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二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一、单选题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2.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德主刑辅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重视伦理3.“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4.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 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5.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6.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7.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1 2 汉代儒学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1 2 汉代儒学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解读] (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 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 点。
[思考] (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 有何显著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 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 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因而汉武帝接受“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2)①“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 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②“利禄的诱引”:启用儒 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3)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观点:不合理。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 书成为社会风尚。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 国家的统一。
【提示】 (1)“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特点:神学化和宗教化。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 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 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 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彩,但也起到了 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
知识点三 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并 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地方教育 系统。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使其在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汉代社会风貌,如服饰、建筑、礼仪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文化氛围。
2.创设历史场景,如还原汉代儒家学者讲学、辩论的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儒学的发展过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历史地位,让学生掌握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历程。
2.通过分析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阐述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运用历史案例,展示汉代儒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儒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汉代儒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儒学价值的思考。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兴起、发展和影响。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汉代儒学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案例以实际教学为背景,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汉代儒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本章节的教学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本案例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案例采用了问题驱动、情景创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儒学,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1. 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 A.完全一致 B.正好相反 C.压迫限制 D.大力推崇
B )
2.“举贤良对策”是下列哪位统治者实行的选拔人才的 D 制度(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
3.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 要是因为它( ) C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有利于文化教体的发展 4.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不包括以下内容( ) B A.“君权神授” B.“节用而爱人” C.“天人感应” D.“天人合一” 5.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 A) A.举贤良对策 B.兴办太学 C.设五经博士 D.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大一统得到巩固; (2)专制主义政体定型; (3)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 ( BC179—BC104 )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 上《天人三策》,受到 重用。晚年辞职回家, 从事修学著书,著有 《春秋繁露》一书。
第2课 汉代儒学的兴起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 问题: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一、 焚书坑儒的批判
1、为甚么要 “焚书坑儒”?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 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文化成为政治 权力的附庸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 时政。
6. 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纲”是指( ) A ①“君为臣纲” ②“父为子纲”③“夫为妻纲 ” ④孝为“天经”“地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 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来 ?”太子以下的回答,汉武帝最满意的是 ( C ) A.高祖用武力夺来的 B.祖上传下的 C.上天赐予的 D.百姓拥戴而来的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二 汉代儒学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二 汉代儒学 含解析

二 汉代儒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故选B项。

2.《汉书·儒林传》中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通过政府的提倡和支持实现的,故C项错误;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是儒学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3.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在孔子之后,享尽尊崇。

但是孟子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

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孔子,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

这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 )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C.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D.提出了“仁政”学说,如“仁政”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但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与利益,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故排除A、C、D三项。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

“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精编版

“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精编版

官学
汉代 学校 系统
中央官学—— 太学 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 地方官学 ——郡国学校
私学
做官
察举制
读书 (儒家经典)
积【极合:作探究】
思想上: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正统)
(5)汉武帝独尊儒术有何影响? 政思治想上:的有统利一于促巩进固了大政一治统国的家统和一稳,定同社时会·秩··序··;·又会强化人 ③们文对化于教统育一上:的儒认学同教和育文官化方的化认和制同度,化从,而带培动养了出民同间积质极化向的学民的 风族气心,理有和利民于文族化情的感发,展·和··传··播·必,将推成进为了传一统种文稳化定的的传民承族与情发展感;
(儒学产生)(低潮)
汉武帝(前156-87年)
汉初
前202 前141
黄老之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复苏)
(二)罢黜百家
【自主学习】 2.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并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1)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大一统的现实需要;
刘诸彻侯即坐位时大郡,国形威势胁图 中央;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董仲舒(前179-104年)春秋战国 Nhomakorabea秦朝
前770百家争鸣 前221 前206 (儒学产生) 焚书坑儒
汉武帝(前156-87年)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焚书坑儒”?
【合作探究】思考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学的?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 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必修三专题一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复习

必修三专题一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复习

〖探究5〗如何评价新儒学?
①加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 积极 稳定社会秩序; ②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③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①唯心成分多、迷信色彩浓; 消极 ②不利于学术发展; ③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 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1、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 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 董仲舒 A.主张“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 B.提出“大一统”思想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D.认为“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 “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专题一 汉
课标要求:
第二节 代 儒 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道汉代—独尊 儒术——儒家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二个王朝
二个帝王
儒士两种命运
秦始皇
焚书坑儒
西汉(前202-公元9年) 汉武帝(前156-87年) 董仲舒(前179-104年)
〖探究1〗为何汉初“无为而治”? 汉初经济残败,百废待兴 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无为而治” “文景之治”
〖探究2〗武帝即位初面临怎样的危机? 一、独尊儒术背景
材料一:“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 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汉武帝即位后, 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 诏令各地方长官 日晁错是也。”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推举“贤良方正” 材料二:“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横,或 的学者到长安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士,公、卿、 献计献策。 —阶级矛盾激化 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 盛而衰,固其变也。” ——《史记· 平准书》 材料三:“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匈奴绝和亲, 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 记· 匈奴列传》

第2课 汉代儒学

第2课 汉代儒学
Dream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 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 到打击。 (焚书坑儒)
Dream
焚书坑儒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 化? (1)变化: 战国:百家争鸣; 秦朝:焚书坑儒。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 国纷争的局面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Dream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世官制——(两汉)察举制——(魏 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科举制 —— (明清)八股取士 2、 科举制的演变: 确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 完善——唐朝:明经、进士科为主 发展——北宋:取士人数大增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3、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Dream
Dream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 受到打击。 (焚书坑儒) 2、社会背景: ①汉初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
②汉朝中期王国问题、民族问题、土地兼并严重 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Dream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 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经济上—— 实行铜、钱、盐、铁官营制度 民族关系上—— 北击匈奴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文化专制 Dream
扼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