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

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
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

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

水文地质学根据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隔水层(非透水层)限制的情况,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见图2-1)。

图2-1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据王大纯等,1986)

a.上层滞水;

b.潜水;

c.承压水

1.隔水层;

2.透水层;

3.饱水部分;

4.潜水位;

5.承压水测压水位;

6.泉(上

升泉);7.水井,实线表示井壁不透水

(一)包气带水

包气带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结合水、毛细水、气态水)统称为包气带水。

来源于大气降水及灌溉水的入渗,地表水体的渗漏,由地下水面通过毛细上升输送的水分,以及地下水蒸发形成的气态水。

包气带的含水量及其水盐运动受气象因素影响极为显著,天然和人工植被也对其起很大的作用。研究污染物质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与转化,应重视对包气带水形成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

(二)潜水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见图

2-1)。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潜水的表面称作潜水面;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的厚度;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的深度。潜水含水层厚度与潜水面埋藏深度随潜水面的升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潜水在其全部分布范围都可以通过包气带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

的补给,在重力作用下由水位高的地方向水位低的地方径流。它的排泄,除流入其它含水层外,或是径流到地形低洼处,以泉、泄流等形式向地表或地表水体排泄;或是通过地面蒸发或植物蒸腾的形式排入大气。

潜水的水质主要取决于气候、地形及岩性条件。另一方面,潜水很容易受到人为作用的污染,故应对潜水水源加强保护。

(三)承压水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承压水。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见图2-1)。

承压水主要来源于现代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补给区主要是含水层出露地表的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含水层顶底板为弱透水层时,它还可以从上下含水层获得越流补给,也可向上下部含水层进行越流排泄。而以泉或其它径流方式向地表或地表水体排泄。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称为承压高度。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就是承压水在该点的测压水位。

由于承压水与大气圈、地表水圈的联系较差,水循环缓慢,所以承压水不像潜水那样容易受到污染,但是,一旦被污染则很难使其净化。

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的函

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 明》的函 2013-05-06 17:35:37| 分类:规范性文件|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办公厅环办函〔2013〕479号 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为更好地保护地下水环境,防止地下水污染,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解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把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落到实处,现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3年5月2日 抄送: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附件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资料收集途径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收集已有相关资料。资料收集途径为:地质与水文地质图件、调查报告,地质钻孔、水文地质钻孔等基础性资料,可从国土部门收集;场地区大比例尺的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及报告,可从项目建设单位收集;评价区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等动态监测资料,可从国土、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收集;水源地位置、水源地开采量、水源井分布情况等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料,可从水利部门收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源分布资料,可从当地环保部门收集;降水、气温、蒸发量等气象资料,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当收集的资料不满足地下水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时,应补充环境水文地质专题调查,并在满足《导则》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有的水井、泉等地下水露头点进行现状监测。 二、野外踏勘前的已有资料分析方法 为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在野外踏勘前应首先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与相应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要求,整理、汇编各类已有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编制综合图表。其次,综合分析评价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评价区地下水环境形成、分布、地下水补径排特征与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最后,对污染源进行编录,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污染情况变化及与建设项目的关系。 三、资料精度与时限 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水位、水质监测精度及资料时限性按《导则》“8.3.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规定执行。对于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时限要求;在水文地质条件未发生大的变化,且能够充分说明评价区水文地质现状的前提下,评价区的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明确时限要求,但应尽可能利用最新的和精度高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四、评价等级

地下水与地下室抗浮

地下水与地下室抗浮 2011-03-15 08:50 来源:浏览次数:16 关键字:地下室上浮,特别是大面积地下室摘要;是构成水圈的重要水体之一,是埋藏在地表下土体孔隙、岩石孔隙、空洞中的水的总称。地下水的运动有层流和紊流两种形式,以层流为主,它的运动遵循达西定律。地下水作为岩土介质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岩土的性质和行为。 关键词;地下室上浮,特别是大面积地下室的不均匀上浮,造成结构严重受损的事故屡见不鲜。 近年来,地下室上浮,特别是大面积地下室的不均匀上浮,造成结构严重受损的事故屡见不鲜。 (一)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1).上层滞水 A. 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补给; B. ; C. 以蒸发或向下渗透到潜水中的方式排泄; D. 水量小,季节变化大,容易污染; E. 引起土质边被滑塌、黄土路基沉陷、路基冻胀等病害的重要因素。 2).潜水 ①潜水的分布及潜水面特征 潜水面——潜水的无压的自由水面。通常,潜水面不是一个延伸很广的平面,是一个有起有伏、有陡有缓的面,潜水面形态一般与地表地形相适应。

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至地面的垂直距离。λ 潜水层厚度:潜水面至下部隔水层顶面的垂直距离(含水层厚度)。λ 潜水位:潜水面上每一点的绝对标高。λ ②潜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大气降水、地表水、承压水→潜水→地表水(河流、泉—山区)、蒸发(平原区)λ ①确定任一点的潜水流向;②确定沿潜水流动方向上两点间水力坡度;③确定任一点潜水埋藏深度;④确定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①承压水的分布——自流盆地及自流斜地 承压水头:承压水位到隔水层顶板间垂直距离。 含水层厚度:隔水层顶、底板间的垂直距离。 (三)典型案例 工程概况 某大夏由A座((26层)、B座(18层)及东西两座裙楼((3层)组成。塔楼与裙楼共同围成了一个30m×38m的内庭。B座有一层地下车库,A座、裙房及内庭下面有两层地下车库。上部结构为框架剪力墙体系,基础为人工挖孔灌注桩,长度为18-23m。A,B座塔楼下人工挖孔桩桩径为1.2-2m,桩端直径扩大0.6-1.2m,桩端入中风化砂岩一倍桩径。裙楼和内庭范围内的人工挖孔桩长10-15m,桩径为1.2m,无扩大头,桩端入中风化砂岩0.5m.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基础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处理

基础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处理 前言 当基础深度在天然地下水位以下时,在基础施工中常常会遇到地下水的处理问题。一般认为,基坑开挖要具备以下的必要条件:首先保持基坑干燥状态,创造有利于施工的环境;其次是确保边坡稳定,做到安全施工,如果忽视这些必要条件,其后果是严重的。有的基坑积水或土质稀软,工人难以立足,无法施工;有的出现“流砂现象”导致边坡塌方,地质破坏;有的内部基坑土体发生较大的位移,影响邻近建筑物的安全。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异常情况,都是由地下水引起的。所以,在基坑施工中应对地下水的处理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地下水的人工处理 地下水的处理有多种可行的方法,从降水方式来说可总分为止水法和排水法两大类。止水法,即通过有效手段,在基坑周围形成止水帷幕,将地下水止于基坑之外,如沉井法、灌浆法、地下连续墙等;排水法是将基坑范围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排除,如明沟排水、井点降水等。 止水法相对来说成本较高,施工难度较大;井点降水施工简便、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是—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施工方法,已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井点降水法作一简要介绍。 井点降水法,它是在拟建工程的基坑周围设能渗水的井点管,配置一定的抽水设备,不间断地将地下水抽走,使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降低至设计深度。井点法防水适用于具有不同几何形状的基坑,它有克服流砂、稳定边坡的作用。由于基坑内土方干燥,有利机械化施工,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 目前国内常用的井点降水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在我国,井点降水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工程的基坑<槽>附近埋设大量的渗水井点管,与此同时地面组装抽水管路系

统,通过井群连续抽吸地下水,使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以下一定深度,以保持基坑干燥状态。通常把这一方法叫做井点降水法。 井点降水法具有下列优点:施工简便,操作技术易于掌握;适应性强,可用于不同几何图形的基坑;降水后土壤干燥,便于机械化施工和后续工作工序的操作;井点作用下土层固结,土层强度增加,边坡稳定性提高;地下水通过滤水管抽走,防止了流砂的危害;节省支撑材料,减少土方工程量等。井点降水法已成为目前在含水透水位土层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轻型井点降水法 (1)轻型井点抽水系真空作用抽水,除管路系统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抽水设备。目前常用的真空泵型、隔膜泵型配套抽水装置。 轻型井点井点管、过滤管、集水总管、主管、阀门等组成管路系统,并由抽水设备启动,在井点系统中形成真空,并在井点周围一定范围形成一个真空区,真空区通过矽井扩展到一定范围。在真空力的作用下,井点附近的地下水通过砂井,经过滤器被强制性吸入井点系统内而使井点附近的地下水位得到降低。在作业过程中,井点附近的地下水位与真空区外的地下水位之间,存在一个水头差,在该水头差作用下,真空区外的地下水是以重力方式流动的。所以常把轻型井点降水称真空强制抽水法,更确切地说应是真空—重力抽水法。只有在这两个力作用下,基坑地下水才会降低,并形成一定范围的降水的漏斗抛物线。 井点管与总管的联接可用钢管和透明塑料管,因受真空力的作用,塑料管内装有弹簧,以加强抗外部张力,保证地下水流畅通。 总管与总管的联接有法兰法和套箍法两种形式。 (2)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降低地下水位后,土壤会产生固结,也就会在抽水影响半径

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估

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估 姓名:王学良学号:110924 专业:自动化成绩; (北京石油化工科学院自动化系,北京10261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中制造的垃圾也急剧提升,从最原始的灰尘到白色污染的塑料和生活中的废弃物,都是越来越多。在我国主要城市,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占有率更是越来越多,那么对这些有机物污染的处理问题与技术也是越来越迫在眉睫,在当今社会,对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到底处于何种间断,这是我们这里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重点。,采用一些技术进行评价,并对不同方法评价和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样才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途径。本文主要论述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状况,和对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作用和因素、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和主动修复技术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地下水;有机污染;技术评估 一、地下水有机污染的来源与状况 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有机物的不合理排放及不适当处理,导致其进入地质环境,造成地下水的有机污染。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急剧扩张,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增加,由于管网建设相对滞后、维护保养不及时,管网漏损导致污水外渗,部分进入地下水体;雨污分流不彻底,汛期污水随雨水溢流,造成地下水污染。 部分行业威胁地下水环境安全,2009 年全国5亿多吨生活与工业有机废物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或处置,生活有机废气液体渗漏污染地下水事件时有发生;石油化工行业勘探、开采及生产等活动显著影响地下水水质,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问题日益显现;部分工业企业通过渗井、渗坑和裂隙排放、倾倒工业废水,造成地下水污染;部分地下水工程设施及活动止水措施不完善,导致地表污水直接污染含水层,以及不同含水层之间交叉污染。 在国内,地表水污染对地下水影响日益加重,特别是在黄河、辽河、海河及太湖等地表水污染较严重地区,因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连通,地下水污染十分严重。部分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破坏了海岸带含水层中淡水和咸水的平衡,引起了沿海地区地下水的海水入侵。 在国外,据已有调查资料,美国的50个州均有微量有机物的报道,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远远大于无机污染物的种类。1987年美国地下水中已发现了175种有机化合。从统计数据来看,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是地下水中检出率很高的有机污染物。日本东京的地下水中于1974年首次发现有"ICE存在。随后的调查表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情况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表 地下水水质与水温变化 常规指标污染 重金属污染 有机污染 放射性污染 热污染 冷污染 Ⅰ类建设建设阶段 -1d 生产运行阶段 -1c 服务期满后 -1d 备注: “+”为有利影响;“-”为不利影响;“1”为轻度影响;“2”为一般影响;“3”为严重影响;c 长期影响;d 短期影响。 由表1-1可以看出,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生产运行阶段,但影响不大;建设阶段对地下水的影响短暂,随施工的结束而停止;同时由于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故在服务期满后随地下水稀释、径流等作用,污染逐渐消失。 2、地下水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排污种类、排污去向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包括污染源评价因子和影响分析因子,项目运营期地下水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 项目运营期评价因子一览表 环境要素 评价类别 评价因子 地下水 污染源评价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pH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挥发性酚类、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 影响分析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1)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建设项目 水环境指建设

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建成后用水由**县城第二水厂供给,本项目不对区域地下水进行开采,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项目建成投产后,生活及生产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经工业区排水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故本项目属于Ⅰ类建设项目。 (2)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3。 表1-3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一览表 评价级别建设项 目场地 包气带 防污性 能 建设项 目场地 含水层 易污染 特征 建设项 目场地 地下水 环境敏 感程度 建设 项目 污水 排放 量 建设项 目水质 复杂程 度 一级弱-强易-不 易敏感大-小 复杂-简 单 弱 易 较敏感大-小复杂-简 单 不敏感 大复杂-简 单 中复杂-中 等 小复杂 中较敏感 大-中复杂-简 单 小复杂-中 等 不敏感大复杂

地下水动力学习题与答案(1)

《地下水动力学》 习题集 第一章渗流理论基础 一、解释术语 1. 渗透速度 2. 实际速度 3. 水力坡度 4. 贮水系数 5. 贮水率 6. 渗透系数 7. 渗透率 8. 尺度效应 9. 导水系数 二、填空题 1.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孔隙岩石、裂隙岩石和岩溶岩石中运动规律的科学。通常把具有连通性的孔隙岩石称为多孔介质,而其中的岩石颗粒称为骨架。多孔介质的特点是多相性、孔隙性、连通性和压缩性。 2.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有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和重力水,而地下水动力学主要研究重力水的运动规律。

3.在多孔介质中,不连通的或一端封闭的孔隙对地下水运动来说是无效的,但对贮水来说却是有效的。 4. 地下水过水断面包括_空隙_和_固体颗粒_所占据的面积.渗透流速是_过水断面_上的平均速度,而实际速度是_空隙面积上__的平均速度。 在渗流中,水头一般是指测压管水头,不同数值的等水头面(线)永远不会相交。 5. 在渗流场中,把大小等于_水头梯度值_,方向沿着_等水头面_的法线,并指向水头_降低_方向的矢量,称为水力坡度。水力坡度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 三个分量分别为_ H x ? - ? _、 H y ? - ? _和_ H z ? - ? _。 6. 渗流运动要素包括_流量Q_、_渗流速度v_、_压强p_和_水头H_等等。 7. 根据地下水渗透速度_矢量方向_与_空间坐标轴__的关系,将地下水运动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运动。 8. 达西定律反映了渗流场中的_能量守恒与转换_定律。 9. 渗透率只取决于多孔介质的性质,而与液体的性质无关,渗透率的单位 为cm2或da。 10. 渗透率是表征岩石渗透性能的参数,而渗透系数是表征岩层透水能力的参数,影响渗透系数大小的主要是岩层颗粒大小以及水的物理性质,随着地下水温度的升高,渗透系数增大。 11. 导水系数是描述含水层出水能力的参数,它是定义在平面一、二维流中的水文地质参数。 12. 均质与非均质岩层是根据_岩石透水性与空间坐标_的关系划分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岩层是根据__岩石透水性与水流方向__关系划分的。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预测范围与预测时段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调查评价范围保持一致,预测层位为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段要求,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和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为污染发生后的100d 、1000d 和14a 。 2)情景设置 由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拆解车间地面按照相应要求做好防渗要求,正常状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故项目仅对事故工况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以保守为原则,取废矿物油产生量的5%泄漏,经由包气带渗入地下。根据前述分析,汇水面积15000m 2,根据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可知,项目场地包气带底层岩性为碎石及层块石,渗透系数可达 2.0m/d ,属于强透水性。故认为车间地面一旦破损,废矿物油将随初期雨水全部进入含水层,渗漏量为65.8m 3/a 。 3)预测方法及参数选取 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预测层位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上层碎砾石层,透水不含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采用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和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示踪剂瞬时注入的解析法对拆解车间事故工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具体方法如下: ??? ? ??++???? ??-=t D ut x erfc e t D ut x erfc C C L D ux L L 2212210 式中:x —距注入点的距离,m ; t —时间,d ; ()t x C ,—t 时刻x 处的示踪剂浓度,g/L ;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和特征

1 地下水污染及其特点 1.1基本概念 凡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朝着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地下水污染源可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两大类。地下水污染物是指:凡是人类活动导致进入地下水环境,会引起水质恶化的溶解物或悬浮物,无论其浓度是否使水质恶化达到影响其使用的程度。按其性质可分为3类: 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按其形态又分为液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两大类。地下水污染途径是指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的路径。研究地下水的污染途径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按照水力学特点可分为4类: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越流型和径流型。 1.2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一般而言,地下水由于贮存于地下含水介质中,不易被污染。一方面,包气带具有过滤屏障作用, 可将进入地下的有害物质优先过滤掉;另一方面,污染物在进入地下水沿途易被土壤、岩石及水体中的微生物降解而成无害的物质,因而地下水的污染常被人们忽视。但是,由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超出其自净能力时, 将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地下水一旦被污染, 很难被及早发现, 其后果莫测。地下水污染具有如下特点。 (1)不确定性,由于地下水含水介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地下水污染范围的不确定性。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其范围很难准确圈定。 (2)隐蔽性。地下水一旦被污染, 很难被发现,不像地表水污染直观明显而易于监测,因而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3)延时性。地下水污染早期不易被觉察,待人们发觉水质有明显变异特征时,才确定地下水已被污染或严重污染。 (4)广泛性。由于地下水是处于不断运移和循环中,经历着补给、径流、排泄各个途径,在地质环境复杂的体系中,各个水力系统又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从而决定了地下水污染范围的广泛性。而地表水污染仅局限于水体所流经或贮存的有限空间内。 (5)不可还原性。地下水运移于含水介质中,由于受含水介质差异性、空隙、裂隙系统的限制,使地下水的运移速率极其缓慢,地下水在含水系统中的循环周期也相当长(几年、几十年、几百年),从而决定了污染地下水体在地下滞留时间亦长,使污染的地下水在近期内很难得以彻底修复还原。而地表水循环流动迅速,只要排除污染源,并加以一定的改善措施,水质还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净化的。

控制地下水超采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控制地下水超采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目前仍面临几方面困难问题,亟待关注。 (一)农业生产取用水限额标准尚未明确,农业生产用地下水难控制。自2017年12月1日起,在总结河北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水利部联合在北京等9个省市实施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7〕80号)第十三条规定,“对超过规定限额的农业生产取用水,以及主要供农村人口生活用水的集中式饮水工程取用水,从低确定税额。”但是,目前从国家层面还未明确规定农业生产取用水限额标准,省级也未出台相关标准,导致基层还无法开始对农业生产取用水进行征收水资源税,不能起到税收的杠杆作用,尤其对农业取用地下水来说。规模养殖户数量庞大,养殖户很多建有自备深层承压水井,养殖用水量较大,增加了地下水压采工作难度。 二是地表水资源短缺。由于黄河流域水资源普遍匮乏,引黄灌区受黄河水位及引水指标限制,无法大流量放水。目前,除汛期外,全县支流河道基本呈现季节性干枯现象,水资源普遍匮乏。在地表水资源不足的情况,部分用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只能取用地下水。 三是地下水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健全,还有许多空缺之处。《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是水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

依据,虽然都将地下水保护纳入了水污染防治的范畴,但只是提出了地下水保护的一般原则,既没有具体明确地下水环境保护的责任划分,也缺乏地下水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加之缺少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根据《水法》,水利部门负责包括地下水在内的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规划的制定。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环保部门负责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但在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却没有具体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措施与内容,使得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脱节。 一是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农业生产取用水限额标准,同时指导省级层面制定符合省级实际的限额标准,规范农业生产取用水,控制地下水超采。二是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尽快制定有关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权交易、水位调控、水质保护、节水及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划分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及标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1. 地下水的概念 地下水是指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地下水也是参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处于地下隐伏径流阶段的循环水。 地下水是储存和运动于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那么地下水必然要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地质条件包括岩石性质、空隙类型与连通性、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历史等。 地下水环境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贮存空间及其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总和。 2.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岩石和土体空隙既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又是运移通道。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性、充填程度及其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埋藏条件。根据成因可把空隙区分为孔隙、裂隙与溶隙三种,并可把岩层划分为孔隙岩层(松散沉积物、砂岩等)、裂隙岩层(非可溶性的坚硬岩层)与可溶岩层(可溶性的坚硬岩石)。孔隙岩层中的空隙分布比裂隙可溶岩层均匀,溶隙一般比孔隙、裂隙岩层中的空隙规模大。这三种空隙的大小分别以孔隙度、裂隙率与岩溶率表示,即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裂隙和溶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空隙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水,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和固态水。此外,还有存在于矿物晶体内部及其间的沸石水、结晶水与结构水。水文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饱和带的重力水,即在重力作用支配下运动的地下水。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

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将岩石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研究时,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1) 孔隙。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是影响其储容地下水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由于多孔介质中并非所有的孔隙都是连通的,于是人们提出了有效孔隙度的概念。有效孔隙度为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不包括结合水占据的空间)与岩石体积之比。显然,有效孔隙度小于孔隙度。 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分布于颗粒之间,连通良好,分布均匀,在不同方向上,孔隙通道的大小和多少都很接近。赋存于其中的地下水分布与流动都比较均勻。 (2) 裂隙。固结的坚硬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一般不存在或只保留一部分颗粒之间的孔隙,而主要发育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裂隙。按裂隙的成因可分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成岩裂隙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由于冷凝收缩(岩衆岩)或固结干缩(沉积岩) 而产生的。岩浆岩中成岩裂隙比较发育,尤以玄武岩中柱状节理最有意义。构造裂隙是岩石在构造变动中受力而产生的。这种裂隙具有方向性,大小悬殊(由隐蔽的节理到大断层),分布不均一。风化裂隙是风化营力作用下,岩石破坏产生的裂隙,主要分布在地表附近。 裂隙的多少以裂隙率表示。裂隙率(K)是裂隙体积(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K)的比值,即或(V/F)100%。除了这种体积裂隙率,还可用面裂隙率或线裂

地下水开发中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及对策

地下水开发中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我国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迅速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多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部分,近几年地下水开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许多城市对地下水的开采迅速增加。但是过分地开采地下水造成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比如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地下水的动态平衡是有限度的,地下水也不是无限制开采的资源,过分地开采地下水必将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枯竭。本文介绍了我国地下水开发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地下水开发中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下水开发环境地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41.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 (2015)-4-340-1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使城市快速和谐健康发展,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会制约一个城市的发展,并引发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由于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众多城市由于地表水资源的缺乏都开始开采地下水资源,并且作为主要的供水源。但是地下水不是无限的,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引

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 1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中国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的结果,我国地下水资源的自然补给量为每年884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1/3。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3530亿立方米。南方地下水资源占全国的70%,北方占30%。全国181个大中城市中有61个主要采用地下水供水,有40个城市地下水和地表水兼用。北方城市用水以地下水为主,南方城市由于水污染等原因也逐渐开始以地下水为主。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地下水供给量完全不能满足城市用水的需求。最近20年来,我国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有些城市因为规划不足,超采地下水,造成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又影响了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如何合理利用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地下水开发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 2.1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由于人为大量开采地下水,使表层土体压缩,最终造成大面积的地面标高降低。地面沉降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现象。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巨大,由于其成因复杂,往往控制困难。地面沉降会造成地表开裂、城市水平面降低、建筑物破裂、水电管线断裂、道路破坏等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说明: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使用)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1.1项目概况1 2.2项目编制依据1 1.2.1相关法律法规1 1.2.2相关已经批准实施的规划1 1.2.3技术标准1 1.3项目编制范围2 1.4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状况2 1.4.1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污染物质量2 1.4.2农田径流污染物流失量3 1.5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4 1.5.1饮水安全技术方面的问题4 1.5.2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4 1.5.3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4 1.6解决饮水安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第二章 XX县地下饮用水源保护背景分析5 2.1项目区概况及自然条件5 2.1.1地理位置5 2.1.2气候特征6 2.1.3地表水资源7 2.1.4地下水资源8 2.2社会经济状况11 2.3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概况11 2. 3.1甘泉水厂(主水源地)12 2.3.2五台山水厂(第一备用水源地)13 2.3.3东峡水库(第二备用水源地)13 2.3.4各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14 2.4水源地水质评价14 2. 4.1甘泉水厂14 2.4.2五台山水厂15 2.4.3东峡水库15 2.5水源地可供水量开采前景17 2.6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影响途径17

2.6.1工业源17 2.6.2生活源19 2.6.3总体情况及评价21第二章项目实施方案及建设内容23 2.1方案设定原则及方案确定23 2.1.1项目工程内容设定原则23 2.1.2项目实施方案23第三章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25 3.1编制依据及说明25 3.2投资估算25 3.3资金来源26第四章后期管理与保障27 4.1组织管理27 4.2资金管理28 4.3质量管理28 4.4水源保护29第五章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29 5.1社会效益分析29 5.2经济效益分析30 5.3环境影响评价30第六章结论31

第五章 地下水

第五章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 ?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的动态与平衡 §5.1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地下水的贮存空间 ?地下水流系统 ?地下水系统垂向结构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 一、地下水的贮存空间 1.含水介质、含水层和隔水层 通常把既能透水,又饱含水的多孔介质称为含水介质,这是地下水存在的首要条件。所谓含水层是指贮存有地下水,并在自然状态或人为条件下,能够流出地下水来的岩体。对于那些虽然含水,但几乎不透水或透水能力很弱的岩体,称为隔水层。 2.含水介质的空隙性与水理性 含水介质的空隙性:裂隙率(KT)、岩溶率(Kk)与孔隙率(n)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与水分的贮容、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称为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包括岩土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贮水性、透水性及毛细性等。 3.蓄水构造 指由透水岩层与隔水层相互结合而构成的能够富集和贮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体。主要有:单斜蓄水结构、背斜蓄水结构、向斜蓄水结构、断裂型蓄水结构、岩溶型蓄水结构等。 二、地下水流系统 地下水虽然埋藏于地下,难以用肉眼观察,但它象地表上河流湖泊一样,存在集水区域,在同一集水区域内的地下水流,构成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

1.地下水流系统的基本特征 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汇集于某一排泄区的全部水流,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又称地下水流动系。与地表水系相比较具有如下的特征:空间上的立体性;流线组合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流动方向上的下降与上升的并存性;区域范围一般比较小。 2.地下水域 地下水流系统的集水区域,为立体的集水空间。地下水域范围变化快,在地表上均存在相应的补给区与排泄区. 三、地下水系统垂向结构 1.地下水垂向层次结构的基本模式 包气带:土壤水带、中间过渡带及毛细水带等3个亚带;存在结合水(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和毛管水; 饱和水带:潜水带和承压水带两个亚带;存在重力水(包括潜水和承压水)。 2.地下水不同层次的力学结构 分子力、毛细力和重力。 3.地下水体系作用势 重力势、静水压势、渗透压势、吸附势等分势组合为总水势。 §5.2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 ?包气带水 ?饱水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空隙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一、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下水专题

1.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地下水环境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附件2 地下水环境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征求意见稿) 二〇一五年五月

目录 前言 (iv) 第一章 总则 (1) 1.1 项目背景 (1) 1.2编制依据 (1) 1.3术语和定义 (2) 第二章 实施方案总体要求 (4) 2.1 指导思想 (4) 2.2 基本原则 (4) 2.3技术路线 (4) 第三章 水文地质单元概况 (6) 3.1自然环境状况 (6) 3.2水文地质概况 (6) 3.3使用功能概况 (6) 3.4污染源概况 (6) 3.5地下水环境及监测现状 (7) 第四章 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 (8) 4.1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成因 (8) 4.2地下水环境问题演变趋势预测 (8) 4.3已有规划、措施及成效分析 (9) 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控目标和路线 (10) 5.1总体目标 (10) 5.2 考核指标 (10) 5.3年度目标 (10) 第六章 污染源清除方案 (11)

6.1 污染源清除思路 (11) 6.2污染源清除实施方案 (11) 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控方案 (13) 7.1 水文地质单元已有地下水井布设情况 (13) 7.2 补给区地下水井布设方案 (13) 7.3 地下水排泄区监测井布设方案 (13) 7.4水源地补给区内重点污染源监测井布设方案 (13) 7.5地下水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14) 第八章 地下水环境风险防范方案 (15) 8.1监控预警方案建设 (15) 8.2应急预案建设 (15) 第九章 重点污染源问题识别 (16) 9.1地下水重点污染源问题识别 (16) 9.2地下水重点污染源演变趋势与综合防治对策 (16) 第十章 地下水污染阻控方案 (17) 10.1地下水阻控思路 (17) 10.2阻控工程方案 (18) 第十一章 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 (20) 11.1 地下水污染修复思路 (20) 11.2 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21) 第十二章 地下水重点污染源监控能力建设方案 (23) 12.1项目管理模式 (23) 12.2监控能力建设总体思路 (23) 12.3管理制度建设 (23) 12.4监测能力建设 (23)

地下水污染概念、特点及危害

地下水污染概念、特点及危害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要的作用。在我国,约有2/3的人口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对于维持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规模日益增大,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污染也不断发生,不仅影响了城乡供水质量,危及人体健康,而且还诱发出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问题,并给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损失。 地下水环境评价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和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三个方面内容。要做好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首先得弄清楚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概念。 一、地下水污染的含义 凡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质(物理性质、化学组分、生物性状)朝着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水质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统称为地下水污染。不管此种现象是否使水质恶化达到影响使用的程度,只要这种现象一发生,就应视为污染。而在天然环境中,含矿体地层或某种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影响下,所产生的地下水某些组分相对富集及贫化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不应视为污染,而应称为“天然异常”。 判定地下水是否污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水质朝着恶化的方面发展;第二,这种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第三,地下水是否污染的判别标准是地区背景值(或称本底值,即未受人类影响的地下水各组分的天然含量),超过此值者,即可称之为污染。但这个值很难获得,所以,有时也用历史水质数据,或无明显污染来源的水质对照值来判别地下水是否污染。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某些组分浓度的变化是由小到大的量变过程,在其浓度未超标之前,实际污染已经产生。因此,把浓度变化超标以后才视为污染,是不科学的,而且失去了预防的意义。当然,在判定地下水是否污染时,也应该参考水质标准,但其目的并不是把它作为地下水污染的标准,而是根据它判别地下水是否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二、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地下水污染是水圈污染的一部分,但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明显不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隐蔽性。由于地下水污染是发生在地表以下的多孔介质中,即使地下水受某些组分严重污染,也往往是无色、无味的,不易被发现,不能像地表水那样,从颜色、气味、感观或鱼类等生物的死亡、灭绝鉴别出来。即使人类饮用了受有害或有毒组分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的影响也只是慢性的长期效应,不易被觉察。 2.延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由于污染物在含水层上部的包气带,污水渗入过程中经过土壤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则会在时间上和垂向上延缓潜水含水层的污染,对于承压含水层,由于上部的隔水顶板存在,污染物向下的运移速度会更加缓慢;(2)因地下水流缓慢和地下水在含水层中产生的各种作用,地下水污染的扩散过程亦是相当缓慢的。 3.难以逆转性。地下水一旦受污染,便很难治理及恢复。这主要是因为其流速极其缓慢,不像地表水那样流速快,靠稀释作用即可很快恢复;切断了污染来源后,靠含水层本身的自然净化,所需的时间长达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三、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及与人体健康

地下水开发中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及对策

地下水开发中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及对策 1.引言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它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人类活动和生存息息相关。当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一方面满足了自身物质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在改变和破坏自然环境的平衡。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而引起环境恶化的问题将日益严重。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不仅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此同时,地下水与其周围介质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十分复杂,其进程往往十分隐蔽和缓慢,以上不良环境问题,既不容易及早发现,又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治理奏效。为此,怎样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及其保护自然环境,既是地质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2.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2.1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下水资源因缺乏有效管理、无节制地长期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区域性下降。 此外,在干旱地区,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当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时,就会造成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表水消失,包气带增厚,草场、土地退化和沙化,导致绿洲面积减少。解决办法可通过调整开采含水层层次,控制开采量和进行人工回灌等措施,使水位回升。 2.2 地下水水质恶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近些年由于工业及生活废水大量不合理的排放,而治理设施跟不上发展要求,从而导致城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此同时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发生改变,也会造成地下水某些物理化学组分如微生物含量增加,而引起水质恶化。 2.3 海水入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