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毒理学章节重点总结(公共卫生安全评价)
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重要知识点串讲

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重要知识点串讲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的学科。
在公共卫生领域,毒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了解毒物的致病机制、评估风险以及制定公共卫生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串讲的形式介绍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毒物分类毒物按照其来源、性质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毒物分类包括:化学毒物、物理毒物、生物毒物和放射性物质。
其中,化学毒物是最常见的一类毒物,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重金属等。
二、毒理过程毒理过程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四个阶段。
吸收是指毒物进入机体的过程,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行吸收。
分布是指毒物在机体内的传播和积累过程,常受到血液循环和组织亲和性的影响。
代谢是指毒物在机体内经过化学变化的过程,通常以肝脏为主要代谢器官。
排出是指毒物从机体内被排除的过程,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出气体等途径实现。
三、毒性评价毒性评价是指对毒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程度的评估。
常用的毒性评价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和亚慢性毒性评价。
急性毒性评价主要评估毒物短期暴露下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慢性毒性评价则关注持续或重复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评价则是中间期评价,旨在探寻慢性毒性的早期迹象。
四、毒物效应不同的毒物可以引起不同的毒物效应。
毒物效应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效应、慢性毒性效应和致畸效应。
急性毒性效应是指毒物短期暴露下生物体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如呼吸困难、中毒症状等;慢性毒性效应则是长期暴露引起的生物体损害,如癌症、神经系统损害等;致畸效应是指毒物对胚胎或胎儿的影响,导致先天性缺陷或发育异常。
五、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毒物暴露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健康效应进行定量评价。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危险识别、暴露评估和风险特性等步骤。
危险识别是确定毒物引起的潜在健康风险;暴露评估是评估人群暴露于毒物的程度和频率;风险特性是通过对暴露与效应之间关系的分析,确定暴露下可能出现的风险。
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度理学基础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毒物2.biomarker3.medianlethaldose4.hypersensibility5.hormesis6 6.Zch7.靶器官8.毒性9.阈剂量10.最大无作用剂量11.剂量-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13.危险度14.危害性15.安全性【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
标出阈值和饱和度。
标出二者轴线。
5.一个剂量-反应曲线能告诉毒理学者怎样的信息?6.NOEL, NOAEL, LOEL和LOAEL之间的区别是什么?7.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论述题】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2.代谢活化3.物质蓄积4.功能蓄积5.生物转化【问答题】1.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2.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3.外源化学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4.何谓肠肝循环?5.何谓肝外代谢?何谓生物转化的双重性?6.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
7.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8.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毒理学意义。
9.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
10.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11.列举出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12.列举六种II 相反应。
卫生毒理学重点笔记

一外源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
3.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化学物的剂量越大, 所引起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 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
这俩关系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
4.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
(1)直线(2)抛物线(3)S形对称非对称(4)U形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的比较曲线量反应质反应应用个体群体基础毒理与分子生物作用统计学理论中段斜率机制相似的斜率相等易感性分布斜率位置个体易感群体性中位易感性(5)低剂量兴奋效应一些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一些非营养性的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也会使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呈U形、倒U形、J形等。
(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的意义①确认该效应是化学物的毒性反应②剂量-反应的信息可确定平均(中位数)反应③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提示危害程度和有效剂量范围④剂量-反应曲线左侧的形状可能表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极易感的亚人群。
⑤以特定的终点反应的平均值和范围可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 特别是如果在类似条件下收集的信息。
⑥从剂量-反应数据可能得到未观察到效应水平(NOEL)或未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NOAEL), 也可得到基准剂量。
这些参数可用于安全性评价和危险评定。
【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卫生毒理学研究任务A.对外源化学物进行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B.研究机体中毒机制C.保护高危险人群D.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提供科学依据E.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措施[答疑编号700846010201]【正确答案】C【例题】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A.毒效应谱B.毒素C.毒物D.毒性E.中毒[答疑编号700846010202]【正确答案】D【例题】毒效应谱包括A.负荷增加B.亚临床变化C.死亡D.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E.以上都是[答疑编号700846010203]【正确答案】E【例题】以下关于靶器官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B.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在靶的浓度C.甲基汞的靶器官是脑组织D.靶器官中毒物的浓度一定最高E.骨骼不是铅的靶器官[答疑编号700846010204]【正确答案】D【例题】以下不是毒理学研究方法的是A.数理统计法B.整体实验法C.体外实验法D.人体观察法E.流行病学研究[答疑编号700846010205]【正确答案】A【例题】气溶胶包括A.气体、蒸汽、烟B.蒸汽、烟、雾C.雾、烟、尘D.气体、雾、尘E.雾、烟、蒸汽[答疑编号700846010206]【正确答案】C【例题】吸收入血的外源化学物的量为A.暴露剂量B.潜在剂量C.应用剂量D.内剂量E.靶剂量[答疑编号700846010207]【正确答案】D【例题】关于剂量-反应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确认化学物毒性B.可确定平均反应, 给出易感性范围C.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D.确定基准剂量, 为危险度评价收集资料E.确定何种暴露途径危害更显著[答疑编号700846010208]【正确答案】E四、时间-反应关系在毒理学中, 时间-反应关系涉及多个方面, 如在某一固定剂量时, 毒效应发生的时间过程, 或对于相同的效应,时间与剂量的关系。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总结卫生毒理学[考点1] 毒理学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考点2] 卫生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①对环境因子(特别是外源化学物)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②研究机体与环境因子有害的交互作用的规律,即中毒机制;③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卫生标准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④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
[考点3] 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考点4] 毒物是指能够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应、破坏结构和功能甚或引起死亡的任何物质。
[考点5] 毒理学研究方法包括:①实验动物整体(体内)试验;②体外试验;③受控的人体试验;④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考点6] 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毒效应的具体表现。
[考点7] 速发/迟发作用:①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②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考点8] 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复的作用。
[考点9] 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触化学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
化学物的毒作用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所受损伤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和损伤强度。
[考点10] 构成高危险人群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包括:①年龄;②性别;③遗传因素;④营养及膳食情况;⑤疾病状况。
[考点11] 生物标志可用于:①毒性测试的指标;②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模式研究;③动物体内试验和体外试果外推至人;④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危险度评定。
[考点12] 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发生作用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剂量,其次是暴露特征。
[考点13] 在毒理学中,机体最常见的暴露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吸入和经皮。
[考点14]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在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是指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亚慢性毒性试验是指在1个月至3个月或相当于实验动物生命周期的1/10的重复染毒;慢性毒性试验是指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或相当于终生染毒。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念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第二节、毒理学简史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第三节毒理学展望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

学试验 第四阶段: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第二节 安全性评价
1.实际工作中常常是先安排试验周期短、费用低、预测 价值高的试验。
2. 一般来说,投产之前或登记、销售之前,必须进行第 一二阶段的试验。
3. 凡属我国首创的化学物质一般要求选择第三阶段甚至 第四阶段的某些有关项目进行测试,特别是对其中产量 较大、使用面广、接触机会较多或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 毒性、遗传毒性或致癌性可能者,必须进行全部四个阶 段的试验。
第十一章 管理毒理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危险性分析
教学目的
1、掌握管理毒理学及危险度评价、危险度评价组成 2、掌握安全性评价的意义及基本内容 3、熟悉安全性评价注意事项
第一节 概 述
管理毒理学产生的背景 磺胺酊剂中毒事件 反应停致畸事件 水俣病事件 糖精的毒理学研究
5. 不同的评价程序对毒性试验划分的阶段性有不同的 要求,有些程序要求进行人体或人群试验。
健康相关产品毒理学评价阶段与试验项目
法规名称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农药
食品
化妆品
消毒产品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 价程序》,《农药登记毒
理学试验方法》 GBl5670— 1995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 价程序和方法》
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974年官方承认的水俣病患者已达1400人,同时也确认了先
天性水俣病。 水俣病是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病因的第一个公害病,推动
了环境医学的发展和相关法律的建立。
第一节 概 述
糖精发明于1879年,用作甜味剂。 糖精安全性早期资料显示急性毒性低;生物化学性能稳定;
(完整版)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第一单元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毒理学的职能主要有二:①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②评价有害作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发生的机会。
目的:为制订防止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概念1.外源化学物、毒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毒物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的环境中,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外源化学物、化学物和外源化学毒物在此具有相同的含义。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
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
Paracelsus说:化学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
毒性还与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途径和频率有关。
按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与添加剂、农用化学物、嗜好品与日用化学品、天然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战剂、放射性核素等。
(2)毒性是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3)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2.有害作用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损害作用具有下列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或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二)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常用8种:大鼠、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狗、雪貂(白鼬)和猴等。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

食品安全性评价教学大纲预防医学专业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公共卫生安全评价(Public health safety evaluation)课程代码:504027030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 48 学分:3.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科学。
食品安全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食源性疾病的特点、预防,食品卫生管理。
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和了解食品安全的最新国内外进展。
三、教学内容(注:下划双线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一)基本理论部分公共卫生安全评价绪论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安全的概念。
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公共卫生安全-为尽可能减少对危及不同地理区域以及跨国范围公众群体健康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脆弱性而采取的预见性和反应性行动。
中国公共卫生安全主要的面临挑战。
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概念。
食品安全(food safety)- “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法)”。
食品卫生(food sanitation )-“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食品安全管理状况,国际上食品安全管理特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ulatory Toxicology
1.管理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的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which is based on 毒理
学,including 收集、处理和评价数据of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
2.动物保护3R原则: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责任心/可靠性(responsible)
3.GHS-《全球化学品同意分类和标签制度》
4.安全性-化合物,规定的使用方式,用量,人体和人群健康,不致产生任何损害作用,实际确定性。
Including 不引起急、慢性中毒,也不致潜在危害of(接触者+其后代)
5.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6.针对不同类别的化学物质提出了相应的毒性鉴定要求和试验程序,规定了从事毒理学鉴定的合格实验室的条件和工作准则,如GLP(良好的实验室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7.人体医学科学研究的论理学要求
涉及人体试验应遵循《赫尔辛基宣言》、《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指南》《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伦理原则进行。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伦理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r Board, IRB)和知情同意书(informed consent)原则。
8.全球/化学品/同意/分类/和/标签制度》(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GHS)是适用于所有化学品和化学品混合物的统一制度,是动态的并在执行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积累不断修订从而使之更加有效。
9.安全性(safety):指一种化合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和人群健康不致产生任何损害作用的实际确定性。
包括不引起急、慢性中毒,也不致对接触者及其后代产生潜在的危害。
10.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和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以便对人类使用这种外来化合物的安全性作出评价,并为制定预防措施和卫生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11.安全性评价的原则:采取分阶段进行的原则
即试验周期短、费用低、预测价值高的试验先安排。
凡属我国首创、产量较大、使用面广、接触机会较多、或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和/或致癌作用可能者,必须进行后阶段慢性毒性和/或致癌的试验。
12.安全性评价程序:试验前的准备工作--不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人群暴露资料
13.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
第二阶段----蓄积试验和致突变试验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14.危害:当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时可能产生有害作用的某一种因子或场景的固有性质。
15.危险度: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
此种概率可以用化学毒物对机体或人群造成损害程度、发病率或死亡率进行定量表示,分为绝对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
16.危险度评价: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害因素固有的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过程。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