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Word版
高中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和衰落原因。
过程与方法1.运用案例分析和对比的方法,理解传统工业形成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一个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重难点】1.重点:传统工业区衰弱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2.难点: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及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结果形成工业地域。
工业地域的两种情况: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阅读课本65页第一自然段,总结归纳。
问题探究,归纳提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迁移运用能力)师:传统工业区的特点?(点拨:发展基础、工业部门、生产规模、工业分布)生: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老师与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师:世界上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分布?生:美国东北部、英国中部、我国的辽中南、德国鲁尔区。
老师展示世界工业分布图【导入】活动一:师:1、两次世界大战均有该国发动的,并且成为战败国。
2、该国是啤酒生产大国,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
生:德国活动二:师:假如你是一名德国导游,请向大家介绍德国的地理情况。
学生结合德国行政图、地形分布图等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预设:德国的邻国;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形(学生读图并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师:同学们回答的不错(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活动三:全班同学扮演鲁尔区的公务员,老师扮演前来投资建厂的客商,同学们需大力推介鲁尔区,以说服老师在此建厂。
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鲁尔区的概况,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通过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归纳总结我国辽中南地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学生学会迁移运用)2.小组讨论、分析鲁尔区和辽中南地区发展衰落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2. 掌握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3. 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认识其差异性和地域性。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2. 新工业区的特点3. 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分析4. 工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5. 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形成条件,新工业区的特点,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分析。
2. 难点:工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工业区的形成、发展、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工业区的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区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介绍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特点,新工业区的特点,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工业区的形成条件、特点、发展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练习解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特点,新工业区的特点;能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认识其差异性和地域性;能提出针对工业区发展的解决方案,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工业区的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讲解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特点,新工业区的特点;第二课时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讨论工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了解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优势。
3. 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1. 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四、教学难点:1.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比较分析。
2. 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优势。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异同。
4. 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区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优势。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如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如深圳、苏州等)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发展特点。
4. 比较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异同,总结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区发展的未来趋势。
七、课堂讨论: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讨论如何促进我国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传统工业区的特点与案例分析1.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与特征讲解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分析传统工业区的特点: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中等1.2 传统工业区的案例分析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分析其兴衰原因探讨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传统工业区的特点与发展现状第二章:新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2.1 新工业区的定义与特征讲解新工业区的概念分析新工业区的特点:技术密集、轻型产业为主、分散布局等2.2 新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条件探讨新工业区形成的条件: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分析新工业区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三章: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概况3.1 沪宁杭工业基地介绍沪宁杭工业基地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与发展优势分析沪宁杭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3.2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介绍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与发展优势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特点与潜力第四章: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4.1 自然资源因素讲解自然资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分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的作用4.2 社会经济因素讲解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分析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交通物流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第五章: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5.1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讲解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工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5.2 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分析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六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区发展6.1 全球化对工业区的影响讲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发展特点分析全球化对工业区竞争格局的影响6.2 我国工业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探讨我国工业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优势与挑战分析我国工业区如何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等第七章:高新技术产业与工业区发展7.1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与影响讲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与特点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区发展的影响7.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区布局介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分布特点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区布局的影响与启示第八章:服务业与工业区的发展8.1 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对工业区的启示讲解服务业的概念与特点分析服务业发展对工业区的启示:产业链完善、产业融合等8.2 服务业在工业区的发展策略探讨服务业在工业区的发展优势与挑战分析服务业在工业区的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水平等第九章:生态工业区与可持续发展9.1 生态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讲解生态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生态工业区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9.2 生态工业区的发展策略探讨生态工业区的发展优势与挑战分析生态工业区的发展策略: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第十章:工业区的转型与升级10.1 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必要性讲解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必要性分析工业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0.2 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路径与案例探讨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路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分析我国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成功案例:深圳、苏州等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特点、案例分析、形成与发展、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概况、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以及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人教版必修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临朐六中高二地理备课组2009年10月18日第1课时传统工业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整治措施;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鲁尔区繁荣—衰落—振兴的发展历程,掌握传统工业区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工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念和人地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难点】重点: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其整治措施难点:鲁尔区的衰落原因【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课前预习(见附录预习学案)二、课内探究●导入新课: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在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其中传统工业区多形成于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它们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
本节课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探讨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
首先呈现本节授课思路:(一)传统工业区1.用课件展示“世界铁矿和煤炭资源分布图”,并标出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并落实它们的位置,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出其主要的区位优势,填写在学案纸上。
2.通过教师对传统工业区的工业部门特征(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工业规模特征(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和工业分布特征(高度集中)的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二)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点通过分析工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钢铁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状况,并从中发现所隐藏的危机与矛盾,也就自然地认识到鲁尔区衰落出现的必然性。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课程中关于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内容。
通过分析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影响以及新工业区的崛起,使学生了解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影响;(2)了解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和崛起原因;(3)分析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掌握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地理问题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影响;(2)新工业区的特点、崛起原因;(3)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2. 教学难点:(1)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比较;(2)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区的特点和差异,激发学生对工业区地理现象的兴趣。
2. 传统工业区:(1)介绍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2)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影响;(3)案例分析: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分析其兴衰原因。
3. 新工业区:(1)介绍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2)分析新工业区崛起的原因;(3)案例分析:以珠三角为例,分析其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和挑战。
4. 比较与讨论:(1)分组比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2)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典型工业区的特点和影响;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新工业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影响;2. 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和崛起原因;3. 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4. 案例分析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5. 关注社会发展和地理问题的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word教学设计

4.3-1 传统工业区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3、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4、了解新工业区的突出特点及代表性地区。
5、掌握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工业区这两个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科学区位观念和人地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思想二、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
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新兴工业区以意大利工业区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途径2、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工业区两个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
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自主学习:1、说出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及其主要分布地区2、传统工业区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的工业有哪些3、阅读案例3,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4、试归纳鲁尔区曾经衰落的原因5、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有哪些6、对比鲁尔区分析我国辽中南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问题,完成P67活动第3题(三)小组讨论(8′)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及其整治的措施?2、对比鲁尔区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区,注意它们之间的异同。
(四)展示交流(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案主题: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b. 让学生了解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c.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点:a. 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b. 新工业区的特点。
c.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
3. 教学难点:a.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别和联系。
b. 如何分析和评价不同类型的工业区。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新工业区的定义和发展趋势。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区的概念和发展。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 比较: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工业区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其发展特点和优劣势。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工业区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特点、异同。
2. 选取一个具体的工业区案例,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劣势。
六、教案主题:传统工业区的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某个具体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b.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工业区发展的能力。
2. 教学重点:a. 某个具体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b. 该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 教学难点:a. 如何分析和评价工业区的发展。
七、教学内容:1. 选取某个具体的传统工业区作为案例。
2. 分析该工业区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 评价该工业区的发展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案例工业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自然、人文科学中有关地域性的特点。
2、了解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的方式。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提高学生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心和参与程度;强
化科学的区位观;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途径
三、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自制图
四、课时安排:
计划课时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分析法、图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
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共同特点:(1)一般是有煤、铁资源基础。
(煤铁复合体型)
(2)以传统工业部门(如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为主,以大型骨干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3)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
许多大型企
业通过工业之间投入产出的联系高度集中(由繁荣→衰落→改造→……)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
从教材(图5.32)可看出鲁尔河附近
多为露天煤田,可自南(鲁尔河附近)向北(利珀河附近)逐渐开采。
2、离铁矿区较近。
本区铁矿资源贫乏,但离法国东北著名的落林洛林铁矿区近。
(鲁尔区
的铁矿最初来自法国,后来则来自瑞典等国。
主要经荷兰鹿特丹港通过内河运入。
3、充沛的水源。
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珀河等
4、便捷的水陆交通。
水运方面: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连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
(请同学分析原因,教师总结与地形、海洋性气候的关系)陆上交通:鲁尔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德国邻国多,连接欧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铁路都经过这里)
5、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三、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
其中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最为明显。
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
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学五大传统工业
部门。
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的基础。
从上图中(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可看出,某一工业部门的衰落将导致全区生产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教材(图5.34)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上升,而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下降。
教材19页(表5.3)
3、世界性钢铁过剩。
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性的钢
铁市场竞争激烈。
②7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①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②鲁尔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新兴企业不愿到这里落户。
四、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20世纪60年代,主要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1、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从教材(图5.35)可看出:由原采矿区,到现采矿区,再到规划中的采矿区面积减少。
1956年后停用的矿井多,而使用中的矿井和规划中的矿井少。
煤炭、钢铁工业厂矿企业数量减少,每个厂矿的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
新建或迁入企业: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为主,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多个部门。
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均衡发展。
例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些钢铁公司以联营的方式把炼铁厂建到荷兰海边,再把生铁运到鲁尔炼钢、轧钢。
原因是就近通过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费。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教材(图5.36)
问题:德国有发达的陆上(铁路、公路)交通网,为什么铁矿石还是靠水运?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高等院校几十所(鲁尔大学、多特蒙德大学等);中等技术学校;大批科研机构。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控制——回收处理——绿化)
严格控制废气、废水等的排放;建立并完善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系统;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区内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30平方米。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的概念、分布和特点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1.发展的区位特点
2.衰落的主要原因
3.综合整治措施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