺但从钳此制缺思焉想。,摧残文化,—思—想《文史化记成》为
政治附庸。
二、汉初:采取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秦末农实民行战“争修—生—养楚息汉”之政争—策—西汉建立
材材料料一二 汉兴至,武接帝秦之之初弊,,七诸十侯并年起间,,民国失家 作亡业事而,大非饥遇馑水。旱凡米,石则五民千人,给人家相足食,,都死者鄙 过廪半庾。高(祖lǐ乃n令y民ǔ得)卖尽子满,,就食而蜀府、库汉余,财十。 五自京仓税天之师天一子粟之下不。既钱陈能定累陈具,相百醇民巨因驷亡(万,盖同充,臧一贯溢(颜朽露没色而积有的储不于四存可外匹的校,马东。腐)西太败,), 而不将可相食或。乘牛车。 ————《《汉汉书书··食食货货志志》》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 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 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3.“三纲五常”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2汉代儒学(共22张PPT)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2汉代儒学(共22张PPT)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
从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
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 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 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 、“资料卡片”
4、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分析
史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 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 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 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 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应批判
3、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新特点
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 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 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 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 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背景和内容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1. 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 A.完全一致 B.正好相反 C.压迫限制 D.大力推崇
B )
2.“举贤良对策”是下列哪位统治者实行的选拔人才的 D 制度(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
3.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 要是因为它( ) C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有利于文化教体的发展 4.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不包括以下内容( ) B A.“君权神授” B.“节用而爱人” C.“天人感应” D.“天人合一” 5.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 A) A.举贤良对策 B.兴办太学 C.设五经博士 D.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大一统得到巩固; (2)专制主义政体定型; (3)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 ( BC179—BC104 )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 上《天人三策》,受到 重用。晚年辞职回家, 从事修学著书,著有 《春秋繁露》一书。
第2课 汉代儒学的兴起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 问题: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一、 焚书坑儒的批判
1、为甚么要 “焚书坑儒”?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 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文化成为政治 权力的附庸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 时政。
6. 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纲”是指( ) A ①“君为臣纲” ②“父为子纲”③“夫为妻纲 ” ④孝为“天经”“地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 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来 ?”太子以下的回答,汉武帝最满意的是 ( C ) A.高祖用武力夺来的 B.祖上传下的 C.上天赐予的 D.百姓拥戴而来的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汉代儒学 (共27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汉代儒学 (共27张PPT)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推崇黄老治术,
息”的政策,对外竭力维持和平。
出现“文景之治”—帝国时代君主 集权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也为后来 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
从“无为”到“有为”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寇边,边境难安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加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
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固是无益而 有损的。这种政策经文帝一朝的实验,流弊已不可掩。无论 如何,在外族窥边,豪强乱法,而国力既充,百废待举的局 面之下,“清静无为”的教训自然失却号召力。 -吕思勉《中国史纲》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思想主张
大一统 罢黜百家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思想统一
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加强君主专制 维护统治秩序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1、汉武帝兴办太学(公元前124年)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
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做官。
作用:(1)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
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 学资格入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2)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 志。
思考: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 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 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2、汉武帝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 的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 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的局面的改变④科技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 胜了唯心主义( ) A ①②③④都正确 B 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 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 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2、在治理人民的方法上,下面两位思想家主张、观点相反的是() A老子和韩非子 B孟子和韩非子 C老子和孔子 D墨子和庄子 3、“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 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汉代儒学情景问题切入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

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

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孔子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学习目标引领本课第一目“焚书坑儒批判”主要讲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焚书坑儒”,儒家文化进入低潮时期。

本课第二目“罢黜百家”主要讲述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主流地位。

本课第三目“太学的出现”主要讲述儒学为统治者所接受,进而逐渐制度化、宣传化。

本课第四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主要讲述随着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它的政治作用日益明显。

四目关系图示如下:【答案】①圣贤言论②焚书③浩劫④低潮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⑥文化共同体⑦汉武帝⑧平等竞争⑨学术思想⑩民族文化○11汉武帝○12汉昭帝○13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14大富豪○15文化传播○16察举制○17科举制○18儒学经典○19文化政治舞台○20执政者奴化臣民○21重学风气○22官僚队伍○23科学技术研究重难疑点探究1.如何认识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

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

显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另外,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2)影响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2.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典型例题示例【例1】(2010·北京·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D【例2】(2010·天津)《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此题可将问题改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答案】D【例3】(2009·安徽卷)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选取了儒家思想演变历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作为选项,知识点较多。

A项,是孔子的话,强调为政以德。

B项是荀子的话,说的是:大凡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

C项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我的愚见认为那些只要不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学说,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

D项是黄宗羲的话,强调要为万民服务。

【答案】C随堂巩固演练一、选择题1.董仲舒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目的的内容是()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说D.“制天命而用之”【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掌握、理解。

“天人感应”学说,讲天子之权源于上天,切不可为所欲为,否则会受到上天惩罚。

客观上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2.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体制D.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本题属比较型选择题,可直接判断,再带进选项验证。

A项符合秦“焚书坑儒”;B、C两项都不符合;D项反映了秦“焚书坑儒”的根本出发点,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利用思想上的统一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进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2011·潍坊模拟)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答案】A【解析】科举制下,不论年龄大小、社会地位高低,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学养取得官职,因而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4.(2011·嘉兴一中模拟)六集电视系列片《东方之光》解说词:“自然,中国还有千古一律的‘科举制度’……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

”对上述说法理解错误的是()A.“言必称三代”中的“三代”指夏、商、周B.“子曰诗云”泛指儒家言论C.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D.古代文学呈现出古典与高雅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三代”指的是夏、商、周,“子曰诗云”指的是儒家的学说和言论,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B、C三项表述都正确,应排除。

5.(2011·嘉兴一中模拟)“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寓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加科学【答案】B【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心学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守仁,而非朱熹;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和汉武帝;朱熹的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谈不上科学。

故A、C、D三项都应排除。

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

……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

(2)据材料,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3)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答案】(1)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2)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课后强化作业一、选择题1.(2011·沈阳)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这使此后的汉代功臣大将大多受到儒学影响。

2.(2011·广州)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D.“三纲五常”【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3.(2011·聊城)西汉时,辽宁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失火,董仲舒认为两处火灾是“天意”,“天”告诫皇帝应该杀掉那些不听话的诸侯王和不正派的高官。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A.“天人感应”B.“制天命而用之”C.“君权神授”D.“大一统”【答案】A【解析】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火灾是“天意”的主张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4.(2011·滨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福娃,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

在古代,将阴阳五行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答案】B【解析】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等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5.(2011·广东增城三模)“每岁得第之人……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材料中的“是”指()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得第之人……咸出于是”。

由此可知是科举制。

6.(2011·湖北黄石模拟)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得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该制度有利于()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证官员的文化素养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由材料“竞争俸禄与官职”“机会对任何人开放”依据是“学养”等信息可知是科举制。

②③④则是对科举制的评价。

7.(2011·重庆南开中学模拟)“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辍:停止)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