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师)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考纲导航】1、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2、了解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5、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知识梳理】(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1、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商品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五)、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展方向:⑴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典型例题】【例题1】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易错辨析1】东北地区就是指东北三省吗?提示不是。
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而这里所讲的东北地区,其范围除了东北三省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3.自然条件(1)气候(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易错辨析2】东北平原的农业熟制都是一年一熟吗?提示不是。
东北平原中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的熟制为一年一熟;辽河平原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可以种植冬小麦,农作物可两年三熟。
4.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3)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4)广阔的国内市场。
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易错辨析3】三江平原素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提示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一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例1】(2019·石家庄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茶树具有喜温畏寒、喜湿恶水、喜光怕晒、喜酸怕碱的特征,有“高山有好茶,平地有好花”之说。
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提示与建议1.掌握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初步掌握合理进行农业布局的思路与方法。
3.认识提高地区粮食生产商品率的做法和措施。
4.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依据。
【互动探究】◆◆知识梳理一、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1.依据:、区位条件、、市场需求。
2.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实现区域内、和效益的统一。
二、地理条件1.气候:气候,雨热同季,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的影响。
2.地形:包括、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平原面积广阔,易发展,山地丘陵地区易发展林牧业。
3.土壤:、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良好的,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三、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地貌、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1)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区:平原地区,包括平原、平原和平原。
②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和长白山区,全国最大林区是大小兴安岭②特产区:盛产珍贵药材,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南盛产苹果。
(3)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②畜种:三河牛和,东北红牛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特点:大规模生产,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经营类型:国营农场,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新疆区域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新疆区域农业发展情况汇报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新疆区域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首先,新疆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年来,新疆不断加大粮食生产力的提升力度,实施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科技示范推广、优质种子推广等措施,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其次,新疆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新疆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此外,新疆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疆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丰富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向深加工、精细加工转变。
再者,新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新疆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端、特色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最后,新疆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疆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新疆区域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新疆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新疆农业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为新疆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一、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农村区域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
首先,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力低下;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再次,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模式;最后,农村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了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
二、农业推广对策提出1.优化农村人口结构,鼓励留守农民参与农业生产。
针对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留守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留住更多的人口在农村从事生产活动。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是当前农村区域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应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素质对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农民的创新意识和竞争力。
5.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农业推广的支持力度。
政府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农业推广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推动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
三、农村区域发展实践案例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该地区长期以来致力于农村区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信阳市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优化农村人口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信阳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增加了农产品产量。
同时,信阳市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培育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业产业建设和区域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农业产业建设和区域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农业产业建设和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1. 提高农业科研投入,优先支持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3.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1. 按照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2. 加强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产业链条效应,提高农业产值。
3.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实施农业品牌战略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品质。
2. 培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 加大农业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2.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3. 探索农村土地整治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旱涝能力。
2. 完善农业交通网络,提高农业物流效率。
3.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
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1. 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引进国外优质农业资源。
2. 加强农业对外投资,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
3. 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七、增加农民收入1.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2.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八、强化农业政策支持1.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
2. 优化农业信贷政策,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 落实农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九、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 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活动:2
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 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活动:3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 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以使牲畜免受到寒冻 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 ③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人工播种优质,改良畜种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 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地区专业化生产
阅读“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活动
(1)大型国有农场集中,专业化水平高,粮食总量及人均高。 (2)有,因为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商品粮供给仍很紧张。 (3)东北地区提高粮食总量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加上低温等自然灾害。 (4)参考“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相关内容。
热量
水分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农业布局特点
林业和特产区 四大优势: 全国最大的林区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宜林地区广泛 森林树种丰富
农业布局特点
畜牧业区 农牧条件好,品种优良
活动:1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联系了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 利用了塘泥、蚕沙、蔗叶等副产品;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 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与实施

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与实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提出了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探讨如何在实施中取得更好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1.农业区域化的概念农业区域化,是指依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将农业生产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内有效组织生产,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集约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农业区域化的意义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农业区域化的特点农业区域化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差异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有所不同,但各区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必须注重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
4.农业区域化的实施路径农业区域化实施的路径有多种选择,可以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等途径,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5.农业区域化的关键问题农业区域化实施中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如资源利用不均衡、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乡村基础设施滞后等,需要针对性解决。
6.农业区域化发展的前景农业区域化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等因素的推动,农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7.农业区域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开展。
8.农业区域化的国际比较我国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如美国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日本的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等,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9.农业区域化的政策保障为了保障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包括财税激励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沃野千里
黑土主要分布: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 部、三江平原西部
黑钙土主要分布:
松嫩平原中部 大兴安岭两侧
特点:
有机含量高,土 层深厚、肥沃、 生产力高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二、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基础
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可为农业提供大量生产 资料和对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推动农业 产业化,农牧兴工,工促农牧。
2.东北地区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东北地区工业、交通和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对东 北的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下图所示:
农业生产的 三大林区之首 长白山地
类型
地面 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对农业的影 响
优势农业资源
南部
沃野 平 千里 原
北部 中部
地面 高 西部
坦荡 原
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地形条件往 往影响区域 农业生产的
土地资源丰富,土壤 肥沃(平原面积广大、 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类型 内蒙古高原东
部
优质草原牧场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自然条件 气候
①气候类型及特 点:大部分属于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 气候区;冬 季 寒冷 ,夏季 玉米、大豆,小麦,甜菜 温暖。
中国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气候
高寒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
特点 样
我国重要的 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
地位
畜牧业生产基地
(2)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包括高原、 平原 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 便于开展农业 多种经营 。 ②土壤条件: 黑土 、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 有机质 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独特的地理 条件
商品农业 基地
商品粮基地 林业基地 畜牧业基地
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116° 120° 125° 130°135° 53°
50°范围:包括黑龙江、 吉林、辽宁三省和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是一个自然单元完
45°整、资源丰富、内 部经济联系密切的 地区。(注:与政
40°治同区)划中的东北不
交通条件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面向东北亚,利 于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 。
人口密度 开发晚,地广人稀(经营规模大,商品率高)
工业
工促农牧 农牧兴工
交通发达 对外联系
方便
农业
开发晚 人口密
度低
[检测·抓基础] 1.东北地区概况
项目
内容
黑龙江
范围 包括
、吉林、辽宁三省和
内蒙古自治区
东部
中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区
P61 读图思考
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农 业生产有哪些因素?
有利: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品质较好 ②病虫害少 ③有机质积累多,流失少,土壤肥沃 ④春季积雪融化,缓解春旱。
不利:①限制作物品种 ②影响作物熟制 ③易受低温冻害 ④漫长冬季需解决牲畜御寒和饲料
农业的区位选择, 实质就是对农业土 地的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活动P68:
区域 珠江三角洲
南疆地区 海南岛
云南省
农业发展方向 出口农产品基地 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基地
花卉基地
主导因素
邻近港澳台地区 光照充足
热带地区, 水热条件好 气候温和湿润, 四季如春
东北农业在全国农业中的定位及发展方向
东பைடு நூலகம்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自然条件 地形 --三面山环,中央平原
有利于发 展农、林、 牧等多种 农业经营
[读图思考·拓认知] 教材P61 图4.3 此图的主旨是显示东北地区的地形分布情况。从分 析图例入手,需明确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提示:山环水绕、平原广阔、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形结构的基 本特征,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环 绕。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 什么关系?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 因此品质上乘,且因气候寒冷,病虫害少,无需农 药,堪称“绿色大米”。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 什么有利条件?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进行 农田基本建设等。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 机械设备 、化肥等生产资 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 经济格局。 (2)交通运输: 交通发达 ,对外联系方便。 (3)开发晚、人口密度密度低:农业经营规模大,有 利于发展 绿色农业 和大农业。
[解疑难]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相对于地形、土壤等来说,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 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 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如下表所示:
(2)地形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类型有何影响?
提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高原地势平坦,因降水较多,所 以成为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约占全国 平原总面积的1/3,成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周围山地 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自然条件 土壤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区为例
新疆
内蒙古
西藏
云南
大兴安岭地区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Ba平ck 原to
school
同学们还 记得农业 区位因素 有哪些吗?
综合分析
抓住主导因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取得区域农 业竞争优势,每个区域应综合考虑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本 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确定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北 部
寒 温 带
1 000℃
毫米,集中 制度和生 ②作物易受到低
在夏季,雨 产特点 温冻害的影响;
热同期
③农事活动:春
播、夏管、秋收
(2)地形、土壤条件:
地面
对农业的影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结构
响
西部 山环 山 北部
大兴安岭 地形条件往 小兴安岭 往影响区域 森林资源丰富,
水绕 地 东部
地 区
温 度 带
≥10℃ 的积温
气候特征
对农业 影响
农业生产状况
南 部
暖 温 带
3 600℃
①东北地区的水
温带季风气
热条件基本满足
候,冬季寒 制约一个 喜凉类作物一年
中 部
中 温 度
1 000℃~ 3 600℃
冷,夏季温 暖,降水量 300~1 000
区域农业 的生产品 种、耕作
一熟的生长需求, 作物生长季节集 中在 4~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