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练习题讲解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木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的破坏力。
木结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空间的划分和布局 。
建筑布局与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注重与自然 环境的协调,常采用中轴线对称 的布局方式,以突出主体建筑的
重要性。
建筑空间组织注重层次感和序列 感,通过门、窗、墙等元素的组 合,形成内外有别的空间效果。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建筑的空 间布局、材料选择和建筑风格等方面 ,体现了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哲学 思想。
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中,注重与地形、 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结合,以实现建筑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风水观念的影响
风水观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哲学 思想,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
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风水观念在建筑选址、布局和设 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调 建筑应符合自然法则,避免不良
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权力的象征。 如今,故宫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展示着大量珍贵文物。
颐和园
历史背景
颐和园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建于1750年,是中国传统园 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建筑特色
颐和园以湖泊、山石、建筑等元素组成,展现了自然美与 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其建筑风格典雅,布局灵活多变,空 间层次丰富。
文化意义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的珍贵载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
历史背景
苏州园林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 园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 纪,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
之一。
建筑特色
苏州园林以山水、建筑、植物等 元素组成,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 的融合。其建筑风格清新雅致, 布局灵活自由,空间层次丰富多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51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51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建筑学
可译性:可以互相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
翻译同一个意思可 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以用不同的语言形 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
式来表达。
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 译性”?
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 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 “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 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 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梁思成家庭背景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自 小深受父亲的影响,打下了良好 的中国文化基础。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 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 大师,被誉为“百科全书”的天 才学人
妻子林徽因是著名作家、中 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弟弟梁思永,是中国杰出的 考古学家,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 的考古有重大贡献。
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 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 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 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 于北京。
文字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 》、《中国建筑史》、《营 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 史》,其他作品有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 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北京市计划图。
中 国 建 筑 的 梁特 思征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 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 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 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 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
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 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精品课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精品课件

④斗拱: 在柱梁交接处, 层层挑出,斗 是方形,拱是 弓形,减少剪 力,有装饰性。
⑤举折、举架
举折,举架的 作用,即为了 形成屋顶的斜 坡或曲面。
⑥屋顶
“中国建筑中最主要 的特征之一”,并在 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 较中,“翘起如翼” 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 化的骄傲。
⑦颜色
中国建筑最大胆 的,不但在大建 筑物中使用朱红 色,而且还大量 用彩绘来装饰木 架部件。
整体 主 局部 次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 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词汇

文法
比 方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建筑学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宏大壮观的建筑 山亭、水榭等小巧别致的建筑
语言形象生动,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 小的不同,化抽象为具体,从熟悉的事物角度去增进对不熟悉内容的理解。
⑧部件装饰
对构建交接的 外露部分经行 加工,使之成 为装饰部分。
⑨材料装饰
大量使用有色 琉璃砖瓦,各 色油漆;木上、 石上以及的砖 墙上也加雕刻。
九大特征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结构方法 斗拱
举折、举架 屋顶
颜色——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总体特征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 1928年回国。 •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与其妻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 碑的主要设计者。 主要著作《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手稿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 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 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 族之性情”,“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 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 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 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 失的现象”。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 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图文精选全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图文精选全文
【识记】(1)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2)千变万化:有千万种变化,形容变化非常多。(3)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运用】(1)亲子类节目扎堆现象引热议,形式内容大同小异。( √ )(2)“蚁族”“胶囊公寓”“群居”这些看似“变态”的居住方式,在如今的大都市中已经变得喜闻乐见。( × )
举例子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作比较
“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作者用这些说明方法,阐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使原本抽象的专业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使说明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审题】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文章在第18段提出“可译性”这一概念,在第19段用“语言和文学”做比喻具体论述。“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求……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答案】
师生探究
1.文章第十五段和第十九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简要分析。
写作背景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1942年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实现了梁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任务二:探究作者对中国建筑的情怀
活动5.课文展现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
【提示】本题引导我们对文章的主旨作深入的思考和评价。作者 将建筑看作一种文化载体,在谈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时,处 处流露作者对待文化传统的看法。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体现作 者文化观的语句,思考评价。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 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 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 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 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 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 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 文化观。
任务三:赏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活动7.品读全文,分析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特色。
(1)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显 示出了较强的层次性,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明晰思路。在总 体概括之后,把中国建筑的特征概括为九点,先谈个别建筑物, 再谈平面布置,再谈它的结构,接着谈建筑的装饰,最后利用 比喻归结为有特点的建筑须有自己的“文法”和“词汇”。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简练、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 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 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 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 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美学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建筑优 秀传统的珍视。
写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 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年,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 和古城墙。为此事,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 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 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征, 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 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 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 《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完美)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完美)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了解说明方法2.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第六个特征“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一段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提示:①比较说明,用“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突出中国建筑中屋顶的特征和重要性;②引用说明,引用《诗经》中的语句说明屋顶的建筑特征。3.文章的第15段“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在结构上和手法上各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这段文字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一】 筛选概括要点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作者如此安排体现了怎样的匠心?其中着重说明了哪几项特征?提示: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所以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在材料的安排上,作者总结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练习题讲解ppt课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练习题讲解ppt课件

第三题:作者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说说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阐明的。
答: 九大特征分别是:建筑物的构造;平面布置;以木材为 主的结构方法;斗拱;举折,举架;屋顶; 色彩;既是结构 又具装饰性;用材。这九大特征是按照由建筑物的构造特征 到用材特点的顺序来阐明的。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四题:作者借助写文章的相关术语来解说中国建筑艺术, 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
答:借助写文章的相关术语,如“词汇”“文法”“文章”“大文章”“小品”等, 说明中国建筑的特点。 “文法”指一个民族创造出来的、为人民所承认 喜爱、为匠师们所遵守的建筑惯例。“词汇”是指构成一座 或一组建筑 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在“文法”的约束下,通过“词汇”建成宫殿、庙 宇等“大文章”或 者山亭、水榭等“小品”。文章之法与中国建筑领域的专 业知识,都植根于中国文化、民族心理和共同的审 美意趣,所以都具 有艺术的共性。
第五题:依据作者对中国建筑艺术特征的解说方式,请借 助“词汇”“文法”等概念,向来自异域他乡的朋友介绍你身边 的某一建筑。
答: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即现在的中华艺术宫)作为上海世博会 的标志性建筑,可谓是一篇典型的中国“文章”,其使用的“词汇”, 如梁、柱、阶、栏杆等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构件。主体运 用斗拱构建, 造型独特,朱红颜色,纯粹鲜亮,这是对中国建 筑风格和手法的自觉继承和发扬。正是对中国建筑“文法” 的自 觉遵守和应用,才使得诸多富有传统特色的“词汇”熔铸成一篇 非凡的“文章”。
答: 本文作为科技论文,语言具有严密、准确的特点。如第一段
是对“中国的建筑体系”的总体介绍, 分别从定义、来源、分布及关系 四个方面全面准确地阐说的;对中国建筑体系的界定,通过五个定语 的叠 加作了精细的介绍,“独特”“一个”“文化史中”“数千年”“在世界各民 族”分别从性质、数量、领域、时 间和范围来修饰限制,清晰严谨地介 绍了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系。作者通过修饰、限制 性的副词、量词和形容词的选用,准确地阐明观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主要要构结架构,方法——采用木结构,用柱、梁、
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枋、檩之类木结构互相牵搭起来,形成“间” 的主要构架。
作用: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梳理文本内容】第二部分(3—13段)之
(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
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
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
(以2“)帷两幕柱之”间比也喻常墙用壁墙,壁,形但象墙生壁动并地不说负重明,了只中是国像建“筑帷幕中”墙一壁样的,作用用以:隔断“内隔外,
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明确3):建以筑“的文“章文”章比”喻也建可筑因,不用同“的大命文题章,”有,“比大喻文宏章大”壮或观“的小建品筑”,。用大“文小章品如”宫比喻 殿小巧、别庙致宇的等建等筑;,“让小读品者”利如用山对亭文、章水大榭小、的一感轩觉、经一验楼,。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 极其重要的位置......当屋顶是四面坡 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
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 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
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 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 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
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
屋顶特点:四角翘起。 作用:具有装饰性。
目 录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题:依据作者对中国建筑艺术特征的解说方式,请借 助“词汇”“文法”等概念,向来自异域他乡的朋友介绍你身边 的某一建筑。
答: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即现在的中华艺术宫)作为上海世博会 的标志性建筑,可谓是一篇典型的中国“文章”,其使用的“词汇”, 如梁、柱、阶、栏杆等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构件。主体运 用斗拱构建, 造型独特,朱红颜色,纯粹鲜亮,这是对中国建 筑风格和手法的自觉继承和发扬。正是对中国建筑“文法” 的自 觉遵守和应用,才使得诸多富有传统特色的“词汇”熔铸成一篇 非凡的“文章”。
答:借助写文章的相关术语,如“词汇”“文法”“文章”“大文章”“小品”等, 说明中国建筑的特点。 “文法”指一个民族创造出来的、为人民所承认 喜爱、为匠师们所遵守的建筑惯例。“词汇”是指构成一座 或一组建筑 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在“文法”的约束下,通过“词汇”建成宫殿、庙 宇等“大文章”或 者山亭、水榭等“小品”。文章之法与中国建筑领域的专 业知识,都植根于中国文化、民族心理和共同的审 美意趣,所以都具 有艺术的共性。
答: 本文作为科技论文,语言具有严密、准确的特点。如第一段
是对“中国的建筑体系”的总体介绍, 分别从定义、来源、分布及关系 四个方面全面准确地阐说的;对中国建筑体系的界定,通过五个定语 的叠 加作了精细的介绍,“独特”“一个”“文化史中”“数千年”“在世界各民 族”分别从性质、数量、领域、时 间和范围来修饰限制,清晰严谨地介 绍了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系。作者通过修饰、限制 性的副词、量词和形容词的选用,准确地阐明观点。
课后练习题讲解
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题: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 答: 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 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 问题,甚 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题:以第一段为例,分析本文作为科技论文的语 言特点。
第三题:作者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说说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阐明的。
答: 九大特征分别是:建筑物的构造;平面布置;以木材为 主的结构方法;斗拱;举折,举架;屋顶; 色彩;既是结构 又具装饰性;用材。这九大特征是按照由建筑物的构造特征 到用材特点的顺序来阐明的。 。
第四题:作者借助写文章的相关术语来解说中国建筑艺术, 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
中国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