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代 汉 语 复 习 提 纲二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

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2。

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

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

复习范围:(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2。

复习办法:A。

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

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

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

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

《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排列.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

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2。

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

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

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一、说明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所要讲授和学习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其中文言文的学习以先秦两汉的作品为主。

(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

“古代汉语”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从事这些相关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基础和工具。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要研究中国的历史,继承祖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以便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这门课正是基于承传古代优秀文化和传统这一目的而开设的。

(二)教学目的“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及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古汉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比较顺利地阅读难度适中的没有经过今人标点和注释的古代典籍(如《战国策》、《论语》、《孟子》、《资治通鉴》一类的作品)。

能够胜任中学的古文教学,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分析中学古诗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帮助中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诗文。

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员来说,这门课对他们的要求则要更高一些。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达到上述目标,学生应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标,要背诵20~30篇古文,熟读60~80篇古文,标点翻译8~10篇古文,掌握约1000个常用词的古义,完成一定量的知识练习,了解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训诂、修辞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学会古诗、词、文的写作规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1.“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选阅读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两部分所占的课时为4:6。

古代文学4-2 两汉诗歌散文 复习总结

古代文学4-2 两汉诗歌散文 复习总结

5
述行赋
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
刘歆 《逐初赋》 汉代纪实性述行赋开山之作 经三晋旧地,借晋平公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之古,讽西汉哀帝朝时期社会衰落之今。 衰世之作,叹治乱。 班彪 《北征赋》 经周秦旧地,正逢乱世:西汉灭亡,新王朝尚未建立。 把自身的坎坷和百姓的疾苦联系在一起 乱世之作,叹兴亡。 班昭 《东征赋》 承平之世,游历成周故地,,从孔子、子路等前代圣贤的联想中,感受人之不朽,表达“身既没而名 存”这样人生价值实现的问题。 蔡邕 《述行赋》 桓帝时期,五位宦官封侯,蔡邕在不情愿之下被征调去京。 从陈留到偃师,经先朝故地,情绪波动越来越强,期限联想到一些君臣之间的危机,但不严重,到 达偃师之后,想到太康失政、东周王朝的危机等等,作者情绪变得沉痛激愤。 主要着眼点在国家和人民,而不是自己的际遇 衰世之作,叹治乱。
6
汉 散文
两汉政论文的特点: 1、和政治紧密联系,但不是阿谀、顺从,而是批评和指导。 2、文章发自肺腑,感情真挚,艺术表现有气势、有力量。(理直气壮、仗义执言) 3、形式华美,词藻漂亮。排比、对偶、夸张、音节铿锵有力。
西汉
历史散文:
司马迁 《史记》 (《太史公记》《太史公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传主也有例外:孔子没有侯爵、陈胜自立为王而都被列入世家、项羽没有天子称号而列入本纪。原 因有:历史贡献大、正义、作者本人与之惺惺相惜。
贾谊有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纵横捭阖、善于夸张和渲染、以气势征服人) 1、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情感落差。如《过秦论》
秦兴盛时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 秦三世而亡
陈胜起义军的平庸
六国诸侯军队的强大
2、是凸现气势:文字信息量大、以情感相驱动。 3、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参与现实的精神。

古诗复习提纲

古诗复习提纲

古诗复习提纲一、描写友情送别的古诗:1、题目:⑴《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2)《山中送别》(唐—王维)⑶《别董大》(唐—高适)⑷《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⑸《赠汪伦》(唐—李白)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⑺《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2、诗句: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⑵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⑷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古诗:1、题目:⑴《出塞》(唐—王昌龄)、⑵《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唐—王翰)、⑶《塞下曲》(唐—卢纶)、⑷《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唐—王昌龄)、⑸《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唐—王之涣)、⑹《使至塞上》(唐—王维)、⑺《前出塞》(唐—杜甫)、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2、诗句: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⑵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爱国的诗词:1、题目:⑴《出塞》(唐—王昌龄)、⑵《示儿》(南宋—陆游)、⑶《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⑷《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⑺《过零丁洋》(宋—文天祥)⑻《狱中题壁》(清—谭嗣同)⑼《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⑽《己亥杂诗》(清—龚自珍)2、词句: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⑶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古代汉语大纲

古代汉语大纲

古代汉语大纲绪论识记:文言、白话;第一单元文选:《郑伯克段於鄢》识记:1、《左传》的作者、性质以及历代注解情况;理解:1、常用词:寤、亟、岩、佗、城、国、厌、图、毙、鄙、贰、厚、暱、完、启、封、羹、阙、施、锡;2、句式及其他:惊姜氏、佗邑唯命、参国之一、何厌之有、为之所、生民心、夫人将启之、公赐之食、何谓、何患、隧而相见、是之谓;《齐桓公伐楚》理解:1、常用词:处、风、虞、涉、履、共、徵、次、如、徼、社、稷、绥、池;2、句式及其他: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寡人是徵、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宫之奇谏假道》理解:1、常用词:假、辅、车、享、冯;2、句式及其他:虞虢之谓、将虢是灭、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惟德是辅、《烛之武退秦师》理解:军、东道主、行李、微、去;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焉用亡郑以陪邻、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晋灵公不君》理解:1、常用词:孰、靡、鲜、骤、贼、趋、搏、田、舍、饿、病、宦、竟、反、诒、书法;2、句式及其他:莫之继、晋侯饮赵盾酒、提弥明死之、为之箪食与肉、我之谓、书法不隐;《齐晋鞍之战》理解:1、常用词:陈、介、殷、险、殿、集、擐、即、援、败绩、越、奉、属当、摄、任、劝;2、句式及其他: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於矢、师之耳目,在吾旗鼓、三周华不住、从左右皆肘之、故不能推车而及、有一於此,将为戮乎、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识记:1、字典辞书的三种编排方式;2、《康熙字典》的主编、部首、收字、体例、失误;3、《说文解字》的作者、部首、收字、性质、体例、性质;《说文》四大家的名称及代表著作;4、《经传释词》的作者、编排方式;5、《词诠》的作者、编排方式;6、《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性质;7、《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的部首;理解:1、《辞源》、《辞海》的差异;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特点。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理解:该、抢、找、劝、给、再的古今差异;掌握:能从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角度辨析词义的古今演变情况。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二
第二单元文选知识要点
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使人属孟尝君。

2、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

3、以何市而反?
4、券徧合,起。

5、孟尝君不说。

6、无纤介之祸。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

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
1、贫乏不能自存。

2、食以草具。

3、比门下之客。

4、揭其剑,过其友。

5、冯公有亲乎?
6、给其事用。

7、约车治装。

8、以何市而反?
9、趋而之薛。

10、悉来合券。

11、矫命以责赐诸民。

12、孟尝君就国于薛。

13、孟尝君顾谓冯谖
14、千金,重币也。

15、被于宗庙之祟。

16、三窟已就。

三、语法
(一)注意下列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谁也?
②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③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④千金,重币也。

⑤百乘,显使也。

⑥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双宾语句
①为之驾。

②给其食用。

3、宾语前置句(应找出前置宾语,并说明为什么前置)
①客何好?
②客何能?
③以何市而反?
4、被动句
文倦于事,愦于忧。

(二)注意句中活用的词语(要说清本来是什么词,怎么活用的)
①冯谖客孟尝君。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③食之,比门下之客。

④孟尝君客我。

⑤孟尝君怪之。

⑥先生不羞。

⑦孟尝君怪其疾也。

⑧衣冠而见之。

⑨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争之急,辨之疾。

2、诸侯辟舍。

3、纳筦键。

4、假涂于邹。

5、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6、主人必将倍殡柩。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

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
1、间入邯郸。

2、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3、鲁仲连适游赵。

4、会秦围赵。

5、诸侯莫朝。

6、卒为天下笑。

7、鬼侯有子而好。

8、纣以为恶。

9、齐闵王将之鲁。

10、执策而从。

11、摄衽抱几。

12、引而去。

三、语法
(一)注意下列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衍人臣也。

②(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③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④吾乃梁人也。

⑤而母,婢也。

⑥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⑦彼吾君者,天子也。

⑧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

⑧是商贾之人也。

2、被动句
①卒为天下笑。

②将为戮乎?
3、双宾语句
为之民。

4、主谓倒置句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5、特殊句
鲁仲连辞让者三。

6、宾语前置句
①梁客辛垣衍安在?
②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③曷为与人俱称帝王……
④子将何以待吾君?
⑤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二)注意句中活用的词语(要说清本来是什么词,怎么活用的)
①方今唯秦雄天下。

②辛垣衍令赵帝秦。

③责而归之。

④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⑤故(月甫)鄂侯。

⑥欲从而帝之。

※翻译以上两篇文章中含有文字、词语、语法问题的所有的句子。

第二单元通论知识要点
(五)汉字的构造
一、概念:六书(汉代文字学家所归纳的六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实,只有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二书只是用字法)
二、清代以后,一般人于六书的名称和顺序都采用谁的?161页上
三、有人说,六书是造字之本。

对否?为什么?162页
四、请你对六书予以更科学的说明。

162页
五、把许慎对于每一书的定义背下来。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六、这部分中举例说明的形声字要看明白。

记住它们的本义、引申义、假借
义。

七、六书中,象形是基础,形声最能产。

八、《说文》的540部首与后来的214部首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前者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是依照六书体系的;后者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的体系。

九、记住下列各字的造字法(也就是结构类型)
(一)象形:人、子、女、耳、目、自、口、手、止、元、身、要、心、爪;鸟、乌、隹、鱼、马、象、燕、龟、它;刀、弓、井、户、戈、木、皿、矢、禾、水、网、衣、豆、册、火、牛、羊、瓜、果、眉、血、州
(二)指事:一、二、三、四;刃、寸、甘、牟、厷、本、末、立、旦、血、亦、朱
(三)会意(对于会意字,要能说明是如何会意的,本义是什么。

如:牧,从攴从牛,本义为放牧):牧、寇、宿、逐、莫、鬥;信、岩、明、尖、甦、男、眇、拿、楞、憑、企、劓、砼、友、從、轟、林、森、晶、淼、磊(四)形声:从164页到166页提到的所有形声字,尤其是過、征、舉、叔、權。

对于形声字,要说清哪部分是声符,哪部分是形符,本义是什么。

例如:沐,从水,木声,本义为沐浴。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两个概念: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记作不同的字。

先产生的是古字;后产生的是今字)、异体字(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它们的读音和意义都完全相同)。

二、要记住一批古今字(典型的例子见教材172页上)、异体字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见教材173页—174页)。

做到能从语句中把它们找出来,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三、简答:异体字在结构上有哪几种情况,最好能举例说明。

172—173页。

四、把177-178页上关于繁简字的例子看懂。

能根据简化字写出繁体字。

另有补充如下(前为繁体,后为简体):
1、同音替代的
(奴)僕——仆;幾(乎)——几;(五)穀——谷;裏(外)——里;(剩)餘——余;饑(荒)——饥;(战)鬥——斗;醜(陋);乾(燥)、(树)榦、(主)幹——干
2、合二为一的
鐘(鼓)鍾(一种容器)——种;(猎)獲、(收)穫——获;(反)復、複(杂)——复;(经)歴、曆(法)——历;發(射)、(頭)髮——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