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20张PPT)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教育 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3、影响/评价: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升华 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
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
春秋战国
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 汉代 隋唐
焚书坑儒
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
并被秦始皇采纳
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为什么不焚? (1)秦《王秦朝记焚》书+博的士目官的管是理为的了文遏献制+知有识实分用子价的值思的想, (2)医书学籍、(卜医筮药、种卜树筮之、书种是树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3、影响/评价: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升华 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
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
春秋战国
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 汉代 隋唐
焚书坑儒
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
并被秦始皇采纳
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为什么不焚? (1)秦《王秦朝记焚》书+博的士目官的管是理为的了文遏献制+知有识实分用子价的值思的想, (2)医书学籍、(卜医筮药、种卜树筮之、书种是树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人民版.必修三 1.2 汉代儒学 (共26张PPT)

2、概况 ⑴焚书:
①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
②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
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③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
⑵坑儒:
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①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②目的:警告文化人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 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 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政策
不 同 原因 点
影响
目的 相 同 实质 点
作用
秦始皇
汉武帝
排斥、打击
尊崇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 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 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了统治者的需要
本课知识体系
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全面影响社会;
4、影响:
积极:⑴儒生即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是政治舞台上的 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⑵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 力量;
,消极:(1)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 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导致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 量相对薄弱
积极 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PPT课件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统治者注重儒学教 育的文化趋势。 )
2021
2、影响:
1)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焚书坑儒”
2021
问题1: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1、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 2、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 秦朝的统治; 3、导火线:儒生抨击郡县制(主张分封,反对郡县)
2021
• 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诗、 书、百家语等+禁书
2021
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内:经济凋敝、王族问题 外:匈奴威胁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 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 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2021
4、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 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 固政治的大一统)
2021
3、特点:
(1)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外儒内法。 (综合性) (2)把儒学神学化 、体系化、官方化。(神学化) (3)把先秦儒学的“民本”发展为“君本”,从批判时政转 为维护现实统治。(现实性)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统治者注重儒学教 育的文化趋势。 )
2021
2、影响:
1)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焚书坑儒”
2021
问题1: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1、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 2、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 秦朝的统治; 3、导火线:儒生抨击郡县制(主张分封,反对郡县)
2021
• 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诗、 书、百家语等+禁书
2021
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内:经济凋敝、王族问题 外:匈奴威胁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 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 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2021
4、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 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 固政治的大一统)
2021
3、特点:
(1)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外儒内法。 (综合性) (2)把儒学神学化 、体系化、官方化。(神学化) (3)把先秦儒学的“民本”发展为“君本”,从批判时政转 为维护现实统治。(现实性)
人民版必修三汉代儒学课件

汉代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汉代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提倡的仁、义、礼、 智等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为后世提供了 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构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框架
汉代儒学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为中国封 建社会的组织结构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社会治理产生了深 远影响。
04
汉代政治稳定,社会秩 序良好,为儒学的兴起 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
010203董 Nhomakorabea舒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提 出了“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等思想,为儒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玄
汉代经学家,对儒家经典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释, 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何休
汉代经学家,提出了“三 纲五常”等思想,为儒学 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支持。
汉代儒学与法律
法律儒家化
重视家族法
汉代儒学对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法 律逐渐儒家化,强调以德治国、以德 行政,倡导礼治。
汉代儒学强调家族法的重要性,认为 家族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对家 族内部的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行了规定。
礼法并重
汉代儒学主张礼法并重,即以礼为根 本,以法为手段,通过礼与法的结合, 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汉代儒学的影响
01
02
03
04
儒学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和应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
表之一。
儒学对汉代的政治、文化、教 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学在汉代的发展过程中,逐 渐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
有中国特色的儒学文化。
儒学在后世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
历史教学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节 汉代儒学 (共22张PPT)

(2012年天津) “《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 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 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依据材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 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 古代社会的影响。
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 儒学体系。
——《汉书·董仲舒传》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42021/9/14Tuesday, September 1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42021/9/142021/9/149/14/2021 7:14:54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42021/9/142021/9/14Sep-2114-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42021/9/142021/9/14Tuesday, September 14, 2021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依据示例填空
孔子说:我 克己复礼 孟子说:我___民___贵___君___轻________ 荀子说:我___君___舟____民___水_______ 老子说:我___以___柔____克___刚_______ 庄子说:我____顺___其___自___然_______ 韩非子说:___把___他___们___全___杀____了_ 墨子说: 别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2 汉代儒学课件PPT

栏目导航
合作探究 攻重难
栏目导航
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料一 (公元65年)①壬寅晦,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②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兢惧。” 史料二 董仲舒……③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 教主化的进程,④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为稳定 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栏目导航
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 对其持批判态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 建成分,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栏目导航
儒学成为正统 史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 间……①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 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 的绳子都朽断了。 史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 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②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 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栏目导航
[解读] (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 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 点。
栏目导航
[思考] (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 有何显著特点?
——顾颉刚
栏目导航
史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③秦始皇 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 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 的作用最大,④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合作探究 攻重难
栏目导航
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料一 (公元65年)①壬寅晦,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②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兢惧。” 史料二 董仲舒……③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 教主化的进程,④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为稳定 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栏目导航
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 对其持批判态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 建成分,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栏目导航
儒学成为正统 史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 间……①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 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 的绳子都朽断了。 史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 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②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 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栏目导航
[解读] (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 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 点。
栏目导航
[思考] (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 有何显著特点?
——顾颉刚
栏目导航
史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③秦始皇 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 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 的作用最大,④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共33张PPT)

材料七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 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 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1.董仲舒新儒学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和身心修 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3)吸收了各家思想内容,外儒内法。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作用
治国思想 针对问题
“君权神授” 君主专制 “天人感应” “大一统” 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仁政” 土地兼并
评
价
君权合理化,有利于抑制暴政 实施仁政;但是带有迷信色彩。
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的政治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 达到政治上统一,结束了百家 争鸣局面,抑制思想自由发展 关注民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实现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 治秩序;有利于发扬传统道德。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3.汉武帝时国家面临严峻的形势
(1)土地兼并严重; (2)诸侯国的威胁; (3)匈奴威胁边疆,边患不定;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ຫໍສະໝຸດ 1.焚书坑儒:儒学遭重创根因:秦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为政治权
力服务 直因: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 统治 具体步骤:焚书、坑儒 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2.汉初黄老之学:儒学有所恢复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布曰:“欲为帝耳。”
——《史记·黥布列传》 刘邦彻时即期位郡时国郡形国势形图势图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 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 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 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3.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 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 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汉书·儒林传》
民
太学
间
儒家思想
社
察举制
会
儒
官 方
家意
学识
说
形 态
读书 ——做官
(儒家经典)
百家百争家鸣争→鸣儒→学一独家尊独尊
• 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 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学的? • 独尊儒学有哪些影响?
春秋 战国
前221
秦 前206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汉 前140
儒学独尊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 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 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 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李斯
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 受到严厉打击?
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 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5、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 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6、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 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 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7、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 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 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的统一,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是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灭学之祸”)(钳制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 官
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把道家、
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使其 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 要)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
4、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 2)对社会风气: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 3)对统治基础: 治基础;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4)对儒学:
(1)积极影响:
① 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 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 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 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⑤ 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2)消极影响:
① 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 具;
② 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 对薄弱。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立 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 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 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1、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 正 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2、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 化生活。
感悟历史: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 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 西汉 董仲舒
2、背景: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加 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天人协调、和与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大一统意识
价 民本意识 值 和谐意识
道德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步;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统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思考: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什么?
① 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1、汉三武、帝太创学立太的学出现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与科举制的 关系)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八 股取士)
3以、考特试点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一 、 焚期相比,秦的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 动活跃;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 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 术氛围。
(中央集权的需要) (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总结: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 统)
4、董仲舒的核心观点: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
李斯
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 受到严厉打击?
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 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5、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 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6、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 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 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7、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 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 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的统一,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是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灭学之祸”)(钳制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 官
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把道家、
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使其 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 要)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
4、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 2)对社会风气: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 3)对统治基础: 治基础;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4)对儒学:
(1)积极影响:
① 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 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 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 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⑤ 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2)消极影响:
① 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 具;
② 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 对薄弱。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立 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 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 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1、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 正 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2、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 化生活。
感悟历史: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 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 西汉 董仲舒
2、背景: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加 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天人协调、和与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大一统意识
价 民本意识 值 和谐意识
道德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步;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统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思考: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什么?
① 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1、汉三武、帝太创学立太的学出现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与科举制的 关系)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八 股取士)
3以、考特试点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一 、 焚期相比,秦的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 动活跃;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 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 术氛围。
(中央集权的需要) (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总结: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 统)
4、董仲舒的核心观点: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