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传统京剧艺术元素在声乐表演中运用

关键词:传统;京剧;艺术元素;民族声乐;表演京剧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财富,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唱腔,对于民族声乐的表演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民族声乐表演中运用传统京剧艺术元素,能够在民族音乐表演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丰富多变的民族声乐风格,创新民族声乐表演活动,提高人们对于民族声乐表演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这也是传承京剧艺术文化的必要举措之一。
一、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之间的共通之处(一)同宗同源分析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紧密,有着同宗同源的特点,同样是起源于我国的民间,植根于丰沃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将民众的劳动和生活在舞台艺术的形式中反映出来,获取了大量民众的喜爱。
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都具有民族性,民族特点鲜明,代表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同宗同源的紧密关联下,二者之间形成了互通互助的紧密关联[1]。
(二)艺术风格异曲同工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之间的相通之处,体现在其内容都是贴近人们生活这一显著的特点上,同样是表现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理念以及行为规范,虽然在艺术风格上,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这二者都是通过舞台艺术来展现内容的,由人物表演来完成对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将创作者的意图传递给观众,打动观众,获取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艺术风格不同,却有着同样的贴近受众心理的特点,内容清新自然,获取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三)美学原理相同京剧艺术与民族声乐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美学原理方面体现出了相通之处,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实践,京剧艺术以及民族声乐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有着特有的艺术特色。
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都是在传统美学原理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以传统美学原理为艺术之根本,形成了美学层面理念的一致性,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艺术在表演风格上具有写意的特性,注重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强调营造艺术意境,追求传统艺术的意境之美。
以现代京剧艺术中著名的作品“贵妃醉酒”为例,这一部京剧作品通过现实中的事物特征来抒发内在的情感,是创造艺术的一种途径,形成了情与景相互统一的艺术美感,是天人合一艺术追求的体现,营造了情景相融的艺术意境。
从歌曲《千古绝唱》看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吸收、融合与发展论文

从歌曲《千古绝唱》看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吸收、融合与发展【内容摘要】我国音乐文化是以民族声乐艺术为核心继续发展的。
文章通过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尽管我国民族声乐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其在风格、声音上都出现了固定的模式,不利于民族声乐的发展。
因此,文章针对戏曲声腔意识在民族声乐中的吸收、融合与发展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戏曲声腔艺术民族声乐吸收融合伴随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和时代,民族声乐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最近几年中,cctv开办了多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而民族声乐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很多出色的民族唱法演员和民族声乐作品涌现出来。
与此同时,一些作品开始加入戏曲唱腔呈现出来,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歌曲《千古绝唱》,若是歌唱者想要将歌曲中的韵味充分地展现出来,就需要利用戏曲中的一些唱法,从而使作品真正的意境得到充分体现。
特别是其中所出现的“呀”字就是借鉴戏曲的一种唱法,甚至运用京腔的方式穿插在整个歌曲中。
像这样的歌曲作品还是比较多的,例如,《黄河渔娘》《贵妃醉酒》《梅兰芳》《清明上河图》等作品,都是新时期出现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戏曲声腔的优秀元素,使人对这些作品似曾相识,但是又不乏新鲜感。
一、民族唱法与戏曲唱法的相同点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都是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前提下得到发展和衍生的。
可以说,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这两者会体现出以下几点相同之处:(一)美学思想相同民族唱法和戏曲声乐中,所具备的美学精神基本上是一样的。
例如,两者都注重“韵律”和“意境”,注重人和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民族唱法歌曲《黄河泰山》,就是利用黄河的壮观景象,抒发出爱国爱民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将意境美充分地展示出来。
而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在“打虎上山”一段中唱到“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利用林海雪原的景色,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体现出来。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有机融合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有机融合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作为我国内容丰富的民族歌曲之一,主要是在传统的说唱艺术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后,戏曲声腔艺术的优秀技法和歌唱练习方法与民族声乐巧妙地融合,更加凸显出其独特魅力和音感。
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最基本要求即字正腔圆,要求演唱者必须咬字清楚,发音正确,任何字的发音均不能模糊而过或含糊不清。
此种训练要求与民族声乐的练习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在咬字和吐字方面还具有极大的差别性。
从总体而言两者的异同均具有规律性,可以被提炼出来进行较为明晰的对比。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渊源民族声乐的发源与四个方面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在纪元前民族声乐主要以唐诗宋词、元曲宋词、乐府诗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当进入宋代后,鼓词、元杂剧和散曲等成为民族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此后的多年时间,民族声乐多以山歌、民歌、号子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五四之后,民族声乐在融入欧洲声乐艺术技巧的过程中以儿童舞剧、新歌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等形式展现。
但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民族声乐包含民歌、戏曲和曲艺,而且以具有此三种风格的艺术形式进行展现,从最为原始的音乐中萌芽,经过歌、乐、舞三者的逐渐融合而出现了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
民族声乐在原始的歌、乐、舞三者的有效融合之后,逐渐演变成歌舞形式和各类的民歌、戏曲及杂剧等。
现代所看到的民族声乐主要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存在,但是在古代的历史典籍记载中,民族声乐主要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实践的艺术表现及社会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民族声乐融合了不同区域的语言和生活习俗,按照地理环境来区分则成为多元化的各具特点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和风格。
尽管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主要来自民间说唱、歌舞和滑稽戏三种形式的演变,但是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与此三者有根本性的差别,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与其他体系有不同的音乐唱腔表现,此种声腔艺术形式主要以其产生地的民歌、语言和民间音乐等为基础,在融合其他类别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创新。
戏曲对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推动与影响——京剧《无产者》与歌剧

HUND RED S C H00 L S I N AR TS
口
文章编号 : 1 0 0 3— 9 1 0 4 ( 2 0 1 7) 0 3—0 2 3 7- 0 2
戏 曲对 中 国 民 族 声 乐 多 元 化 的 推 动 与 影 响
京 剧《 无 产 者》 与 歌 剧《 万 里春 色 满 家 园》 的 比较 分 析
韩 丽 娜
( 哈尔 滨理 工大 学 艺术 学 院 , 黑 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8 0 )
摘 要: 世 界 各 国对 民族 民 间 音 乐 、 西方音 乐、 非 西 方 音 乐的 意 义 、自身 特 点 与 价 值 等 方
磨》 等等。 自中国民族声 乐形 成 、 发展 以来 , 在声 乐作 品 的创 作及演 唱上 , 中国戏 曲始 终对 中国 民族 声乐 的发 展及 创新 产 生重要影 响。本 文将京 剧 《 杜 鹃 山》 柯 湘 唱段 《 无 产 者》 与 歌 剧《 党的女儿》田玉 梅 唱段 《 万里 春色 满家 园》 在 唱法 上 的异 同进行分析 和比较 , 对 歌剧 中蕴含 的京剧 成 分进 行挖 掘和 总 结, 对 京剧唱腔 中的精华进行凝 结和提炼 , 以便 今后更 好地 将 京剧与 民族歌 唱结 合 。
缓 气 的 唱 法 。京 剧 中 各 种 气 息 的 综 合 运 用 是 它 的 一 大 特 点 ,
如“ 无” “ 骇” “ 浪”, 在这几处拖腔 中, 演 唱者将气沉 于丹 田, 拖 腔 中的每一个字都作用 于小腹 , 气 息和声音 紧密结合 , 声音 结 识, 有穿透力 , 头 腔共鸣 丰富 , 能够 充分 表现 共产 党员 的 宁死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注入新的元素。
长期以来,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在学习西方声乐演唱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更多民族音乐元素,使民族声乐逐渐形成中国特色。
《梅兰芳》是为了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创作的,作曲家吴小平在歌曲创作中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将中国京剧音乐元素融入歌曲创作中,作品韵味深长、委婉含蓄。
文章通过对声乐作品《梅兰芳》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探究作品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和演唱特点。
关键词:戏曲音乐;《梅兰芳》;民族声乐我国的民族声乐植根于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土壤,近年来很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在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技法的基础之上,也注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元素的借鉴和运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散发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声乐作品《梅兰芳》整体曲调将戏曲音乐的元素和民族声乐作品相融合,既是梅兰芳先生生平的真实写照,又通过悠远绵长的音乐和独具韵味的京剧特色,深深感染听众,并为作品动容。
一、声乐作品《梅兰芳》的音乐分析(一)作品背景声乐作品《梅兰芳》(刘鹏春作词)是为了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由作曲家吴小平进行创作的。
吴小平出生在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江苏泰州,自幼就对戏曲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进入专业院校系统地学习歌曲创作,这些都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梅兰芳》词作者刘鹏春用精炼的语言、写意的手法描绘了梅兰芳先生绚丽的艺术人生和他不卑不亢的爱国情怀。
而在曲调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吴小平先生对梅兰芳先生的缅怀与敬仰,同时充分展现了梅兰芳先生京剧表演的独特艺术魅力。
整首作品采用现代创作技法,与戏曲中的京剧元素相融合,成为现如今戏歌中的代表作。
(二)音乐分析声乐作品《梅兰芳》的结构打破了传统艺术歌曲创作的结构方式,采用引子、慢板、中板、快板四个部分组成的多板式结构。
这样具有中国戏曲音乐特色的节奏形式,将整个歌曲的段落划分得清晰明了,层次分明。
中国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

中国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声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还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民族歌剧对声乐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和对文化自信的塑造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
中国民族歌剧对声乐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民族歌剧的剧本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如《白蛇传》、《红楼梦》等,这些剧目中的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旋律朴实动人,能够直抵人心。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这些剧目中的唱段、儿童歌剧等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经典的唱曲,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风格多样,既有西洋歌剧的浪漫主义唱法,也有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这对于学生的声乐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发展情况,引导他们学习不同风格的唱法,丰富他们的演唱技巧。
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出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大型歌剧,还有小型歌舞剧、儿童歌剧等。
这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剧目的演出,提高自己的舞台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中国民族歌剧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族歌剧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艺术情操的绝佳机会。
学生在学习和演绎这些剧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
与此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出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形体和表演能力,因此学生们在学习和演唱这些剧目的过程中,也会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表演技巧,培养自己的综合艺术修养。
中国民族歌剧对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而中国民族歌剧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学习和演绎这些剧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够在演出中展现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京剧对于民族声乐的意义和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民族声乐与京剧、戏曲自古以来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民族声乐的影响与意义,从而探讨如何将声乐与京剧相结合,顺应时代发展,做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让二者碰撞出新的火花,使之不断进步,生生不息。
关键词:民族声乐;京剧;兼收并蓄;传承创新一、民族声乐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声乐是一种既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民歌、说唱、戏曲,又融汇了西方美声唱法科学性的新民族音乐艺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虽然民族声乐的定性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但民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祭祀、打猎等活动。
民歌作品大多是由劳动人民而创作的,抒发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和愿望,往往具有现实意义,其曲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中,黄河流域十五个地区的民歌,其中许多优秀篇目至今仍在传唱,例如《关雎》《桃夭》《硕鼠》等。
而公元前四世纪屈原编写创作的《楚辞》,则与《诗经》的风格截然不同,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赋予了民歌新的意义,尤其是《离骚》中,诗人以“芳草”“美人”等意象抒发内心的宏伟志向以及内心对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的忧虑,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到了封建王朝以后,开始从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的乐府民歌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再到唐代民歌,人们从演唱方式,曲式曲调等各方面再突破,使之与说唱、歌舞等更丰富的艺术形式结合。
到了宋词、元曲兴盛的时代,民歌也为他们的繁盛提供了创作思路,明清时期的民歌以清新、明快为特点,从《水龙吟》中就可感受到这样的特征。
到了民国时期,因为时局动荡,许多爱国音乐家们创作的民歌都体现了抗争,探索国家以及个人命运的主题,反帝反封建成了主旋律。
同时,由于一大批留学归来的歌唱家们将西方美声的科学方法带回国内,给传统的民歌注入新的力量,使民族声乐逐渐形成体系。
例如赵元任、黄自、聂耳、冼星海等一大批爱国音乐家创作出《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浅谈戏曲音乐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浅谈戏曲音乐对民族声乐的影响作者:李姗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4期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戏曲占有重要地位,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水平,更能突出传统音乐的精髓,由此,戏曲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可以被其他音乐广泛吸收借鉴,进而推动音乐的发展前进,民族声乐更与戏曲更是有着密切联系。
民族声乐与戏曲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其包含的文化内涵都十分丰富,不难推测出民族声乐的发展多半借鉴了戏曲音乐,尤其是在唱法的腔调、音乐的节奏,演唱气息等各方面的表现都有如出一辙之处,因此,我们坚信民族声乐是在借鉴戏曲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再结合地区特色文化内涵,实习自我的进步。
本文围绕着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找处关键的促进因素,以期推动民族声乐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戏曲音乐;民族声乐;借鉴与影响国家戏曲的形式丰富,各地区的戏曲内涵也各具特色,包含的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声乐更是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形成的文化结晶,拥有强有力的艺术特点,这两种形式的音乐在地区中相互促进发展,形成统一。
当然,民族声乐不是戏曲的翻版再造,因此它在借鉴戏曲音乐的同时,会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创新,使得自身更具备吸引力,它从演唱方式、旋律、歌曲基调上都体现鲜明的艺术特色,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喜好。
此外,民族声乐是一种更加形象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人们依此而具有更加多样的消遣方式。
民族声乐与戏曲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既能够表现出优秀的文化内涵,又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提供娱乐消遣的方式,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体验。
因此,研究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探索更加科学的民族声乐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戏曲音乐与民族声乐的相同点(一)相同的文化底蕴戏曲与民族声乐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研究发现戏曲中的文化信息更加深远丰厚。
通常,戏曲由民俗歌舞、欢快戏剧、说唱等组成,这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戏曲被人们广泛接受,在人民的改编下,加入各民族的文化元素,逐步发展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作者:付磊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1期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诞生、衍化、拓展与完善,经历了一个过程,它的形成基于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所拥有的不同民族音乐形式、基于我国广袤沃土上富有特色的地方音乐种类、基于我国博大的戏曲曲艺音乐宝库。
近年来,现代民族声乐创作作品出现了多样性的变化,以传统戏曲元素创作的歌曲,进步发展诠释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传统戏曲;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影响
前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有着悠远的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而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短短的百年之中,民族声乐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在借鉴西方声乐艺术精髓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特性,形成了自身的显著特色。
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长久发展需要中国戏曲艺术的渗透和引导才能百花齐放。
1.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
现代民族声乐在演唱方面受到西洋美声唱法的熏染和中国传统声乐耳濡目染的影响,除去两者的糟粕、汲取其精粹,构成了现代民族声乐符合科学规律审美需求互为结合的独特演唱形式。
但是,近些年来,在国内各类比赛与艺术院校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歌手和专业学生演唱声音音色都比较相似的现象,而在专业艺术院校对现代民族声乐教授的课堂上,学生们在学习民族声乐的演唱中缺乏声音的个性,声音色彩单一。
现代民族声乐的进步,需要走出模仿现代西方声乐专业的教育模式,在加强学生对音乐基本理论了解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演唱的民族韵味的把握。
我们不能使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走了歪道”,为了所谓科学而放弃对艺术真谛的追求,这是不可取的。
因此,通过教学与实践我们能发现,现代民族声乐不能局限于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是应多方面的汲取百家之所长,提倡多种演唱风格的创新这样才能使得现代民族声乐走上一条更为健康、科学并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发展之路。
2. 传统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固有联系
2.1 二者的相互借鉴
通过唐代百戏的蒸蒸日上、不断繁荣,各民族间音乐艺术元素与民歌逐渐结合、交融,使得戏曲的发展快速地走向成熟。
差不多到了宋朝,工商业发展迅速,在北京的许多地方出现了名为“瓦肆勾栏”的娱乐场所,它的出现表明戏曲终于到了一个羽化成蝶的阶段,其发展有了质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质变的时期终于来临,“元杂剧”的诞生标志着一个繁荣的戏曲
时代的来临。
戏曲发展客观上使声乐演唱技巧理论得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民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两种艺术形式本身有着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
从戏曲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中国传统民歌发展的历程,两者相互交融、依存,并且共同得到了发展。
2.2 演唱中传承发展
现代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联系是子承父传一脉相通的关系,它们都是建立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根基之上壮大起来的,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首先是演唱方式的区别,中国传统戏曲虽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创新并吸收了众家之长,但始终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坚守本土的民族风格、坚持各行当演唱的规范程式和韵律。
现代民族声乐则是中西声乐文化合并的产物,产生的作品与其包含的新颖体裁使得现代民族声乐在表演方面得到了突破。
其次是演唱方式的联系,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民族声乐同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拥有相同的文化根源。
表现着同样的审美标准和教育功能。
同时,两者又都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有着强烈的地域风格和人文特点,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
3. 中国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积极影响
3.1 中国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的熏陶和感染
近年来,在中国乐坛上出现了许多独特的作品,他们以清新流畅的曲风、独特的民族韵味,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
这在流行音乐中表现最为明显。
当前,在我国的流行音乐创作中出现了很多“中国风”的作品,它们多以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五声调式作为旋律脉络,编曲上采用大量的中国民族乐器,演唱上常加入民歌与戏曲的旋律与技巧,借用中国古诗词与传说故事为歌曲内容。
如歌曲《西厢》就采用了戏曲的演唱,作为歌曲的华彩部分成为整首歌曲的亮点所在。
不光流行音乐,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在近几年的创作中也深受传统戏曲文化的给养。
中国民族歌剧是从开始萌芽状态下的秧歌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依靠传统戏曲艺术的支持而发展起来的。
大量借鉴西方歌剧的成熟技法,使得中国民族歌剧有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使之创作有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
3.2 表演方式的融合
中国传统戏曲在舞台表演方面有着规范的模式要求,为现代民族声乐的表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
首先是舞台艺术的声情并茂,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是创作者与听众之间的感情交流媒介。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和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都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表现方式,在一些融合了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相结合的独特表现形式。
其次是舞台表演的神形兼备,戏曲艺术是结合声音演唱与形体表演相结合的舞台艺术。
戏曲演唱要求“情动于中,必行于气。
气与意随,行与气随,声与形随”等理论。
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要通过人声表现人性,使得抒发人情成为演唱的重点。
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讲求“手、眼、身、法、步”等方面的要求模式,这些模式使得舞台表演更加规范化。
这些程式化动作,模式化表演也对现代民族声乐的表演产生了影响。
结语:
综上,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兼容并收。
她既不是西方美声唱法,也不是完全的中国汉族传统声乐模式。
无论是在概念上、形态上,还是演唱风格和文化内涵上,在世界乐坛都独具特色、独树一帜。
只有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突出艺术个性,尊重风格差异,加强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价值的相对性,继承性和发展的重要性,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邓子娟.浅析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戏曲元素[J].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
[2] 肖丽艳.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吸纳与借鉴[J].大众文艺,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