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填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

3.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和能动性,包括生理唤醒、意识、潜意识、定势、注意等心理现象。

4.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

5.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了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

6.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

7.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8.体质:是指在遗传的基础上,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个有机体机能的状态。

8.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9.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10.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

11.应激:又称“紧张状态”,是由应激源(紧张刺激物)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社会性应激源:是指造成个体生活风格上变化或要求与之适应和应付的社会生活情境、生活事件

12.心理辅导:是有关专业人员,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和内容的一项工作。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

广义的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面向学校中各类成员的心理辅导

13.狭义的学校心理学:即专指面向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指学校内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14.适应性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15.发展性辅导:主要是指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16.个别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17.小组辅导:又称团体辅导,是辅导人员面对一组学生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18.重复:就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再向其作全部或部分的复述。

19.重读: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内容中认为重要的字或词以强调性语气进行重复。

开放式询问:是辅导人员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等词向来访者询问,来访者必须以较详细的语言来回答封闭式提问:是辅导人员用“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 等词提问,来访者只需简单地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

20.摘要:是指辅导人员把来访者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并以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

21.情感反应:就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出的情绪情感的理解与反应。

22.指导:就是辅导人员直截了当地指示来访者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做或如何说。

23.解释:就是为来访者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者说,是辅导人员依据某一理论架构或个人经验,对来访者的问题、困扰做出合理化的说明,并进一步改变其思维、观念与行为。

24.自我开放:又称自我暴露或自我揭示,是指辅导人员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及生活等与来访者共同分担或分享。

25.影响性摘要:是指辅导人员将自己所谈的主题、观点、意见等信息,经整理组织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给来访者。

26.心理评估:指评估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技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问题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评定的过程。

27.心理评估的客观性原则:指在心理评估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被评论者的客观心理事实和科学的方法,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评估,防止主观臆断,更不允许猜测虚构。

28.心理评估的整体性原则:指在心理评估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观点对被评估的心理现象及影响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进行整合研究,同时对被评估的心理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分析。

29.心理评估的动态性原则:指辅导员要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力求做到动态的考察,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和外部影响的脉络,防止僵化的评估模式对评估工作的干扰。

30.心理评估的综合性原则:指在心理评估中除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外,还要根据需要结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取得最佳的评

价结果。

31.心理评估的指导性原则:是指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做出评估后,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3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访者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及日常生活等进行观察的方法。

33.谈话法:是辅导员根据心理评估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与来访者面对面的交谈方式,直接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

34.问卷法:是通过书面的形式,以设计的项目或问题为中介收集评估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们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34.心理测验:(测验法)是通过测量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二次加工”:指梦者在梦醒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对自己的梦进行修饰加工,使他比较有次序、合乎逻辑一些,或将梦中最有意义的东西反而置于次要与不显著的地方

35.阻抗:又称“抗拒作用”,指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辅导重心偏移。也可以看作是阻抗那些使自我过分痛苦或引起焦虑的欲望、情绪或记忆进入意识的力量。

36.系统脱敏法:由沃尔帕首创,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绪,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34.厌恶法:是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须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即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来访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条件反射,用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最终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35.代币法:又称奖励强化法、代币管制法。它是一种通过强化(即奖励)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即当来访者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立刻给与奖励,是该种行为得以强化。

36.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电子仪器将来访者体内生理机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是来访者能根据这些反馈信号,有意识地学习调控自己的内脏功能和身体功能,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

37.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就是要把每个来访者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既接纳他的长处,也宽容他的短处,这样就创造出了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来访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

38.移情的理解:也称共情,是指辅导员放下个人的参照标准,试着将自己融入来访者的感觉世界中,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并把自己的体验再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更深入的进行自我探讨、自我了解、产生被接纳、被理解的感受。

注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便草率做出结论,是人们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的一种形式

39.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并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的一种形式。

40.过度引申: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做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申作出结论,是人们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的一种形式。

走极端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是人们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的一种形式

41.认知重建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一类辅导方法的统称。

42.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43.两难问题法:教师利用假定的、设计的或真是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激起内心加之冲突,触动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产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提高心理水平。

44.行为强化法: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做的一种方法。

强化: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

正强化: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

负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

惩罚:指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

奖励:是指施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的事件,是一种正强化

45.强化不相容反应:是把不强化那个不合社会要求的反应同强化别一个与顺应不良行为显然对抗的合乎社会要求的反应相结合,借以消除顺应不良反应的方法。

46.榜样引导法:教师利用中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