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经纶
《女科精要》,女子嗜欲过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女人尤宜清心节欲,便是调经却病之第一。

《女科精要》,女子嗜欲过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女人尤宜
清心节欲,便是调经却病之第一。
男子为阳,阳中有阴,阴中之数八,故一八而阳精升,二八而阳精溢。
女子为阴,阴中有阳,阳中之数七,故一七而阴精升,二七而阴血溢,皆饮食五味之实秀也。
《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东垣谓脾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
苟或七情内伤,六淫内侵,饮食失节,起居不时,脾胃虚损,心火妄动,则月经不调矣。
夫血生于脾土,故云脾统血。
凡血病当用甘温之药,以助阳气,而生阴血也。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虽心主血,肝藏血,实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
凡经行之际,禁用苦寒之药,饮食亦然,凡女子天癸未至之前为病,多从心脾,天癸既至之后,多从肝肾。
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谷气入胃,其清纯津液之气归于心,入于脉,变赤而为血,血有余则注于冲任而为经水,经水者阴水也。
阴必从阳,故其色赤,禀火之色也。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男子媾精,阴阳和合而成孕,则其血皆移阴于胎矣,既产。
则胃中清纯津液之气,归于肺,朝于脉,流入乳房,变白为乳,是禀肺金之色也。
若不自哺,则阳明之窍不通,胃中津液仍归于脉,变赤而腹为月水矣。
夫男女各有精,凡房劳不节,皆能大伤精气,故曰精枯杀人。
奈世人所论,独重男子,不知书云。
女子嗜欲过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况产蓐带下,三十六病,损气伤血,挟症多端,故女人尤宜清心节欲,便是调经却病之第一。
《女科经纶》辨证特色述要

1 7 6 1 3. 9 9. 4, 8
6 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 . M] 北京 : 文物 出版社 ,9 5 8 ,6 15 .18 ,
2 6. 5
7 李
荣主编. 现代汉语方言 大词典各地方分卷 [ . K] 南京 : 江苏教
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4 期 的拘挛等 症 状 , 是 刻 意 追 求趣 难 的。 而追 求 趣 难 也 正是群众 性传统 文化 的一个 特点 。 中 医吸收 了这 个 特点 , 往在病 名 、 名及药 效等 方面 有 不 同程度 的 往 药 反 映。 当时 的人可 以心领 神会 , 因而 不 立文字 , 作 不 说 明。但是 , 事过境 迁 , 由于学 术研究 没 有跟 上 群众 的创 造 , 没有 把那些 曲折原 委记 载下 来 , 致使 淹 没不
《 科经纶》 女 辨证 特色 述要
中国 中 医科 学院( 京 ,07 0 朱定 华 北 100 ) 杜 晓 明
关键词 : 女科经纶
萧壤
辨证特 色
《 女科经纶》 8卷 , ・ 清 萧曛纂著 , 书于康熙二 成 十一年 (62年 )初 刊 于康 熙 二 十三 年 (64年 ) 18 , 18 。 书中以条文形 式 对 女 科 经 、 、 、 及 妇科 杂症 予 带 胎 产 以辨 证析源 , 考究发挥 , 以其精辟 独到 的学 术见解 , 并
症》 8卷、痘疹) o 、方论》 《 1卷 《 8卷 、本草》 卷 、脉 《 8 《 学》 卷 , 4 以及《 女科》 卷 , 8 统名为《 经纶全集》 而又各
成一 帙 , 共计 14卷 , 过千万 。这部 丛 书涵 盖 了中 3 字 医理法 方药 与 临床 各科 , 为 集 中 医学 文献 大 成 之 诚
《女科经纶》不孕症辨治思想浅析

相 对 空虚 , 阴血 亦 相对 不 足 , 因 而需 投 虚 生新 , 治 以
治 妇人 病 先 问 经期 。妇人 乃 特 殊 群 体 . 无 论 患 滋 阴养 血 , 药用 当归 、 白芍 、 山萸 肉 、 山药 、 熟地 、 茯 何 种 疾病 , 必 问 月经 , 孕育 之事 更不 例外 。萧 氏认 为 苓 、 丹皮 、 桑 寄生 、 怀 牛膝 。卵泡期 投 虚 , 促 进 卵泡 发 医之 上 工 . 因人 无 子 , 女子 以调 经 为先 。首 先 , 经 候 育 成熟 , 提 高卵 泡质 量 , 为 临床 妊娠 提供 良好 条件 。 不调 应 分 因详 证 治 病 . 临 证 时首 先 要 分 清经 病 与 他 2 孕 育之 机 。 必 氤 氲之 时 病顺 序 : “ 妇 人有 先 病 而后 致 经 不 调者 . 有 因经 不 调 孕育要合理把握两个时机 , 一为年龄 , 二 为 排 而后 生 诸 病 者 , 如 先 因病 而后 经 不 调 , 当先 治 病 , 病 卵期 。不孕 与年 龄 的关 系 , 是不 孕最 重要 因素之 一 。 去则 经 自调 ; 若 因 经不 调 而后 生病 , 当先 调 经 , 经 调 合 适 的孕育 年龄 的选 择是 至关 重要 的 。《 女科 经 纶 ・
关键词
女科经纶
不 孕 症 中 医病 机 中 医 药疗 法
文献标志码 A
清 代
中图分类号
R 2 7 1 . 1 4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7 ) 0 5 — 0 0 0 6 — 0 2
《 女 科经 纶 》 [ 1 _ 被 认 为是 中 医妇科 古 籍 中较有 影 知其 本 , 而 调 气 以顺 气 开 郁 为 主 , 可用柴胡 、 枳壳 、 响 力 的 著作 之 一 , 成 书 于清 ・ 康熙 年 间 。作 者 萧 埙 , 钩藤 、 广郁 金 、 川 楝 子 等解 郁 , 但 顺气 开 郁 又 戒不 可 号 慎斋 , 浙 江嘉 兴 人 。萧 氏医学造 诣颇 深 , 尤其 重视 专 耗 其气 , 当 以 实脾 养 心 为要 。 临床 上 心 血 偏 虚 者
“妇科圣手”发明了“女性生殖调节轴”吗?

“妇科圣手”发明了“女性生殖调节轴”吗?新浪博客上看到一篇“医生波哥子”转载的文章《传承的不仅仅是医术》。
从这篇文章得知,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叫罗元恺,号称“岭南妇科圣手”,是“中医妇科学学科的奠基人”,“构建了当代中医妇科学的学科体系”。
历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这样的一个旗帜性人物,他最著名的学术成就是,提出了“肾—天癸—冲任—胞宫是女性生殖调节轴”的著名观点。
后又得知,波哥子原来就是罗教授的女婿,卫生厅副厅长。
我对“圣手”啊,“奠基人”啊,“校长”啊,甚至副厅长女婿啊什么的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他的学术观点,就是那个“调节轴”。
我的疑问是:1、“肾—天癸—冲任—胞宫是女性生殖调节轴”理论是罗元恺的新发明吗?2、其与现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axis,HPOA))”相比如何?“肾—天癸—冲任—胞宫”的生殖调节轴理论显然不是罗元恺发明的,更不是什么著名观点。
在中医第一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中就有这个理论的完整内容了:“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王冰在后加注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把肾、天癸、冲任二脉对女子的月经、妊娠等生殖功能的调控说的非常清楚。
此后两千年中,中医生殖理论从来就没有超出这个框架。
罗元恺曾专门“点注”过的明温补派代表张景岳(1563-1640)的《妇人规》中论这个“轴”:“盖天癸者,言后天之阴气,阴气足而月事通,是即所谓月经也...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
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
傅青主女科用药特色名方

一《傅青主女科》用药特色经常使用补益气血药物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氧,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妇人以血为本,气血充盛调和那么五脏安和,经、孕、产、乳如常,故傅氏医治妇科疾病超级重视调护气血。
《傅青主女科》168首方剂中,显现频数最多的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等9味药。
傅氏以为:“血为有形之物,难于速生,气于无形之物,易于速发,补气以生血,尤易于补血以生血耳。
”因此补气与补血在整体上比较,前者多于后者。
用药纯和傅氏以为:“善医者,只用纯和之品而大病清除,不善医者,立意惊奇,不唯恐无效,反致百病丛生”。
其医治女科疾患,补只是用滋腻,温只是用燥热,清只是用寒凉,泻只是用攻伐,方剂配伍“用药纯和,无一峻品”。
药量轻重差异《傅青主女科》用药最大特色,在于药物用量轻重差异。
岳美中说:“其用药前无前人,该重时用量特重,动以两计,该轻时用量特轻,轻到几分。
”讲究药物炮制《傅青主女科》经常使用炮制方式如蒸、炒(土炒、面炒、酒炒、醋炒、炒黑)、洗(酒洗)、浸、去心、泡炒、研、醋制等。
白术土炒那么可增强其健脾益气的作用;杜仲炒黑而兼有止血之力;荆芥穗炒黑有“引血归经”作用;醋炒白芍既可引药入肝经,又可增强其舒肝、柔肝、解郁之功;当归酒洗,可借酒行药,通行内外上下,直达病所,同时也能够增强其养血活血之功效;二《傅青主女科》名方完带汤健脾疏肝,祛湿止带组成: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生化汤养血化瘀,温经散寒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黄酒、童便两地汤滋阴清热,凉血调经组成:生地、元参、白芍、麦冬、地骨皮、阿胶固本止崩汤补气摄血,固冲止崩组成:大熟地、白术、黄芪、人参、当归、黑姜炭易黄汤健脾祛湿,清热止带组成: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温经摄血汤补益精血,温经散寒组成:大熟地、白芍、川芎、白术、柴胡、五味子、肉桂、续断定经汤舒肝解郁,补肾调经组成:菟丝子、白芍、当归、大熟地、山药、白茯苓、芥穗、柴胡顺经汤滋肾柔肝,补水制火,降逆止血组成:当归、大熟地、白芍、丹皮、白茯苓、沙参、黑芥穗清肝止淋汤养血清肝,祛湿止带组成:白芍、当归、生地、阿胶、粉丹皮、黄柏、牛膝、香附、红枣、小黑豆调肝汤填经养血,补肾调肝组成: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萸肉、巴戟、甘草清经散清热凉血,滋肾益阴组成:丹皮、白芍、大熟地、地骨皮、青蒿、白茯苓、黄柏开郁种玉汤舒肝解郁,养血调经组成:白芍、香附、当归、白术、丹皮、茯苓、花粉完带汤【药物组成】白术30g(土炒)、山药30g(炒)、人参6g、白芍15g(酒炒)、车前子9g(酒炒)、苍术9g(制)、甘草3g、陈皮1.5g、黑芥穗1.5g、柴胡1.8g。
癥瘕中医辩证论治

癥瘕中医辩证论治 妇⼈胞中结块。
伴有或胀,或痛,或满、甚或出⾎者。
称为症瘕。
症与瘕,按其病变性质有所不同。
症,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分,瘕,痞满⽆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定处,病属⽓分。
但就其临床所见,每有先因⽓聚,⽇久则⾎瘀成症,因此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故前⼈每以症瘕并称。
《⼴韵》⽈:“癥,腹病也。
《说⽂》⽈: “瘕,⼥病也。
”症瘕⼀证,泛指⼀切腹内结块,临床上以妇⼥为多见。
正如《徐灵胎医书全集·医学源流论。
妇科论》中所指出的:“妇⼈之疾,与男⼦⽆异,惟经期胎产之病不同,并多癥瘕之疾,其所以多癥瘕之故。
亦以经带胎产之⾎,易于凝滞,故较之男⼦为多。
”所以妇科⽴专章讨论。
主要是指⼦宫、胞脉,胞络及冲任脉等部位发⽣的结块或伴疼痛的疾患。
症与瘕既有区别⼜有联系,如《证治准绳·⼥科·积聚癥瘕》篇⽈: “症积在腹内或肠胃之间,与脏⽓搏结坚牢,虽推之,不移,名⽈症。
“瘕者,假也。
其结聚浮假⽽痛,推移乃动也。
”明确地指出了症与瘕在症状上的区别。
但因其病形相类,难以截然分开,且瘕聚⽈久。
由⽓及⾎,病情发展,每多成症,故临床上每多症瘕并称。
与症瘕⼀名相类的有积聚,《景岳全书。
杂证谟。
积聚类》⽈:“积者。
积垒之谓,由渐⽽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不常者也。
由此⾔之,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
故不移者⽈积;或聚或散者,本⽆形也,故⽆形者⽈聚,”从其包块的质地⾔之,积同症类,为有形可征;聚与瘕似,聚散⽆常,故⼜有症积、瘕聚之名,但症瘕发⽣于下焦为多。
在症瘕积聚的分类⽅⾯,古⼈论述颇详,有五积六聚七症⼋瘕之说。
《证治准绳·⼥科·积聚症瘕》篇中概括地说: “古⽅有五积六聚七症⼋瘕之名,五藏之⽓积名⽈积,故积有五;六府之⽓聚名⽈聚,故聚有六。
……若夫七症⼋瘕则妇⼥居多。
”五积六聚之名最早见于《难经》,所谓五积者,即⼼之积⽈伏梁,肺之积⽈息贲。
肝之积⽈肥⽓,脾之积⽈痞⽓,肾之积⽈奔豚。
撞红、月痨、甲色病

撞红、月痨、甲色病
“撞红”是一个只在民间才有的病称,它是指在女子适逢经期时,男女进行性交而感染上的一种疾病,男女均会得病,由于该病是由月经期中的性行为中感染,因此绝对是一种难以启齿的隐私疾病。民间又称此病为碰红、甲色病、水尾病,胬栗伤寒等。
在民间,隐藏着许多医治撞红病的秘方,一般都能够根治此病,问题是人们从不轻易将秘方示人,从而使到这种治疗成为了一种秘密与悬念。民间中医对撞红病的辩症论治又有怎样的看法呢?不知是出于保守,还是出于其他什么原因,民间对该病只说病,而不解释症,所以无从知晓,但从一个民间秘方的治疗情况来看,基本上也是按“热毒血瘀”症来治疗。
。
三
后期:
1.腰痛无力者,造血功能差血小板和白细胞异常,最后白血病死亡。
2.喉咙痛,喉部生肉粒者最后咽喉癌死亡,一般一年左右转咽喉癌。
3.前额印堂刺痛者,转鼻咽癌。
4.唇黑,面黄,手黄,胁痛者,一般转肝硬化,肝癌。
5.咳嗽不止者,转肺癌。
病理分析:
经血为离经妄行之血,也即是说它不是安分守己地在血脉中流动之血,中医认为血热才能妄行,故此可认为正常的经血中也含有热毒之气,并带有风邪,风邪与热邪组成的毒气从性器官中直接进入到营血,风邪与热邪是直接进入血分,邪热侵及营血,机体的病变重心很快由功能性障碍进一步向脏腑实质损害发展,邪毒化成瘀积、瘀气,或素有瘀血,血不畅则百病生,而出现撞红转症,并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一般医生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治愈,究其理是未达根本也。
食物。有一类病人身体时有浮肿,包括脸部,特别是四肢。有一类病人不发肿,但特别贫血,四肢特别瘦,水分和血色越来越差,到后来就成皮包骨头了。
男子与之交合除出现撞红症状外,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头发油性十足,可在撞红方加味救必应即可。
女科经纶简介

女科经纶简介
孔安国序《尚书》,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为三坟。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易经、神农本草、黄帝内经是也”。
中华圣域,九州杏苑,弘仁济世,泽及黎苦,从此有万卷典籍,千古流
《女科经纶》为清代医学家肖埙编撰,肖埙,字赓六,号慎斋,槜李人,约生活于清顺治至康熙年间,生平事迹不详。
据《女科经纶·自序》,知其撰有《医学经纶》一书,“博极群书,兼综条贯”列举了内科杂病163症,采集古代医籍7000余条而成书。
肖氏因感于妇人之病有别于男子,故又专门辑成一部《女科经纶》,“以俾学者知所从事”。
该书约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三年。
《女科经纶》全书共八卷,分类七门,卷一为月经门;第二为嗣育门;第三至卷四为胎前门,卷五至卷六为产后门,卷七为崩漏门带下门,卷八为杂症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科经纶》
《女科经纶》为清代萧壎编著。
萧壎,字赓六,号慎斋,浙江嘉兴人。
该书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三年,是一部重点介绍中医妇产学理论和临床各类病症及其治法研究的著作。
书中以条文形式对女科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症予以辩证析源,考究发挥并以精辟独到的见解拓宽了临床者之辩证用药思路,为习医者进一步钻研女科证治指点了门径。
编写及体例特点
该书在编写体例上具有类书的特点,具体体现在:
一、广征博引
上自《内经》,下迄明末的中医古籍100余种,尤以晋、唐、宋、元、明时期女科医著为多,确实可谓博览群书。
二、条分缕析分门别类
萧氏将辑录后的医学精论,分类编排,按不同的病症入门归类,逐次罗列并注明引文出处,可谓源流分明,条分缕析。
三、归纳总结阐述己见
萧氏以按语方式对前贤证治诸论予以归纳总结并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详于论而略于方
该书只提示病症辨治方面的规矩绳墨与治疗大法,而不列具体的方药。
其目的在于告诫后人临证必须遵循辩证论治的法度,而不必拘泥于一病一方之俗。
学术思想及临床指导意义
一、重视月经病的辩证论治
该书开篇首卷即论“月经门”,由此可见萧氏对妇女月经病的重视。
其论自《内经》以来中医古籍中有关女子月经之生理病理理论,,进而提出月经不调“或本于合非其时,或属于阴阳相胜,或感于风冷外邪,或伤于忧思郁怒”。
在治疗上,萧氏主张以调理脾胃为首务。
因妇人经血由饮食水谷所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先调其脾胃。
萧氏总结月经病治疗原则:先因病而后经不调者,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因经不调而后生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
对于经闭一证,病因有寒有热,有虚有实,须辩证准确方可疗愈。
萧氏列历代医家对于此证的不同论述并阐发自己在见解。
其指出东垣治疗经闭主张泻心火而用三和,玉烛之类,其专指实热,而对于心虚而热收于内,与心虚而上衰者,二方又不可妄用。
妇人经闭由于阴虚火旺,煎熬经血而致血枯经闭者,当从赵养葵滋水补肝之法。
萧氏结合临床将经闭一证分为“血枯”与“血滞”两端。
血滞为有余,有余者宜泻;血枯为不足,不足者宜补。
二、阐述种子之道及安胎之要
萧氏言:“因昔人论种子,必先调经,故于妇人调经一门之后,即继以嗣育之道。
”对于种子之道,其先论男子聚精调摄之法,续论妇人不孕之因。
在此基础上萧氏指出男女双方均可致不孕,正如其所言:“大抵无子之故,不独在女,亦多在男。
”此论述对于现代优生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代医家对于安胎有不同的论述。
萧氏将整理不同医家的相关论述并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认为胎前用药以清热养血为主,而清热养血之后,唯以补脾为要。
此培后天元气之本,而胎系于肾,肾固则胎自安。
故补脾不如补肾。
其安胎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阐述胎前诸证之辨证论治
对于“妊娠恶阻”一证,萧氏列诸家之论一十三条。
自《金匮要略》有绝之法而下,历代医家对于该病之病机认识不尽相同。
巢元方以下主于气凝血聚;陈良甫以下主于停痰积饮;《金匮要略》以寒治;太无,养葵作火论。
众医家对此证之论述可谓详悉,而萧氏认为胎前无寒,产后无热,故妊娠恶阻大抵寒者少而热者多。
其病机总属血壅胎元,脏气不能宣通,停痰积饮,郁热壅滞,,变而为火,有热无寒,致生诸症。
其在治疗上主张宗丹溪、立斋而用枳壳、紫苏、苏梗、木香、砂仁为降气顺气之法。
对于“妊娠经来”一证,萧氏认为有漏胎和激经之别,须明辨之。
其言:“胎前下血则名漏胎,妊娠经来则名激经。
”漏胎者,血下无时;激经者,有时而止。
在治疗上,,萧氏认为:“漏胎治宜调补,激经则无恙。
”其理论仍指导着现代临床。
四、辨产后诸证治法
产后诸证有虚有实,亦有虚实夹杂。
其病机错综复杂,临证难以明辨。
历代医家对于产后诸证之病机论述不一,治法有别。
陈自明主张补气血兼消散,朱丹溪主张大补气血,张子和认为不可作诸虚治,叶以潜主消瘀血。
萧氏结合临床提出:“不可泥产后无热,胎前无虚说,以稳妥而言,当服生化汤,其余诸证,在生化汤基础上加减化裁。
”现在临床仍将生化汤作为产后第一方。
对于产后恶露不绝,萧氏认为不外乎气虚不能摄血与肝脾二经有亏两端。
其批判《大全》之主于脏腑挟宿冷。
其言:“血得热则行,得冷则凝。
岂恶露不绝,反为寒冷致病之理。
”其治疗主张益气升提。
至于下多亡阴,则有寒无热,姜、桂亦所宜用。
《女科经纶》作为中医经典妇产科专著,对后世之中医学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该书对历代医家关于妇产科病症的不同论述加以整理分类并结合临床实际阐发作者的独到见解。
其条理层次分明,按评确有真知灼见。
此外,萧氏本人学古而不泥古,持论而不泥其说,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亦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