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常识

古代汉语常识

文字答疑第一章汉字的产生1.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

2.什么是结绳?什么是契刻?什么是八卦?它们和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关系?结绳和契刻是原始人类为了帮助记忆采用的两种实物辅助手段,八卦是一套符号系统,这些符号是巫人用来占卜吉凶的算筹的各种排列方式,用来象征世上的各种事物。

它们跟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

3.什么是文字画?文字画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字画还不是文字?文字画是通过画面表达画者的思想意图的图画,具有是辅助记事和交际的作用。

4.什么是图画文字?图画文和文字画的区别是什么?图画文字是在文字画基础发展出来的,图画文字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因此说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

这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

图画文字和文字画的区别:前者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后者没有这个特点。

5.为什么说大汶口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文字了?因为大汶口期的陶器刻划符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它具有与甲骨金文一样的象形意味;二是它已经出现合体会意字,三是不同的地方有共同的形体。

6.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与社会历史的进程是什么关系?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是与社会历史的进程相一致的。

原始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关系非常简单,有声语言已经满足他们交际的需要。

原始社会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有声语言逐渐成熟。

到原始社会后期,有声语言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生产力也逐渐提高,人们有了克服有声语言时空局限的愿望,产生了对文字的需求,因此出现了简单的记号和一个一个地产生了文字。

随着物质财富有了剩余,社会对财富的占有也出现了差距,于是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

奴隶主阶级强烈需要使用文字来管理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文字快速发展起来,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7.为什么说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汉字体系?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

甲指龟甲,骨指兽骨。

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産生及其发展简况●汉字的産生●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幻灯片5仓颉造字的传说●《吕氏春秋》:仓颉作书;●《韩非子·五蠧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幻灯片6文字的起源●文字産生以前的记事方法:●结绳●契刻●图画幻灯片7实物记事之——结绳●《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

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幻灯片8中国古代结绳记事幻灯片9●秘鲁印第安人就曾经有过结绳的历史,如单结表示数量十,双结表示百,还有用以表示人口、土地界域、甚至于刑法及部族兵卒等的内容。

●我国云南的独龙族人外出时也曾以在绳子上打结来计算日子,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也曾长期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幻灯片10古秘鲁结绳记事幻灯片11契刻●所谓契刻,就是用尖硬工具在陶器、竹木等物上刻画记号,用以计数或记事。

●云南红河哈尼族过去使用契约木刻:●以“·”代表一元,以“︱”代表十元,“×”代表五十元幻灯片12若合符契●《墨子·公孟篇》:“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俞樾《诸子平议》说:“齿者,契之齿也。

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

《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幻灯片13陶器刻符●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幻灯片14●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陶片上共有刻画符号65个,其他地方发现的也不少,这些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刻符是否可看作文字,学术界尚有争议。

幻灯片15文字产生的一般过程●刻画符号→图画、图腾→文字图画(文字的萌芽)→图画文字(原始文字)→文字→文字体系。

中国古文字基础

中国古文字基础

中国古文字基础古文字的起源与发展1. 原始文字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随着人类农业的出现,人们开始感到需要记录信息和交流思想。

•于是,原始文字应运而生,最早的原始文字出现在中国黄河流域地区。

2. 甲骨文的出现•在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古代中国人使用甲骨进行卜辞、记录和祭祀。

•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

3. 金文的发展•随着商代的灭亡,周朝建立,金文应运而生。

•金文的形状更加规范、工整,是古代铭文和铜器上常见的文字形式。

4. 篆书的演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了日期、度量衡和文字。

•由于统一的需要,篆书应运而生。

篆书是一种方块形状的字体,用于刻印印章。

古文字的特点与研究方法1. 古文字的表现形式•古文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特点。

•象形文字是通过图像的方式来表示事物,如“日”表示太阳,“山”表示山脉。

•指事文字则是通过一个符号来指代一个事物,如“人”表示人类。

•会意文字则结合了多个符号,通过表示的符号的意义的组合来表达一个含义,如“休”表示休息,由“人”和“木”组成。

•形声文字则是一个字的字形部分表示意义,而声部分表示发音。

2. 古文字研究的方法•古文字研究主要通过文字形态学、文字语义学和文字发展学等方法进行。

•文字形态学研究文字的形状、结构和演变规律,探究文字的图像化特点。

•文字语义学研究文字的意义和含义,揭示文字的象征性和符号性。

•文字发展学研究文字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规律,了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古文字的现代应用与保护1. 古文字的现代应用•古文字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也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在文化教育领域,古文字已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艺术设计领域,古文字的造型美和独特性被用于字体设计、宣传设计等。

•在旅游和宣传推介中,古文字也被运用于标识、品牌建设等。

2. 古文字的保护与传承•古文字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大一古代汉语上知识点讲解

大一古代汉语上知识点讲解

大一古代汉语上知识点讲解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大一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代文献。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发展与演变古代汉语是指在汉字发明以后的汉语语言形式,主要包括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现代汉语。

古汉语是汉字发明之初的语言形式,中古汉语是指从隋唐以后到明清时期的语言形式。

近现代汉语是指从晚清以后至今的语言形式。

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与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汉语的特点。

二、古代汉字的基本构造古代汉字是古代汉语的基础,了解古代汉字的基本构造对于学习古代汉语至关重要。

古代汉字由部首、偏旁和笔画组成,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意义。

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构造,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古代汉语。

三、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是指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和音节结构。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古代汉语的声母和韵母较多,声调的变化也较为复杂。

学习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发音古代文献中的文字。

四、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是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

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繁琐,需要我们逐渐积累和理解。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较为灵活,需要我们加强对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学习和掌握。

五、古代汉语的用词和表达习惯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独特的用词和表达习惯,这需要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和学习来理解和掌握。

古代汉语中的用词和表达习惯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深入理解这些用词和表达习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古代文献和古代汉语。

六、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古代文献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素材,但是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研究常常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古代文献,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古代汉语知识简介

第一章   古代汉语知识简介

(三)汉字的形体结构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⑾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 运笔自由的一种书( 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 写的比较放纵流动, 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 草书的称行草; 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 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行书不同于隶、 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 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小篆的特点: 小篆的特点 1.结构定型,固定了 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 2.符号化(表意抽象化, 笔画线条化,书写规整化) 3.构形系统性加强(基本构件、组合模式、 组合层次三要素)
⑼ 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 史书、八分,是以点、 史书、八分,是以点、 横、掠、波磔等点画 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由小 篆简化而成,体形有楷书的雏形,是汉朝通行的文字, 篆简化而成,体形有楷书的雏形,是汉朝通行的文字,是汉 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 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 隶书的特点: .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 隶书的特点: 1.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 2.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⑽ 楷书 楷书新字体,比隶书平直, 楷书新字体,比隶书平直, 成为定型的方块字, 成为定型的方块字,因其 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 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 所以叫楷书,又称正书, 所以叫楷书,又称正书, 或称真书。始于东汉, 或称真书。始于东汉,盛行 于魏晋南北朝。楷书的名家很多, 欧体” 于魏晋南北朝。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 欧阳 )、“虞体” 虞世南)、 颜真卿)、 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 虞世南)、“颜体” 颜真卿 “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柳体” 柳公权)、“赵体” 宋元 赵孟頫) 柳公权)、 赵孟頫 楷书的特点: .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 . 楷书的特点:1.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2.点 画形态丰富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

1、名、形、数等词类活用为一般动词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比形于天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试者,岂以陵民? 驴不胜怒,蹄之。 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六王毕,四海一。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2、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
指事法
象形多表示具体概念,指事多表示抽象概念
如:上、下、一、二、刃、甘、母、本、末 形声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 字 的 意 义, 但 却 不 能 读 出 声 音。 因 此 又 创 造 了 形 声 法 来 造 字。 把 表 示 声 音 的 声 旁 和 表 示 意 义 的 形 旁 搭 配 起 来, 组 成 很 多 新 字。 例: “爸” 字 是 表 音 的 “巴” 字 和 表 形 的 “父” 字 的 结 合。据 统 计, 形 声 字 占 汉 字 的 90% 左 右。
4、定语后置句


中心语+定语+者 中心语+之+定语 中心与+只+定语+者 中心与+定语
象 形 法
是最早的造字法,如日 , 月 , 水 , 牛 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 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 其他如:人、女、舟、果、冊、目„„ 会意法 象形字较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 意思。会意法则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加上 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 例: “明” 字 写 成 , 意为 “日” 和 “月” 带 来 光 明。 “旦” 字 写成 , 意 为太 阳 出 地 平 线 而 升 起。 如:从、北、比、友、盥、看、采、杲、妇……
5、意动用法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 滕公奇其言,状其貌。

古文字学初阶

古文字学初阶

古文字學初階李學勤一、什麽是古文字學中國是一個歷史久遠的文明國家,文字的發展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

研究古文字學規律,釋讀古文字,借以揭示古代歷史文化奧秘的學問,就稱為古文字學。

古文字學是一門有實用意義的學科。

在現代我國的考古學迅速發展,通過發掘不斷發現大量重要的古文字材料,這便要求運用古文字學的知識進行釋讀研究。

同時,爲了更好地開展文物考古工作,也需要普及古文字學的基礎知識。

中國的古文字并沒有“死”,它一直綿延流傳下來,演變成現今通行的漢字。

從古文字到今天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古文字學研究範圍的上限應該上溯到文字的萌芽,一般以秦代統一文字作為下限,就是秦統一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

不過,在最近一些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好多秦代到漢初的文字材料,發現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海保留著先秦文字的一些特點,適合把古文字學的範圍放寬,把漢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內。

秦統一文字是中國文字演變史上的一次大轉折,不可能在秦短促的十幾年中完成,而是通過漢武帝以前的幾十年期間逐步走向定型的。

經過此轉折,漢代的文字和先秦文字差異相當大,以致那時的學者已難辨認先秦文字。

這時就出現一些人對古文字作專門的研究,如孔安國、張敞、揚雄、許慎等。

漢晉以下,不少學者對當時發現的青銅器、竹簡等有所研究,他們的成功是古文字學的濫觴。

兩宋時期,金石之學大盛。

開始出現著錄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專書,如北宋末年呂大臨的《考古圖》,有器物圖形、銘文、詳細發現地、尺寸、重量,附有考釋,體例美善,為後人所取法。

趙明誠所著《金石錄》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錢幣、璽印的著錄和研究也是在宋代發端的。

元明兩代受理學壓制,暫時衰頹,沒有多少有價值的作品。

到清代漢學振興時又扭轉過來。

自乾嘉以下,名家輩出,一開頭仍繼續宋人風尚,以青銅器研究為主。

羅振玉、王國維首先用近代的方法整理研究古文字。

尤其是王國維的著作影響極大,為學術界所尊崇。

但是他們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他們不能以考古學的材料作為研究的基礎,通過科學發掘獲得的古文字材料有限。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一、汉字起源的传说(1)结绳说原始的结绳本是为了生产,“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记事)。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计数),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说明上古时代结绳记事是一种较普遍的记事方法)。

”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它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

(2)八卦说八卦是原始社会中从事占卜活动的巫师根据算筹制作的一种代表卦爻的符号,用来象征各种事物。

八个卦象直接说成是“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个汉子的古文。

虽然可以肯定八卦不是文字,汉字体系也不可能是源于爻象,但是,我们却不能绝然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联系。

(3)仓颉造字说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用,才能成为社会的一种交际工具。

古代的巫和史都是最需要接触文字的人。

文字是施用于语言的约定俗成的书写符号,从目前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看来,其众多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个人所独创。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从考古发现的原始汉字资料来看,汉字的产生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记号(契刻);一是来自于图画(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象形系统即图画系统。

)契刻是指在竹木之类的物体上刻画记号,或用来计数,或用来提示事件。

一部分契刻符号由于直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经过改造整理后用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还有些契刻符号则没有发展成为汉字。

汉字吸取某些契刻符号的过程,就是把它们改造并定型为文字的过程。

也有些契刻符号,可能不需要经过改造即被汉字承继下来了。

在被吸收为文字之前,记号不等于文字,因为它们所具有的含义不一定是固定的,它们更没有被赋予群体大众所共同识读的语音。

只有当这些记号在有规划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记号的形成跟一定的音义关系相对稳固地结合起来,这时,它们才脱离契刻的原始记事方式而进入到文字的行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汉字的産生及其发展简况●汉字的産生●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幻灯片5仓颉造字的传说●《吕氏春秋》:仓颉作书;●《韩非子·五蠧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幻灯片6文字的起源●文字産生以前的记事方法:●结绳●契刻●图画幻灯片7实物记事之——结绳●《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

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幻灯片8中国古代结绳记事幻灯片9●秘鲁印第安人就曾经有过结绳的历史,如单结表示数量十,双结表示百,还有用以表示人口、土地界域、甚至于刑法及部族兵卒等的内容。

●我国云南的独龙族人外出时也曾以在绳子上打结来计算日子,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也曾长期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幻灯片10古秘鲁结绳记事幻灯片11契刻●所谓契刻,就是用尖硬工具在陶器、竹木等物上刻画记号,用以计数或记事。

●云南红河哈尼族过去使用契约木刻:●以“·”代表一元,以“︱”代表十元,“×”代表五十元幻灯片12若合符契●《墨子·公孟篇》:“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俞樾《诸子平议》说:“齿者,契之齿也。

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

《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幻灯片13陶器刻符●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幻灯片14●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陶片上共有刻画符号65个,其他地方发现的也不少,这些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刻符是否可看作文字,学术界尚有争议。

幻灯片15文字产生的一般过程●刻画符号→图画、图腾→文字图画(文字的萌芽)→图画文字(原始文字)→文字→文字体系。

●汉字起源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汉字大都起源于图画,刻符等可能是个别字的起源。

幻灯片16图画文字●丽江纳西族经典《古事记》的原始形意文字(东巴文),即爲图画文字:●抛卵在湖中,卷起黑白风,狂浪冲圣卵,卵击高山峰,一道金光发,天路自此通。

幻灯片17●左边表示拿蛋,左上符号表示“解开”,与“白”是同音词,假借为“白”;●“·”是“黑”的表意字;●三条曲线是“风”;●圆形是“蛋”;●浪花是“湖”;●四条曲线表示蛋破发光;●右下角的符号是形声字“山崖”,山形是意符,鸡头是声符,纳西语里“鸡头”和“山崖”是同音词。

●从我国早期的甲骨文、金文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图画表意手法的痕迹,有些字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字形。

●如“登祭”的登,一般写作:●象两手捧着“豆”,但如果登祭所用的食品是鬯(chànɡ,一种香酒),“豆”就换成“鬯”。

幻灯片21逐、牢、牧●逐:“豕”可以替换成“犬”、“鹿”等;●牢:“牛”可以换成“羊”;●牧:人所牧可以是“牛”,也可是“羊”。

●这些都可说明我国古汉字也曾经历了文字和图画混在一起使用的原始文字阶段。

●“当某个图形和记号被比较固定地用作语言里某个词的符号的时候,它就初步具有了文字的性质。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幻灯片24●汉字的发生,●当是在经历了结绳、契刻、图画等这些记事方式、表达方式之后,●又经过了漫长的原始文字阶段,●才可能渐渐地形成能够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

幻灯片25确定文字的条件● A 有固定的音、义,可以记录语言中的词。

——音、义● B 线条化、符号化。

——形● C 约定成俗、社会公认,有一定的袭传性。

——社会性幻灯片28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

●汉字的结构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表形●表意●音义结合幻灯片291、表形阶段●表形阶段的汉字,主要是直观描拟外物的具体形象的象形字,它们有的是直接从记事图画脱胎而来的。

象形字数量不多,大约只有几百个。

如:幻灯片30●这一阶段的汉字还包括能表示一些抽象概念的指事字,如:幻灯片312、表意阶段●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难以造字,就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会意字,汉字进入了表意阶段。

如:●会意字的数量比象形字多些,历代积累的会意字总数约近一千个。

幻灯片323、音义结合阶段●表形和表意的字,只能用形象或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示语词的含义,而不能表示语词的读音。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就以已经造好了的表形、表意字为基础,创造了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汉字进入了音义结合的阶段。

●音义结合阶段的汉字,是指由表义的形旁与表音的声旁组合而形成的形声字。

幻灯片33●形旁所表的“义”,并不是形声字本身的含义,而仅仅是形声字含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亦即其所属的“义类”;●声旁所表的“音”,是形声字初创之时的读音。

如“江”、“河”、“湖”、“泊”、“旗”、“帜”、“蛇”、“燃”等。

幻灯片34音义结合——最能産的造字方式幻灯片35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古文字←隶变→今文字幻灯片36鸟字的形体演变幻灯片37古文字、今文字的特点●古文字特点:圆形和弧线较多,“点横撇捺”等笔划不够分明,图画意味较重。

●今文字特点:字形方正,笔划分明,横平竖直,图画意味不易体会。

幻灯片38几种主要字体的比较幻灯片39甲骨●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用金属刀具刻画在晒干了的乌龟腹甲和牛羊鹿肩胛骨上的文字。

又叫“卜辞”或“殷墟卜辞”,也叫“契文”。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被发现。

1928年以后,经过多次发掘,先后出土十余万片。

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000个,其中已被人们认识的约三分之一。

●甲骨文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字,它的结构,包含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但甲骨文中多数字的结构部位和书写笔划还没有定型(如“人”字就有六七十种写法)。

●最近几十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地区,也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特点●1、字的构造: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划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十几个——几十个写法●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划较细,方笔居多。

幻灯片47金文●又叫“钟鼎文”,是殷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青铜器一般是商周王室或贵族用来祭祀、宴饮的器皿,称作“彝器”或“礼器”。

●商代在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字数较少,字体与甲骨文相近。

周代的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近500字,内容多为记载典祀、宣扬征伐、赏赐功臣、订立盟约、训诰百官等;●金文字形笔划比甲骨文宽、粗,多为“肥笔”,弯笔多,团块多,显得浑厚古朴。

幻灯片52宰甫卣铭文●王来□(兽)自豆彔(麓),才(在)□□(□次),王乡酉(飨酒),王□(光)宰甫贝五朋,用乍(作)宝□(□)。

●大意是:殷王自豆麓狩猎归来宴飨时,赏给宰甫五串贝,宰甫因作此器以志其事。

幻灯片53大盂鼎●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幻灯片54大盂鼎铭文●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幻灯片55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楷书步日丁父天大●金文●甲骨文幻灯片56●攻吴王夫差鉴幻灯片57四祀弋其卣幻灯片58大篆●据说周宣王(前827—前782年在位)时,太史籀作了一部字书《史籀篇》,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本来是指时代早于小篆而风格跟小篆相近的籀文,它是相对于小篆而言的。

●现代文字学界使用大篆这个名称的情况比较混乱:●有人用大篆概括早于小篆的所有古文字;●有人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称爲大篆;(王国维)●还有人把春秋时期到战国初期的文字称爲大篆。

(唐兰)幻灯片59篆——准●小篆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推行“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形,废弃了通行于其他地区的文字(如六国古文等)。

●小篆笔划圆匀,粗细一致。

●学界公认,秦国文字对西周晚期文字所作的改变最小,因此,小篆与西周晚期流传下来的大篆(籀文,《史籀篇》)相合之处较多。

幻灯片60隶书●隶书起源于秦代而通行于汉代。

●《说文解字·叙》:“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汉书·艺文志》:“秦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徒隶也。

”●晋·卫恒《四体书势》:“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这里的“徒隶、隶人”是指官府衙门里面专司缮写抄录的官吏,是一种职位低微的吏役。

幻灯片61●隶书在形体上与小篆的结构、笔势大不相同:●小篆圆匀宛转的线条→→平直方折的笔划;●小篆一些复杂的笔划→→简化;●打破小篆字形结构:一篆变量形、数篆变一形;●使小篆丧失了原先的形象性。

幻灯片62●由于隶书字形简单,书写方便,大大便捷了人们的掌握使用,因此,到了汉代,它就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全国通行的主流字形。

●从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幻灯片63隶书对小篆的改造●1、解散篆体,改曲爲直●→日→女●2、省并、省略●→大→无→雷幻灯片64●3、偏旁变形●小篆:用作偏旁和独立成字无区别;●隶书:独立成字和作偏旁的写法不同,如:人、水、犬、邑、艹等。

●同一个偏旁在不同的文字里可以分化成很多不同写法,如:幻灯片65●4、偏旁混同●敦、淳、醇、鹑——●从亯(xiǎng)从羊,读若纯。

●郭、崞——●又如:幻灯片66●舂:擣粟也,从廾持杵临臼上,午,杵省也。

●奉:承也,从手从廾,丰声。

●泰:滑也,从廾从水,大声。

●春:推也,从艹从日,艹春时生也,屯声。

幻灯片67草书●作爲一种特定字体的草书形成于汉代。

大约从东晋开始,爲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称汉代的草书爲章草,新体草书相对称爲今草。

●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

由于草书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因此没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爲主要的字体。

幻灯片68●怀素●草书●千字文幻灯片69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幻灯片70幻灯片71行书●行书出现于东汉晚期,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