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动汽车企业竞争力分析

合集下载

特斯拉电动汽车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前景分析

特斯拉电动汽车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前景分析

特斯拉电动汽车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前景分析近年来,特斯拉电动汽车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性能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

本文将对特斯拉的竞争力以及未来前景进行深入分析。

一、技术创新:特斯拉电动汽车凭借其创新的电池技术和电动驱动系统,在行业内领先一步。

特斯拉采用锂电池作为动力源,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使得特斯拉电动汽车在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方面更具竞争力。

二、品牌影响力:特斯拉成立以来,始终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这使得特斯拉品牌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中赢得了良好声誉。

此外,特斯拉的产品设计也非常出色,时尚、豪华的外观以及先进的科技配置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三、全球市场扩张:特斯拉坚定地走国际化道路,积极拓展全球市场。

截至目前,特斯拉已在北美、欧洲、亚洲等多个地区建立了销售网络,并且不断扩大其销售和售后服务的覆盖面。

这种全球化的战略使得特斯拉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并且在全球市场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积极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超级充电站,这些充电站为特斯拉车主提供了便利的充电体验,有效解决了续航里程不足的问题,提升了消费者对特斯拉电动汽车的购买意愿。

展望未来,特斯拉将面临以下挑战和机遇。

一、市场竞争加剧:尽管特斯拉在电动汽车市场具有先发优势,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加入电动汽车领域,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特斯拉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市场份额的稳定增长。

二、政策环境影响:各国政府对环保和可持续能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电动汽车市场将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

特斯拉需要密切关注各国政策动态,灵活调整市场策略,以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

三、新能源科技发展:随着新能源科技的不断发展,包括氢能源、太阳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技术正在逐步成熟并应用于汽车领域。

特斯拉需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以保持在汽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与竞争对手分析

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与竞争对手分析

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与竞争对手分析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保意识的提升,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备受瞩目。

然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如何?竞争对手有哪些呢?以下将通过分析市场前景和竞争对手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市场前景分析1.1 环保需求催生新能源汽车市场随着传统燃油车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著,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一系列减排政策的实施,如限制传统燃油车的销售、提高汽车燃油效率标准等,都促使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因此,新能源汽车市场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能源转型加速新能源汽车发展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使得对新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传统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可持续能源的重要性,都使得各国纷纷加大对新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同时,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车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1.3 国家政策支持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各国政府均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性,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其发展。

例如,中国政府实施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免收购置税政策等,以及加大对充电桩建设的投入。

这些政策的出台给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激发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二、竞争对手分析2.1 传统汽车厂商的布局传统汽车厂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初期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像特斯拉、宝马等知名汽车厂商早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出了一系列的新能源车型。

这些厂商通过利用其在汽车生产方面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2.2 新创企业的崛起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许多新创企业的加入。

例如,蔚来、小鹏等新兴企业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这些企业以其独特的技术和理念,不断冲击传统汽车厂商的市场份额,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3 技术进步带来新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和性能上,更多地在于技术的创新。

例如,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不断延长,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分析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分析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分析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等议题日益被重视,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汽车行业发展的重点,被视为未来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市场也不例外。

二、市场概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近11.4%。

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仍是增长的主力军,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销售量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比例高达77%。

同时,纯电动汽车的销售占比也在不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表现突出。

以纯电动汽车为例,2020年前十大销售车型中,六款车型来自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超过60%。

相比之下,外资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较小。

三、主要竞争对手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主要竞争对手可分为三个主要阵营:国产品牌、合资品牌和纯电动新创企业。

1.国产品牌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产品牌表现突出。

其中,比亚迪旗下的唐、秦、宋等车型表现优异,位居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列。

此外,吉利、长城、奇瑞等品牌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合资品牌合资品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特斯拉,其Model 3在国内市场销售火爆,给国产品牌造成了一定冲击。

此外,宝马、奥迪、本田等国际知名品牌也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3.纯电动新创企业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动新创企业也不容忽视。

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新创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了不少市场份额,与传统车企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四、市场竞争格局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国产品牌仍是市场主导地位,但合资品牌和新创企业在市场中快速崛起。

随着国内政策的不断扶持和市场消费升级,各家企业的竞争也将加剧。

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不断提升,插电式混动自充式以及纯电动自主研发成为端游企业实现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两种不同方式。

此外,提高车型的性价比、扩大销售渠道、丰富产品线等措施也是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1. 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产业政策、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市场表现等多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代表,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在政策层面,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从早期的试点示范,到后来的补贴政策、购置税减免、免费停车等一系列优惠措施,都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如充电桩、换电站等,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提供了便利。

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

许多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车型、新技术,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特别是在电池技术、驱动技术、智能网联等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在市场表现上,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知度的提高和接受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

同时,随着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品质和服务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有差距同时,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和整合也有待加强充电设施不足、续航里程焦虑等问题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普及的重要因素。

总体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需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策略分析随着全球对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能源危机的临近,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市场发展的热点。

在这个新兴市场中,竞争激烈,各大汽车厂商都在争夺市场份额。

本文将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市场竞争现状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电动汽车领域。

全球著名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包括特斯拉、日产、宝马等。

这些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以及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特斯拉在电池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也加入到了竞争中,其中包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等。

二、竞争策略分析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关键。

厂商需要提升电池技术,延长电池寿命,提高整车能量利用率,推动电动汽车性能的提升。

此外,自动驾驶技术、智能互联等也是分高低的竞争点。

2. 品牌建设:品牌是消费者购买汽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厂商需通过广告宣传、赞助活动、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等方式来提高品牌知名度,并建立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感。

3. 价格竞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定价策略对销量有重要影响。

厂商可以通过提供价格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打造自己的市场优势。

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售价。

4. 渠道拓展:新能源汽车还需要健全的充电和维修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便利。

厂商可建设充电站点,与物流公司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售后服务,提高用户体验。

5. 国际合作: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全球性的竞争,厂商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汽车厂商合作,分享技术、研发成果和市场渠道。

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能扩大销售网络,增加销售额。

三、竞争策略的建议1.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性能。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技术被竞争对手复制。

2. 品牌建设应重视用户体验,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通过赞助体育赛事、与知名人士合作等方式,提升品牌形象和认知度。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分析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分析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分析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

然而,市场上各种品牌和型号的新能源汽车层出不穷,它们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本文将就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进行分析,从技术、价格、品牌等方面来探讨这一竞争现象。

首先,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核心。

在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决定了一个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

比如,电动汽车的驱动技术、充电技术、电池技术等,都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特别是电池技术,它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

一家拥有领先电池技术的企业,将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竞争优势。

因此,不同企业之间在技术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也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最为残酷的竞争之一。

其次,价格也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售价较传统燃油汽车要高。

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会更关注价格因素。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要降低成本,以降低售价,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在通过财政补贴和减免购置税等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从而拉低价格,促进市场发展。

价格因素的竞争也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向消费者更加开放和普惠。

第三,品牌形象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非常重要。

在消费者心中,品牌的知名度、信任度和口碑,对于购买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家知名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不仅能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还能借助品牌溢价赢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大力推广、产品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等方式,提升品牌形象,争取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此外,一些传统汽车品牌也开始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它们凭借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庞大的销售网络,也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因素。

例如,政策因素、市场需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会影响到市场竞争格局。

政府制定和调整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将直接影响市场份额的分配,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

此外,不同地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市场进行定位和推销。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分析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分析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分析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飞速发展,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

伴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传统燃油汽车的限制,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正日益激烈。

本文将从技术、品牌、政策等多个角度展开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分析。

1. 技术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技术竞争是主导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是市场上主流的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依靠电池驱动,无排放,混合动力汽车则融合了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引擎,具备更长的续航能力。

企业在电池性能、电机效率、充电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与进步,将直接决定产品的竞争力。

2. 品牌竞争品牌竞争在汽车行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传统汽车制造商通过运用自身的品牌认知度、产品研发实力和经销渠道优势,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兴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突破。

品牌竞争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

3. 政策竞争各国及地区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减税优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

政策竞争的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格局和企业发展趋势。

4. 渠道竞争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渠道与传统汽车存在差异。

除了传统的经销商渠道外,互联网销售、直营店以及新兴的共享汽车平台也成为可选择的渠道。

企业通过布局多元的渠道网络,提供更便捷和多样化的购车体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5. 创新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创新竞争体现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

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提供更好的驾乘感受以及探索新的交通解决方案,将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6. 资金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

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研发、生产、推广、营销等各个环节。

同时,竞争激烈的市场也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挑战。

资金充足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实施市场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7. 服务竞争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用户购车信心和购买意愿。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分析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分析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分析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出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本文就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进行分析。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并提出“双积分”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500万辆,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竞争对手分析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汽车制造商。

国内汽车制造商如比亚迪、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国际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日产、大众等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巨大,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是制胜的关键。

如特斯拉以其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同时,电池技术的创新也成为各大厂商研发的重点,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

在此基础上,节能减排技术、智能化技术、车载操作系统等也成为竞争的焦点。

市场营销与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和品牌影响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司需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

与此同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也对推动市场竞争具有重要影响,满足用户充电需求,加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政策环境与法规限制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受到政策环境与法规的影响。

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某些地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车辆准入限制等法规政策的制约也对市场竞争带来一定的挑战。

合作与并购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并购成为一种常见的竞争手段。

通过合并或收购其他企业,可获取更多资源和技术,并增强市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能源电动汽车企业竞争力分析
本文选取新能源电动汽车19家上市企业作为代表,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如下: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本构成能力三个维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企业追求净利润只属于评价分析的一部分,为了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本构成能力三个方面。

标签:因子分析法;新能源汽车
1引言
与傳统的能源汽车相比,新能源电动汽车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占据的市场越来越多,这不仅响应了国家保护环境的大方针,而且汽车便利的功能和高性价比也为更多人所接受。

电动汽车在促进节能减排、降低运行费用和推广新能源利用等方面,也具有常规汽车不可比拟的优势。

2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电动汽车的研究主要集中与技术和方法,以及电动汽车的影响因素,对电动汽车企业绩效的研究较少。

佘金凤,李美霞,刘建香(2014)研究了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

宋燕飞,邵鲁宁,尤建新(2015)从互补性资产视角下研究了电动汽车企业生态位评价,且研究发现:电动汽车企业生态位与企业净资产和销售收入基本具有一致性;政府补贴等制度性资源是电动汽车企业生态位中的关键互补性资产。

阮娴静(2012)通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DF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为实证调研对象,对其镍氢电池研发创新项目与混合动力整车研发生产的关联效应进行了探析,得出结论:应该从系统的角度把握DF电动镍氢电池研发创新项目在创新过程中不同层面的问题。

王宏起,汪英华,武建龙,刘家洋(2016)以比亚迪汽车为例探索了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

施泉生,刘晔,孙波(2014)以上海为例探索了电动汽车的综合效益,结论表明:电动汽车的合理调度可以平滑负荷曲线,减小峰谷差,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经济性,还可以有效的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并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3实证分析
3.1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3.1.1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新能源上市企业电动汽车19家企业作为代表,对相关指标数据进
行实证分析。

19家企业名称及股票代码见表1。

变量的选取主要是基于企业绩效的三个评价标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本构成。

本文综合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

指标名称及代表符号见表2。

3.1.2数据处理:
由于本章数据的指标单位形式不尽相同,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直接在SPSS17.0软件上进行操作。

3.2实证检验
3.2.1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利用SPSS17.0软件对样本的10个指标做Kaiser-Meyer-Olkin(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

检验结果的KMO的值为0.586,满足>0.5的条件,Bartlett 的球体检验Approx.Chi-quare值为203.208,显著水平Sig为0.000,完全0.7,只有应收帐款周转率提取的公因子方差提取值相对较小,综合来看,提取后的公因子能够更好的描述原始变量的信息,丢失的信息较少。

本文釆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以方差的累积贡献大于80%为标准,提取出3个公共因子。

这三个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36.015%,27.574%和17.631%。

3.2.3求解因子载荷矩阵:
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由表3可知,我们将提取的3个因子命名为F1、F2和F3。

F1主要在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的值较大,我们将F1命名为盈利能力指标。

F2主要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和资产负债比率的值最大,我们将该指标命名为偿债能力指标。

F3在净资产比率和固定资产比率的值最大,我们将F3命名为资本构成指标。

3.2.4综合得分:
通过回归方法计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

通过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我们可以得出因子得分的表达式如下。

F1=-0.014X1-0.139X2+0.019X3+0.038X4+0.23X5+0.208X6+0.07X7-0.281X8 +0.282X9-0.05X10(1)
F2=0.287X1+0.201X2+0.338X3+0.35X4-0.045X5-0.02X6+0.009X7-0.03X8+0. 034X9+0.073X10(2)
F3=0.013X1-0.276X2+0.097X3+0.055X4-0.186X5-0.225X6+0.399X7-0.167X8 +0.182X9+0.442X10(3)
以各因子得分为基础,各个因子的旋转方差贡献率比旋转累计贡献率的值作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F值,F值的计算公式为:
F=36.015%81.221%F1+27.574%81.221%F2+17.631%81.221%F3(4)
4评价结果及分析
通过因子总得分的计算公式,利用SPSS17.0软件计算出的公因子得分数据,可将新能源企业进行绩效排名。

本文将19个样本新能源样本企业,依据得分高低予以排名,排名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企业综合得分排名来看,各企业之间的因子得分都不相同,且分数差距较大,长城汽车企业得分最高,反应出该企业盈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及资本构成的合理性都具有极大的竞争力。

如果只考虑净利润率的情况下,排名第一的是国轩高科企业,长安汽车排名第二,长城汽车排名第三。

综合考虑来看,在本文考虑的10个指标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力是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本构成能力三个维度综合考虑的,企业追求净利润只是属于该评价能力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所以为了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本构成能力三个指标。

参考文献
[1]佘金凤,李美霞,刘建香.消费者纯电动汽车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4,19(02):15-20+27.[2017-08-09].
[2]宋燕飞,邵鲁宁,尤建新.互补性资产视角下的电动汽车企业生态位评价研究[J].管理评论,2015,27(09):108-119.[2017-08-09].DOI:10.14120/11-5057/f.2015.09.010.
[3]阮娴静.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项目与整车发展的关联效应——对DF电动车辆公司的实证分析[J/OL].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6):60-63.(2012-08-09)[2017-08-09].
[4]王宏起,汪英华,武建龙,刘家洋.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基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4):81-94.[2017-08-09].
[5]施泉生,刘晔,孙波.上海地区发展电动汽车的综合效益分析[J].中国电力,2014,47(11):121-126.[2017-08-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