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 生态专题复习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掌握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位的概念。
3. 讨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
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2.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位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理解生态位的概念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等教学设备。
2. 生态学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课堂活动相关的素材和道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生态系统图,引出生态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习生态学的基本概念:通过PPT等教学资料介绍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 探讨生物群落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
总结。
4. 理解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特点。
5. 讨论生态位:讲解生态位的定义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种在生态
系统中的角色和位置。
6.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
理解。
7. 课堂检测:布置一份生态学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
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自然环境中进行生态系统观察和调查,加深对生态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群落的模拟实验,让他们亲身感受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请生态学专家或相关研究者来学校进行讲座,与学生分享最新的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遗传—生态)

2008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下学期)(遗传——生态)2008年2月——2008年4月示范性高级中学乌鲁木齐市第41中学张志鹏教案说明:本教案使用学科网上4位老师的复习课及新课教案,经过本人合并和重新排版,呈现分课时复习教案。
符合我校教案书写及审核要求。
重新编排的教案特色: 1、明确复习考点2、复习目标和重难点3、体现章节知识框架4、课后有少量例题和【课堂复习巩固】5、实验复习6、增加每章总复习和阶段复习反馈后记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考试要求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说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过程。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举例说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解释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理解孟德尔用测交验证分离现象的原因。
5.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阐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6.基因型和表现型。
举例说明基因型和表现型。
7.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利用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设计育种过程或分析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目的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理解)2、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
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应用)。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教学过程【知识框架】科学的实验程序:实验→假设→验证→结论一、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
强调相对性状的概念。
(1)同种生物;(2)同一性状;(3)不同表现类型。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生态系统、人与生物圈名师精选教案

复习生态系统、人与生物圈一. 学习内容复习生态系统、人与生物圈二. 学习重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生物圈的稳态3. 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三. 学习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类型1. 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种群:同种生物比较群落:所用生物生态系统:所用生物+无机环境2. 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地(植被特点)草原生态系统水域(盐度)农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水份和无机盐。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物群落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
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三)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量流动输入:太阳能传递:有机物形式输出:热能2.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 意义: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进行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四)物质循环1. 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碳酸盐碳的循环形式:二氧化碳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有机物2. 特点:反复的出现,循环的利用;具有全球的性质。
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越强。
2.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越强。
3.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营养结构。
五. 生物圈的稳态1. 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合。
2. 生物圈的形成:地球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3.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能量基础: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物质基础: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自我调节:对生物和无机环境的调节。
六.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遗传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1. 内涵物种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2. 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种入侵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与法制管理七生物净化: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吸附大气中的粉尘与放射性污染物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生物降解。
高三生物高考生态系统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轮复习教学案 人教版

课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目标:1.生态系统的结构 I 重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预习案: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1 与它的○2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3 。
2.生态系统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4 生态系统、○5 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2)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产者①生物同化类型:○6 (主要是绿色植物);②地位:是生态系统的○7 ; ③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等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消费者①生物同化类型:○8 (主要是各级动物);②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③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9 ,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4)分解者①生物同化类型:○10 (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②地位: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③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11 分解成○12 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②特点:○13 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②功能:是生态系统○14 的渠道。
校对:○1生物群落 ○2无机环境 ○3生物圈 ○4海洋 ○5淡水 ○6自养型 ○7主要成分 ○8异养型 ○9物质循环 ○10异养型 ○11有机物 ○12无机物 ○13生产者 ○1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15捕食链 ○16碎食链 ○17寄生链 自主检测过关1.如图为某食物网,正确的叙述为( ) A .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B.图中成分加上细菌、真菌即为生物群落C .若能量传递率为20%,D 每增重1g ,则A 被消耗25g D .当E 减少时,短期内H 的数量将增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细胞水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储存的能量和物质很少,因此不属于生产者B .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C .蘑菇虽然可以作为人的食物,但不属于生产者D .细菌都能分解植物的遗体,属于分解者3.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4.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
生物科高考一轮复习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科高考一轮复习生态系统教案标题:生态系统高考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掌握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和生物区系。
4.熟悉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通过提问和示意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30分钟)a.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介绍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系统。
b.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圈、生态区、生态位、生态群落和生态区系等层次。
c.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从太阳输入,通过食物链传递,从而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物质则通过食物链和循环链,进行循环利用。
3.练习与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答以下问题: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如何进行的?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如何实现的?c.生物群落和生物区系的概念和区别是什么?4.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如湿地的修复、植被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等。
让学生理解保护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总结与扩展(10分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扩展阅读,让学生了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和案例分析的答案,进行综合评价。
2.以课堂测试、作业和项目报告等方式,对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层次结构,掌握其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了解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9.3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教学案

9.3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物群落类群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主要生物绿色植物动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1.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
2.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2)功能: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3)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高频考点一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例1.关于下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答案】A【变式探究】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案】B【解析】从图中甲、乙和分解者的关系可以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异养生物中一部分是消费者,如大部分动物,一部分是分解者,如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B错误;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C正确;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
高频考点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方法例2.如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B.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三个营养级C.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D.蛇的数量减少,狮子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答案】A【变式探究】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教案汇总5篇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教案汇总5篇高三生物生态系统教案汇总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要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教案(精选篇1)一、酶的作用和本质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控制变量:①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
②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二、酶的特性酶的特性主要四点: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的7次幂~~10的13次幂。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3)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5、活性可调节性。
6、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
7、易变性: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教案(精选篇2)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生态系统及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书本基础知识整理1. 生态系统的成分2. 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区别和联系3.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4.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消费者的区别和联系二、思维拓展1.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地位与关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成分,如果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不能存在,并且生产者也是生物群落中数量最多的成分,所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也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前提。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所以说分解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也很重要;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这也是对绿色植物加以分解的过程,不但减轻了分解者的负担,而且有利于分解者分解。
另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方面还有重要作用,所以说,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简言之: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场所;消费者对于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有重要作用;分解者将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
图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 ↑∣ ∣ 分解者∣ ↓ ↗ ↑生产者 → 消费者2.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消费者的区别和联系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 特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流动的3.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问题①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止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消费者中的级别,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不同,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③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概念上的重合。
④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路线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书写:斩、转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教学新课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1)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课题:怎样写好字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一、正确的学书之路1.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
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
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二、科学的学书方法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
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
“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
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
“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
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
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
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
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先正楷,后行草。
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
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
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
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
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
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第(6)课时课题:结构特点(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皿”、“土”等做字底的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一、观察例字,进行讨论:(1)这些字是什么结构?(2)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底?(3)书写上有什么特点?二、教师示范小结三、指导要点盘:上半部分宜瘦长,下面要宽扁。
皇:“白”字头是方形结构的,要写的紧凑些,略小;“王”上两横短,下横长,略大。
至:第一横不要太斜,撇折点也不要太斜;下面的“土”要端正,下横要长。
竖:上半部分要摆好位置,左右不要分开;下面的“立”,点在正中,上横短,点撇要呼应,下横适当拉长。
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七)、盘至竖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
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需要指导。
第(7)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上下相同、左右相同这类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一、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读课文中的一段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三、教师示范并小结。
四、范字指导提要哥:下面的部分要先写“口”再写竖钩,注意笔顺。
竹:左竖回锋,有撇略高于和长于左撇。
羽:左小右大,其中的4点要摆好位置,使其显得丰满些。
吕、昌:口和曰要写成扁方形,上下重复,上小下大。
兢:语文课文中还没有出现过,这个字可只让学生知道其书写方法,左边的竖弯钩改成竖提。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