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考研辅导——专题1:文字词汇篇

《古代汉语》考研辅导——专题1:文字词汇篇
《资治通鉴》:“陈馀悉三县兵,与齐兵共袭常 山。常山王张耳败,走汉。”
《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 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泽之事,常山王奉头鼠 窜,以归汉王。”
象形字 指示字 会意字 形声字(省声字 省形字) 亦声字
六书 四体二用
眉 泉 石 行 叉 亦 具 孔 雀 爨 嵩 岳 斗 庙 励 动
奉(從手、廾,丰聲)、肴(吃肉),從肉,爻聲
概念 汉字结构分析题 简答题
基本概念弄明白 造字方法要熟记 古书用字分得清
词的构成
词的意义
单音词 复音词(连绵词 偏义复词)
词义变化 同义词 辨析 本义 判定 引申义 类型 方式
规律
异字同词 异词同字
一 (甲)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礼记·廉颇蔺相如 列传》) 宫殿
司马相如《凡将》篇 史游《急就》篇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南宋: 王应麟《三字经》
元明清:明 程登吉 《幼学琼林》
清 车万育《声律启蒙》
明 吕得胜《小儿语》《女小儿语》
明末清初 朱柏庐《朱子家训》
清 李毓秀《弟子规》……
汉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而受之。
张敞—张吉(子)—杜邺(外孙)—杜林(子)
清 段玉裁著
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开始编纂 长编性质的《说文解字读》,历时十九年, 共540卷。
以此为基础,加工精炼,又经过十三年, 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完成《说文注》。 1915年刊行。
1、阐明许书体例,以许注许,订正讹误, 2、提出新的看法,订正前说 3、在文字词汇学上的贡献 (1)阐明字形与词义的关系,解释词义更为详
历史发展:
意义编制-《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诗词曲语辞汇释》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之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指南、词类分析、词典归类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之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指南、词类分析、词典归类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之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指
南、词类分析、词典归类
复习重点:
可以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二册,每个单元后面的常用词,及语法通论。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方式:
1.音序编排(平水韵 106 韵排列), 2.部首和笔划(《说文》首创 540 部首), 3.编码(四角号码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通论四:词的 本义和引申义
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 象,如: 亡 ①逃亡。《陈涉起义》:“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出外。不在家《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③失去,丢失。《韩非子》:“醉寐而亡其裘。” ④死亡。《韩非子》:“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⑤通“无”。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义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纲,其他义项是目, 抓住本义,就可纲举目张。 一、词的本义 1、什么叫本义 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的反映的并有史料 证明的意义。 2、为什么要探求词的本义 ①掌握本义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古书中词的意义,古书中不少词用的是本义。如《诗经豳风 七月》“九月叔苴” “塞向墐户”中的“叔”和“向”。 ②掌握本义可以以简驭繁,理清词义的相互关系。如“理” 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 3、如何探求本义? 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文献材料来证明。如: 行,象形。如“遵彼微行”(诗经)。 本,指事。如“伐木不自其本而复生”(国语)。 盥,会意。如“奉匝沃盥”(左传)。 造,形声。如“不幸有疾,不能造朝”(战国策)。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叫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如: 向 朝北窗户→朝着、对着 道 道路→途径→正当手段→规律,学说 2、引申义是怎样派生出来的? ①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
王力《 古代汉语》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 第一单元
文选: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 兄郑庄公、 弟共叔段、 母姜氏) 的矛盾, 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 轧, 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以及姜氏偏私任性, 以私情干政; 共叔段野心勃勃, 愚蠢 骄横。 初, 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爱共叔 段,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 为之请制。公曰: 「 制, 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 都城过百雉,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 五之一, 小、 九之一。今京不 度, 非制也, 君将不堪。 」 公曰: 「 姜氏欲之, 焉辟害。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 」 公曰: 「 多行不义, 必自毙, 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 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 「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若弗 与, 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 公曰: 「 无庸, 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 可矣! 厚将得众。 」 公曰: 「 不义不昵, 厚将崩。 」 大叔完聚, 缮甲兵, 具卒乘, 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 「 可矣。 」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遂蜫姜氏于城颍, 而誓之曰: 「 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 」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 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 「 小人有母, 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 公 曰: 「 尔有母遗, 鏲我独无。 」 颍考叔曰: 「 敢问何谓也? 」 公语之故, 且告之悔。对曰: 「 君何患焉。若阙 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 」 公从之。 公入而赋: 「 大隧之中, 其乐也融融。 」 姜出而赋: 「 大隧之外, 其乐也泄泄。 」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 「 颍考叔, 纯孝也, 爱其母, 施及庄公。诗曰: 「 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 」 其是之谓乎。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材料之一:介词连词例句翻译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材料之一:介词连词例句翻译

介词连词例句翻译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襄公与楚国人在泓水边作战。

2.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越王勾践驻军在会稽山上。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毁坏在匣子里。

4.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颜成子游侍立在跟前。

5.自朝至于日中央仄不遑暇食。

从早晨忙到中午太阳偏西还没有空暇时间吃饭。

6.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这就是说,拿着兵器跳舞(以征服他国的办法)只适用于古代,不适用于现在。

7.有志乎古者希(稀)矣。

——有志于古的人很少了。

8.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

——我听说秦军在巨鹿围困了赵王。

9.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让那个女子坐在床铺上面,漂浮在河里。

10.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古人有句话说:“向割草大柴的人请教。

”说的是要广泛请教。

11.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颍考叔做颍谷封人,听说了这件事,就去向郑庄公进献东西。

12.利泽施乎万世。

——利益恩泽施加给万代民众。

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蓼蓝青;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

14.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了长安君。

1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们学习知识学问,本来就比我早。

16.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刑罚、奖励、禁止的、允许的,一定要严格实行,就能被天下人信任了。

17.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蛇爬到他身下,他用胳膊打蛇。

18.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用羽毛做窝,用毛发编织它。

19.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儒生用言辞扰乱国家的秩序,侠士靠勇武违犯国家禁令。

20.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到了那个时候,西门豹去河边会见那些乡里老者,……以百姓身份去看河伯娶媳妇的有两三千人。

21.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张骞凭着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

22.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学科教学(语文)考研准备之中国古代汉语完整笔记

学科教学(语文)考研准备之中国古代汉语完整笔记

1-10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二、汉字的结构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六书造字法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

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

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

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

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

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

他这八字的界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假借字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

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

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

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

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

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

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

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1)本无其字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

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

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

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

“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

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2)本有其字的通假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例如:早晚的“早”写成“蚤”;屈伸的“伸”写成“信”;飞翔的“飞”写成“蜚”;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溺”;背叛的“叛”写成“畔”;抗拒的“拒”写成“距”;修养的“修”写成“修”;等。

形声字形声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文或字主要是起标声作用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以事为名,即依事类而定其名字。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以事为名,即依事类而定其名字。

是说在经某个事物定名而造字时,先确定它在万事万物中的属类,属类确定后就用表示这属类的文(或字)来作新造字的主义部分;左形右声,如钱、材、消、熔等;右形左声,如放、鸭、刎颈等;上形下声,如茅、简、空、室等;下形上声,如柴、酱、盆、甕等;内形外声,如闻、问、闽等;外形内声,如闢匪、匐、固等。

有的形符与声符处在一个角落,如颖,从禾顷声脩,从肉攸声;赖,从贝刺声;聽,从聽壬声。

有的形符被声符隔离,如衷,从衣中声街,从行圭声哀,从口衣声衡,从行声。

对这样的形声字在分析形体时一定要注意。

指事字简介指事字《说文解字》释字9353个,除了在对“上”、“下”二字诠释时,明确其为指事外,其他即便是后世公认的指事字,均以象形、会意例释之,再加上其《叙》中关于指事字之界说,言辞简约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

「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

「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云:“指事之别与象形者,形谓一物,事众物,专博斯分。

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上、下所之物多,日、月只一物也。

学者知此,可以得象形指事之分矣……指事不可以会意淆,合两文为会意,独体为指事。

”不难看出,段氏认为的指事字,就是那些独体的抽象符号字。

指事字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的造字法,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是指事字。

指事字分两种:一种是纯象征性符号构成的,例如:一、二、三、四、上、下等,这类指事字很少;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提示性符号构成的,如“刃”在“刀”加一点,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

转注字是一种完全同义词,从语言的角度上来说,它增加了人们的负担。

如今天就只用“老”字而不用“考”字了,“考”的意义用法已经转移。

转注字虽然没有产生新的造字方法,但是造出了新字,而且新字往往是形声字。

它反映了语音的发展变化或方音的差异;同时它也反映了一种语言文字现象:即文字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形体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语言的需要的,它是一种动态的文字现象。

转注属于“用字法”。

各说文家解释不同。

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

江声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属老部。

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的例子。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

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

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

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

例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对转注字,它们都属“老部”(所谓建类一首)许慎对“老”字的解释是“老、考也”,“考、老也”(所谓同意相受)转注字有三个条件:两字同一部首、二字声音相近、可以互相解释。

转注字必须是一对或一组,不能是一个。

二、被动语态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

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