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期末复习翻译重点(自己总结)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年、丘雍编修。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

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一、基础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我们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但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

这些词汇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

例如:“吾”、“尔”、“乃”、“若”、“之”、“所”等。

还有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名词,如:“昔日”、“尧舜禹”、“中国”、“洛阳”等。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动作、情感和状态的动词要注意,如:“纣王丧心病狂”、“夫妇有仇”、“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等。

二、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一般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例如:“吾爱尔”、“雷公打雷”、“孔子教学生读书写字”等。

另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修饰语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明月照我尧舜之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三、文言文阅读在学习古代汉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阅读一些文言文,这是古代文献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字义翻译: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字义翻译。

例如,“明”在文言文中表示“明亮”、“清晰”,而不仅仅是指白天的意思。

2. 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咂了咂舌道:你爷也好少道理呵,凡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怕不便作得如数,可是你爷爷到底是老成持重之辈,不出来就不出来,何必瞒着他去做这无益处之事?”这句话中,句子的语序比现代汉语要灵活。

3. 文化背景:阅读文言文还需要了解其中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要求学习者不能只空谈,而要思考。

四、重要文献了解古代汉语的重点内容还需要研读一些重要的文献。

例如《论语》、《史记》、《文选》等,这些文献是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还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和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

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

《木兰诗》1.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

2.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3.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梭(suō)子。

4.惟:只5.女:女子,这里指木兰。

6.何所思:想什么。

7忆:思念。

8.军帖:军队的文告。

9.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

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10.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11.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12.愿为市鞍马:为,为此。

市,名词作动词,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马鞍下的垫子。

13.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4.溅溅:水流声。

15.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

16..旦:早晨。

17.胡骑: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啾啾:形容战马嘶鸣的声音19.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军机,军事。

文中指战争。

20.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关山,关塞和山脉。

度,过。

21.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铜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2.铁衣:铠甲,古时军人穿的带甲的护身服装。

23.天子:指上文的“可汗”24.明堂:古代帝王祭祀祖先、接见诸侯、选拔人才的地方。

25.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

策勋,记功。

转(zhuǎn),当时官爵分为若干级,每升一级叫一转。

26.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

强,有余。

27.问所欲:询问(木兰)想要什么。

28.不用:不当,不做。

29.尚书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

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下设若干曹,管某一曹事物的官员称尚书郎。

30.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千里足,跑得极快的马。

31.郭:外城。

32.相扶将:相互搀扶。

33.红妆:红色装束,泛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妆,妇女所用的脂粉、衣物等事物。

34.霍霍: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

古代汉语翻译

古代汉语翻译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

贤哉,回也!”【注释】(1)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2)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3.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1),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1)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4.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5. 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

【注释】(1)恂恂:音xù,温和恭顺。

(2)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

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6.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

君在,踧踖(3)如也,与与(4)如也。

【注释】(1)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2)訚訚:音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3)踧踖:音cú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大学古代汉语复习篇目及翻译

大学古代汉语复习篇目及翻译

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入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古文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分析小篆字形,说明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情况。

2.《说文》四大家《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3.《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

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

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

4.《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凡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

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

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

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

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

5.甲骨文p30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商时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因而称为“卜辞”。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

6.金文p32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

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

天,不是完整的天。

地,不是完整的地。

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

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

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

(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

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

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

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望采纳!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走:赛跑。

逐:竞争。

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向北二百里,叫做发鸠山,它的上面有许多柘树;有鸟在山上,它的形状像乌鸦,长着有花纹的头,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做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这只鸟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

女娃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了没有回来,就变成了精卫鸟。

常常衔西山上的树枝和小石子来填塞东海。

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远古的时候,四方极远处撑天的柱子倒塌了,大地九州裂开了,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大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

大火蔓延不熄灭,大水浩瀚不消退。

猛兽捕食善良的百姓,猛禽抓走老人小孩。

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炼了五色石头来补苍天,砍断了大海龟的脚重新立起四方极远处的撑天柱,杀了黑龙拯救中国,积聚了芦灰止息洪水。

苍天补好了,四方的撑天柱端正了,洪水干涸了,中国平定了,猛兽猛禽死了,善良的百姓得以生存。

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喜欢背负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它的头把东西背在身上。

背的东西越来越多,即使是非常疲困也不停下来。

它的背很涩,东西累积因而不散落下来,终于跌倒不能起来。

有人怜悯它,给它去掉背负的东西,但如果能爬行了,又像从前一样抓取东西背着。

它还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到掉在地上摔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齐桓公伐楚》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蹇叔哭师》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

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晋灵公不君》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

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

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齐晋鞌之战》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

”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

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郤克说,“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

赦免他,用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

”于是赦免了逢丑父。

《楚归晋知罃》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两国都为自己的国家考虑,设法解除人民的痛苦。

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

《祁奚荐贤》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

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

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

”说的就是祁奚了。

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

《子产不毁乡校》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

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河流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做良药。

《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旁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

《鲁仲连义不帝秦》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

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打到国内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

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

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

”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

”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中而不去也?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新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仲连不忍为也。

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

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对老年人,使他们安稳,对平辈的人,使他们能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我。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译:国都的城墙超过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译:不久太叔使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译: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和兵器,备好步兵和兵车,即将袭击郑国。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译文: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

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齐桓公伐楚》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译:齐国的诸侯率领各国军队侵袭了蔡国。

師進,次於陘。

译:军队行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译:您若是用武力强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使我们人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宫之奇谏假道》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译:虞公说:”我把食物献给神明,祭品丰盛清洁,神明一定会保佑我.”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译:假如晋国消灭了虞国,用黍稷向神敬献来使德明,神难道会不食所祭之物吗?《烛之武退秦师》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以南.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译: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为邻(晋)国增加土地呢?邻(晋)国的国土扩大了,您的却缩小了.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译:假如(舍弃)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为其供应馆舍资粮等不足,对您而言也没有害处.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译:削弱秦国的力量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蹇叔哭师》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译: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到过的事.其南陵,夏后之墓也;译:南陵是夏君主皋的陵墓.《晋灵公不君》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译:(赵盾)将要直言劝谏,士季说:劝谏却不被接受,那么没有谁能在您之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