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感染及治疗原则
胆道感染整理

Biliary Tract Diseases胆道疾病胆石症: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肝外、肝内)胆道感染:胆囊炎胆管炎(化脓性、硬化性)Glisson鞘Glisson’s capsule结缔组织鞘,包绕肝内胆管,肝动脉以及门静脉Hartmann’s 袋Hartmann’s pouch胆囊颈上部呈囊性扩大,称Hartmann's 袋,胆囊结石常滞留于此处Heister 瓣Valves of Heister胆囊起始部内壁粘膜形成螺旋状皱襞,Heister 瓣(功能?)胆囊三角Calot三角Calot’s Triangle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称为胆囊三角。
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副右肝管常在此处穿过,可作为手术寻找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的重要的标志胆汁生理功能1.乳化脂肪:胆盐+脂肪→脂肪微粒→容易吸收2.胆盐:抑制肠内致病菌生长繁殖;抑制内毒素形成3.刺激肠蠕动4.中和胃酸胆汁分泌的调节a.迷走神经↑,交感神经↓b.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肠血管活性肽→促分泌c.生长抑素、胰多肽→抑分泌胆管的生理功能:输送胆汁到胆囊十二指肠分泌胆汁胆囊的生理功能Main functions of the gallbladder①---to concentrate and store hepatic bile during the fasting state 浓缩储存胆汁②----to deliver bile into the duodenum in response to a meal 排出胆汁③----to secret glycoproteins and hydrogen ions →mucus barrier 分泌“white bile”胆囊管梗阻,胆汁中胆红素被吸收,胆囊黏膜分泌黏液增加,胆囊内积存的液体呈无色透明,称为白胆汁。
Diagnosis of Biliary Tract Diseasea.Ultrasound:无创、安全、快速、简便、经济、准确。
2022年医学专题—胆石症、胆道感染

第七页,共四十七页。
B超示:胆囊7.0cm×2.7cm大小,囊内可见多个 小强回声光团,后方有声影,最大者直径约0.5cm。 肝、胰、脾、双肾大小形态正常(zhèngcháng)。
组织不同程度的破坏,分为单纯性阑尾炎、 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七页。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 转移性右下腹痛为该病的主要特点,
可以伴随发热、恶心、呕吐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状。
2、查体 右下腹压痛为最主要体征,早期局部可触 及右下腹压痛,位置较为局限于麦氏点,局部反跳 痛能够提示局部炎症的存在;阑尾部的腹肌紧张也 是阑尾炎的重要体征,几种特殊(tèshū)的体征: Rovsing征,即深压患者左下腹降结肠,患者感阑 尾部位疼痛;腰大肌试验,即患者左侧卧,右腿伸 直并过度后伸时阑尾疼痛;闭孔内肌试验,即患者 屈右髋、右膝并内旋时阑尾部位疼痛;直肠内触痛, 即直肠指诊时压右前有压痛。
B超示胆囊壁欠光滑,内有多发小结石。
第十二页,共四十七页。
分析步骤:
1.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其诊断依据是:
⑴中年(zhōngnián)女性,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痛,与进食 油腻有关。
⑵Murphy征(±)。 ⑶B超示胆囊壁欠光滑,腔内有多发小结石。 2.鉴别诊断 ⑴胆管结石 本例无黄疸、高热。 ⑵消化道溃疡 本例无消化道病病史。 ⑶胆囊息肉样变 本例无症状。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七页。
胆道感染的教学课件

胆道感染的分类
急性胆道感染: 发病急,症状 明显,包括胆 囊炎、胆管炎
等
慢性胆道感染: 发病慢,症状 不明显,包括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管炎等
胆道感染并 发症:包括 胆囊穿孔、 胆管梗阻等
胆道感染与其 他疾病的关系: 如胆道感染与 肝病、胰腺炎
等的关系
胆道感染的病因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因,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毒感染:较少见,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寄生虫感染:较少见,如肝吸虫、胆道蛔虫等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导致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的教学 课件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胆 道 感 染 的 基 本 概 念
03 04 胆 道 感 染 的 诊 断 与 治 疗
胆道感染的教学内容 与方法
05 06 胆 道 感 染 的 病 例 分 析
胆道感染的教学资源 与展望
1
添加章节标题
2
胆道感染的基本概念
胆道感染的症状
腹痛:右上腹或中 上腹疼痛,可放射
至背部
黄疸:皮肤、巩膜、 尿液变黄
发热:体温升高, 可能伴有寒战、出
汗
恶心、呕吐:胃肠 道反应,可能伴有
食欲不振
皮肤瘙痒:胆汁淤 积导致皮肤瘙痒
尿液颜色变深:胆 汁淤积导致尿液颜
色变深
3
胆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胆道感染的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 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 等病史
胆道感染的病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症状:腹痛、发热、黄疸 等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 别、职业等
诊断:胆道感染、胆囊炎 等
治疗方案:抗生素、手术 等
重症胆道感染

・9・
可采用: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单纯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单纯胆囊造口术;经皮肤 胆囊穿刺引流术;胆总管空肠RouFen—Y吻合术; 腹腔镜下的胆道减压外引流术。术式的选择应视病 人全身情况、局部解剖及病理改变而定。随着腔镜 外科的发展,使腹腔镜胆道减压成为可能,并且在一 般胆道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取得了肯定的结论,但在 复杂、高龄、危重胆管炎病人中的治疗效果,以及术 后恢复有待进一步观察。 四、肝移植术后的重症胆道感染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 近年来手术生存率及术后生存质量均逐渐提高,但 感染仍是影响生存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感染率高达 53%~83%,是继排异后的第二个常见并发症。 肝移植术后胆道由于其所特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常 为感染的一个好发部位,因此,肝移植术后的胆道感 染也逐渐引起关注,尤其是重症胆道感染。 肝移植术后病人,由于供肝冷热缺血时间、供受 者胆管匹配程度、吻合技术、胆管慢性缺血、排斥等 因素,有相当一部分受者会出现胆道并发症,如吻合 口狭窄、胆道铸型变、胆道结石等。其中胆漏、缺血 型胆道病变及胆肠内引流是肝移植术后胆道感染的 高危因素。肝移植受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发生 重症胆道感染时的症状不典型,腹痛不明显,多以黄 疸、高热、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为特点,实验室检查多 数WBC≤15×109/L,影像学检查胆管轻度扩张或 扩张不明显。 由于肝移植术后发生重症胆道感染的菌株均为 多重耐药,以致治疗难度较大,且增加病人的住院时 间及医疗费用。因此,对胆道感染的预防在肝移植 的术后治疗中尤显重要。另一值得重视的问题是, 肝移植术后的严重胆道感染可以发生在病人因胆道 并发症而接受ERC或PTC治疗时,尤其在合并缺 血型胆道病变的非胆道吻合口狭窄的受者,淤滞的 胆汁、缺血坏死的胆管壁和经导管或支架逆行的肠 道内细菌等因素致胆道的顽固感染,特别是对于存 在着免疫抑制和高胆红素血症的非胆道吻合口狭窄 受者,更是易于发生甚至是无法控制的感染性休克。 我中心一组31例因胆道并发症行ERCP治疗受者 中,有6例出现与操作相关的逆行胆道感染,其中2 例非胆道吻合口狭窄受者发展为重症胆道感染并感 染性休克。减少操作次数并加强抗感染治疗有助于 防治此类型严重胆道感染的发生。
胆道感染与胆结石病人的护理

重时胆囊因坏疽穿孔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轻度坏疽。 3.慢性者症状不明显,但有胆绞痛史,常伴有结石。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2.胆总管结石和胆管炎:出现经典的夏科(Charcot) 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中枢神经抑制(淡漠、嗜睡、甚至昏迷) 且每项表现均比肝外胆管结石的夏科三联征严重。(体温、
脉搏、腹部体征,WBC更高)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辅助资料 (1)B超:无损伤检查,无痛苦诊断率90%,胆
道疾病首选 (2)X线: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可发生
内脏损伤(内出血及感染),要做好手术前准备 1)造影前准备:术前用物、碘造影剂过敏试验、
8)拔管后仍需继续观察病人的腹部情况。继续使 用抗生素。必要时护肝。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护理要点 严密观察并发症及做好护理 1.内出血: 1)胆道出血,表现为右上腹绞痛,黑便、黄
疸,T管有血液。处理:止血输血,出血不 止则手术。 2)腹腔内出血,经PTC检查的病人有出血可 能,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征,做好手术准备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胆道疾病包括胆石病、胆道感染、胆道蛔
虫及胆道肿瘤、畸形等。 其中以前两者最常见 特点:发病率高、再次手术率高、死亡率
高、特殊检查多等。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一)胆石病 指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 病因: 胆汁浓度改变、淤积、感染引起。 女多于男? 1.喜静少动。 2.体质肥胖。 3.不吃早餐。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全球5%-15%的人群存在胆道系统结石,其中每年有1%-3%的患者因为胆道系统结石而引起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管炎等胆道系统感染。
我国胆道系统结石患者约占同期总住院人数的11.5%[1-2]。
目前,国内尚未制订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为规范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本指南,旨在为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提供合理与规范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本指南中所涉及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绝大部分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1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
2级,单个随机对照试验。
3级,单个队列试验或病例对照试验。
4级,多个非试验性研究、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
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A级,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B级,中等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C级,低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或该治疗的副作用大于其疗效。
D级,中等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反对。
E级,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反对。
本指南中所有药物剂量均针对肝肾功能正常患者。
1 急性胆囊炎1.1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与预后在所有腹痛患者中,急性胆囊炎患者占3%-10%[3]。
急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其中90%-95%由胆囊结石引起,5%-10%为非结石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有:蛔虫、妊娠、肥胖、艾滋病等。
短期服用纤维素类、噻嗪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长期应用奥曲肽、激素替代治疗均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主要有: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胆囊周围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26%,总病死率为0-10%[4]。
急性胆囊炎患者一旦出现并发症,往往提示预后不佳。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胆囊炎,通常起病严重,预后比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差,总病死率为15%[5]。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版)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0%~15% 的人群患有胆道结石,其中1%~3% 每年发生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管炎[1-4]。
如未及时治疗易导致感染加重,甚至发展为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危及生命[5-7]。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不断升高,急性胆道感染的诊治日趋复杂。
为进一步规范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在2011年制定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对原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希望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合理与具体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本指南中所涉及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依据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系统,将证据质量划分为高、中、低、极低4个等级。
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推荐或条件推荐,对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但临床广泛关注的问题,则采取最佳实践声明的推荐方式。
一、急性胆囊炎(一)急性胆囊炎的病因和预后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占所有急腹症的3%~10%。
其中约95%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为结石性胆囊炎,其余为非结石性胆囊炎[1]。
总体上,急性胆囊炎的病因包括胆囊管梗阻、胆汁淤积和细菌感染等。
不同病因的致病机制不同:(1)胆囊管梗阻:多由结石嵌顿引起,导致胆汁排出受阻、淤积和浓缩,高浓度的胆盐可损伤胆囊黏膜。
此外,结石本身亦可直接损伤胆囊黏膜,引起急性炎症改变,而胆囊内的细菌会进一步加速胆囊黏膜炎症的发展。
(2)细菌感染:引起胆囊炎的细菌主要包括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感染途径为通过胆道逆行进入胆囊、血液途径和淋巴途径。
(3)胆汁淤积:如严重创伤、烧伤、长期胃肠外营养、大手术后等导致的胆汁淤积、胆囊壁缺血状态亦可诱发急性胆囊炎。
此外,糖尿病、肥胖、蛔虫、妊娠、艾滋病等亦是急性胆囊炎的高危因素。
急性胆囊炎的病程若未得到控制,可导致近、远期并发症。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 因此,应及时对急性胆管炎作出诊断与严重程度评估
急性胆管炎的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症状和体征
胆道疾病史,高热和(或)寒战,黄疸,腹痛及 腹部压痛(右上腹或中上腹)
实验室检查
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等),肝 功能异常
影像学检查
胆管扩张或狭窄、肿瘤、结石等
注: 确诊急性胆管炎:症状和体征中≥2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疑似急性胆管炎:仅症状和体征中≥2项
重度
• 低血压,需要使用多巴胺>5μg/(kg.min) 维持,或需要使用多巴酚 丁胺
• 意识障碍 • 氧合指数<300mmHg(1mmHg=0.133kPa) •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1.5 • 少尿(尿量<17ml/h),血肌酐>20mg/L • 血小板<10×109/L
注:重度胆管炎:符合重度评估标准1-6项中任何1项
• 头孢哌酮/舒巴坦 2.0-8.0g/d(1:1)或3.0-12.0g/d(2:1)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3.5-18.0g/d • 氨苄西林/舒巴坦6.0-12.0g/d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者氧 头孢烯类药物
• 头孢美唑 2.0-8.0g/d • 头孢替安 4.0-6.0g/d • 拉氧头孢 1.0-4.0g/d
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 • 头孢哌酮/舒巴坦 2.0-8.0g/d(1:1)或3.0-12.0g/d(2:1)
合制剂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3.5-18.0g/d
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
• 头孢哌酮 2.0-4.0g/d • 头孢曲松 1.0-2.0g/d • 头孢他啶 4.0-6.0g/d • 头孢吡肟 2.0-6.0g/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用方案要合理
• 在急性胆管炎或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等重症胆道感染的治疗 中,抗菌药的应用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全程和有效。其中, 合理地联合应用抗菌药是控制感染的有力措施,但应注意一般以 2~3种联合为宜,不要以为品种越多越好。在联用抗菌药时,一 是要注意配合恰当,可将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内) 与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苷类、喹诺酮类)联合应用,具有协同 效应;也可将静止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如林可霉素,红霉素) 联合应用,具有累加效效应;但不可联用繁殖期杀菌剂和快速抑 菌剂。二是要注意方案合理,氨基苷类和喹诺酮类应足量应用, 采用静滴途径,将全天用量通过静滴1次给予。而青霉素和头孢 菌素类则最好每天两次给药或6~8小时给药1次为宜。最好是通 过静脉滴注给药。
胆道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肝功能、尿常规、血、尿淀粉酶观察胆道有 无感染,肝功能有无损害,有无黄疸和胆胰炎。 2.X线检查:腹平片可以发现阳性结石。 3.口服胆囊造影:检查胆囊。 4.静脉胆道造影:检查胆道。 5.B超、PTCD、ERCP、CT、MR及MRCP。 6.术中胆道造影和术中胆道镜检查。
临床所见的急重症胆道感染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 30%)的特点,胆道梗阻时胆道内压升高至>30cmH2O时,细菌和毒素可通过毛细血 管和淋巴系统进入全身循环,引起严重的脓毒血症,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或多器 官功能损害,这是导致良性胆道疾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因对其认识不 足或治疗处置不当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抗菌药物种类,其中,第一代头孢菌素对G+球菌作用 强,而易被G-杆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破坏,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无效。
头孢唑林是第一代头孢菌素中对G-杆菌作用最强的,常作为胆道手术预防用药。第二代头孢菌素 对G+菌抗菌活性稍低于第一代,对G-菌作用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如头孢呋辛,虽胆汁浓 度与血清浓度相同,但比最小抑菌浓度(MIC)高10 倍。第三代头孢菌素对G+菌的抗菌活性低于 第一代,对G-菌的抗菌活性强于第二代,对铜绿假单胞菌、沙雷杆菌、不动杆菌、厌氧菌均有效 。可选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等。
在合并有厌氧菌感染的严重胆道感染情况下,甲硝唑可作为首选的抗厌氧菌药物与其 他药物联用。
胆道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氟喹诺酮类药物组织分布较广,具有较长的抗菌药物后效应可达4h 左右,这一特性可 能是文献报道其治疗胆道感染临床疗效较好的原因之一。该类药物能在胆汁中保持较高的药 物浓度,常用于多种需氧菌引起的混合胆道感染。如莫西沙星对厌氧菌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 性,研究表明莫西沙星单药可安全有效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疗效不亚于头孢哌酮/舒巴坦+甲 硝唑联用,药代动力学特点更趋良好,不良反应较低,故临床上应用范围较广,已经成为多 种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首选。
病因分析
病因和临床特点:
1.结石是发生胆道感染最主要的原因。回顾对我院1988-2015年 的432 例急性胆管炎病人的危险因素进行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证实 ,因结石引起的急性胆管炎所占比例高86.4%。91%以上的胆道感 染由于胆道结石嵌顿、胆道阻塞程度的突然改变引起胆道内压增 高,胆囊扩张、血供减少、组织坏死、细菌在胆囊中繁殖所致。 2.只有5%左右病人由于肿瘤性梗阻合并感染。 随着胆囊及壶腹部 周围肿瘤发病率的升高,恶性梗阻所致胆道感染的发生率也在不 断增加。 3.除此之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外科手术造成的 医源性胆管损伤致狭窄、硬化性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等 也是胆道梗阻感染的成因。
罗氏芬
——胆道感染治疗和预 防的最佳选择
胆道感染处理原则
三. 胆道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胆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既要考虑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亦要注意不同抗生素的胆汁浓 度分布。理想的抗生素联合给药应能有效的覆盖抗菌谱,并可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和胆 汁内高浓度,但仍应注意同时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同时积极对原发感染灶作一有效引流,以利于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 世纪70 年代胆道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G-菌株,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 而由于80 年代以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引起胆道感染的病原菌群已有了较大的变化,包括 菌群种类和合并厌氧菌感染的情况增多,且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G+菌株感染例如肠球菌等, 而且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增加。因而获取样本检测明确胆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在 临床上仍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合理选择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治疗,避免进一步耐药菌株 的产生。
胆道感染病因
正常情况下胆汁为一无菌的体液,细菌侵入 和胆道梗阻导致的胆汁淤滞是胆道感染发生的 两个重要因素。
胆科道室感床染位病数原菌
胆道内的细菌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肠道,以革兰染色阴性(G-)菌为 主,最常见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3.7%)、肺炎克雷伯菌(19.1%)、 肠球菌(14.8%)、肠杆菌(12.3%)等,随着检验技术的提高,文献报 道发现有40.82%的胆汁培养阳性结果病例合并有厌氧菌感染,其中多数 为G-菌。G-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促进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继 而导致胆道结石的形成,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诱发感染,而反复的胆管 炎可以引起胆管的纤维化梗阻,这三者构成了加重上述病变发展的复杂 关系。
临床经验性给药时,由于胆道感染致病菌的多为G-菌,故而一般首先考虑应用G-菌敏感 的抗生素,如3~5d 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的病人,应考虑合并有革兰染色阳性(G+)菌感染, 此时可改用或加用对G+菌较敏感的抗生素。需要指出,如果临床经验性抗生素使用治疗效果较好 ,可在严密观察下继续原方案进行处理,经验表明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胆道解剖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肝外胆管, 胆囊及Oddi括约肌等部分。它起 于毛细胆管,其终末端与胰管汇 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外有 Oddi括约肌围绕。
胆道感染概要
胆囊炎、胆管炎是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因。 上述病因的发生是因为:炎症、胆道阻
塞或者异物的存在所致。其中,胆汁淤积是 主要病因。 所以,治疗胆道感染的方法以多种抗菌药物 联合使用或外科手术为主。
胆道感染处理原则
二. 胆道感染的外科手术治疗
在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和非手术处理引流胆道控制感染的同时,争取最佳手术时 机行积极的手术治疗也非常重要。由于任何抗菌药物治疗都无法替代解除胆囊管梗 阻的治疗措施,针对急性胆囊炎病人行胆囊切除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在选 择术式、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上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一般来说,发病在48~72h 内、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合并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等并发症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如病人一般情况稳定,首选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而中度急性胆囊炎如行胆囊切除有困难者,可先行胆囊造瘘或经皮穿刺胆 囊置管造瘘引流术,待情况好转后二期切除胆囊;重度急性胆囊炎病人在纠正器官 功能障碍、减轻局部严重的炎症反应,加强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延期切除胆囊。术 中如情况不允许行完整的胆囊切除时,可改行胆囊部分切除,并将残余胆囊粘膜面 破坏。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一般建议早期行胆囊引流处理,如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需考虑切除胆囊。而慢性胆囊炎病人在明确诊断后,可根据病人症状,建议行择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抗菌药必须保持在胆汁中的较高浓度方能有效杀灭细菌,控制感 染。但能否形成较高浓度,除抗菌药自身特点外,尚取决于肝功 能和胆管有无梗阻。凡肝功能异常及胆管梗阻时,均可致胆汁可 抗菌药浓度下降。在胆道感染疾病中常有胆管不同程度的梗阻现 象,如痉挛或胆石致胆管不完全或完全梗阻。当胆管因梗阻形成 高压(30厘米H20)时,则抗菌药不能经胆汁排泄致胆管,阻碍 抗菌药的作用发挥。因此,在针对胆道感染应用抗菌药的同时, 应注意适当应用解痉药物如阿托品,654- 2等,以缓解胆管痉 挛,降低胆管内压,提高抗菌药在胆汁中的有效浓度。如果为急 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应不失时机地及早手术解除梗阻及充分 引流,方能更好控制感染及降低病死率。
临床特点:
肝外胆道梗阻导致的胆道感染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高热寒战和黄疸的 Charcot 三联征,严重者伴发感染性休克及神志改变称Reynolds 五联征。如有胆 囊坏疽或穿孔情况,病人可有腹膜炎体征。肝内胆道梗阻引起的胆道感染则主要 以反复的发热寒战为主要症状,可有肝区触叩痛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升高,可 有肝功能损害。因而如何迅速明确诊断并及时评估病人病情,从而选择适当的治 疗手段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氨基糖苷类药物为广谱静止期杀菌药物,对G+球菌和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均具 有较强抗菌活性,但因其耳、肾毒性受到使用限制。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低,而 奈替米星和异帕米星等对G+菌作用增强且降低了耳、肾毒性,故常用于混合型胆道感染的联 合用药。
其他如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均为窄谱快速抑菌药物,主要对G+球菌(除外肠 球菌)作用强,因其经胆汁排泄,胆汁浓度高于血清浓度,故适用G+球菌引起的胆道感染。
临床表现:
临床上肝外胆道梗阻导致的胆道感染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 高热寒战和黄疸的Charcot三联征,严重者伴发感染性休克及神志改变 称Reynolds五联征。如有胆囊坏疽或穿孔情况病人可有腹膜炎体征。 肝内胆道梗阻引起的胆道感染则主要以反复的发热寒战为主要症状, 可有肝区触叩痛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升高,可有肝功能损害。因而 如何迅速明确诊断并及时评估病人病情,从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是 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胆道感染及治疗原则
主讲人:裴斐
胆道感染定义
1.定义:胆道感染是指胆道内有细菌感染, 可单独存在,但多与胆石病同时并存,互 为因果。
2.胆道感染是胆系结石、胆管肿瘤及其他 胆道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造成全身炎 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损害 (MOF)和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胆道解剖结构
胆道感染处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