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

合集下载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孩子不喜欢就别逼他”周末,朋友来家里做客,赶巧遇上儿子练琴的时间。

坐在钢琴前的儿子一脸不情愿,一首简短的曲子还未弹完,就开始找各种借口逃避练习。

这是他惯用的伎俩,当然我不会吃这一套。

在我强硬的态度下,儿子又哭又闹,最终还是坐回了琴凳上,眼中含泪练习今天的曲目。

朋友看不下去了,对我说了开头这一句话,建议我别逼孩子,应该选一件他喜欢的事情让他做,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我想说的是,这种鸡汤并不适合成年人,更不适合孩子。

01喜欢是本能,喜新厌旧也是本能让孩子练习钢琴并不是我的意愿,而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有天路过琴房,看见里面摆放的黑白钢琴,孩子驻足望了好久,然后拉着我的手说喜欢,想学钢琴。

我当时只当是孩子一时玩笑话,并没有留意。

随后的时间里,看见孩子模仿电视上钢琴演奏家弹琴的模样,我决定帮他实现他口中的喜欢。

从一开始的认真、热情,到两个星期后的抗拒,孩子对钢琴已经失去了一开始的兴趣。

所以才会出现我“逼迫孩子”的一幕。

“妈妈,我发现我不喜欢钢琴了,我更喜欢小提琴”。

面对孩子不断变换的喜欢,我是否应该选择妥协?不!我深刻的知道,即使我现在安排孩子学小提琴,放弃钢琴,指不定什么时候,孩子还会对我说:“妈妈,我不喜欢小提琴,更喜欢某某。

”喜欢是人的本能,但同时,喜新厌旧也是人的本能。

孩子今天说喜欢这个玩具,明天看见别人手里的玩具,发现自己好像更喜欢别人的。

如果父母一味纵容孩子的“喜欢”,任由孩子在本能中成长,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

喜欢是人的本能,但是本能不是技能,如果凡事按照本能走,那么人人都可能是失败者。

为人父母,不应是纵容孩子的本能,而是应该想着如何将本能变成孩子的技能。

02强者谈坚持,弱者才谈喜欢。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相信这是大部分人的回答。

而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甚至为人处世上的“强者”。

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更多时候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强者生存。

教师每月教育叙事2

教师每月教育叙事2

教育叙事“家庭教育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以前,对于这个说法我是十分理性的分析的——人定胜天,外因对于人生成长来说只起了影响作用,真真正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

古有寒门子弟苦求学终成报国之志,今有无数平凡人实现自我价值,外因而已,何足畏惧?可是后来我发现,人是一种社会性的、感性的动物,我们除了理性还有感性甚至是超过理性的感性——而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即使用理性去分析之后却仍然由感性占主导的话题。

班上有个同学叫小新,父母离异。

母亲不满其父再找配偶,于是每次假期回家总会满足孩子的任何条件,并在孩子面前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孩子成为了一只枪——破坏父亲和其他女性的关系,顶撞父亲……而父亲等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和母亲一样的做法。

原本很聪明的孩子,在双方的“对擂”中丧失了自我存在感,是非观——随意损坏别人的东西、自己自愿给了同学东西后威逼同学给他报酬、拿尿装在瓶子里在全班到处喷……种种行为闻所未闻,此前我还能严厉管教、批评教育。

可是最近此生却家长的耳濡目染下,学会了一句话——我要到教育局去告你!在为此教育现状无奈的同时,我深深的明白何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万般无奈之下我不得不联系了该生家中唯一还能管住他的爷爷。

幸得学生爷爷懂理且讲理。

在将该生在校期间的一系列做法告知家长后,家长十分愤怒的同时也有着深深的无奈与伤痛。

孩子爷爷说:这个娃儿,我们都管不了了。

等他小学毕业看,不行就和他爸爸出去打工……听了这句话心中很不是滋味。

12岁的孩子啊!他的人生就是打工了吗?然而我却不知该怎么办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

因为我已经想了无数办法了——找孩子谈心、讲道理,家长沟通……可是收效甚微。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此刻我真的觉得:我就是那个不会教的老师。

前所未有的无力感侵袭而来,我们都知道问题的症结,我们都无能为力。

因为家庭教育真的是无法用理性思维去分析给10多岁的孩子听的——这是10多岁的孩子即使懂得了道理也无法理解的范畴。

一年级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4篇

一年级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4篇

一年级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4篇一年级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1我是一年级学生的家长。

首先谢谢学校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能够让我和各位家长交流一下教育孩子的心得。

首先,我的孩子知道的多,并不见得是聪明,更不是什么“天才”、“神童”,只不过是他比别的孩子接触这方面的知识要早一些、多一些。

其实您的孩子一样很聪明,一样很棒,只不过由于时间、工作、环境等原因没有发现而已。

相信自己,更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一定不比别人做的差。

其实,每个孩子各有所长,只不过你没有发现,没有用心去观察(不是用时间),以致于无法正确引导他。

我们大部分家长是上班族,没时间陪孩子,其实教育孩子是无时无刻的事。

比如说,一家人在看一部电视剧,三个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欣赏的角色、内容也是不同的,所以注意力也就不同,如果家长们吃着零食边看边聊,看电视就像是看看热闹,而孩子呢,可能是眼睛盯着电视,手中玩着玩具,一个人自娱自乐打发时间而已。

假如这时你用眼睛看看孩子,观察他在干什么,你也许能发现孩子看电视时与平时不同的动作、表情和神态。

这时加以说服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我来说,一有时间我陪他看电视、VCD和书;从不同的过程中观察和发现他的兴趣,并引导他的兴趣和纠正他的一些的不良习惯。

他是从一岁半开始认字的,我们教他的字很少,最早他是从VCD、电视字幕上去认一些字(比如动画片放的片头曲、片尾曲),后来学会拼音后,阅读一些拼音读物,接着又读了一些不标拼音的儿童读物,慢慢地字就认得多了。

后来又教他学会了,不认识的字让他自己去查。

有时我们在空闲的时候,做一些词语接龙的游戏,这样便激发了他的识字兴趣。

渐渐地,他的字词量也就增加了。

其次,不要干涉孩子的任何一个举动。

孩子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是思维的结果。

好的举动我们默认它,不好的引导、纠正它。

我几乎每天都用到笔,因此,从三岁多起,就老向我要笔,见到书就用笔描字,不管是英文还是汉字,特别是报纸,一拿到报纸,就找出大的黑体字,用笔把字的笔划描出来。

浅谈隔代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浅谈隔代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浅谈隔代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摘要:孩子从生下一个家的时候家庭教育就开始了,据北师大发展教育心理学博士石卉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影响特别大,科学的家教,才能培养好子女,将孩子培育成高尚的人;错误的家庭教育,可以伤害孩子,可以毁掉孩子的一生。

石博士还说,成长是一条单行道,没有回程路,开始就把握好方向,打好基础很重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影响;基础一、隔代教育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影响幼儿日常生活自理是一个人所应该掌握的最基础的生存技术之一,是幼儿自理的主要部分之一,它对于幼儿将来健康良好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

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教育孩子具备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所说日常生活自理,是指子女在生活中照料着日常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力量,也即是每个人所应掌握的最基础的基本生存技术,包括自行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

《3~6岁学习与健康发展指引》(下文又称《指引》)中也明指:"身心健康是指人在体格、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领域方面的正常状况。

"正确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是保持和提高孩子身体健康的关键保障。

儿童阶段,正是好行为与良好习惯并成的关键时期。

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由于自己年轻时工作的原因对自己孩子爱的缺失所以现在就开始想尽办法用"爱"来弥补下一代孩子,就会导致孩子的生活习惯不好,自理能力意识不强,遇到事情首先会有依赖心理等等,那么对于即将要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隔代教育究竟对幼儿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我们又该如何消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呢?(一)什么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有些年轻父母亲或者由于本身的工作太忙碌,或者甚至由于离婚而将子女的教学、日常生活与工作责任全留给了爷爷、祖母、外公、外婆,这样祖辈们自发而变成全方位照料第3代的"现代父亲",而这个由祖辈给孙辈的照料与教导则称为隔代教育。

2022教养中考作文素材5篇

2022教养中考作文素材5篇

2022教养中考作文素材5篇教养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是个人品质的载体。

教养给人以和善与友好,教养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微笑,一声谢谢。

2022教养中考作文素材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2教养中考作文素材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2022教养中考作文素材1哲人说:教养,是智力最高的证明。

的确,良好的道德教养是做人的根本。

一个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正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具有崇高的道德教养,那么这个人才会让别人看得起,让人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崇拜。

可见,教养是人生的试金石。

教养,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大度,是一种气魄,是一种风格,是那么清新自然,那么无尘无染。

对于教养,伏尔泰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同的不是出身而是教养。

”阿密埃尔说:“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教养的影响力。

”正因为具有教养的力量,才有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洒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

可见,教养的力量无法比拟,教养的力量是无穷的。

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教养才成为了人生的试金石。

康熙年间,尚书张英家人与邻居为整修府第,地界不清而发生争执,张英得知,只做一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后立即让出三尺之地,而邻居也让出三尺之地,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道。

张英是有教养的,正是因为他崇高的教养感染了周围的人。

自己也彰显了自身的魅力所在。

他秉承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态度,化解了两家的恩怨,他是伟大的,他的人生是光芒万丈的。

可见,具有教养的人,他的人格魅力才会显现在世人面前。

芸芸众生,每天都在奔走,熙熙攘攘,不绝于途。

在这条跑道上,你必须展示你独有的道德素质,否则你就不会登上成功的宝塔。

近来社会,人们的无道德教养现象愈加频繁,在公共设施上搞破坏,在雕塑上乱刻乱画……这些都记录了这个人在当时一切没有教养的行为,这应该是可耻的。

这些人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将会给众人留下什么印象,即使他们在别处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的荒唐行为已载入史册,不容涂抹。

今非昔比,家庭教育不能再走老路!

今非昔比,家庭教育不能再走老路!

今非昔比,家庭教育不能再走老路!近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发生巨变。

新时代的家庭为孩子提供了新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方式,与此同时,家长在育儿方面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

新时代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有哪些不同?社会的转型需要家庭教育做出哪些相应的调整?我们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01新时代家庭面临的新挑战(一)“举全村之力”培养一个孩子的村正在消失传统的家庭教育之所以是有效的,是因为它并不限于家庭,其背后是整个家族文化和乡村习俗。

培养一个孩子,全村的人都在起作用。

家庭教育也因此有“举全村之力”的说法。

在传统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做了傻事或蠢事,他会遭受全村人的鄙视。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表现优秀,他会得到全村人的夸赞。

整个村庄或社区都会给这个孩子带来知识和道德成长的影响。

现代社会使“举全村之力”的家庭教育逐渐消失。

曾经的“乡土中国”,变成了现在的“流动中国”。

流动导致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原先的集体主义生活逐渐让位于个人主义生活。

乡村或社区的集体活动越来越少,不仅家庭和家庭之间较少交往,而且家庭内部的成员也因为有了“自己的房间”而较少发生温馨的亲子交流。

在传统的集体主义家庭生活向个人主义家庭生活的转变过程中,如果孩子已经变了,而父母还没有做好准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就会陷入被动。

父母很可能会抱怨:这是怎么了?我那么爱孩子,为什么孩子不领情?我那么耐心地教育孩子,为什么不管用?(二)高科技给儿童的学习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改变了儿童的游戏和零食选项传统的家庭教育之所以是有效的,是因为它比较简单、干净,孩子很少受到电器或零食的诱惑。

因为没有高科技的电器,孩子玩各种自然游戏或手工游戏。

即便吃零食,也是有限的。

而在现代家庭中,孩子被各种高科技的电器和各种零食包围。

高科技的电器貌似给孩子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了孩子好玩的欲望,其实却给孩子带来了种种伤害,让孩子满足于虚拟的世界而不再对真实的生活发生真实的兴趣。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导语】家庭教育对于孩⼦们来说,⾄关重要,家庭是孩⼦们的第⼀所学堂,家长是孩⼦的第⼀任⽼师,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

因为家庭的⼼理⽓候对孩⼦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

那么,家庭教育对孩⼦的成长的影响有哪些呢?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育频道!1.家庭教育对孩⼦成长的影响 ⼀、对孩⼦⼼理的影响。

⽐如,家长脾⽓暴躁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不满情绪。

这样久⽽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在内的每个的家庭成员信念迷失,这样孩⼦往往有⼀种迷茫⽆助的感觉,不良的⼼理就此形成。

如果⽗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的态度,⼜能带动孩⼦们将这种⼼⾥影响到⾃⼰的交往中去。

⼆、对孩⼦习惯的影响。

孩⼦长时间的⽣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久⽽久之也就在这种环境中⽣成⾃⼰的性格,家长的⼀⾔⼀⾏也会影响到孩⼦,⽐如家长每天养成整洁的习惯,孩⼦也会这样,⽽且脏⼀点家长也不会满意,这样⽆形中对孩⼦有⼀个每天的养成教育。

三、对孩⼦交往的影响。

什么样的孩⼦有什么样的朋友,孩⼦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也会把这种意识带到⽣活中去,所以也会决定⾃⼰的交往环境。

四、对孩⼦未来的影响。

孩⼦的性格⽣成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成的,虽然在学校⾥能够受到⽼师的教育,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不是理想的,孩⼦在学校也会⾛弯路,⽐别⼈多⾛⼀些路,这样如果成功的话,还能慢慢调整⾃⼰的⾏为、性格,如果不成功,可能会失去很多,对于他们的将来也会有不⼩的影响。

总之:教育孩⼦,家庭最重要,他是孩⼦⽩纸上的第⼀笔,希望家庭教育更能引起家长的重视。

2.家庭教育对孩⼦成长的影响 影响孩⼦的⼼理健康 有些家长对孩⼦总是采取⼀种激进的教育⽅式,⽐如孩⼦犯错他们只会向孩⼦发脾⽓。

骂他们能⼒不⾜才解决不了问题,这样的教育⽅式使孩⼦⾃尊受损,从⽽变成⼀个⾃卑懦弱的⼩孩。

作为⽗母不能强加望⼦成才的⼼,去严格要求孩⼦零犯错零失败。

影响孩⼦的思维能⼒ 家长应该传达给孩⼦更多的正能量,孩⼦才会更有⾃信去实现⾃⼰所想,去努⼒经营⾃⼰的⼈⽣,对于未来的现状更有能⼒去攻破。

家长和孩子谈话的个人心得体会

家长和孩子谈话的个人心得体会

家长和孩子谈话的个人心得体会#家长和孩子谈话的心得体会1#“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普天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可作为父母,我们究竟要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为此,我请教过孩子的老师和其他家长,也买过这方面的书籍、光盘,经过长期的学习、摸索与总结,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在我的孩子身上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在这里,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育孩子的一些粗浅看法,与孩子家长们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为我们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所以,我们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科学、快乐的成长空间。

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长幼之间的关爱和互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我们不能把工作中的烦恼和不愉快带进家中,带给孩子。

不要随意向孩子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从小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加聪明、活泼,孩子在成长,我们家长也必须得不断的学习成长,汲取崭新的事物和知识。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时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模仿身边的人或事物,因此,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我女儿今年七岁,刚上二年级。

有一次,先生问女儿:“凡凡,你长大后,希望做什么样的工作呢?”当时我也在场,我对这个谜底充满了期待。

只见女儿作了片刻思考,大眼睛骨碌一转,以极快的语速和轻松的神情回答道:“在家炒股。

”那一刹那,我懵了!我是个自由职业者,时间比较自由灵活,经常在电脑前看股票。

她一定是觉得坐在电脑前炒股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进而把它选作自己将来理想的职业。

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反省自己的日常言行,紧接着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增减与调整。

争取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看股票、不玩游戏、不网聊,不给孩子带来任何不良影响。

这样一来,我的空余时间也就多了起来,我开始尝试做些各种各样的小点心。

现在,绝大多数中式点心对我来说都不是难题,自夸一下啊,手艺还不错,呵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儿知识14】家庭教育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
每年高考放榜之后,对于高考状元家庭出生的研究便会层出不穷。

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就曾直言不讳的说到:
“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我父母是外交官,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一个高考状元的成功,不仅仅归结于孩子的努力、老师的付出,其实更多的是父母日复一日在学习习惯、性格上的深远影响!
换个角度,一个孩子,调皮捣蛋、打架生事甚至是走上歧路,别人不会说老师没教好,只会说“这个孩子没家教,因为有其父必有其子”。

我们都以为,名校录取是在挑孩子,其实是在挑父母!
研究表明:孩子在18岁之前,家庭教育的影响比例超过60%,而学校的教育只占30%,剩下的那不到10%,来自社会教育。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家庭对他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从最开始的受教育水平,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育,说到底还是拼爹妈的!
01
有位学者曾组织过一场活动,他邀请了几十位在教育孩子上受困的父母,请他们认真思考自己和其父母性格的优、缺点,并客观地在纸条上一一列举出来。

当人们冷静下来,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时,他们发现,自己的脾气和性格,与其父母的相似度简直惊人。

回过头再看看自己的孩子,面对的仿佛就是童年时期糟糕的自己。

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

也许你不愿意承认,可事实上,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深入骨血,你的孩子无法摆脱你的影响,他们的行为里永远藏着你的影子。

有则笑话如是:
说有个孩子在学校,总是因为一丁点矛盾就和同学打架,被叫了家长。

孩子他爸一到学校,二话不说抡起巴掌就开打,边打还边说:“你个兔崽子,到底跟谁学的,遇到事儿就不能不动手吗?”
笑罢,想起之前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对有位老师说的话印象深刻,他说,你孩子在学校的样子,就是你的样子,我看到孩子就知道你们的家庭。

你蛮横,孩子就会无赖;
你拖延,孩子就会懒散;
你贪婪,孩子就会不知足;
你暴戾,孩子就会冷漠;
你霸道,孩子就不会尊重他人。

几句话,醍醐灌顶。

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做什么样的父母,比言传身教更有用的,是以身作则,这是教育里最简单实用的道理!
02
最近,有位朋友十分苦恼地向我抱怨,自己的儿子真的太不让人省心了,一点都不争气。

“功课上马马虎虎,特长班的学习三心二意的,马上就要期末考试,却只想着玩手机打游戏,我们夫妻俩每天累死累活的,真是枉费心血啊……”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吐槽了,小编总是会收到一些留言,家长为了孩子的事焦头烂额:
“不指望他考第一第二,好歹得80分吧,每天守着他写作业,他倒好,还没开始写就先哭上了……”
“送我女儿去上学,眼看要迟到了,她还在穿鞋子。

我就催她,能不能快一点,然后她还是磨磨蹭蹭,我气得直接冲过去把她整个人提起来……”
似乎大部分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有些许的不满意,他们懒散、磨蹭、无理取闹、不勤奋好学......
我想起曾刷爆网络的一张图片:
地铁上,一位母亲痴迷地玩着手机,旁边的女儿伸长了脖子看着,在另外一边,旁边的母亲在陶醉的看着书,孩子也沉迷在书里不受外界干扰。

你看,家长“以身作则”读书,孩子也会读书。

家长“以身作则”玩手机,孩子也会痴迷于此。

我国大型教育记录片《镜子》里有这样一段话——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是问题家庭。

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是问题父母。

若你的家庭氛围是看电视和玩手机,那孩子迷恋游戏,不学无术,一点也不奇怪。

若你周末宅在家里,不读书,不运动,什么也不做,孩子日后成为好吃懒做的人,也不奇怪。

若你自己对生活得过且过,早就失去了学习新事物的热忱,却把孩子的生活用钢琴绘画游泳奥数填得满满的,那你的孩子,大抵也是很难学有所成。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也是我们的影子。

他最可能的成长方式就是“复制”现在的你。

03
人们常说,父母前半生的样子里,往往藏着孩子后半生的结局,现实也在一遍遍印证这个道理!
被夸“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董卿,今日的才华和气质,得益于她几十年读书的好习惯,而这个必须归功于父亲的耐心引导。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父亲,自己就酷爱读书,也顺其自然地从小让董卿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每年寒暑假,父亲都会给董卿开列一个书单,父女俩一起相对而坐,侃侃而谈。

这才有了今天的董卿,她也把读书的习惯,当作家训一样,送给了自己的儿子。

她在节目里说起自己的育儿论:
“回忆是时间的礼物,而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

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做什么样的父母。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郎朗的故事,父亲像上了弦的发条,十几年不停逼出了一个钢琴大师。

这桥段听起来和每一个督促孩子练琴的中国式家长一样,但没多少人知道,“狼爸”自己也是个勤学苦练的人。

他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工厂、杂技团和部队文工团工作,拜师苦练二胡演奏。

把儿子栽培成钢琴巨星后,他在音乐会上,和儿子合奏演出。

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得到,他有个了不起的儿子,但他自己本身就很了不起。

道理太过简单直白了——
如果我们自己不是好学上进的父母,却要求孩子废寝忘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很多时候,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你什么样,你孩子就什么样;你的眼界,决定着他迈出的脚步;你的行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画笔。

千万句谆谆教诲,不如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

04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谎言?”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这句话不是谎言,只是用错了对象。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啊。

研究表明:孩子在18岁之前,家庭教育的影响比例超过60%,而学校的教育只占30%,剩下的那不到10%,来自社会教育。

优秀的家长,多是终身学习者,有阅读的良好习惯,常出入高素质社交圈,以身作则,带头完成希望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

当你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但你沉溺书本而不是手机,但你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当你善良温柔对生活充满热爱……你的孩子也会遵循这些轨迹,成为那个无比优秀的孩子!
东野圭吾在《时生》里写道,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我们都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都只能尽量打好它。

是的,我们无法选择拥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却可以选择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易事,这场漫长的修行里,你唯一需要坚持和事情就是做好自己,以身作则。

共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