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心理咨询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案例

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案例

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案例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过度沉迷网络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网络沉迷对初中生的危害,以及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学生姓名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成绩优异的孩子。

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的父母和老师发现他的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经常迟到早退,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

经过深入了解,发现他沉迷于一款网络游戏,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面,甚至经常熬夜玩游戏。

当我第一次见到学生姓名时,他显得有些抵触和防备。

他不愿意与我交流,只是低着头,偶尔用简短的话语回答我的问题。

我意识到,要帮助他,首先需要建立起信任关系。

于是,我没有急于询问他关于网络沉迷的问题,而是从他的兴趣爱好、家庭生活等方面入手,逐渐打开了他的心扉。

在与学生姓名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之所以沉迷于网络,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压力。

他觉得在游戏中能够找到一种成就感和归属感,能够暂时逃避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此外,他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与他交流的时间很少,这也让他感到缺乏关爱和支持。

针对学生姓名的情况,我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

首先,我帮助他认识到网络沉迷的危害。

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科学数据,让他明白过度沉迷网络会对他的身体、心理和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同时,我也引导他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让他知道网络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其次,我帮助学生姓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我与他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建议他们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我也与学生姓名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让老师在学习上给予他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帮助他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姓名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如体育运动、社团活动等。

心理咨询案例 孩子网瘾与家庭有关

心理咨询案例  孩子网瘾与家庭有关

另外,严厉型的家庭容易让孩子染上网瘾,大概10%左右。

严厉型家庭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容易出现暴力,孩子网瘾与家庭有关案例一:杨女士的孩子亮亮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杨女士在电话里向12355心理咨询师倾诉,自己孩子上初中后住校,最近老师打电话说亮亮经常和班里其他一些同学逃课外出上网,杨女士和其班主任都对亮亮做了多次劝说和教育都不见效果。

在与杨女士的谈话中,咨询师了解到在孩子7岁的时候,杨女士与其丈夫离婚,之后亮亮就一直与自己的妈妈一起生活,自从父母离婚后,亮亮就一直不爱说话有点自闭,平常不怎么与母亲交流,杨女士平常忙于工作也很少与孩子交流谈心。

咨询师给杨女士讲到,单身家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与单身妈妈一块生活,时间一长就容易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感,加上杨女士平时对孩子的关注较少,于是孩子一旦接触网络,就很容易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方式来寻求自信和安全感。

咨询师建议针对亮亮的情况,除了劝说教育以外,作为亮亮的母亲,应从生活上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逐渐树立自信心。

案例二:小刚今年刚上高一,父母带着她来12355服务台寻求帮助,说小刚最近一直跑网吧上网,经常与父母吵架顶嘴。

在与小刚的面对面交流中,咨询师了解到,自从小刚上了高中之后,父母对他的学习生活管的更加严格,有时候多玩一会,就会挨父母的吵,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学习方面,父母对小刚的要求也格外严格,成绩要保持在班上前10名,有一次考试退步了,父亲就对其打骂,时间一长,小刚就不愿意在家里多待,也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经常和同学一块去网吧,甚至为了气父母,小刚还经常夜不归宿。

咨询师总结,小刚的家庭属于严厉型的,一般来讲,严厉型家庭容易让孩子染上网瘾,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不打不成器,就对孩子的教育以批评为主,而小刚的年龄又处在青春叛逆期,家长对其学习生活的严格限制就很容易换来小刚故意与父母做对,外出泡网吧不愿回家。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会表现得特别反抗父母和老师,很偏执,并缺乏安全感。

心理咨询青少年网瘾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青少年网瘾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青少年网瘾案例分析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青少年网瘾问题也日益严重。

网瘾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心理咨询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青少年网瘾案例,探讨心理咨询在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方面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案例描述:小明,一个15岁的初中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游戏中,影响到了他的学习和社交。

他经常缺勤,成绩下滑,与同学和家人的关系日益疏远。

通过家长的发现,他们注意到小明整天沉迷在游戏中,出现情绪波动、失眠和食欲不振等问题。

家长深感担忧,决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来解决小明的网瘾问题。

心理咨询的重要性:1. 了解背后原因:心理咨询师通过与青少年对话,了解他们沉迷网络的原因。

对于小明这样的案例,咨询师可能会发现他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因为孤独感、逃避现实、寻求刺激等问题,而非简单的对游戏的热爱。

通过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咨询师能够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2. 激发内在动力:心理咨询师通过与青少年建立信任和良好的关系,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和意愿。

对于小明这样的案例,咨询师可能会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教育等方法,帮助他认识到网瘾对自身发展的负面影响,激发他主动改变的意愿。

3. 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心理咨询师能够根据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

对于小明这样的案例,咨询师可能会使用行为替代技巧,如让他参与其他有益的活动,帮助他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同时,咨询师还可以与家长共同制定限制策略,如限制上网时间等,以帮助小明从网瘾中摆脱出来。

4.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全感:心理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和安全感。

对于小明这样的案例,咨询师会倾听他的内心困惑和挣扎,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建立积极的治疗关系,咨询师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可以倾诉和释放情感的空间,让他们感到被关心和重视。

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案例

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案例

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案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

学生姓名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原本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等水平,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

然而,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表现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开始经常迟到、旷课,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成绩直线下降。

老师多次与他谈话,但效果不佳。

同时,他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减少,变得孤僻、沉默寡言。

通过与学生姓名的班主任沟通,我了解到他最近沉迷于一款网络游戏,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网吧玩几个小时,甚至周末也会整天泡在网吧里。

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决定对他进行心理辅导。

在第一次与学生姓名交流时,他显得有些抵触和不耐烦。

我并没有急于批评他的行为,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与他聊天,了解他对网络游戏的看法和感受。

他告诉我,他在游戏中能够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尊重和认可,在游戏里都能实现。

我能够理解他的这种感受,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渴望被认可和关注的年龄阶段。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他们无法从学习、家庭或社交中获得足够的正面反馈,就很容易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安慰。

为了帮助学生姓名摆脱对网络的沉迷,我首先与他一起制定了一个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我们约定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参加课外活动,逐步减少上网的时间。

同时,我鼓励他多与同学交流,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姓名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他会忍不住想要去上网,作业也会出现拖欠的情况。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及时与他沟通,给予他支持和鼓励,帮助他克服困难。

除了在行为上进行引导,我还注重对学生姓名的心理进行疏导。

我通过一些心理测试和谈话,发现他在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案例

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案例

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案例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青少年沉迷网络。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网络的沉迷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心理辅导对初中生沉迷网络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探讨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方法和效果。

小明是一个初中生,他非常喜欢上网,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上。

由于他沉迷于虚拟世界,他开始饭量变小、睡眠质量下降,并且与同学和家人的交流越来越少。

小明的家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决定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

第一步是建立信任。

心理辅导师首先与小明建立了信任关系,让他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通过倾听小明沉迷网络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动机,心理辅导师了解到小明在网络中找到了自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网络游戏让小明在虚拟世界里成为了一个英雄,而社交媒体则让他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关注。

第二步是拓宽视野。

心理辅导师通过与小明分享有关网络沉迷的信息和案例,让他认识到沉迷网络的负面影响。

这些信息包括网络沉迷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与家人朋友之间交流减少的后果以及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负面影响,小明逐渐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

第三步是探索现实活动的乐趣。

心理辅导师鼓励小明参与其他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如运动、艺术或参加社团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小明建立新的兴趣爱好,增加自信心和满足感。

同时,家人也鼓励小明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加强亲子关系。

第四步是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心理辅导师指导小明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平衡学习和娱乐。

他帮助小明制定一个每天上网时间的限制,并监督他的行为。

逐渐地,小明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现实生活中。

第五步是保持长期支持。

心理辅导师和小明的家人保持与小明的定期沟通,关注他的进展和困惑。

他们给予小明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帮助他保持对正面行为的动力和信心。

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案例第28例子

初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案例第28例子
离网络的动机渐渐剧烈,所以同意在校寄宿。但在校住宿初期由于不能上网简单导致个 人郁闷、脾气急躁等心情问题,则建议其每天坚持打篮球 30 分钟,并鼓舞其参与即将到来的 校运会,多点体育熬炼,并对进行放松心理训练,转移留意法缓解焦躁心情。在周六日回家 期间要坚持记录行为日记,例如上网两小时,帮助家庭完成家务劳动,按时起床等,父母适 当赐予其嘉奖,强化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李某上网时间超过 3 小时不能自觉关电脑时,父 母则在耳边响起刺耳铃声,进行干预和阻断,并陪李某进行活动内容转移至其他方面或外出 呼吸新奇空气。
③坚持每天写日记,给自己拟定学习方案和要求,不仅记录上网进步状况,而且包括学 习上的进步以及方案完成状况,培育意志力和自我效能感,加强自我调整力气。此后在班主 任和老师中了解到该同学虽然成果还处于中等水平,但老师们都认为其有很大的进展潜力, 看到同学这样的进步也感到很欣慰。
第4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至消失危及生命的状况。对此,向他出示了一些关于过度使用网络的诊断标准,李某表示可 以接受,通过对比自己记录的时间表,他承认上网时间是多了一点。从李某接触嬉戏的动机 可以看到,李某特别好胜,有很强的自尊心,应当激发他的成就动机并渐渐转移到学习活动 上,重拾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自信。依据李某对自身现状的熟悉,在现有资料中,选取了一些 有关“电脑使用综合症”的资料以及一些人物传记(包括电脑网络行业、篮球运动界里的闻 名人物)和“励志格言”等,让其回家认真阅读,认真检查自己有哪些网络成瘾的症状和不 好的想法,并记录下来,对不好的想法进行自我辩论;同时写一则人物传记的读后感。
第1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2、最终目标、远期目标:在达到详细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同学李某的自我 调控力量,最终达到促进该同学心理的健康和进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一例中学生网瘾心理辅导案例

一例中学生网瘾心理辅导案例

一例中学生网瘾的心理辅导案例摘要:本文讲述了对一例中学生网瘾矫正心理辅导,经过详细地了解其家庭情况和科学的诊断,制定相应的辅导目标及方案,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涛涛的上网行为终于得到了较好的自我控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基本上克服了网络成瘾。

呼吁家长也要学习心理学知识。

关键词:网瘾心理辅导案例一、案例陈述涛涛, 男,初中二年级学生。

他在上小学时还是一个阳光、健康、上进的好学生。

不但学习好,还担任过班长。

但上了初中后,他学会了上网,而且逐渐成瘾,从此就不思学习,课上不听讲,课下不交作业,成绩一落千丈。

为了不让他上网,家长把家里的电脑锁起来,每天送他上学接他放学不给他上网的机会,有时他趁放学时学生多,躲着家长就溜走去网吧,家长非常气愤,逮到他非打即骂,屡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严管之下的涛涛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有时逃学旷课去网吧,最近偷了家里的500元钱,离家出走一个星期,全家人以及亲朋好友到处寻找,最后在一个网吧找到他, 他爸爸打过他以后,给他两条路让他选:如果想上网,就不要上学了,关在家里,不准出门;如果上学,就好好学习,不准再上网。

看到他们父子俩僵持不下,他妈妈很着急,苦心婆口的劝说,打骂,锁电脑,断网,能使用的方法都用过了,一点作用也没有,咋办呢?二、案例分析涛涛的行为其实是一种网络成瘾的现象。

涛涛为什么会从一个积极上进的好学生变成一个网瘾少年的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烟瘾、酒瘾、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

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甜头"是强化物,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称为强化,多次强化后,便形成了"网瘾"操作性条件反射。

瘾对人都有害,烟瘾可致癌、心血管病、胃炎等。

网瘾则可妨碍学习进步,养成说谎恶习,疏远家庭,损伤网瘾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并降低个体免疫力。

一例中学生网瘾的心理辅导案例正规版

一例中学生网瘾的心理辅导案例正规版
二、案例分析
涛涛的行为其实是一种网络成瘾的现象。涛涛为什么会从一个积极上进的好学生变成一个网瘾少年的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烟瘾、酒瘾、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甜头"是强化物,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称为强化,多次强化后,便形成了"网瘾"操作性条件反射。瘾对人都有害,烟瘾可致癌、心血管病、胃炎等。网瘾则可妨碍学习进步,养成说谎恶习,疏远家庭,损伤网瘾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并降低个体免疫力。网瘾本身即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需要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四、辅导结果
通过对涛涛同学网络成瘾行为的认真分析与真诚的沟通,经过制定并执行以上方案,涛涛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和游戏,合理的利用网络,能够很好的分配学习活动和上网时间。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上课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连续2个月无不交作业的情况,无旷课逃学行为,有事愿意和父母沟通,心理健康辅导初见成效。
涛涛,男,初中二年级学生。他在上小学时还是一个阳光、健康、上进的好学生。不但学习好,还担任过班长。但上了初中后,他学会了上网,而且逐渐成瘾,从此就不思学习,课上不听讲,课下不交作业,成绩一落千丈。为了不让他上网,家长把家里的电脑锁起来,每天送他上学接他放学不给他上网的机会,有时他趁放学时学生多,躲着家长就溜走去网吧,家长非常气愤,逮到他非打即骂,屡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严管之下的涛涛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有时逃学旷课去网吧,最近偷了家里的500元钱,离家出走一个星期,全家人以及亲朋好友到处寻找,最后在一个网吧找到他,他爸爸打过他以后,给他两条路让他选 :如果想上网,就不要上学了,关在家里,不准出门;如果上学,就好好学习,不准再上网。看到他们父子俩僵持不下,他妈妈很着急,苦心婆口的劝说,打骂,锁电脑,断网,能使用的方法都用过了,一点作用也没有,咋办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考试大 2011年2月20日【有了考试大,考遍全天下】一、问题提出目前,痴迷电脑游戏的现象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发生率比较高,出现的问题也较多。

许多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一旦上瘾,就会难以自拔,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韩前(化名),男,小学六年级学生。

身体健康,发育良好。

父母工作忙,照顾孩子比较少,爸爸管教孩子比较严,家中老人非常疼爱这个孙子。

该生语数外几门功课都有过不及格现象,学习成绩在班上倒数,个别科目只有30分,性格有点内向,但言语表达清楚,喜欢玩电脑游戏,见了电脑眼睛就发光,操作电脑灵活自如。

三、主要行为该生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滑坡,五年级时,家里买了一台新电脑,同学约他玩电脑游戏,他便偷偷地装上了游戏软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学校里,他上课听不懂,而且不遵守纪律,但无品行方面的问题,他想继续混下去,直到小学毕业。

家长很着急,但对电脑痴迷也无较好的解决办法。

以前老师认为他学习差主要是记不住,还感觉他心理健康方面有点问题。

他痴迷于电脑游戏,痴迷的程度为每天玩游戏近3小时。

如果不玩会出现焦虑、心慌、坐立不安等,同时还有不愿意上学或逃学等心理行为。

该生自己认为:学习不好是自己笨,记不住。

而且觉得老师和家长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不想上学,想离家出走。

对玩电脑游戏,他感到很过瘾,玩得很开心。

如果不让他玩,会很难过,所以每天不由自主地要玩,拦也拦不住。

对电脑游戏,他自认为是玩的最好的,另外他还喜欢踢足球,希望成为一名足球明显。

四、诊断分析从该生的情况看,玩电脑游戏次数正不断增加,并从中获得心理满足。

为玩电脑他减少了社交、娱乐,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并出现了不玩电脑“很难过”等反应。

所以我初步判断他是因学习不适应导致了电脑游戏痴迷。

可他并不是单纯电脑痴迷症,因为他喜欢踢球,说明他可以离开电脑游戏。

也不是单纯学习无能,因为他愿意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描述的很清楚,并且有自己的见解。

学业失败使韩前对学校学习失去信心,家长和孩子本人都认为记忆力不好,不能学习。

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韩前“不能学习”的概念,经过反复强化、以及考试的多次验证,使他选择放弃学习。

通过玩电脑游戏,韩前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有了成功的感觉,从而痴迷于电脑游戏。

韩前的自卑来自于学业失败,但他内心是渴望得到成功,渴望得到尊重,通过玩电脑游戏激活了他想要成功的愿望,得到了很大的心理满足。

因为他在电脑游戏中已做到了最好,是电脑里的高手。

而且他还想成为一名足球明显。

我这样设想,只要将成功的满足感转移到非电脑游戏上,他是能改变电脑痴迷的行为的。

六年级接班后,我试着对韩前进行帮助:在思想方面:使韩前改变对学习的不良认识,打破家长和韩前都认为韩前学习不好,是因为记不住的怪圈。

从他最喜欢的事情入手,逐渐增强他的自信心,我认为只有在电脑游戏以外也得到成功的满足感,韩前才能减少玩电脑游戏次数。

如果满足感迁移到学习上,韩前才有可能喜欢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在行为方面:针对韩前得到的表扬和鼓励太少的现状,运用正面奖励办法来减少对韩前玩电脑游戏的次数。

五、辅导思考:第一次辅导:辅导目标:了解该生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特征(问题聚焦),以及他对问题的认识和感受,为进一步辅导做准备。

我:你对目前的状况很不满意,想学习又学不好,白天想去打游戏,学校、家长又不同意,你感到很烦恼是吗?韩:是的。

……我:你能具体谈谈吗?韩:……(不语)我:(换了一个话题问)你读过什么书?对你印象深刻的书有那些?韩:《三国演义》。

我:能说说其中的人物吗?韩: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孙权、周瑜、黄盖、徐庶……我:能说说其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吗?韩:可以,我最喜欢关羽。

我:你对《三国演义》里哪个人物的描写印象比较深刻?韩:是诸葛亮。

我:我觉得你的记忆力是很不错的。

韩:我喜欢读的书还是记得住的。

过了一会我问韩前:你目前最想做什么?韩:打电脑游戏。

我:玩过哪些游戏?韩:《星际争霸》、《红色警戒》、《帝国时代》……我:玩的怎么样?韩:是我们班玩得最好的。

我:你为什么能玩的这么好?韩:我……说不清,我: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觉?韩:我非常开心,我有成功的感觉。

我感到他这么喜欢玩电脑游戏,一定有非常吸引他的地方,如果不了解电脑游戏和他为什么喜欢电脑游戏的原因,是不可能走近他,进而帮助他的。

通过家访,我发现在电脑游戏的天地里,他表现得无拘无束,尽情欢乐。

经过艰苦激烈的“战斗”,他最终取得了胜利,那种喜悦和欢迎是很令人激动的,也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韩前说:“在学校、在家里,我只有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事,去完成作业。

现在学习压力大,心理很紧张,又没有地方去宣泄,现在我可以去玩的地方又很少。

在电脑游戏里,我是主人,我可以控制整个‘战争’,可以改变形势,让整个计划按我的要求(意志)去发展,所以我一有时间就想打电脑游戏。

”我查阅了心理学方面的资料:孩子们在玩电脑游戏的过程中,心理上容易得到满足,生理上容易达到兴奋点,因而大脑会产生较多的兴奋物质——吗啡肽,使孩子有非常愉悦的感觉。

原来孩子玩电脑游戏也是有心理和生理机制的,难怪韩前这么喜爱电脑游戏。

第二次辅导:辅导目的:从玩电脑游戏这个话题入手,逐渐迁移到改变对学习的认识。

在韩前痛快地玩了以后,与韩前交谈,我对他说:“韩前,我看到,只要你努力就会有结果,玩电脑游戏你已经是最好,你想不想在其他方面也做的更好,比如,让学习也有变化,这需要你的努力,也需要用时间来证明,你要是能够从电脑游戏中走出来,你的学习一定会有变化的,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韩前用眼睛看着我不语。

我问韩前对学习的看法,他认为学习不好是自己笨,“老师讲课我什么也听不懂,记不住。

我坐在教室里很难受,我盼望下课,盼望到回家去玩电脑游戏,在那里我很开心。

”我:“如果你真的很笨,你怎么能将最先进的电脑游戏玩的这么好?你记不住,你怎么能告诉我《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人物的特征?你对你喜欢做的事,为什么就很开心。

”韩:“让我想一想……看来我在有些方面的看法好像有点不对。

”第三次辅导:辅导目的:助人自助,启发韩前自己寻找改变的目标。

确定目标,并让韩前将目标具体化,还要考虑自己为此需要付出些什么?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韩前说:“老师你说的话,好象有点道理,我想试试看,改变一下我自己。

”我问,想一想,准备改变什么?他说:“我想在学习上点变化,和同学关系变的好些。

”我请他具体谈一谈。

他说:“学习上能有点进步,最好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能对我亲切点,不再用轻视的眼光看他。

”我对人说:“你的想法很好,你能为此做点什么呢?”韩前看着我说:“老师这个问题我没有想过,让我回家好好想想。

”第四次辅导:辅导目的:认知改变以后,准备进行行为轿治的辅导,首先要与韩前共同确定辅导的具体目标和奖励的办法。

韩前说:“我准备上课时,要认真听老师讲,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下课再看看书,仔细想一想,如果还不懂,再去问老师或者同学,争取每天学懂一点新东西。

在学校主动与同学打招呼,积极为班级做事,放学后,不去打电脑游戏,先回家做作业,再干其他事。

”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励他去做。

最后我问韩前:“如果你能克制自己少去玩电脑游戏,并使自己的学习有进步,你最想得到的奖励是什么?”韩:“我最想得到一套世界名著,还有能够隔天踢一场足球。

”我:“你能不能将喜欢的事从喜欢到非常喜欢排列一个顺序。

”韩:“我爱爱做的事情从喜欢到非常喜欢排列顺序是,卡通书,电玩书,名著,踢足球。

”根据韩前的愿望,我们一起商量了奖励的具体办法:1.第一阶段:由每天去一次减少到每两天去一次(一次2-3小时)。

上课能认真听老师讲,并坚持半个月。

奖励一本卡通书,每两周踢一场球。

2.第二阶段:每周去1-2次(一次2小时),上课能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事先为他准备的问题)。

坚持半个月。

奖励一本电玩书,每周踢一场球。

3.第三阶段:每周末去一次(一次2小时)。

能完成老师为他布置的作业,坚持一个月,巩固后奖励:每2-3周去一次(一次2小时),巩固坚持三个月,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奖励一本中国名著,每周踢两场球。

4.第四阶段:每2-3周去一次(一次2小时),巩固坚持三个月,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奖励一套世界名著。

每周踢三场球。

韩前表示同意。

(我还想办法提高韩前课堂学习积极性,并协调韩前与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第五次辅导:辅导目的:通过成功感的迁移和行为奖励的方法,逐步改变韩前痴迷电脑的行为。

行为改变过程:一开始,韩前不去网吧很难过,只在家里浑身不舒服,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就想玩电脑游戏。

他对我说:老师,我很难受,但我在努力克制,这种滋味真不好受。

我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你现在能克制自己很不容易,老师相信你能战胜困难。

我又说:你现在如果看你喜欢的书,情况会改变一些。

还有可以出去踢球,与小伙伴们游戏。

于是韩前就采用踢球和看书来转移对玩游戏的渴望。

韩前在坚持……第一阶段的行为矮治过去了,韩前得到了他喜欢的书。

韩前对我说:老师我有进步了!我很开心我说:老师同你一样开心!……通过一段时间(两个月)的辅导,韩前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态度认真了,也积极发言,作业完成情况有了好转,与同学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打电脑游戏的次数逐渐减少。

韩:“老师,电脑游戏确实很吸引人,但我从电脑游戏之外也得到了快乐。

”我:“在什么方面?”韩:“从同学中,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还是一个能成功的人。

”我:“你是怎么知道的?”韩:“老师你看,我能玩好电脑游戏,也能控制自己少玩一些,我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不是说明我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吗?”(我很高兴!)我:“那你还想成为足球明显吗?”韩:“想。

不过要等我多学点知识,长大一点再说吧。

”六、结语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喜欢玩电脑的人数在迅速增加,对电脑痴迷的小学生也会随之增多,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如何去关心和帮助我们的孩子?虽然本案的辅导没有结束,但他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小学生电脑游戏痴迷的矫治,的确已成为一个令学校、家长头痛的问题,作为教育者不能只是简单地去禁、去堵,而应发现孩子们在那里“大战”,并在“战争”中获得成功的体会,结合心理辅导,引导孩子从电脑游戏迷恋中走出来,把在电脑游戏中追求成功的精神转移到学习上去,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会。

我想,为了消除电脑游戏的负面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当结合心理辅导,用爱心与耐心去关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拨正困难学生的发展航向,这不仅有益于学生,更有益于社会,则善莫大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