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的细菌毒力因子的发现与鉴定
细菌毒力因子的分子机制和应用

细菌毒力因子的分子机制和应用一、细菌毒力因子的分子机制细菌毒力因子是指细菌在感染宿主时所发挥的致病性因素,如外毒素、内毒素、菌体以及其他分泌物等。
这些毒力因子能够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细胞代谢及细胞死亡程序,从而导致感染病理过程。
从分子机制上来说,细菌毒力因子常具有重要的酶活性或细胞质毒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宿主组织和细胞受到伤害,发生炎症与坏死等生理和病理变化。
其中,外毒素是最常见的毒力因子之一,在细胞外分泌或连接至细胞表面并释放。
例如,水痘病毒外膜蛋白(GP)与宿主细胞上的黏附分子结合并介导病毒进入细胞。
又如大肠杆菌肠毒素(CT)通过细菌共同生产的细菌毒力质粒中合成,并在感染过程中释放到肠道,进而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出现腹泻等症状。
另外,一些内毒素则是细菌表面糖类肽的组合物,如葡萄球菌内毒素。
当细菌死亡时,这些内毒素会被释放到宿主中,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影响,如发热、血管扩张、低血压等。
二、细菌毒力因子的应用细菌毒力因子在临床治疗和疫苗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针对细菌毒力因子特异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比如抗毒素疗法就是可以治疗外毒素、内毒素和其他毒性分子所导致的疾病。
此外,许多疾病的疫苗也正是通过细菌毒力因子来引起免疫反应。
例如,青霉素、卡那霉素和红霉素等抗生素可以针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的外毒素进行治疗。
而去除了致病性因子的疫苗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病原菌的抗体。
其次,对细菌毒力因子分子机制的研究也为新型抗感染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靶点。
例如,诸如抗生素的新型化合物、OXA-48类酶抑制剂和融合蛋白等抗菌策略能够针对细菌毒力因子的功能或表达进行调控,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目的。
三、细菌毒力因子的局限性细菌毒力因子在应用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许多治疗感染的方法频繁地被滥用,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或者病原性的菌株被优势筛选。
此外,在预防疾病方面,使用某些与细菌毒力因子有关的疫苗,甚至可能导致免疫选择压力进而促进耐药菌株的发展。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产生
以革兰氏阳性菌或少量革兰氏阴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结
性菌分泌至细菌体外。
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稳定性 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毒性作用 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 全身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
神经毒素,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发挥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1.概念:
2.来源 :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 阴性菌。
3.化学成分: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 。
5.特性:(1)有菌种特异性。 (2)毒性强。(3)具 有高度的特异性。(4)良好的抗原性。(5) 不耐热。 (6)0.3%~0.4%甲醛作用下,可以 脱毒成类毒素。
6.组成 A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B亚单位:结合单位,使毒素分子结合宿主细胞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重要概念:
1.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感染 发病:
2.病原菌:凡能引起宿主发病的细菌叫病原菌。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概念
1.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在宿主体 内引起感染的能力。
2.毒力:病原菌致病力强弱程度。
二、毒力的测定
细菌毒力大小的表示方法有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 最小感染量和半数感染量表示法。最为实用的是半数致 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法。
Em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
3.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 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当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能改变溶原性细菌 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如白喉棒状杆菌、肉 毒梭菌等的外毒素就是由转座噬菌体的有 关基因所编码的。另外,转座噬菌体从细 菌染色体分离脱落时,可能连带有细菌的 DNA片段,故它还可能在遗传物质转移过 程中起载体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细菌生理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代时---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
2.细菌群体繁殖的规律:细菌生长曲线★迟缓期:细菌的适应阶段。
该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对数期:生长迅速,菌数急剧上升,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
稳定期:细菌繁殖速度减慢,死菌数逐渐增加。
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性状有所改变。
生成芽孢、外毒素、抗生素等代谢产物。
衰亡期:死菌数活菌数,细菌形态显著改变,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一、细菌的能量代谢发酵:以有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呼吸: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需氧呼吸—以分子氧为受氢体厌氧呼吸—以其他无机物为受氢体二、细菌的代谢产物1. 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2.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1)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G- 菌细胞壁脂多糖;耐高温;121ε,20min不被破坏;250ε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
蒸馏法可除去热原质。
(2)毒素(toxin):外毒素—G+ 菌、少数G- 菌产生的、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重要的致病物质。
内毒素—G- 菌细胞壁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仅对亲缘关系近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需用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维生素B,K.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一、培养细菌的方法: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二、培养基(一)培养基及种类1.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细菌繁殖的营养基质。
2.按照用途分类⑴基础培养基: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⑵营养培养基:供营养要求较高或特殊的细菌生长。
病原菌毒力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分析

病原菌毒力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分析病原菌是引起许多人类疾病的原因之一,全球每年因病原菌感染死亡的人数都在上升。
对于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鉴定以及功能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原菌的感染机制和毒力特性,为研发抵抗菌药物和制定相应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一、病原菌毒力基因鉴定病原菌毒力基因是指在其基因组中,编码导致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编码病原菌表面抗原和酶等毒力因子的基因;另一类是编码调节这些基因的转录因子等调控因子的基因。
当前,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鉴定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这种方法可以从大量的基因组序列中,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毒力基因。
其中,常用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包括比对方法、模式识别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等。
比对方法是指将病原菌的基因组序列与已知的毒力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查找与毒力相关的基因。
模式识别方法则是通过分析已知的毒力基因序列特征,比如保守领域、同源序列等,以在基因组序列中识别毒力基因。
而机器学习方法则是通过构建分类器,将病原菌的基因组序列分类为含毒力基因和不含毒力基因的两类。
二、病原菌毒力基因功能分析毒力基因的鉴定仅仅是第一步,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基因的作用,我们需要进行功能分析。
目前,功能分析主要包含四种方法:基因沉默、基因表达分析、基因敲除以及基因突变。
基因沉默是指通过siRNA或shRNA等方法,将特定的毒力基因沉默下来,以观察其对病原菌感染能力的影响。
基因表达分析则是通过构建表达载体,将病原菌中特定的毒力基因表达出来,以观察其是否能够增强病原菌的致病能力。
基因敲除是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切除病原菌中特定的毒力基因,然后观察其对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影响。
而基因突变则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毒力基因的特定位置进行突变,以观察这些突变是否会对病原菌的致病能力造成影响。
三、相关研究进展在对病原菌毒力基因进行鉴定和功能分析的过程中,人们已经不断地进行了尝试和实践。
细菌的毒力因子与致病机制

细菌的毒力因子与致病机制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虽然细菌在人体内也有一定的益处,但某些细菌也会引发各种疾病。
细菌的致病能力与其毒力因子以及致病机制密切相关。
一、细菌的毒力因子细菌的毒力因子是指细菌通过分泌或表达的一系列物质,使其具有致病能力。
这些毒力因子可以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1. 外毒素:外毒素是细菌分泌到细菌外部的一类毒性物质,包括肽类毒素、蛋白质毒素、脂质毒素等。
例如,白喉杆菌分泌的白喉毒素可以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白喉病的发生。
大肠杆菌分泌的肠毒素能够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2. 内毒素:内毒素是细菌细胞壁成分的一种,当细菌死亡或受到损伤时,内毒素会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内毒素主要由脂多糖组成,具有强烈的炎症反应作用。
例如,脑膜炎双球菌的内毒素可以引起脑膜炎的发生,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黏附、侵入、繁殖和破坏宿主细胞等过程。
1. 黏附:细菌通过表面的附着因子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在宿主细胞上的定植和繁殖。
例如,大肠杆菌通过其菌毛附着因子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尿路感染等疾病。
2. 侵入:细菌通过黏附后,利用一系列的蛋白酶、溶菌酶等分泌物质,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进而侵入宿主细胞内部。
例如,沙门菌通过分泌的溶菌酶破坏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侵入宿主细胞内部,引发沙门菌感染。
3. 繁殖:细菌在宿主细胞内部利用宿主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
细菌的快速繁殖会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进一步加重疾病的病情。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在宿主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肺结核的发生。
4. 破坏宿主细胞:细菌在宿主细胞内或外部分泌一系列的毒素,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毒素可以引起宿主细胞的溶解、凋亡或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破伤风杆菌分泌的破伤风毒素可以破坏神经细胞,导致破伤风的发生。
总结:细菌的毒力因子与致病机制是细菌引发疾病的关键因素。
第二章 细菌概论(二)

课时授课计划审签编号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1基本课题: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教学目标:1. 列出细菌的代谢产物说明其意义。
(重点)2. 简述细菌的人工培养。
3. 说出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重点)4. 理解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理。
(难点)5. 简述细菌的变异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复习旧课: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 4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一、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10(二)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利用挂图解释生长曲线。
10二、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201. 列举临床实例讲解其意义。
2. 利用板图讲解。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1. 利用板图讲解细菌的生10长现象。
2. 重点放在实验课上讲解。
四、细菌的变异(一)细菌变异的现象结合临床实例及预防接种25阐述细菌的变异现象。
(二)细菌的遗传物质 5由生物学知识引入。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简介、自学。
5 (四)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应用临床实例讲解。
5小结 41. 列出细菌的代谢产物说明其意义。
2. 热原质具有什么特点?在临床实践中有何实际意义?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列出细菌的代谢产物说明其意义。
预习:第五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课后分析第二章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细菌与其他生物细胞一样,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营养,合成自身细胞成分并获得能量,同时不断排除废物,完成新陈代谢,得以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包括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
2.酸碱度:大多数为pH7.2-7.6。
3.温度:大多数病原菌为37度。
4.气体:氧和二氧化碳。
(1)专性需氧菌:如结核杆菌。
(2)专型厌氧菌:如破伤风杆菌。
(3)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属此。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1.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2.细菌的繁殖速度:一般20-30分钟,个别分裂缓慢。
3.细菌的生长曲线(1)迟缓期:最初1-3小时,菌数不增加。
病原菌毒力因子的检测及其应用研究

病原菌毒力因子的检测及其应用研究病原菌是一种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毒力因子是病原菌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病原菌的毒力强度,因此对病原菌毒力因子的检测和应用研究十分重要。
一、病原菌毒力因子的定义和分类病原菌毒力因子是指病原菌中能够引起宿主出现病征的分子,包括毒素、细胞壁成分、蛋白酶、抗凝血酶、鞭毛等。
不同种类病原菌毒力因子的种类也有所不同,不同毒力因子造成的病征和影响也不尽相同。
目前对病原菌毒力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毒素方面。
基于毒素类型,可将病原菌毒素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大类。
内毒素(Endotoxin)也叫脂多糖,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的细胞壁中,是一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的高度毒性物质,能够刺激宿主抵抗细胞,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外毒素则包括肝炎病毒、百日咳杆菌等多种生物类别,毒素作用于宿主细胞的各种机制也千差万别。
二、病原菌毒力因子的检测技术病原菌毒力因子检测技术是研究病原菌毒力因子的基础,了解病原菌毒力因子组成和类型有助于分析病原菌感染机制,进而开发治疗”破毒素”的相应药物。
现有的病原菌毒力因子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基于抗体的检测法抗体检测法是目前病原菌毒力因子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它通过检测病原菌分泌的毒素所特异激励的抗体来评估毒素的含量水平或者活性程度。
具体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RIA)、酶联免疫测定(ELISA)和西式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
2. 基于PCR技术的检测法PCR技术通过引导特异引物,扩增DNA序列,从而确认该病原菌是否存在。
这种技术可用于检查特定毒素基因的存在与否,同时也能够帮助确认某些病原菌的存在性。
PCR技术的高灵敏性、高特异性和快速性使得它在病原菌毒力因子检测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3. 基于生物学活性检测法生物学活性检测法是直接通过对感染细胞和组织的影响,评估病原菌毒力因子的方法。
如何寻找细菌的毒力因子?

如何寻找细菌的毒力因子?我们之前的文章《如何挖掘微生物抗性基因?》已经有介绍过如何挖掘抗性基因,今天来介绍一下如何查找细菌的毒力因子。
毒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virulent factor),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
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在大多数情况下,外毒素一般简称毒素。
病原菌之所有能感染宿主并且在宿主环境中繁殖,通常就是依靠一系列的毒力因子之间相互协调作用起作用。
所以研究病原菌的毒力因子,对于了解病原菌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里我们可以推荐大家使用“病原菌毒力因子数据库”——VFDB(/VFs/main.htm),这个数据库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发的,目前已经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认可。
VFDB数据库收录了30个属500多种独立因子,如下图,第一列是属名,第二列是该属中种的数量,第三列是其中独立因子的数量,第四列是相关基因的数量。
点进VFDB数据库,最上一栏是它的功能栏,分别是主页、搜索(查找毒力因子或者进行blast)、统计(数据库收录的信息)、反馈(由于研究毒力因子是一个不断扩宽的领域,所以如果大家有更新或更正的信息的话,可以与数据库的负责人联系进行更新)、链接(其他相关的网站,一个是SHIBASE,是研究Shigella的数据库;另一个是GENOMECOMP,用于做比较基因组的网站)和网站联系人方式。
数据库主页左边一栏是该数据库收录的30个属的细菌,点进去会有该属的毒力因子非常详细的描述。
该数据库的核心内容就在最上栏的SEARCH功能,下面我们详细讲述一下,该界面分了三个板块,分成了搜索、比对和查找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搜索功能,必须选择一个范围进行检索。
General information:包括由病原体引起的特征和疾病,以及每个属的一般信息;Virulence factors:包括每个VFs(毒力因子)的名称、全名、特征、结构、功能和机制;Pathogenicity islands:包含每个PAIs(毒力岛)的名称、全名、位置特征、表型和备注信息;Gene:指每个VFs相关基因的名称和产物描述(包括位于PAIs中的基因);Comparative pathogenomics:引用与比较病原学数据集相关的所有VFs和相关基因的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回顾
19世纪40年代初,McClintock在研究 玉米花斑糊粉层和植株色素产生的遗 传基础时,发现并提出了控制因子或 转座因子。
McClintock(1902-
1992)于1983年获得
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知识回顾
插入序列(IS) 细菌转座因子的种类 (根据结构组织和转座机制) 转座子(Tn) 转座噬菌体(Mu)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插入序列 (Insertion sequence, IS)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知识回顾
靶DNA
转座子
3和4缺失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RIM技术筛选细菌毒力基因
随机突变株的构建
选择合适的转座子,构建转座子质粒, 转入待研究细菌
特殊表型突变株的筛选
待研究的基因所对应的功能或表型
PCR-测序确定突变基因的序列
突变基因的定位
构建突变基因的互补质粒,将其转入突 变株中,如表型恢复,则可证明目标基 因的功能
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 的鉴定
Southern blot 分 析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转座随机突变技术的优缺点
诱变率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突变株; 导致插入性单突变,不会出现化学诱变常出现的多重突 变; 插入序列已知,便于对失活基因进行定位; 具有高通量和操作简单的优势; 适用于与某种功能有关的未知基因的筛选。
知识回顾
Tn10转座子
• Tn10的两侧IR为IS,为复合转座子。
• 带有四环素抗性基因
IR
不含转座 酶基因 Tn10的结构模式图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含转座 酶基因
Tn3复制型转 座机制
转座酶
共联体
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
通过重组分 成两部分
形成两个正 向重复序列
突变株的构建和DNA 标签的标记是用转座 子技术同时完成的 运用负选择的策略,采用一组标记了独特的DNA标签的突 变株对模型动物进行感染,通过减毒突变株的确定,检 测DNA标签,从而确定发生突变的基因。
STM
减毒突变株
在宿主体内或者不能生长、繁殖,或者不能有效定植, 或者不能侵入组织,或者容易被宿主防御系统清除,从 而被体内环境所选择掉。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知识回顾
转座子的遗传学效应
• 可引起基因突变——插入或切离;
• 改变染色质的结构(缺失、倒位等); • 可以插入新基因(ampR、terR等); • 在靶序列上造成同向重复序列; • 产生新的变异,有利于进化。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Goi: gene of interest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利用转座子构建突变株库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关键技术点:
• 转座子的选择:随机性好;使用两种转座子,降低发生漏选或者重 复筛选的可能性 • 突变基因测定采用随机引物PCR的方式,已达到自动化目的
知识回顾
复制型转座
DNA转座的方式
非复制型转座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知识回顾
转座因子的种类 (根据转座机制)
DNA转座子 RNA转座子
DNA DNA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
DNA RNA DNA 只存在真核生物中 逆转录转座子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一个基因或其产物可以在致病菌株种查见,而在非致病菌 株中没有(或发生突变或不表达) 在致病菌株中失活该基因会降低其致病力
将该基因转到非致病菌株中表达会提高其致病力 在致病株感染过程中,该基因会被调控表达 针对该基因产物的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具有保护作用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n-essential gene)构建一个相对应的突变株,将所有的突
变株汇集在一起,即构成该细菌的突变株库
构建方法
1)同源重组 (以PCR为基础的单交换 single crossover)
2)转座子法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单交换同源重组构建突变株
Single cross-over double cross-over
微生物八大生物系统
病毒工厂和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第二章 新的细菌毒力因子的发现 与鉴定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1
细菌转座子随机突变技术
2
标签标记的突变技术
3
基于毒力基因表达调控特点的筛选技术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供体
转座酶结合在Tn的两个末端
转移末端产生切口
受体
受体被交错切割产生切口
另一条链产生切口
Tn与靶位点融合
Tn10非复型转座机制
供体被释放 复合体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转座噬菌体(mutator phage): Mu
知识回顾
Tn3转座子
•不含IS,为简单转座子。 •含有3个基因:编码β-内酰胺酶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转座 酶基因(tnpA)和编一种阻遏物的调节基因(tnpR)。 •两端为IR。
调节基因 转座酶基因
tnpA
tnpR ampR
氨苄青霉素 抗性基因
IR
IR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优点
缺点
不同细菌可能需要不同的转座子,且需要保证转座子插 入方式的随机性; 有可能产生极效应,需要验证试验; 需要合适的突变株筛选方法,操作简单,负责会限制大 规模筛选。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细菌突变株库的建立
概念
细菌单基因突变株库: 针对某细菌的每一个非必需基因
指涉及真正毒力因子的表达及其功能发挥的相关因子,其功能 包括调控毒力基因的表达;通过翻译修饰、合成或分泌过程参 与真正毒力因子的活化或者与其活性相关。
是指促进病原菌在宿主体内定植,逃避宿主免疫,促进胞内生
存或者募集宿主因子促进病原菌存活的相关因子。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一类具有转座功能的溶源性噬菌体 • 1963年,Taylor发现,它是大肠杆菌的温和噬菌体, 38000bp的线状DNA 。 • Mu的特点:几乎可以插入宿主染色体任何一个位置上;两
端没有粘性末端,插入某基因中就引起该基因突变
• 两个优点:不是细菌基因组的正常组分,易于识别;可经
诱导产生,易于制备
互补验证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Example:转座子随机插入鉴定肠炎沙门氏菌 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
无卡那霉素抗性的沙 门氏菌菌株的筛选
转座子质粒的构选
生物膜突变株生长曲 线的测定
(结晶紫染色测定)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缺点:
1、应用STM 技术时,由于一个操纵子可能有多个基因,转座子插入到
该操纵子区域就会引起下游基因转录的极性效应。因此,被插入失活的 基因是否与病原体毒力表型有关还须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2、STM 技术的应用还依赖于混合菌体在体内的繁殖复制能力。只有突 变体不能在宿主体内存活时,才能对病原体的毒力基因进行鉴定。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aenz HL, Dehio C (October 2005). "Signature-tagged mutagenesis: technical advances in a negative selection method for virulence gene identification". Curr. Opin. Microbiol. 8 (5): 612– 9. doi:10.1016/j.mib.2005.08.01 3. PMID 16126452.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转座因子 (transposible element, TE)
存在于DNA上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可以从原位 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 其调控作用。
转座 (transposition)
转座子可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和噬菌体之间发生位置 的改变的现象
转座主要依赖于自身编码的转座酶(transposase)
3、STM 技术必须以疾病的动物模型作为筛选系统,而动物模型无法真
实地体现出病原体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特征。所以应用STM 技术筛选 鉴定到的只能是引起人类疾病毒力基因的一部分
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第三节 基于毒力基因表达调控特点的筛 选技术
• 体内诱导基因(in vivo-induced gene): 病原菌在宿主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