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

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2。

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

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

复习范围:(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2。

复习办法:A。

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

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

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

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

《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排列.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

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2。

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1.汉字的源头:一是刻划记号,二是原始绘画。

2.汉字的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3.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

4.金文是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

5.许慎《说文解字》所列“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6.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古今字指在不同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的一对字或一组字。

其中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8.通假字指在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词同音近字来代替用字的现象。

9.假借特点:本无其字,永久借用。

通假特点: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10.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单音词占多数。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三一词多义。

11.联绵词的特点:1一个语素。

2词形多样。

3相同相近的读音12.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多具有双声(声母相同)如“荒忽,参差,踟蹰,匍匐,伶例,邂逅,枇杷,唐突”等。

叠韵(韵母相同)如“窈窕,徘徊,潺湲,婆汝,荒唐,仓皇,玫瑰,依稀”等。

双声叠韵如“缤纷,辗转,优游,燕婉”13.合成复音词分为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变义复词14.偏义复词指由两个近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但在具有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并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记录一个音节的陪衬“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园“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得失偏义失“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异同偏义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偏义作15.变义复词“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春”“秋"本为季节名,连用产生新义“年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本为单音词。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问题(尤其是讲过的课文里出现过的)、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辞赋的基本知识。

以上这些将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古注要重点掌握,将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

二,上古音、中古音、诗律是重点。

上古音主要掌握三十韵部及三十三声纽、弄清旁转、对转、准双声、旁纽等概念的含义。

中古音主要掌握中古音声母、声调向现代音转化的规律。

诗律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拗救。

三,标点翻译(有可能从我们上过的课文中出,也有可能从课外读物中出)及文段的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等)。

第一题、客观题一、古今字(子路曾)鼓瑟希:希(希疏)—稀莫春者:莫(暮的本字)—暮(子路)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异义词:丈人古义老人今义岳父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下去的一天(氓)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低声哭泣落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本义为象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引申远边之义此为本义垂—陲志怪者也志—识“鹏之徙与南冥冥—溟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小知不及大知知—智(秋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古今字:虚(河水流进)与墟(许行)古今字:禽兽偪人。

偪与畐、则贾相若贾与价圣人有忧之有与又(天伦)臧与藏臧本义奴隶。

申出“收藏”之义此为引申夭与妖(在“妖怪”这一义上)、北与背、臧与藏(后起区别文)、队与坠(历山)古今字:畝与(登大雷)古今字:景与影、泻为写、与派(静女)释”、“怿”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二、通假字(秋水)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卒”本义为在官府中服务的杂役所穿的衣服,后代指杂役。

“萃”本义为草的样子,草茂为众草聚集,可引申为“聚集”义(天伦)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通假字:党与倘、常与尝、睹与(登大雷)通假字:澱与淀、陇与拢(情采)通假字:谟与模静女)“归”通“馈(氓)匪:通“非”,不是。

古代汉语期末期末测试卷及重点复习题

古代汉语期末期末测试卷及重点复习题

《古代汉语》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指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甲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祭祀、征战、天时、年成等方面的占卜结果及事后吉凶的应验。

2.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周以前铜也叫金,所以范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就叫金文或吉金文字。

3.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楷书从“八分”汉隶直接演变而来。

它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成为流传至今的正式字体。

汉字由隶书发展为楷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二次重大变革。

4.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草书始于汉初,《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5.象形:所谓象形,就是画出所要表达实物的形体,字形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而成,“日”“越”就是这样的字。

象形字出现得最早,它是创造汉字最原始的方法,成为汉字构形的基础。

6.指事:是指一看可以识别大体,仔细观察方可发现意义所在,“上”“下”就是这样的字。

指事字是用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所表示事物的要点。

7.会意:所谓会意,就是比并几个字的形体,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的意向,“武”“信”就是这样的字。

8.古今字:是一种分化字,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为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本义: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10.引伸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一、古汉重点——名词解释1.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2.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如“筹”。

3.同义副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语素组成的合成词,例如“恭敬”。

4.偏义复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词语,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语素只作为陪衬,他的此意究竟偏落哪个词素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例如“得失”。

5.同义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但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颈”和“项”。

6.词的本义:简单说就是指词本来的意义,即词的基本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史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书面语所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7.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8.古今字:指某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所使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者为古字,后出者为今字。

9.异体字:指通行于同一时代的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

10.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些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本来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或显然有别,只因音同而合并,例如“云”和“雲”。

11.古今同形词:有些简化字典古书中某个字字型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简化字仅与它同形。

二、古汉重点——简答1.古今词义的演变①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了交集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②古今义用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如马,牛,山,水等,但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坐、雷”。

③古今异义词,有的词义完全不同,如“抢”古义“撞”,今义“争夺”,有的同中有异,如“劝”古义“鼓励”,今义“劝说”。

2.古今词义的差异⑴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①词义范围扩大。

如“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兼指肉类。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部汉字形义分析的巨著《说文解字》列出“六书”,其中“造字法”是指事,会意、象形、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假借。

2、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3、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4、《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5、汉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与通假字不同,假借字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6、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7、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8、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9、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10、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11、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12、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3、“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二、名词解释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如“‘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众字衍”。

2、象形;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日月田山3、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

4、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聲声、開开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万萬5、《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6、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夫秋,刑官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7、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苹,音平”。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惴,章瑞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9、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 òu)。

”合起来就叫“句读”。

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10、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蒹葭、踊跃,或没有,如徜徉、逍遥,或同音相重复,如轻轻、青青1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徒,本意步行,不乘车。

12、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如,徒,本意步行,不乘车,引申为弟子,众人,空。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三、简答题1、汉字字体演变大约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有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甲骨文和金文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小篆后者笔画圆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

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理由是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

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

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2、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例的“舞、泣”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幽壑里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嫠妇哭泣;后例的“侣、友”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以鱼虾和麋鹿作为朋友(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3、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日,月,田、男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

如:……4、谈谈“假借”和“通假”的区别与联系?答:两者区别的要点是:“假借”,也叫“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

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

如“早晚”的“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通假”。

5、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

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6、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犹言(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五、古文翻译1、等到庄公做了国君,替公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

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别的城邑惟命是从。

”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让他居住在那里,人们称他为京城大叔。

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三百丈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都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都邑不得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城不合乎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君将要承受不了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哪里能够躲避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一个地方,不要让他滋生蔓延。

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君王的尊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待着他的下场吧!”2、①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②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消失。

③用合理的措施来适应它就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来对待它就凶险。

④加强农业生产而且节约用度,天就不能使人贫穷;⑤生活给养完备并且按季节活动,天就不能使人生病;⑥遵循正确的治国之道并且始终如一,天就不能使人遇到灾祸。

⑦所以水灾旱灾不能使人生病,⑧异怪事情不能使人凶险。

农业生成荒废而奢侈无度,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富裕;⑨衣食不足,活动又少,那么天也不能使人保全;⑩违背正确的治国之道,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吉祥。

3、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

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

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

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

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