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合集下载

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産生及其发展简况●汉字的産生●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幻灯片5仓颉造字的传说●《吕氏春秋》:仓颉作书;●《韩非子·五蠧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幻灯片6文字的起源●文字産生以前的记事方法:●结绳●契刻●图画幻灯片7实物记事之——结绳●《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

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幻灯片8中国古代结绳记事幻灯片9●秘鲁印第安人就曾经有过结绳的历史,如单结表示数量十,双结表示百,还有用以表示人口、土地界域、甚至于刑法及部族兵卒等的内容。

●我国云南的独龙族人外出时也曾以在绳子上打结来计算日子,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也曾长期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幻灯片10古秘鲁结绳记事幻灯片11契刻●所谓契刻,就是用尖硬工具在陶器、竹木等物上刻画记号,用以计数或记事。

●云南红河哈尼族过去使用契约木刻:●以“·”代表一元,以“︱”代表十元,“×”代表五十元幻灯片12若合符契●《墨子·公孟篇》:“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俞樾《诸子平议》说:“齿者,契之齿也。

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

《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幻灯片13陶器刻符●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幻灯片14●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陶片上共有刻画符号65个,其他地方发现的也不少,这些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刻符是否可看作文字,学术界尚有争议。

幻灯片15文字产生的一般过程●刻画符号→图画、图腾→文字图画(文字的萌芽)→图画文字(原始文字)→文字→文字体系。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古代汉语专题讲义

古代汉语专题讲义

第一部分文字文字部分凡五章,讲述汉字的性质、产生、字形结构及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第一章汉字的产生和性质 P3汉字是为克服汉语时空上的制约而产生的帮助交际的符号系统。

汉字的历史悠久,其产生大约在五六千年之前,大汶口时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

到甲骨文时期,汉字已经成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汉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产生的,象形表意是它的基本形式,汉字几千年的发展一直没有脱离表意的方向。

汉字是适应汉语的需要而产生的,汉语是非黏着的孤立型语言,它的音节直接与意义相联系,是表意的语音单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汉字的性质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学习要点:1、文字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2、结绳、契刻和八卦与汉字起源的关系。

3、图画与文字起源,文字画与图画文字。

4、石器时期陶器上刻画的符号的类型及其特点。

5、汉字体系的形成。

6、如何判定一种文字的类型。

7、构成汉字的三种字符。

8、教材所说的“表意文字”的概念与西洋学者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学习内容一、什么是文字文字:是帮助人们扩大交际范围,记录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

文字的产生(1)绘画(艺术)(2)文字画→图画文字(原始文字,图形固定化,记录语言中的声音和意义)文字是由图画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是人们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

图画的抽象化即形成文字画,这是图画发展成文字的第一步。

在成熟的文字产生以前,我国的原始绘画已经相当发达,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彩陶上面的图案就可看作后来文字的先声。

二、汉字的产生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

结绳、契刻、八卦都不是文字。

具有文字性质的记号:仰韶期(距今约七千年左右)半坡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大汶口期(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陶器刻划符号。

依据:1、具有与甲骨金文一样的象形意味。

2、已出现合体会意字。

3、字形已固定化,各地有共同形体。

汉字体系的雏形:出现在奴隶制社会的早期——夏代。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ppt4】盟書:記錄盟約的言辭,也叫做載書。

【ppt5】简帛: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帛。

简最迟在商代初年就已经使用,帛的使用大概稍晚一些。

战国时代——楚简。

历史上竹简的发现:孔子壁中书《论衡·正说》:“考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

至孝成帝时,征为古文《尚书》学。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

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

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

而《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矣。

”汲冢竹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厘王”)墓,得到简牍数十车,后世叫做“汲冢竹书”。

《周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魏之史书,凡十三篇,宋时亡佚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可参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简文内容:1.书籍:信阳竹书: 三代周公先王郭店竹书:儒家和道家文献上博竹书:儒家、道家、兵家及杂家等有学者断言,“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2.遣策3.占卜祭祷:主要是为墓主人所患疾病及仕途的前景进行占卜和祭祷。

4.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有“秦楚月名对照表”。

5.日书:选择吉凶之书,仅见于九店简6.司法档案:主要出自包山简【ppt6】籀文:西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着有《史籀》十五篇,《史籀》所用字体后人叫做籀文,也有人叫它做大篆。

据今本统计,《说文》所收籀文共220余字。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了解)一、汉字产生的传说1.结绳说2.八卦说3.仓颉造字说:仓颉在群体创造的基础上,将艺体纷呈的汉字进行了加工整理,因此也称为造自大众的杰出代表。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和汉字体系的形成途径:①产生于契刻号;②产生于记事图画,而且主要是生产于记事图画。

第二节汉字的性质和演变一、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性质:表意。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以秦为分界,汉字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朝以前,即先秦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籀字和小篆)属于古文字范畴;秦以后的文字基本属于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第一阶段,秦以前的文字。

㈠殷周文字1.甲骨文甲骨文又名殷墟文字和殷墟书契。

甲骨文的特点:①因其字是从原始文字发展而来,有些字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

②异体字繁多。

③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④款式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2.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

毛公鼎竟多达497个字,足抵《尚书》一篇。

㈡战国文字1.六国文字(蝌蚪文)主要写在竹简和缯帛上。

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俗体字大量涌现。

2.秦国文字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有籀文、石鼓文和诅楚文。

第二阶段,秦以后的文字。

1.隶书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书又称汉隶。

今隶后人又称“八分”。

(简答)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

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古文字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今文字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

最重要的标志是:大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折曲撇。

那挑勾的笔画及他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方正平直,棱角鲜明。

成了不像形的象形字。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构造一、传统的“六书”说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曲),日月是也。

”——所谓象形,就是要画成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古文字学讲义

古文字学讲义
甲骨主要是古代占卜的遗物。在殷代,崇拜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原始宗教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殷人遇到疑难的事情一定要求神问卦,烧灼龟甲或兽骨,令其表面出现兆象(裂纹),以便据之预测吉凶祸 福。这种巫术在中国起源甚早,在商代非常盛行。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占卜时所刻之辞,要通读卜辞,必须要先了解有关甲骨的基础知识,知道卜法的程
圆形凹槽,叫“凿”,再在其一侧用小圆钻钻出一个和椭圆形凹槽通连的圆形洼洞,叫“钻”。也有先钻一
个圆形洼洞,再在圆形洼洞里挖“凿”,像猫眼形。加工好的甲骨成品,交付管理占卜的卜人保管,以备
卜用。
第三步,灼兆刻辞。钻凿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卜兆的走向。钻凿的排列是整齐有序的。钻凿之后,用暗
火炷烧灼钻凿,被烤灼的甲骨因受热,其正面便出现裂纹,作├、┤诸形,这就是兆璺。见兆之后,一般
今天,古文字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对古文字的分类及学科分支的划分已相当科学。唐兰 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将古文字分成殷商系、西周系、六国系、秦系四个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一书 中的分法与唐氏的分法相同,他们都是将小篆包括在秦系文字之中。李学勤在《古文字学初阶》中将古文 字学大体上分成四个分支,即甲骨学、殷周金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牍帛书研究。本书将古文字分成 甲骨文、殷周金文、战国文字和《说文解字》四个部分进行介绍,其中《说文解字》一章的内容实际上就 是关于小篆的内容和研究概况。
王)各代卜辞。但是对于是否有盘庚、小辛、小乙这几个时代卜辞,不少学者表示怀疑。即使确认甲骨文
的时代是自武丁开始,终于纣王,也已经历了八世十二王二百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如果想进行深入的研
究,就需要把甲骨文进行分期断代,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于一片具体刻有文字的甲骨片来
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知道这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东西,还应该进一步辨明,它究竟是晚商二百多年中哪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复习讲义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复习讲义

古代汉语根底知识复习讲义导语: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下面提供古代汉语复习根底知识,欢送参考!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

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根底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

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局部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漢語重要知識點整理1、古書的註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汉代(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

(3)今天學習古註的目的:古人的註解一般比較簡略,註解的體例和術語比較生疏。

(4)常見的古書註解大家:漢代的有:鄭玄、毛亨、孔安國、馬融、何休、趙岐。

晉代的有:杜預、郭璞,范寧。

魏代的有:王弼、韓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陸德明、孔潁達、賈公彥、徐彥、楊士勛、唐玄宗。

(5)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为傳注體、義疏體、集解體。

①傳注體:以解釋文獻詞句意義為主的註釋體例。

常見的名稱(术语)有“傳、註、箋”。

傳:是傳述的意思,指傳述古代經文的文義。

從傳述的內容來看,有的側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詩詁訓傳》。

注:取義貫注,文義艱澀,需要適當地加以解釋纔能通曉,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須貫注纔可通暢。

所以“注”就是詮釋的意思。

“注”,古書又寫作“註”,二者音義同。

箋: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讀書時有所領悟,便用筆標誌在原文的一側,所以註文比較短小、簡約。

它不但註釋經書的原文,亦對原有的註解予以補充和修訂。

疏:亦叫“正義”。

唐代以後出現的一種注釋術語。

不僅解釋原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釋作注。

*注疏体例一.字形上所显示的内容: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的是注疏。

二各家注疏内容排列顺序: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亨的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鄭玄的笺;[疏]字以下的内容才是孔潁達的疏。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阅读的方便,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如果一段之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註后,如果只有一個,疏就放在一個之后,上面的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註之后。

三.疏的內容排列順序: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註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迄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至‘得我所’”,“傳‘貫事’”,“箋‘碩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

*《十三经注疏》的基本体例(以孔潁達的《毛诗正义》为例)1.書中有正文和註文,註文包括毛傳、鄭箋、陸德明音義(又叫“釋文”)、孔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ppt4】
盟書:記錄盟約的言辭,也叫做載書。

【ppt5】
简帛: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帛。

简最迟在商代初年就已经使用,帛的使用大概稍晚一些。

战国时代——楚简。

历史上竹简的发现:孔子壁中书
《论衡·正说》:“考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

至孝成帝时,征为古文
《尚书》学。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

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孔安国者,孔子后也,
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

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

而《尚书》
二十九篇始定矣。


汲冢竹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厘王”)墓,得到简牍数十车,后世叫做“汲冢竹书”。

《周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魏之史书,凡十三篇,宋时亡佚
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可参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简文内容:1.书籍:信阳竹书: 三代周公先王
郭店竹书:儒家和道家文献
上博竹书:儒家、道家、兵家及杂家等
有学者断言,“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2.遣策
3.占卜祭祷:主要是为墓主人所患疾病及仕途的前景进行占卜和祭祷。

4.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有“秦楚月名对照表”。

5.日书:选择吉凶之书,仅见于九店简
6.司法档案:主要出自包山简
【ppt6】
籀文:西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着有《史籀》十五篇,《史籀》所用字体后人叫做籀文,也有人叫它做大篆。

据今本统计,《说文》所收籀文共220余字。

上博竹书字典《字析》。

小篆: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社会剧烈变化,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春秋以前,文字为统治阶级服务,春秋战国之交,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

进入战国,使用和掌握文字的阶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汉字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书同文字”使文字规范化。

李斯---《仓颉篇》
赵高---《爰历篇》小篆
胡毋敬---《博学篇》
1.小篆是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
2.小篆是沟通古今文字的桥梁
3.《说文》是一部关于小篆的字典
隶书:隶书名称的来历:《艺文志》:施之于徒隶
《晋书.卫恒传》:令隶人佐书
出现的时间:西汉时隶书取代小篆。

隶书的特点:
【ppt7】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一部自秦汉以来文字学方面的总结性的著作,为后代的文字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说文解字》写成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
上书于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

全书共十四卷,分540部首,按部首系
字,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每个字都做有字形、字义和字音三方面的
解释和说明。

《说文》收录的字体以小篆为主,同时兼收古文和籀文。

唐李阳冰《说文》
宋徐铉大徐本《说文》——《说文解字》
徐楷小徐本《说文》——《系传》
徐铉对《说文》的校订工作,主要有三项:增加反切、增加注释、增加新附
字421个。

清代《说文》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义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小篆的字形及许慎的说解有一部分是错误的;《说文》成书于东汉中
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己有讹误;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对
小篆的字形结构不免有错误理解,因而有时导致对字形的篡改;《说文》成书
后,屡经传抄刊刻,又造成了一些错误。

如果没有《说文》,很多字的形体结
构就会弄不清楚,很多字在古文字里的写法跟在隶、楷里的写法就会联系不起
来,还有不少字甚至会根本失传。

总之,要研究汉字的结构和历史离不开《说
文》。

过去的很多文字学者迷信《说文》,也是不对的。

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己有
的古文字数据来纠正、补充《说文》,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甲骨文编》:1934年孙海波编着,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修订。

《金文编》:1925年容庚编着。

1985年四版。

2001年严志斌《四版金文编校补》
韵书:1.《古韵通晓》:陈复华、何九盈着。

全书把古韵分做三十部,按韵系字,然后再把声母相同的字罗列在一起。

2《上古音手册》:唐作藩着。

按照现代汉语拼音排字。

古文字字典:商代《甲骨文编》甲骨文
两周《金文编》金文
战国《战国古文字典》
《战国文字编》
《楚文字编》
商代到战国《古文字类编》甲骨-战国
秦《说文解字》小篆
秦汉以后《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篆、隶
【ppt8】
六书说:传统上研究文字的人在谈论汉字的形体构造时,一般都会沿用“六书”的说法。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但是《周礼》没有说明六书的具体内容。

汉代,开始有人把六书解释成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讲六书的有三个人,关于六书的名称和排列次序,三个人不完全一样。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班固《汉书.艺文志》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
后人多数袭用许慎的六书名称,顺序则一般沿用班固的说法,“六书”是由汉代学者创立的,它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系统理论,为文字学的发展建立了非常大的功绩。

(一)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具有象征性的,约定俗成的符号。

(日月人贝草水)
(二)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上下刀刃木本末)
(三)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把两个以上的符号排比、组合在一起后形成一个新的字形,观察这个组合而成的字形,或者了解组成这个字形的各种符号的意义,就能知道它所要表达的词义。

(武信)
(1)通过观察文字的形体以联想字义(涉执北)
(2)通过组合符号的含义来表达新的词义(男好)
(四)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借用某个字作为音符,来记录跟这个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词。

假借字和被假借字形体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字义却可以没有任何关联;假借字本身的字形也与字义没有什么关联。

(其)
(五)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起初不是直接用形旁(意符)和声旁(音符)组成的,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

后来人们还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新的形声字,但是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音符或意符始终是形声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形声字大大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明确性。

(六)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许慎对转注的解释是六书当中最模糊的,后人对它的争议也最多。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把后人的意见归纳为三类:(1)主形派:以徐锴为代表。

他认为“建类一首”是指偏旁部首,“同意相受”是指意义相近。

转注是指部首相同,含义相近的一类字。

(2)主义派:以戴震和段玉裁为代表。

他们认为文字字义可以互训或者几个字拥有同一个含义的,就是转注字。

(3)主音派:以章炳麟为代表。

他认为凡是字音相近,字义相通的字,都是转注字。

三书说:在实际的研究当中,按照六书的理论,有很多字是很难区分他们的类别的,这也是六书说的一个重要缺陷。

因此现代有学者提出了有关汉字构造的新理论,即三书说。

唐兰三书说:象形象意形声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陈梦家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
(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
三书说:表意假借形声
意符字音符字意符音符字
附:古文字---先秦文字
古文字学---研究先秦文字的学问
四个分支:甲骨学、青铜器铭文或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帛研究。

两个目的:释字、考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