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议论文阅读二答案
初二议论文试题及答案

初二议论文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5题。
在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然而,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信息过载、隐私泄露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A.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B.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问题。
C. 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我们警惕。
D. 我们需要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警惕其负面影响。
2. 作者认为科技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 信息过载
B. 隐私泄露
C. 信息过载和隐私泄露
D. 信息过载或隐私泄露
3. 文章中提到的“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具体指什么?
A.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B.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C. 科技的迅猛发展。
D. 科技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4.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项不是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A. 信息过载
B. 隐私泄露
C. 思维模式的单一化
D. 社会关系的冷漠化
5. 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A. 呼吁人们关注科技的负面影响。
B. 强调科技的积极作用。
C. 讨论科技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D. 分析科技对思维模式的影响。
答案:
1. D
2. C
3. A
4. C
5. A。
议论文《谈骨气》阅读以及答案汇总

八年级《谈骨气》练习二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③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④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⑤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
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
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⑥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⑦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⑧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⑨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2023年初中八年级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初中八年级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理解:人们常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实际上,阅读不仅仅是提供知识与信息,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拓宽视野、启发创造力。
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世界充满好奇与追求。
下面是一篇关于阅读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中学生们进行锻炼和指导。
练习题:一、阅读短文,选择合适的词汇填入空白处(每空1分,共10分)。
阅读是一种能力,能力的提高有赖于________(1)的积累与拓展。
阅读有助于我们丰富知识,增进________(2),培养________(3)思维能力,提升语言表达的________(4)。
阅读的选择很重要,可以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5)或者报纸杂志等。
不管是读什么,我们都应该_______________(6)博览群书。
阅读不仅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领域,还培养了我们的___________(7)维度。
在阅读中,我们会遇到大量的词汇,要善于__________(8)上下文推测词义。
自己的________(9)也应该常做标注,以便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阅读使我们的________(10)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 A. 啃书本 B. 阅读 C. 听书2. A. 知识 B. 兴趣 C. 勇气3. A. 批判 B. 创造 C. 想象4. A. 能力 B. 提问 C. 质量5. A. 小说 B. 教材 C. 任何材料6. A. 深入 B. 广泛 C. 精读7. A. 空间 B. 时间 C. 距离8. A. 依赖 B. 利用 C. 超越9. A. 想法 B. 问题 C. 知识10. A. 想象力 B. 语言 C. 世界观答案:1.B 2.B 3.C 4.A 5.C 6.B 7.A 8.B 9.C 10.B二、阅读短文,判断正误(对的写“T”,错的写“F”)(每空1分,共10分)。
阅读的好处是无穷的。
它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
2023年初中八年级议论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2023年初中八年级议论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2023年初中八年级议论文题目:现在,你所处的社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请以《科技的利与弊》为题,就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展开议论。
范文:科技的利与弊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人们对于科技的态度开始变得复杂。
本文将从便利生活和社会问题两个方面探讨科技的利与弊。
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科技使得我们的沟通更加高效快捷。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与世界各地的人们随时保持联系。
这种即时通讯的方式加快了信息传递,且消除了时空的限制,使得沟通更为迅捷方便。
其次,科技为我们创造了更多娱乐选择。
现在的技术允许我们随时观看电影、玩游戏等,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这无疑丰富了我们的娱乐生活。
此外,科技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海量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扩宽视野,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然而,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沉迷科技可能会导致人际沟通的减少。
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会使得我们与身边的人们交流减少,甚至失去面对面交流的能力。
这将严重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导致情感交流的贫乏。
其次,科技发展还伴随着信息泄露和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犯罪日益增多,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受到了威胁。
此外,科技的更新换代速度过快也给一部分老年人带来了困惑,他们难以适应新技术,导致了信息鸿沟的出现。
总的来说,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我们应该明辨科技利弊,避免过度沉迷科技,注重人际交流和信息安全。
只有合理利用好科技,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专题 议论文的阅读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

题1:一些人常埋怨现在的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
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
此外,与社会上一些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
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论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论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
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曾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
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
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
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
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
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
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
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
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维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
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
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
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通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
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
”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
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
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中学刚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生发成大量的谷子,预备“吃着不尽”。
八年级议论文阅读二答案

议论文阅读二一、多一些宽容郭安风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要紧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同自己性格、志趣不同的人。
古人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
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
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
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心底无私天地宽。
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容易处理。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
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
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支持。
要把对同志的宽容与对错误的批评统一起来,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决不姑息放纵。
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健康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
朋友,你说呢?9.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9.论点是“多一些宽容”,(或“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10.文章提出要宽容他人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议论文阅读(二)答案课件

5、(3分)说说你对“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这句话的理解,并品析其表达效果。 理解: 我们要汲取成功人士的思想、经验、教训, 学习他们的精神、意志、品行,借助其榜 样力量,修正自己的方向,追逐自己的梦 想,最终就会找到自我,成就人生; 如果一味模仿,那么永远也做不了大师,也 不可能超越别人,甚至迷失方向,这样下 去,一定是死路一条。
(1)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 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2)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 自己。——拿破仑
答:第(1)句更适合作为道理论据 (2分)。 因为培根的话强调的是自信的重要性, 更能证明第④段的观点(2分)。
19.在作者看来,要想走向心中的 世界,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3分)
答: 自信;忍耐力;才华
20.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 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 答:指人生中会经历到的挫折、坎坷、 磨难。
• (2)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 的世界的围栏,拥抱花红柳绿 的心中的世界。
一、不“泥其迹”,要“师其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我们要)师其意而不泥其迹;
或 不”泥其迹”,要“师其意”;
或 面对榜样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学 习,而不是片面、机械地模仿。
2、(2分)文中多处用四字短语 点出了“泥其迹”的现象,请你 找出其中4个。 答:克隆人生、复制成功、 机械克隆、 简单拷贝、
• “三八二十三”就是做小买卖时 让利一分(大度的心和让利的境 界),\\创业时的发展共赢(就 是给别人留一条路,也给自己留 一条路)。
3、文章第②~④段已经把道理阐述 得非常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第⑤ 段?请简要分析。(4分)
初二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以及答案

初二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以及答案初二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
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
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
事实的确是这样。
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
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
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之谈。
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
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2世纪后半期的人。
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
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
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
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o 《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二一、多一些宽容郭安风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要紧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同自己性格、志趣不同的人。
古人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
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
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
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心底无私天地宽。
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容易处理。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
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
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支持。
要把对同志的宽容与对错误的批评统一起来,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决不姑息放纵。
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健康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
朋友,你说呢?9.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9.论点是“多一些宽容”,(或“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10.文章提出要宽容他人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你认为“四互”中哪一点最难能可贵?为什么?“四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10.第一、二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感受,不求惟一的答案。
(3分)第三问:四者之间应该是逐层递进的关系,“互爱”的要求是最高的。
(2分)11.说说末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1.补充论述宽容与无原则的迁就、善恶兼容等的区别,使论述更严密,结构更完整。
12.仿照画线的句子,以“恨”为话题,也写一组排比句。
13.如果你觉得你周围有的人心胸狭窄,请引用文章中的关键性的句子,对他们进行劝说。
注意用语委婉,以理服人。
(50字左右)二、“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为至理名言,历来被视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其实不然。
小到个人的自我设计,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要作出调整,改变,甚至于不得不放弃。
知难而进者固然可喜;审时度势,善于放弃更难能可贵!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
当初他曾经选择了学医救国的道路。
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他的最初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
试想,如果没有他的放弃,无数的国民能战胜愚昧,争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可见,放弃可以使生命得到升华,甚至可以造福万民。
放弃也是一种大智。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
干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
苦苦的挽留夕阳,是傻人;久久的感伤春光,是蠢人。
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舍不得家庭的温馨,就会羁绊起程的脚步;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美好的青春。
人生旅途上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荣誉,因为任何微小的成绩和荣誉都来之不易,都曾经为之付出过艰辛。
俗话说“聚沙成塔”, “滴水成冰”,都含有“积少成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辩证法。
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贵的。
然而,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
这个放弃不是通常说的去掉,他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为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向前赶路,去摘取更为辉煌的人生成果。
俗语“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不要停止继续进取的步伐。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
”为了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少年背负着一个沙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沙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却头也不回的继续前行。
路人喊住少年问:“你不知道你的沙锅碎了吗?”少年回答:“知道”。
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
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悟。
这个少年是对的,既然沙锅已经碎了,回头看了又看有什么用呢?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
与其在病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
还是让我们学会放弃吧!像那个少年一样。
不要因为失败而做无谓的自责和叹息。
当我们真正学会放弃时,才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
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弃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弃就会得到的更大的痛。
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
(选自《杂文月刊》)1.阅读全文,请你为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
答:我们要学会放弃(或: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2.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答:2.示例一:举例论证第②段用鲁迅弃医从文的典型事例,鲜明有力地论证了'放弃也是一种大智'的观点。
示例二: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第⑦段引用泰戈尔的诗论证了'学会放弃'的观点,这样论证具有权威性,说服更有力。
3.根据文中表达的基本观点,判断下面两句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
名言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名言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答:名言一:不能。
因为'傲气'和'傲骨'是指人的作风和性格,本句并未谈到对待事情的做法,这不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
名言二:能。
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舍弃'鱼'而取'熊掌',这种做法正好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
4.生活中你肯定有过“放弃”之举,请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中考临近,学习紧张,我不得不放弃观看精彩的NBA球赛和歌星演唱会,因为我懂得迷恋它们就会耽误我的学习,耽误我的前程。
三、别伤害自己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
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奖金,甚至是为了一些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发怒,认真计较,纠缠其中。
一旦久了,我们的心灵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对人世、对生活失去了爱心。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
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冶炼,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
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也都能坦然地走过。
正因为那些荣辱得失和各种窘境都伤害不了我们,这就使我们减少了很多的无奈与忧愁,会生活得更为快乐;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
所以,不伤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
不要伤害自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自愿放弃一些微小的、眼前的利益。
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脱,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走那属于自己的道路,做自己该做的大事,进而走向成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
不妨说,不伤害自己,是使自己有所成就的聪明的活法。
真的,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行走时,我们不妨时常自我叮嘱一声:别伤害自己。
1.作者的观点是。
别伤害自己。
2.在作者看来,造成自我伤害的根本原因是。
请举出具体例子证明。
内心的贪欲示例:成克杰、陈希同为了一己私利,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终被人民所鄙弃。
3.为什么说不伤害自己是一种聪明的活法?不伤害自己,可以使自己坦然面对生活,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4.第二段加点的词语若删除,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那么一点点”强调“功利”的微小,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患得患失。
若删去,不足以体现我们“自伤”原因的微不足道。
5.拓展探究:结合选文,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本之木以致远。
”(诸葛亮)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15.来自自己的伤害,只有自己克服,内心过分的欲求是自我伤害的根源。
因此,加强自身品格修养,使自己淡泊一点,大度一点,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物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四、阅读《积极面对无奈》,回答问题。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
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
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
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
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
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
58岁就吐血而亡。
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