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由变法走向革命救国的道路,主要是因为:( D )

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瓜分危机日益严重

B、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进一步壮大

C、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D、清政府的投降实质被认清

2、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B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华兴会

D、同盟会

3、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D )

A、保国会

B、华兴会

C、兴中会

D、同盟会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 A )

A、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一部不彻底的资产阶级宪法

C、一部仍然带有封建色彩的宪法

D、一部反映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宪法

5、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C )

A、《新民丛报》

B、《苏报》

C、《民报》

D、《国民报》

6、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D )

A、没有提出反封建的土地纲领

B、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

C、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要求

D、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7、1911年底,辛亥革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这主要是因为:( D )

A、缺乏威望较高的革命领袖

B、帝国主义列强干涉和破坏革命

C、清政府起用狡诈的袁世凯

D、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控制了地方政权

8、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最大愿望是:( B )

A、恢复孙中山总统职位

B、实行议会政治

C、使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D、进行二次革命

9、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B )

A、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10、黄花岗起义的指挥者是:( B )

A、林觉民

B、胡汉民

C、徐锡麟

D、黄兴

11、护国运动开始时,回云南发动反袁战争的是:( D )

A、孙中山

B、唐继尧

C、蔡锷

D、黄兴

12、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 B )

A、中华革命党

B、国民党

C、共和党

D、民主党

13、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 C )

A、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

C、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3、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支持,其主要原因是( C )

A、外国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

B、资本主义各国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

C、西方各国不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D、列强已经选中了袁世凯为其代理人

14、辛亥革命的性质是:( D )

A、全民革命

B、民族主义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参加并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有:( ABD )

A、拒俄运动

B、拒法运动

C、拒英运动

D、抵制美货运动

2、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中,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有:( ABC )

A、章炳麟

B、陈天华

C、邹容

D、蔡元培

3、1905——1907年年进行的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论战双方的主要阵地是( BD )

A、《时务报》

B、《民报》

C、《苏报》

D、《新民丛报》

4、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是:( ABD )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反对帝国主义

D、要不要社会革命

5、在武昌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两个革命团体是:( BC )

A、日知会

B、文学社

C、共进会

D、科学补习所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同以前有较大不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BD )

A、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阶级

B、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C、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抗争都是在“瓜分豆剖,迫在眉睫”的背景下发生的

7、孙中山对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政府新总统是有警惕的,曾经提出防范条件有:

( ABCD )

A、袁世凯必须宣布拥护共和

B、新总统必须遵守《临时约法》

C、定都南京

D、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

8、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有:( ABCD )

A、帝国主义的干涉

B、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C、袁世凯阴谋篡权

D、革命党人没有广泛地发动农民群众参加斗争

9、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BD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B、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C、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

D、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10、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结果的表述,正确的是:( ACD )

A、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

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D、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11、1912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CDFG )

A、广州起义

B、武昌起义

C、清帝退位

D、中华民国成立

E、袁世凯称帝

F、《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G、国民党成立

12、袁世凯独裁政权是代表:( BC )

A、清朝贵族利益

B、中国地主买办利益

C、帝国主义利益

D、立宪派利益

13、辛亥革命前,中国留学生陈天华在东京为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控诉清政府卖国罪行奋笔撰写的白话文著作是:( BD )

A、《革命军》

B、《猛回头》

C、《敬告同乡书》

D、《警世钟》

三、辨析题

1、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

错误。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所谓“新政”,主要内容是改革军制、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目的是讨好帝国主义,应付日益严重的国内危机,维护其反动统治。虽然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出国留学的热潮,但却加重了人民负担,使清政府更带有买办性。1906年清政府又宣布“预备立宪”,这完全是抵制革命的骗局。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

大纲》,规定皇权不可侵犯。1910年5月又正式成立“内阁”,13个阁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5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2、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其直接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

错误。1905年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其直接目标是推翻满族封建王朝的统治。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政府势必是对帝国主义的打击,但毕竟没有直接地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帮助下,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才具有了鲜明的反帝内容。

3、三民主义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错误。它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但由于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和实现民族独立,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彻底反封和不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是一个不彻底的纲领。

4、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正确。它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而不再是限于海外或某个地区的革命团体。它有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组织系统、领导机构、机关刊物等。

5、武昌起义和中国同盟会的领导无关.

错误。直接领导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在组织上和同盟会有密切关系;起义的发动者许多是同盟会员,运用同盟会的纲领、政策、宣言;尊奉同盟会的创办者孙中山为领袖,又是在该会中部支部推动下起义的,是同盟会领导革命运动长期发展的结果。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未给帝国主义以打击。

错误。帝国主义是以清王朝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势力的主要支持者,清王朝是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及其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和掠夺工具。推翻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共同镇压中国革命的反动联盟的另一方,即帝国主义。

7、南京临时政府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错误。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仅三个月,但它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作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反映资产阶级愿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从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组成人员看,也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故它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但是南京临时政府没有提出解决封建土地制度的措施,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8、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中国革命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9、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错误。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为革命的果实被买办和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所窃取,中华民国只是一个空招牌,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系较少,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迫较深,因而具有较强的革命性,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错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分为上层和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较多的联系,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妥协性和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虽然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也有联系,具有妥协性和动摇性,但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相比,则联系比较少,它们本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也较深,所以具有较强的革命性,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四、论述题

1.革命派与改良派在论战中是如何论述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与进步性的?

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前,统治中国的是腐朽的清王朝,是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尽管这种政体后来名存实亡,但这毕竟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的失败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其中,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体现在:(1)领导辛亥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十分软弱的阶级。所以,尽管其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在革命斗争中,却时常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敢不敢放手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特别是发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之一。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只限于会党和新军这个狭小的范围,而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中去。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面对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此时却站到了农民的对立面,他们解散农民武装,制止农民斗争。因此,他们在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革命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3)辛亥革命缺乏一个组织严密、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未能胜任其历史使命。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