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矿山岩石力学研究

合集下载

金川三矿区自然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

金川三矿区自然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
一、汇报提纲
1.项目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金川三矿区自然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
一、项目实施技术路线
岩体现场特性
矿床与工程地质资料
钻孔调查
巷道调查
三维地学 模型(矿 体/地层) 不连续面几何参数
不连续面表面性质
地应力状态
不连续面及 完整岩石力学性质
评判参数的概念化描述 (样品组合/分布规律/变异函数)
参数整体模型
覆盖层模型
矿体上盘模型
矿体下盘模型
金川三矿区自然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
二、岩体构造调查 调查网钻孔设计
无大于 10cm 的岩芯
人工断裂 岩芯缺失部分
图钻2-孔1定钻方岩孔法岩芯芯调长度查测
暴露面上限 (顶板)
隐蔽的
1
1m
基点
Si
Si
基距
主测线
2
3
1m
不连续面延长 ① 隐蔽的 线 ② 两端均隐 蔽 ③ 一端揭露、一端 隐 Si 蔽两端均揭露, 伪间距
暴露面下限 (底板)
暴露面上限
巷道素描隐蔽调的 查 (顶板)
1
1m
基点
Si 金川三矿S区i 自然崩落主法测开线采技术研究
二、岩体构造调查 调查网钻孔设计
金川三矿区自然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
二、岩体构造调查
Frequency
0.4
0.3
0.2
0.1
0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Joint space
钻孔节理间距分布直方图
0.9
钻孔节理间距指数分布检验曲线
结论:节理间距成指数分布,上盘围岩内均值0.1258,矿

第十七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会议材料

第十七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会议材料

-1-第十七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会议材料技术难题汇总(2007 年)金川集团XX2007 年6 月前言金川集团XX位于中国西部XX省金昌市,是采、选、冶配套的特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联合企业,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建设,金川集团XX已成为形成了年产镍15 万吨,铜40 万吨、钴10000 吨、铂族贵金属3500 公斤及120 万吨无机化工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中国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和中国北方最大的铜生产企业,列世界第五大镍生产企业、第二大钴生产企业。

“十五”期间,金川公司先后召开两次科技攻关大会,汇集国内专家学者共商金川资源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发展战略,同时发布了一批重大技术难题面向社会进行招标,确定合作单位并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金川公司的技术进步。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金川公司将继续继承、弘扬以往的优良传统,在“第十七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召开之际,将公司在有色金属采、选、冶及化工工艺创新、新产品开发、装备水平提升、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难题汇编成册对外进行发布。

我们热忱期望关心金川发展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技术难题,通过各种方式与我们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为金川公司的发展,为XX经济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金川集团XX二OO 七年六月十六日联系方式若有意合作者,请按照附件的格式要求编制投标技术方案并采用电子发送至金川集团XX科技开发部,截至日期为2007 年7 月25 日,逾期不再受理。

具体联系方式如下:部门主管:于晓霞专业负责人及联系方式:专业联系人电子采矿工程文有道0 wenyoudaojnmc.矿物工程、冶金设备X柳0 zhangliuyijnmc.冶金工程孙渊君0 sunyuanjunjnmc.化工、环保、理化检测朱纪念0 zhujinianjnmc.新产品开发朱纪念0 zhujinianjnmc.机械、电气、自动化及其它穆书恒0 mushuhengjnmc. 公司网址:.jnmc.目录一、地质与采矿1 金川矿山深部高强度采掘条件下的岩石力学研究2 深部巷道高强度高刚度锚杆锚索支护技术应用研究3 金川矿区深部回采技术方案研究4 深部开采充填系统方案研究5 满足深部开采安全生产的充填体强度研究6 深部开采地热预测与降温技术研究7 深部开采通风技术方案研究8 长距离独头巷道掘进通风除尘技术的研究9 金川矿区深部水文地质及涌水治理技术研究10 二矿区1#矿体1250m水平以上贫矿开采工艺技术研究11 二矿区膏体充填系统综合技术研究12 胶结充填采矿法充填进路机械化封口设施的开发研究13 金川矿区地质构造体系研究14 金川矿区工程稳定性监测网建立与灾变预测及预防15 提高大口径工程钻机施工效率的技术研究二、选矿16 金川低品位铜镍多金属硫化矿混选工艺研究17 半自磨工艺应用于金川贫矿选矿的可行性研究三、冶金.18 富氧顶吹镍熔炼喷枪位置自动控制技术研究19 提高自热炉氧枪寿命研究20 卡尔多炉液压传动系统技术研究21 合成炉冶炼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22 铜镍合金纯氧选择性浸出机理及过程的动力学研究23 镍的混酸体系各种中杂质行为及分离技术研究24 电镍表面气孔及结粒成因机理研究25 电镀过程中电镍残渣的成因研究26 高纯阴极铜物理质量提升的研究27 低浓度镍萃余液处理新工艺研究28 钴电积液中镉、铅的电化学行为及深度净化方法研究29 羰化渣处理工艺的研究30 钯精炼新工艺的研究31 加压浸出工艺研究32 铜阳极泥催化浸出工艺研究33 镍阳极泥熔硫盘管粘结和搅拌磨蚀机理的研究34 镍盐溶液中深度除钴技术的研究35 连续结晶技术在镍盐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四、化工与环保36 铜冶炼制酸烟气净化排放物中有价元素提取技术研究37 冶炼烟气制酸过程中热能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8 冶炼炉渣综合利用研究39 粗铋、粗铟精炼工艺的研究40 精炼铁渣的综合利用研究五、产品开发..41 球形氢氧化镍系列产品开发研究42 系列包覆粉体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43 提升电积铜粉产品质量的工艺研究44 高温合金GH4169、膨胀合金4J36/4J29 和软磁合金1J85 产品开发45 自蔓延高温合成多孔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的开发研究46 应用半连续铸造法开发铜及铜合金空心铸锭的研究47 电磁铸造技术在水平连铸、立式半连铸铜及铜合金铸锭的应用研究48 铜镍合金管材系列新产品开发49 自控温加热电缆的开发研究50 子午轮胎用不溶性硫磺研发51 耐高温钢衬新材料开发应用52 降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线性膨胀系数的研究六、理化检测.53 镍原料中低含量金、银、铂、钯、铑、铱多元素连测分析方法的建立54 提高高镍、高铜、高钴溶液中铂钯金银分析准确度的研究七、冶金设备55 阴、阳极铜棒抛光自动化机组的研制56 镍阳极上架、排板机组的研制57 种板自动铆耳机组的研制58 镍残极处理机组的研制59 镍阳极板浇铸机组的研制60 硫化氢发生器及气液多相反应器的研制61 银阳极板定量浇铸系统的研制62 金锭、银锭自动浇铸系统的研制63 硒高效吸收、还原设备64 电解制粉过程中自动取粉技术的研究65 高效粉体雾化喷嘴的研制八、机械、电气、自动化及其它66 轻型岩巷锚索钻机研67 中长锚索、锚杆一体化施工技术与设备研究68 龙首矿有轨运输系统智能化控制研究及应用69 井下工程服务车研制70 铲运机的智能化研究和应用71 小电阻接地方式在有色冶炼供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九、附件:投标技术方案格式要求一、地质与采矿1 金川矿山深部高强度采掘条件下的岩石力学研究1.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公司与国内研究院所合作开展了金川矿区的岩石力学研究工作,为金川矿山开采过程的工程设计、支护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金川矿山两体岩石力学问题初探

金川矿山两体岩石力学问题初探
“ 壳体 ” 空 的情况 ) 。金 川 矿 山属 于 高 应 力 矿 山 , 那
费更多的能量 , 用以克服产生的塑性变形 , 因此充填 体和岩体在阻抗变形上其差距 巨大, 不可能实现协 调变形 , 同时“ 的充填体对硬的岩体变形提供 了 软”
变形 空 间 , 大 了矿 区岩移程 度 。 加
主, 局部 为块 状结 构 ; 由于 经历 了吕梁 运动 以来 的各
次地质构造运动 , 留下了以断裂为主的构造形迹 , 大 小 断裂 纵横 交错 , 断层 、 理 十分发育 。同时就 岩体 节
“ 构性 ” 结 而言 , 地 质 缺 陷具 有 高 度 的 隐 蔽 性 、 其 不 确 定性 和 时空变 异 性 。力 学 性 质 上呈 各 向异 性 , 且
I N 6 SS 1 71—29 H 0D CN — 1 4 TD 43 3 7/
采 矿技 术
第1卷 1
第 5期
21 0 1年 9月
S p. 2 e 011
M i ng Te hn lg ni c oo y,Vo . No 5 11 1, .
金 川 矿 山 两 体互作用机理
目 国内外对充填体与围岩体力学作用机理进 前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rw . T和 Ba y B H. 提 出 Bo n E rd . . G 了3种作用机理: 充填体对围岩的表面支护作用 、 充 填体对围岩的局部支护作用及充填体的总体支护作 用 。北京 科技 大学 的 于学馥 教授对 金川 二矿 区 的充 填问题进行了研究 , 为充填体作用机理主要表现 认 在以下 3方面 : 一是应力转移和吸收作用 , 充填体充 入采空区后 , 开始是不受力的, 随着充填体强度的提 高具 备 了转移 地应 力 和 吸 收应 力 的能 力 , 而 形 成 从

金川矿区岩移与工程稳定性研究及动态预测

金川矿区岩移与工程稳定性研究及动态预测

提 出了开展岩移规律与动态预测研究的必要性 , 了国内外岩 移规 律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出了该课题研究 的主要 论述 提
内容 以及关键技术 , 最后阐述 了课题研究应采 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关键词 岩层移动 控制性工程 稳定性研 究 动态预测
R sad ∞ teSrt Moe e t f id nl q n rjc Sa it a dD n l c rdco ehooy eer l h t a vm n J ma  ̄ e dPoet t ty n y a i ei i T cn l a o n V a bi ' P B tn g
体规模大 , 且形态复杂 ,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存 在极 大差 异 。 很 难准确地预测岩层移动角 , 常常导致矿 山工程建在岩层移动 范围之内而发生变形破坏 。因此 , 矿床开采的岩层移动规律 以及控制技术研究 。 是采矿设计所面 临的最 困难的课题 。
弯 曲变形 、 剥落离层 , 填体压缩 和围岩下沉 现象 是不 可避 充 免的 。由于矿体埋藏较深 。 岩体变形渐近破坏 过程需要经历
矿 区岩 移 与 工程 稳 定 性研 究及 动 态 预 测 *
吴永博・ 高谦 张周平 肖卫国2
(. 1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 院 北京 108 ; 2 金川集 团公 司三矿 区 甘肃金 昌 770 ) 00 3 . 3 10
摘 要 针对金川矿 区控制性工程所潜在 的安全隐患 , 首先 明确 了影 响矿区控 制性工程稳定 的主要因素是采 动影响 ,

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 。 位移 监测技 术、 据处理 系 尤其 数 统的开发与计算技术 的发展 , 得集 “ 使 位移监测 、 数据处理与
计算技 术” 于一体 , 实现计算结果的空间分析 、 图形显示 和综 合分析L成 为可能 。将 GS与 G S 1 J I P 结合 , 不仅实现地表位移

金川矿山深井高应力开采潜在的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

金川矿山深井高应力开采潜在的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

t rs i o o k me h nc ,Jn h a — e o i i awa s a t a t d a t n i n t n mi ig e g n e ig e it fr c c a is c i c u n Cu Nid p st s l y tr c e te to O i n n n i e rn
第 1 9卷 第 1 2期
21 0 0年 1 2月
中 国 矿 业
CH I NA I NG AGAZI M NI M NE
V 0.1 1 9。 NO 2 .1
De 2 O C O1
采选技 术
金 川 矿 山 深 井 高 应 力 开 采 潜在 的 问题
与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n w e h i lta n o h u h b u i c u n d e n n fh g te s a e n s se t al n lzn e tc n c r i ft o g ta o t n h a e p mi ig o ih sr s ,b s d o y t ma i l a a y i g a J c y
Ab ta t s r c :Be a e is c m plc t d e gi e i oog c lc nd to n a k e pa so c e p c a a — c us t o ia e n ne rng ge l ia o iins a d Cr c — x n in r e h r c
1 0 me er , e a a i i e iy nd x a a i a ge r d aly nc e sn 00 t s xc v ton ntnst a e c v ton r n g a u l i r a ig, t e f a m e t ton n x of h r g n a i ide

金川二矿区多中段开采对地表岩移的影响研究

金川二矿区多中段开采对地表岩移的影响研究

金川二矿区多中段开采对地表岩移的影响研究马凤山;赵海军;郭捷;李克蓬【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4(22)4【摘要】金川二矿区多中段开采曾引起了许多研究焦点,尤其是多中段开采导致的围岩变形和灾变问题最为突出。

本文以多年地表监测的结果验证了多中段开采至结束期间并没有造成地表岩体变形的异常或突变。

研究认为开挖的地质力学模型内所赋存的岩体应变能是一定值,开挖活动是能量耗散和转移的动态过程。

因此,在构造应力影响的开挖力学模型中,不能采用外力边界条件而应采用位移边界条件。

小步距开采-充填有利于避免大幅度的岩移发生,矿岩才保持了相对缓慢的低能量释放率的松动、破裂,是矿岩未发生大的灾变失稳的关键因素。

最后指出,地表岩移速率大小主要与地下开采速度和采充比有关,在金川二矿地下开采速度和采充比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地表岩体移动、变形速率不会发生突变现象。

%Multi-level mining in the Jinchuan No.2mine had attracted extensive research interests.In particular, rock mass deformation and catastrophe was the most prominent one.In this study,surface monitoring results proved that no evident mutation or abnormal events occurred from the beginning to end of the underground mining in the levels 1250 and 1 150m.In addition,displacement boundary conditions should be adopted in excavation mechanical model rather than the force boundary conditions because the strain energy is a constant and the excava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energy transfer and dissipation process in themodel.The small scale mining and filling techniques are helpful to avoid large magnitude rock mass movement,thus,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did not occur catastrophic instability but exhibit loose and break features inthe mining.Finally,it indicated that the displacement rates of the ground rock mass a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mining rate and fillingquality.Thus,the catastrophe phenomenon of ground rock mass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will not happen if these two factors remain the same in the future.【总页数】8页(P757-764)【作者】马凤山;赵海军;郭捷;李克蓬【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相关文献】1.龙口矿区二次开采地表岩移规律研究 [J], 朱同祥;魏培海;赵其晨;解希臣2.金川二矿区地表岩移分析与稳定性预测技术 [J], 翟淑花;高谦;杨晓炳;冉淑红3.《浙江长广矿区特殊开采及地表岩移规律研究》科学技术成果通过鉴定 [J], 单旭初4.金川二矿区 1#矿体上盘贫矿开采对14行回风井的稳定性影响研究 [J], 汪小平;寇永渊;郭赟林;康陇平;王鑫;马苏龙5.条带与孤岛工作面二次开采地表岩移规律研究 [J], 毛长彬;马煜斌;谭洪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川1号力学试验巷道的设计与施工——喷锚网支护结构在金川高应力破碎岩体中的应用

金川1号力学试验巷道的设计与施工——喷锚网支护结构在金川高应力破碎岩体中的应用

金川1号力学试验巷道的设计与施工——喷锚网支护结构在
金川高应力破碎岩体中的应用
谷志孟;白世伟
【期刊名称】《岩土力学》
【年(卷),期】1991(12)2
【摘要】金川不良岩层中巷道的变形破坏十分严重,是影响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生产成本和矿山建设的关键所在。

多年来,围绕不良岩层中巷道地压的控制管理,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组织了几十个科研、设计、生产、高校等单位的科技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并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

但是,要想真正把握金川不良岩层中地压显现的规律,制定一套有效控制高应力破碎岩体中巷道地压的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本文所介绍的“金川1号岩石力学试验巷道的设计与施工”:是采用喷锚网支护结构,利用二次支护方法,制服金川高应力破碎岩体中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一个示范。

【总页数】8页(P41-48)
【关键词】巷道;设计;工程施工;喷锚支护
【作者】谷志孟;白世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52.5
【相关文献】
1.金川矿区高应力破碎岩体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技术与工程实践 [J], 王贤来
2.“块体理论”在金川高应力区碎裂岩体巷道工程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J], 干昆蓉
3.金川矿区深部高应力破碎岩体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 [J], 杨亚平;杨有林;穆玉生;韩斌
4.喷锚网支护在金川高应力碎胀蠕变岩体中的应用及改进 [J], 陈得信;陈仲杰
5.金川矿区高应力破碎岩体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技术 [J], 王贤来;姚维信;韩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川矿区岩石的膨胀和软化特性试验及分析

金川矿区岩石的膨胀和软化特性试验及分析

金川矿区岩石的膨胀和软化特性试验及分析张雯;曹平;张向阳;李丽娟;刘业科【摘要】基于金川矿区岩体较破碎、岩石属高地应力碎胀蠕变岩,使用自由膨胀率测试仪测定金川岩样的自由膨胀率及含水率,再通过岩石抗压试验测定水对岩石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类型不同,其膨胀率也不相同,Ⅰ类大理蚀变岩试样膨胀率不大,平均为0.051%;Ⅱ类角闪二灰橄榄岩的膨胀率则较大,平均为0.140%;矿岩遇水软化,内部产生膨胀应力,造成岩石抗压强度降低20 MPa左右,破坏时不属于脆性破坏,其原因可能是其中的黏土矿物吸水,除有部分水进入黏土矿物晶格内外,还有一部分吸附在层理面附近矿物颗粒上,当受力压缩时,水受压排出产生压密.【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41)005【总页数】5页(P1913-1917)【关键词】岩石;膨胀;软化;含水率【作者】张雯;曹平;张向阳;李丽娟;刘业科【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13金川矿区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地表水系不发育;矿区内岩体非常破碎,但因处于较高的地应力环境中,在未采动的条件下,结构面紧密闭合,加之切割矿区的周边断层均属压性或压扭性阻水断层,远程地下的渗流和补给不畅。

因此,可以认为矿区既缺乏地表水补给源,又缺乏远程补给的通道,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天然岩体(尤其是深部基岩)基本上无地下水赋存[1]。

但由于矿区岩体较破碎,受开挖以及采矿作业的影响,岩体迅速松弛,结构面滑移张开,为地下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2]。

工程用水(施工用水、充填析出水)沿这些因松弛而张开的结构面逐级下渗,直至工程范围内的所有围岩,从而使其受到地下水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 卜‘ 澡 厂 尹 }今 苏 女 墓 十厂 纬攀 }壤 份 巧, 条 井
( 级大)
者 要比 后者小得多, 尤其在软弱岩层, 相差更大, 生 果甚至相差一个数量级, 见表 1 因此, 。 用大变形遥 论研究金川矿山围岩稳定性势在必行。 -
表 1 金川矿山采场围岩位移的级值分析结果 与实侧值比较 m m
馨聆
一哗 一、・
嚷 砂 砖 诵 礴 访 〕,‘ "鹰 谴 凄程 城 普 格 塑 棋 等描 岩 破过 不
尸---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第 1 卷 增刊 8
刘同有. 金川矿山岩石力学研究
・8 5 ・ 1
关系, 而且能很好地反映岩体破坏机理, 以达到有 效控制地压的目的。
问题, 还要进一步探讨。
() 6 损伤力学的引入使围岩稳定性评价有了新 的 根据, 损伤因子实际是衡量岩体破坏程度的, 用
塑性区的出现与否及其范围大小不能准确地评价围
着眼于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建立一 个理论上正确, 数值分析上稳定, 参数易 得, 于获 既 简单实用又能反映岩石主要力学特性, 并与试验结 果紧密相联的理论模型是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 数值方法研究中, 改进传统的数值求解方法, 从根 本上克服软化计算中的迭代发散问题。 并开发研制 一套实用的数值计算软件, 使岩石力学特性的工程 应用得以实现。 在工程应用研究中, 将岩石的全应 力应变试验曲线直接应用于围岩稳定性的分析研究 中, 以期得到围岩破裂范围及其应力位移分布, 并
2 金川矿山存在的主要岩石力学问题
由于金川矿山所赋存的地质条件复杂, 在近 4 0 : 的矿山开拓和开采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岩石力学间 题, 这些问题困扰和制约了金川矿山的开发建设, 给矿山生产造成极大困难。 我们认为与金川矿山有 关的岩石力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岩体变形的时间效应 分析地压活动规律的前提条件是对岩层属性的

结合前述金川矿山地压活动特点, 分析前人布 金川矿山所作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为了 使 金川矿岩石力学方面研究 再次取得新进展, 我幻
认需 以A 面一对 川山石学 为从下方进步金矿岩力冷
行研究:
( 用小变形理论研究金川矿围岩称定性, D 这
书 招“ 犷 认
显然与金川矿岩体大变形的特点相矛后, 基于 过去 小 变形理论的数值分析结果与 现场实溯值相比, 诊
乒轰1 象
・8 4. 1
岩石力学与工程 学报
1的年 9 :
工程地质和构造地质情况、 开挖情况及支护情况等, 金川地压活动规律及地压控侧方面取得了一费可喜 金川矿山岩体大变形的首要原因是金川矿山岩体特 的科研成果: 如先柔后刚的支护原列‘ 进路断有茱 性和商地应力. 金川矿山岩体松软, 具有时间效应, 用 角 1 大面 无 柱 续 采 法 焦 六 形4 式; 积 矿 连 开 方 等, 且地应力高, 这就决定了金川矿岩体变形量大。 都大大改善了金川矿山不良岩层巷道组进和支护雄 金川矿山地压活动规律的两个特点是金川地压 术, 不但保证了生产安全, 也大大提离了金川矿山 生产效率 。 研究的两个核心, 它表明金川矿地压规律不能按照 传统的小变形理论研究, 应按大变形理论进行研究。
的 目的。
5 研究总体方案及内容
围岩稳定性评价
}圈 & / k I t N I
iN 黔g f t
1 .r ‘r I L es l l F . r 卜 r f . r. 1 十 . 1 ‘es .. ‘.卜 1‘ I L. es l .F lr L卜 .1 少 1 性
将岩石的流变特性应用于围岩的失稳破坏分析中, 分析巷道变形机理及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 总体研 究方案见图2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
岩稳定性, 损伤因子为评价围岩破坏程度提供了一
个新的方法。 通过分析金川矿山地压活动规律及前人在金川 矿山的研究成果, 找到了一条金川矿山地下开挖围 岩稳定性研究的新途径, 不难设想对金川矿山地压 控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利用大变形理论, 进行材 料和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以此研究金川大面积 无矿柱连续开采围岩稳定性, 借此改进生产工艺, 提出相应的围岩稳定支护措施, 可望达到高效生产
第1 卷 增刊 8
1夕 年 a 99 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 ,e 。?a o R c h忍邵J “铭 亡 f o正卫e几 .c 。 d刀 夕玛叶协, ca 弓 铭 . 云e 刀
1( : 1 ̄36 8增) 吕3 1
A , ,99 . 。 19
金川矿山岩石力学研究

户 院
内 〕
川 矿仍然存在许多岩石力学间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们从分析金川矿 目前存在的主要岩石力学问题及
妇 巨 形
‘ 、协
内j
门 U
行・ 介 一
金川几十年的研究现状出发, 分析探讨金川岩石力 学研究方法, 进而提出对金川矿地压控制研究的思 路及整体研究方案, 使金川矿岩石力学研究再次取
得突破, 为矿山生产和实践服务。
踌 夕
匕 ‘丁丫_ /价 才- } :, 令 夕
/ ‘
10 0
孔 卜 尸 : 卜 — ・ . 1L ,, 二 习 s e—一 .
_一
_ ‘
一 - -,
万 . 二3孔-
‘ ,L
. r 一 一
. —
二二 一 二护孔。
10 5
0 2 0
2 0 5
时间/ d
图1 15 水平第二观测断面表面位移一 0 时间曲 线
中段 位里
巷道侧裕 上盘 73 1 0 充坟体顶板 1加 1 下盘
13 10
有限元结 实侧 果 结果
备注
金刀 司合作 讼

: :
1 打 -
中 合作 劝 全” 长沙 作 内 碗合
中劝合作 ,
禅镶
}佘
书里 乙
18 年, 96 北京科技大学于学馥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武 () 2 金川矿山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是其地压指 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 动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为了有效控侧金川矿山 地压 冶金部北京建筑研究总院与金川公司岩石力学工程 活 深入研究其不良 动, 岩层流变特性是十分必妥的 , 二簿 队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宗基先生的指导下, 一起作 、 溺 为 用 形 适 变 理论的 研究, 从 变 度建 金 象 三 ‘ 藉 大 形角 立 川 了“ 金川二矿区不良 岩层巷道稳定性研究” 。 矿山 岩体大变形流变模型。 - 18^18 年, 8 金川公司和瑞典律鲁大学、 95 - 9 波 立顿公司、 阿特拉斯公司、 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 (岩 破 程 研 对 究 岩 护 琢 过 的 究 研 国 支 机 3 体 坏 ) 及围岩稳定性是极其重要的, 岩体破裂过怪实际是 总院合作完成了“ 中国一 瑞典关于金川二矿区采矿技 岩体内部不断出现徽观裂纹及徽缺陷的过怪。 即不 术合作— 岩石力学研究报告” 18一18 年, ; 94 99 长 断损伤的过程, 用传统的一些力学模组, 如德奋盒 沙矿山 研究院与金川公司二矿区 共同合作进行了“ 金 川 二矿区西一采下向 胶结充填体作用机理研究” 。 众所周知, 采场和巷道周国的国岩相当大 19-19 年, 94 96 北京科技大学方祖烈教授和蔡 适宜的。 一 分 部 是实际上 坏了 岩 因 , 岩 破 的 体, 此 研究 体峰 美峰教授等与金川公司一起进行了金川二矿区 大面 积无矿柱连续开采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18- 92 后 石力 性 分 要的, 且, 体峰 . 岩 学特 是十 重 而 岩 后捧 化 不能用德鲁克 普拉格 塑 特性 一 理想 性等棋组描述 、 18 年, 94 北京大学王仁教授等进行了金川巷道大变 利用报伤力学, 从微观分析入手, 首先了解岩体中 形的粘性流体有限元分析研究, 由于受当时计算机 存在的缺陷及其分布, 引入合理报伤变t的裕念i 发展水平的限制, 对大变形地下工程应用研究只 进 进而建立损伤演化方程, 借此建立扭伤本构棋型 行了初步探讨。 经过上述多年地压控制与岩石力学方面研究, 这样建立的模型不仅能很好地反映破坏前岩体女难鹅
在国内攻关和国外合作的墓础 仁, 岩石力学研究取 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使金川的岩石力学研究 达到了国内外矿山的领先水平, 并在生产实际中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 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 金
认识, 金川不良岩层到底是怎样一种属性的介质, 经过多年试验研究, 认为基本属于易发展为松散体 的流变体。 主要根据是: ( 不良岩层 15 水平喷锚试验段实测围岩最 ) 1 10 大位移值为 12 m, 4 m 但按弹塑性有限元计算结果, 其围岩位移值仅为它的 1 0 说明不良 1 / , 岩层粘性位 移值是很大的, 显示了它具有明显的流变性质; 2 从围岩深部岩体位移长期观测结果看, () 围 岩各部分径向应变值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而且, 松 弛区和压密区相互交替出现, 这也是一种明显的流 变性质, 这种现象按弹塑模型 是无法解释的; 3 根据巷道断面收敛和围 () 岩位移的长期观测, 位移的时间效应特别明显, 见图 1 。

曰补 }
4 金川矿山岩石力学研究的方法 金川矿山岩石力学研究现状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 究总院、 金川公司等单位合作, 99 自16 年开始, 历 时多年, 对金川矿山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全面研 究, 在谷德振教授的指导下, 应用岩体工程地质力 学方法与理论, 评价了金川矿的区域稳定性, 对金 川二矿区, 龙首矿一期建设的地下工程进行工程地 质预报。 长沙矿冶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金川公司等单位在 17-1 6 以及中国地质科 93 9 年, 7 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家地展局地质大队等在 17^18 年分别对金川矿区地表及井下不同深度 95 90 的原岩应力大小及方向进行了测量与有限元计算, 提出了矿块合现的布置方向和尺寸。1 9 -96 9 ^18 7 年, 北京科技大学于学馥教授、 方祖烈教授等和金 川 公司共同完成了“ 金川二矿区 不良岩层巷道地压活 动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 重点研究了金川矿不 , 良 岩层的流变特性及巷道地压活动规律, 提出了有 效控制地压的方法。18-18 年, 94 96 中南工业大学 完成了“ 金川镇矿二矿区采矿方法的岩石力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