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模板监测方案说明
关于印发《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的通知 建质(2009)254号 2009102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2009)254号关于印发《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的通知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设交通委),江苏省、山东省建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中央管理的建筑企业: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我们组织制定了《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六日附件下载: 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1 总则1.1 为预防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以下简称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保证施工安全,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
1.3 本导则所称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是指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高度超过8m,或搭设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1.4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应严格遵循安全技术规范和专项方案规定,严密组织,责任落实,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2 方案管理2.1 方案编制2.1.1 施工单位应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际,编制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施工方案。
2.1.2 专项施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编制说明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
(二)工程概况:高大模板工程特点、施工平面及立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具体明确支模区域、支模标高、高度、支模范围内的梁截面尺寸、跨度、板厚、支撑的地基情况等。
(三)施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等。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工程监测)作业指导书

xxxxxxxx有限公司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工程监测)作业指导书文件名称: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工程监测)作业指导书版次号:A/01版编制:会审:批准:颁布日期:2021-07-30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工程监测)作业指导书1 监测方法名称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工程监测)。
2 适用范围本监测细则适用于混凝土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变形监测。
3 执行的技术规范(1)《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JGJ 300-2013)(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4)《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 194-2009);(5)《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JGJ/T 302-2013);(6)《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 号);4 监测细则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需要采用常规监测或智能无线采集系统4.1 常规监测(1)工作准备监测项目负责人接受监测任务后,根据设计图纸,确定需要进行高支模监测的区域。
了解高大模板搭设及混凝土浇筑施工工期,编写监测方案。
(2)仪器设备的准备主要仪器设备:全站仪,测试项目负责人应对所需的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确认,以确保其满足测试工作的需求。
(3)监测方法监测点布设在监测区域(模板)角部和四边的中部位置,在确定的立杆顶部、底部建立观测标志,可采用小棱镜或反射片,必须保证仪器能清楚地观测目标,必要时须在每个目标旁设立照明设施。
仪器架设影响区域外的观测墩上,采用强制对中,后视点也采用强制对中,且不少于2点。
按极坐标的方法进行动态监测,监测技术要求执行《工程测量规范》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如遇有异常情况(接近报警值),要进行连续监测,直至变形趋势得到控制后,恢复正常监测。
水平位移监测可与沉降监测同步进行。
监测时需实时反馈监测数据,确保高支模的信息化施工。
(4)频率要求在正常情况下,砼浇注前1小时测定初始值,砼浇注时按设计有关要求或监测方案间隔时间进行观测,如遇有异常情况(接近报警值),要进行连续监测,直至变形趋势得到控制后,恢复正常监测。
高支模监测方案

高支模监测方案目录1、工程概况及监测目的 (1)2、采用的规范和依据 (1)3、监测项目 (2)4、监测项目、监测仪器、监测精度、监测数量 (2)5、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及报警制度 (2)6、监测频率 (6)7、监测技术和方法 (3)8、数据处理与信息返馈 (6)9、人员组成及组织结构图 (7)10、监测工作计划和措施 (8)附图1. 二层梁板高支模钢管立柱布置局部平面图2. J~D×7~8轴构架层梁板高支模钢管立杆布置平面图3. C~D×3~4轴电梯井机房屋面梁板高支模钢管立杆布置平面图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花都校区综合艺术楼高支模监测方案1.工程概况及监测目的1.1工程概况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综合艺术楼(自编号H-1)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工程建筑面积为33599平方米(地上24217平方米,地下9382平方米),建筑高度为29.35米,本工程为一栋地上7层,地下一层的多层建筑,其中地下室层高3.9米~6.9米,首层为阶梯教室,层高4.2米~8.1米,二层至屋面层层高4.2米。
本工程中需要监测的高支模位置为:(1)首层为阶梯教室,层高4.2米~8.1米。
二层梁板楼面,最大支模高度为8.100米,梁板模板钢管立杆支承在首层地下室顶板上(钢筋砼楼板)。
(2)J~D×7~8轴屋面层中空至构架层梁板楼面,最大支模高度为7.800米,梁板模板钢管立杆支承在七层楼面。
(3)C~D×3~4轴位置电梯间、机房屋面层屋面梁板,支模高度为4.5米,电梯井位置梁板钢管立杆支承在16a#槽钢上。
(4)L~M×3~8轴构二层梁板楼面,支模最大高度为8.100米,梁板模板钢管立杆支承在首层地下室顶板上(钢筋砼楼板)。
1.2 监测的主要目的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和浇筑后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压可能发生一定的沉降和位移,如变化过大可能发生垮塌事故。
为及时反映高支模支撑系统的变化情况,预防事故的发生,需要对支撑系统进行沉降和位。
高支模监测技术要求

高支模监测技术要求1目的与要点1.1高支模的定义高支模:全称高大模板支撑系统。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12月26日发布的《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高支模的定义如下: 危险性较大高支模:高度超过5m,或搭设跨度超过10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或集屮线荷载大于15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超过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高支模:高度超过8m,或搭设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m\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1.2高支模监测的目的高支模坍塌在工程建设事故中,-直占有较高的比例。
高支模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高支模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过大变形或过大位移,诱发系统内钢构件失效或考诱发系统的局部或整体失去稳定,从而发生高支模局部坍塌或整体倾覆,造成施工作业人员伤亡。
通过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高支模监测系统进行系统的监测,采取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管理监督措施,协助现场施工人员及时发现高支模系统的异常变化,及时分析和采取加固等补救措施,当高支模监测参数超过预设限值时,及时通知现场作业人员停止作业、迅速撤离现场,预防和杜绝支架坍塌川故的发生。
因此,在混凝土浇筑过程屮对高支模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1.3高支模监测的要点从以往的高支模事故中可以总结出,高支模发生局部坍塌,主要是高支模局部立杆失稳弯曲,由相连水平钢管牵动相邻立杆,引起连锁反应,同时模板下陷,混凝土未固结时会在下陷处聚集加重荷载导致高支模局部坍塌:混凝土己初凝但强度不足时,则构件会“超筋”脆性破坏下坠,亦导致高支模坍塌。
高支模的坍塌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危险性,因此,高支模的监测要点为,在混凝土浇筑阶段,实时对建筑施工模板支撑系统的位移和沉降等变形特征进行连续监控,及时反馈模板支撑的变形情况,防止其坍塌及造成人员伤亡。
2技术标准和依据①《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②《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③《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JGJ3OO-2O13):④《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 号);⑥《关于印发广东省住房利城乡建设厅关于v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的通知》(粤建质(2011) 13号):⑦《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和承重支撑体系安全检测工作的通知》(穗建质[2014J168号):⑧《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模板支撑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穗建质[2014J233号);⑨《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通知》(穗建质[2015)140号);⑩《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推进全市超过■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和承重支撑体系自动化安全监测工作的通知》(穗建质(2017) 1006 号)。
高大模板工程监测方案

高大模板工程监测方案一、项目概况高大模板工程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施工工艺,通常用于建筑物的混凝土浇筑,以及其他需要定型和支撑的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模板工程进行监测,以确保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减少施工风险。
本方案针对高大模板工程的监测情况,制定了完整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周期、监测标准等,以期达到最佳的监测效果。
二、监测内容1. 模板结构的监测首先,我们需要对模板结构进行监测,包括模板的搭建情况、支撑情况、固定情况等。
这些都是确保模板工程稳定、牢固的关键因素,需及时监测以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2. 模板表面的监测其次,对模板表面进行监测也十分重要,我们需要检查表面平整度、表面是否有裂缝、变形等情况,以保障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3. 模板拆除前后的监测最后,还需对模板拆除前后进行监测,主要关注拆除后构件的表面是否完好、是否受损等情况,以确保施工后的质量和安全。
三、监测方法1. 监测仪器的选择为了对上述监测内容进行准确、全面的监测,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
比如,对模板结构的监测可采用激光测距仪、测角仪等;对模板表面的监测可采用平整度测量仪、裂缝计等;对模板拆除前后的监测可采用超声波测厚仪、电子测斜仪等。
2. 监测程序的制定在使用监测仪器的时候,还需要制定详细的监测程序,包括监测点的设置、监测频次、监测方法等,以保障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监测数据的处理得到监测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准确的监测结果。
比如,对模板结构的监测数据可以进行比对和分析,找出结构的变化情况;对模板表面的监测数据可以进行检测并生成报告,以反映表面的情况。
四、监测周期监测周期是保障监测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对模板工程的监测应该在以下几个时段进行:1. 模板结构的监测应该在模板搭建完毕后进行,并在混凝土浇筑前后进行。
2. 模板表面的监测应该在模板搭建完毕后进行,并在混凝土浇筑前后进行。
高支模施工监测技术方案

高支模施工监测技术方案作者:周恩海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年第11期(广州市泰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和承重支撑体系安全监测工作,探讨高支模施工监测技术。
关键词:高支模;沉降观测;沉降监测点;监测周期;监测频率;报警值中图分类号:K862 文献标识码:A1概述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和承重支撑体系安全监测工作的通知:各区(县级市)建设局,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市市政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各有关单位:为切实加强危险性较大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和承重支撑体系(下称“高支模”)施工的安全管理,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的实施细则的通知》(粤建质〔2011〕13号)等文件的规定:①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应明确高支模施工监测内容,如监测参数(关键部位或薄弱部位的水平位移、模板沉降、立杆轴力和杆件倾角等)、参数的预警和报警值、监测的起始和终止时间、超限响应措施等。
对超过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高支模施工方案专家论证;②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危险性较大的高支模进行预压监测和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的安全监测;③高支模施工前监测单位应根据专项施工方案编制高支模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经业主、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项目总监审核签字确认后实施,并留存在现场备查;2工程实例2.1高支模概况按照《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广东省建设工程高支撑模板系统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层高超过4.5m,需按高支撑模板系统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搭设高度8m或以上,搭设跨度18m及以上,线荷载超过15KN/m,集中荷载超过10KN/m2及以上,需按高大支撑模板系统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并进行专家论证。
《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
![《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https://img.taocdn.com/s3/m/7697d4063169a4517723a3f3.png)
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文1总则1.1 为预防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以下简称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保证施工安全,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
1.3本导则所称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是指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高度超过8m,或搭设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1.4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应严格遵循安全技术规范和专项方案规定,严密组织,责任落实,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2 方案管理2.1 方案编制2.1.1施工单位应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际,编制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施工方案。
2.1.2 专项施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编制说明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
(二)工程概况:高大模板工程特点、施工平面及立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具体明确支模区域、支模标高、高度、支模范围内的梁截面尺寸、跨度、板厚、支撑的地基情况等。
(三)施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等。
(四)施工工艺技术: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基础处理、主要搭设方法、工艺要求、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构造设置以及检查、验收要求等。
(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及混凝土浇筑区域管理人员组织机构、施工技术措施、模板安装和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应急救援预案,模板支撑系统在搭设、钢筋安装、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及混凝土终凝前后模板支撑体系位移的监测监控措施等。
(六)劳动力计划:包括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配置等。
(七)计算书及相关图纸:验算项目及计算内容包括模板、模板支撑系统的主要结构强度和截面特征及各项荷载设计值及荷载组合,梁、板模板支撑系统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梁板下立杆稳定性计算,立杆基础承载力验算,支撑系统支撑层承载力验算,转换层下支撑层承载力验算等。
《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

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1 总则1.1 为预防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以下简称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保证施工安全,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
1.3 本导则所称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是指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高度超过8m,或搭设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1.4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应严格遵循安全技术规范和专项方案规定,严密组织,责任落实,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2 方案管理2.1 方案编制2.1.1 施工单位应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际,编制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施工方案。
2.1.2 专项施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编制说明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
(二)工程概况:高大模板工程特点、施工平面及立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具体明确支模区域、支模标高、高度、支模范围内的梁截面尺寸、跨度、板厚、支撑的地基情况等。
(三)施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等。
(四)施工工艺技术: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基础处理、主要搭设方法、工艺要求、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构造设置以及检查、验收要求等。
(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及混凝土浇筑区域管理人员组织机构、施工技术措施、模板安装和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应急救援预案,模板支撑系统在搭设、钢筋安装、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及混凝土终凝前后模板支撑体系位移的监测监控措施等。
(六)劳动力计划:包括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配置等。
(七)计算书及相关图纸:验算项目及计算内容包括模板、模板支撑系统的主要结构强度和截面特征及各项荷载设计值及荷载组合,梁、板模板支撑系统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梁板下立杆稳定性计算,立杆基础承载力验算,支撑系统支撑层承载力验算,转换层下支撑层承载力验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地铁车站高大模板支架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及监测目的
1.1工程概况
33站位于丰和中大道与翠苑路交汇处,沿丰和中大道设置,车站呈南北走向。
该站为地下两层岛式标准车站,采用顺做法施工,其中地下二层为站台层;地下一层为站厅层。
车站主体采用现浇钢筋砼箱型结构型式。
设计起讫里程YDK 。
本站线间距为13.5m,站台宽10.5m,有效站台长度为118m,车站净长为185m,标准段净宽17.8m。
总建筑面积为11363.2m2,主体建筑面积为7531.2 m2。
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底板埋深约为16.1m,站中心覆土为3.1m。
车站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车站南端头井作为盾构始发井,车站北端头作为盾构吊出井。
该站标准段地下二层侧墙厚700mm,标准段地下一层侧墙厚600mm,端头井侧墙厚800mm。
车站底板厚900mm,中板厚400mm,顶板厚800mm,围护墙与内衬墙形成复合墙结构。
车站主体结构北高南低,坡度为2‰。
标准段主体结构设计详见下表1.1:
表1.1翠苑路站主体结构主要尺寸表
xx站位于红谷滩新区丰和南大道临近学府大道处,车站沿丰和南大道设置,车站呈南北走向,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局部顶板上设置夹层板,其中地下二层为站台层;地下一层为站厅层。
车站主体采用现浇钢筋砼箱型结构型式。
设计起讫里程:YDK 。
本站线间距为17m,站台宽14m,有效站台长度为118m,车站净长为212.9m,标准段净宽21.3m。
总建筑面积为16436m²,主体建筑面积为12713m²。
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底板埋深约为18.87m,站中心覆土为4.5m。
车站设4个出入口、3组风亭。
车站端头井横断面图见图1-2。
车站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车站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形式,围护墙与内衬墙形成复合墙结构。
车站南北两端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车站南端头井作为盾构始发井,车站北端头作为盾构吊出井。
该站为地下两层三跨箱形结构,标准段地下二层侧墙厚700mm,标准段地下一层侧墙厚600mm,端头井侧墙厚800mm。
底板厚1000mm,中板厚400mm,顶板厚900mm(局部400mm),顶板上夹层板厚600mm。
车站主体结构南高北低,坡度为2‰。
标准段主体结构设计详见表1.2:
表1.2 xx主体结构主要尺寸表
结合本标段2个车站,本工程中需要监测的高支模位置为:
(1)负二层,端头井净高7.19米,最大净跨9.25米,标准段净高6.16
米,最大净跨9.2米。
(2)负一层,端头井净高4.8米,最大净跨9.25米,标准段最大净高5.9米,最大净跨9.2米。
(3)顶板夹层仅学府大道东站,净高3.9米,最大跨度9.25米。
(4)附属结构出入口、风亭等。
1.2 监测的主要目的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和浇筑后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压可能发生一定的沉降和位移,如变化过大可能发生垮塌事故。
为及时反映高支模支撑系统的变化情况,预防事故的发生,需要对支撑系统进行沉降和位移监测。
2.采用的规范和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国家标准;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国家行业标准;
(3)经评审的高大模板支架方案。
3.监测项目及其预警值、允许值
(1)支架沉降量(顶部):架高6m以下为5mm;
(2)支架垂直度:每步架为h/1000及2mm,总高为H/600及20mm;
(3)支架位移(顶部):架高6m以下为5mm;
(4)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浇筑混凝土施工作业,并报告项目部以便尽快作出处理,情况较严重时应立即撤离人员和设备。
4.监测仪器和精度
工作仪器设备的精度、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是测量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高支模监测使用仪器设备如下。
5.监测频率
浇筑前观测二次;浇筑时,每隔1小时观测一次;浇筑完成后,前三天每天观测一次,第六天观测一次,监测浇筑段观测次数约10次。
6.监测技术和方法
6.1基准点的布置
6.1.1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布置
基准点的位置,对水平位移监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应布设监测区域以外便于观测、不易破环的地方。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取远离监测区域约30米以外测量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要周期性复核。
6.1.2 沉降监测基准点的布置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取远离监测区域约20-50米以外结构施工的标高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要周期性复核。
6.2 监测点的布设
根据经评审的高大模板支架方案,每个监测剖面布设3个支架水平位移监测点和3个支架沉降观测点。
支架监测点布置在支架顶部,监测点一旦确定后,一般情况下不得任意改变,以免造成混乱和增大误差。
6.2.1 支架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
水平位移监测点拟采用小反射棱镜或反射片作标志。
在支架立柱上部固定监测标志,并用红漆编号。
布点位置见图6-1。
6.2.2支架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支架沉降监测点一般选在截面积较大的大梁中部,且为汇交梁受力较大的位置。
在最顶上的支架,由施工单位用短钢管横担垂直引下一钢管,钢管上端固定,下端不落地不固定。
再在钢管下端固定一段约1米长的钢尺作为观测尺。
沉降点的布点位置见图6-1。
支架位移监测点
6.3 监测设备与实施方法
6.3.1使用仪器
①天宝S8(1〞)全站仪
②天宝DINI03(0.3mm/km)
6.3.2 支架水平位移监测
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拟采用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根据实际情况拟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的监测。
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检查可采用后方角度(距离)交会校核。
极坐标法和后方交会法,外业采用天宝S8(1〞)全站仪进行监测,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监测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改正、平差计算,然后生成各种报表和变形曲线、变形速率及变形预报。
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以两个已知点为坐标轴,以其中一个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距离,测定观测点与已知坐标轴的角度,计算出观测点的坐标。
6.3.3 支架沉降监测
沉降点的观测方法:在基准点上立标尺作为后视尺,固定在观测点上的钢尺作为前视尺。
用水准仪分别对后视尺和前视尺进行读数,同一个点相邻两期的后尺读数之差减去前尺读数之差即得观测点的沉降量。
7.数据处理与信息返馈
7.1. 当次完成的测量内容,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正常情况下第二个工作日提交上一工作日的观测结果。
7.2. 观测结果异常时,立即口头向项目部总工办汇报,随后提交书面报告,书面报告加盖公章,做好交接手续。
7.3. 监测结果反馈流程
8.人员组成及组织结构
8.1 人员组成
①. 由南昌地铁xx项目部测量技术人员组成监测班组,共4人,专门负责本监测工程项目的实施。
②. 监测班组由南昌地铁2号线3标项目部测量队领导,测量结果向监理单位汇报,发生异常时向监理单位、业主单位汇报。
③. 监测班组人员根据工程进度和需要适时进场,人员如下表。
注:以上人员根据工程需要可进行增减调整。
8.2 组织结构
9. 监测工作计划和措施
9.1我项目部计划监测同种工况前三次浇筑段,按正常工程进度每监测个浇筑段需观测约10次。
9.2 每次观测前必须对使用的基准点和工作点进行稳定性检查。
9.3 前二次观测的数据是以后各周期观测的起始值,应比以后各周期的观测结果更准确可靠,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精度。
9.4 观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该经过法定部门的检定并在有效期内。
9.5 各次沉降观测应采用相同观测设备和观测方法,尽量采用相同的水准观测线路。
9.6 基本固定的作业人员,基本相同的环境下施测。
9.6 监测工程作为现场施工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场测量人员必须遵守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守则。
9.8 若支护结构因位移、变形过大而出现险情时,现场测量人员应立即撤离危险区域,并及时甲方和施工方等单位,在不影响测量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继续监测情况的发展。
9.9 同样工况下施工区段连续3次监测无异常,可不再进行监测,但浇筑后要复测结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