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类编
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 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 偶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 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 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 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 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 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 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孙诒让
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甲骨 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一大批重要成果相 继发表。与此同时,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 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 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 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 历史、地理和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 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
(6)《甲骨文合集》及《补编》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笔名鼎堂,1892-1978)主编、 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 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 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 编》,彭邦坰、谢济、马继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 《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甲骨文资料汇编。另外,再介绍几种 检索甲骨文的工具书,辞例方面:
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 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 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 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 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 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 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 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 印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汇总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ppt4】盟書:記錄盟約的言辭,也叫做載書。
【ppt5】简帛: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帛。
简最迟在商代初年就已经使用,帛的使用大概稍晚一些。
战国时代——楚简。
历史上竹简的发现:孔子壁中书❖《论衡·正说》:“考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
至孝成帝时,征为古文《尚书》学。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
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
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
而《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矣。
”汲冢竹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厘王”)墓,得到简牍数十车,后世叫做“汲冢竹书”。
《周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魏之史书,凡十三篇,宋时亡佚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可参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简文内容:1.书籍:信阳竹书: 三代周公先王郭店竹书:儒家和道家文献上博竹书:儒家、道家、兵家及杂家等❖有学者断言,“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2.遣策3.占卜祭祷:主要是为墓主人所患疾病及仕途的前景进行占卜和祭祷。
4.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有“秦楚月名对照表”。
5.日书:选择吉凶之书,仅见于九店简6.司法档案:主要出自包山简【ppt6】籀文:西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着有《史籀》十五篇,《史籀》所用字体后人叫做籀文,也有人叫它做大篆。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自晚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即公元1899年为人所发现,到今年已有100周年了。
这一直接来自殷商时代的古文字记录,证明文献中的商王朝世系并非杜撰,是为信史,使中国有文字可资考索的历史相应上推到三千年前。
殷墟甲骨文堪与古埃及纸草、巴比伦泥版文字等相辉映,并且是与今日汉字一脉相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唯一没有失落的文字,由此构成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之大事,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前赴后继创造性的探索,甲骨文中反映的殷商文化奥秘,逐渐揭示开来,崭然产生了甲骨学这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
在甲骨学科领域,集成性的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百年来代有其作,最早的著作,实肇自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考释》(1914)和《xx契待问编》(1916)。
在百年甲骨学史上,这类工具书的编纂,大体有过三个热盛时期:一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王襄《簠室殷契类纂》(1920,天津博物院)、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1923,决定不移轩;又1927年删校本;又1971,台北艺文印书馆翻印本)、孙海波《甲骨文编》(1934,哈佛燕京学社)、曾毅公《甲骨地名通检》(1939,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日本高田忠周《古籀篇》(1925,古籀篇刊行会)等为代表。
一在五六十年代,以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台北艺文印书馆)[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1965,孙海波《甲骨文编》改订本,中华书局;又1979年香港中华书局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96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1967,汲古书院;又1971增订本)、永田英正《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1968,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赤井清美《书体字典》(1974,东京堂)和《书体小字典》(1976,东京堂)、小林博《古代汉字彚编》(1977,木耳社)等为著。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书籍

以下是对一些典型的古文字字形表书籍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到你。
《金文编》:是一本工具书,共收古文字(含金文、陶文)六千七百个,于民国十三年印行,编撰者为朱芳圃。
全书分二十二类,以部首分类,每类各举若干字,依笔画多少及次序排列。
该书收字最多,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甲骨文编》:这是一本工具书,收甲骨文约三干六百个,编撰者为王襄,于一九五九年出版。
该书以单字为编排顺序,按部首分类,并注明出处,每字下略论其本义及假借义。
《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这本书收录了殷墟甲骨文四千五百多个单字及一千多个合文(一个字由两个或多个部件组成),并配有单字的拓片图像。
此书具有工具书的查找功能和学术研究的功能。
它不仅是一部实用的甲骨文识字字典,而且通过对甲骨文合文的研究,对甲骨文语法、形义关系、构形特点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参考价值。
《甲骨文选释》:这本书对北京大学科学社影印出版的《甲骨文合集》中的一些字词进行了注释、解说。
主要内容包括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义、卜辞的断句、卜辞内容及书契特点的说明等。
《古文字类编》:这本书是一部大型的古文字资料汇编。
全书共分十二类,包括金石、陶文、玺印、货币、量器、度量衡、吉语、哀策、木简、帛书、文字学著作引文及未分类等,收录了从商、周至秦汉的古文字资料,其中包括大量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
此书既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以作为研究古文字的资料使用。
《古代汉语字形表》是一套全面介绍汉字字形演变的大型工具书,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古代汉语专家编写。
该书按照字的部首分类编排,共分14个大类,每个字头下设有“字形描述”、“字形分析”、“同义字”、“近义字”等栏目,内容丰富全面,分析深入浅出,既有知识性、科学性,又有趣味性、可读性。
以上书籍仅供参考,具体还需要根据您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书籍。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2、《语文常谈》吕叔湘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11、《汉语语法学》张斌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15、《语义论》石安石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19、《训诂学原理》王宁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26、《说文释例》 [清]王筠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壹、阅读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二、专著一:这部份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和补充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有几种是材料书或兼属材料书。
1、蒋礼鸿、任铭善《古汉语通论》3、郭在贻《训诂学》4、齐佩瑢《训诂学》5、音韵学1种6、许慎《说文解字》7、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8、《尔雅》及郭璞注9、《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古文字类编》10、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12、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13、李玲璞《甲骨文文字学》14、张涌泉《汉语俗字学导论》15、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16、杨树达《中国修辞学》1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8、徐国珍《仿拟研究》19、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0、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三、专著二:这部份阅读的目的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思考能力,可以根据计划的研究趋向选读,但是阅读量应该在书目的1/2以上。
甲骨文工具书

第十一章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要籍一、甲骨文字考释的专书1.《契文举例》孙诒让,撰于1904年,但直到1913年此书原稿才在上海被王国维发现,后方得到出版。
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
该书所据材料,仅《铁云藏龟》一书。
1917年《吉金盦丛书》本一册,1927年上海蟫隐庐石印本二册。
《契文举例》共分十章。
即:月日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事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这是将甲骨文按内容进行分类的最早尝试。
《契文举例》一书所考释的文字,在今天看来,基本已无可取,但从历史的发展观点来看,此书“在甲骨学史上筚路蓝缕,它的草创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2.《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1914年石印本一册,1927年东方学会石印增订本三卷三册。
他在文字考证的基础上,结合史籍,再考求商代典制,“所得则有六端”:“一曰帝系”,“二曰京邑”,“三曰祀礼”,“四曰卜法”,“五曰官制”,“六曰文字”。
共考释并加以解说四八五字。
至1927年有将其增订出版,《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增至五七一字。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及《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国维1917年发表,收入《学术丛书》及《观堂集林》卷九。
此二文不仅考证了甲骨文中所见殷代先公先王,而且是“把甲骨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文字时期’进入了‘史料时期’”的重要论文。
4.《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1931年大东书局石印本二册,1982年科学出版社合《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等为一编,以《甲骨文字研究》为书名,作为《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出版。
郭沫若此书,不仅对断片缀合、残辞互补、缺刻横划、分期断代等方面多有发现,而且在文字考释方面也颇有创获。
此书开辟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甲骨文字的新途径,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1版)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实务(初级)》教材课后题答案

(2011版)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实务(初级)》教材课后题答案《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信息检索1.工具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1)根据工具书的编制特点和功能用途可分为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书目、索引、文摘,年鉴、手册、名录,表谱,图录。
(2)根据工具书的主要职能可分为:①语言性工具书,主要包括字典、语文词典;②检索性工具书(或称线索性工具书),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文摘;③参考性工具书,主要包括百科全书、专科词典、类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
2.简述字典、词典的概念、特点和组织结构。
★★★答:1. 概念:字典是汇集单字,按某种方法编排,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词典是汇集词语,按某种次序编排,逐条加以释义或提供有关信息的工具书。
2. 特点:①以条目为基本单元;②检索的专指性性;③解释简明、规范。
3. 组织结构:字典、词典一般由正文、辅助说明、目录、索引和相关附录等部分组成。
补:掌握常用字典、词典和百科全书的使用方法。
★★★答:详见教材P2-13.3.现代的字典、词典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答:1. 字典可分为普通字典和特种字典两类。
普通字典如《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种字典如《同源字典》《汉语俗字字典》。
2.词典的分类:①按照词目和释文是用同一种语言还是两种或更多种语言,可以分为单语词典、双语词典和多语词典;②按照规模和篇幅,可以分为大型词典、中型词典和小型词典;③按照正文词条编排的方法,可以分为形序词典、音序词典和义序词典;④按照所收录词目的性质和释文内容的着重点,可以分为语文词典、专科词典和综合性词典。
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同义词词典,成语词典,谚语词典,俗语词典,歇后语词典等。
专科词典如《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经济大辞典》《现代科学技术词典》《简明物理学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等。
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

古文字学纲要_陈炜湛_唐钰明————————————————————————————————作者:————————————————————————————————日期:古文字学纲要(修订)序古文字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高等学校开设“古文字学”课程,却是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事。
1934至1935年,唐兰先生第一个在北京大学讲授“古文字学”课,所著《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为古文字研究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古文字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唐先生在“自叙”中写道:“古文字研究本是文字学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过去的文字学者对古文字无深切的研究,研究古文字的人又多不懂得文字学,结果,文字学和古文字的研究是分开的,文字学既因语言音韵学的独立而奄奄待尽,古文字的研究也因没有理论和方法,是非漫无标准而不能进步。
”唐先生认为,要打通这一层隔阂,就必须把自己所持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方法写出来,和学者们共同讨论,才能使古文字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五十多年过去了。
今天看来,唐兰先生的《古文字学导论》确有两大功劳:一是利用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来改造传统文字学,使文字学因注入新的理论和新的材料而获得生机;二是把当时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升到理论来总结研究,第一次把偏旁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作为方法论的原则提出来,使古文字学摆脱了猜谜、射覆的习气,而建立在扎扎实实的科学基础上。
所以,《古文字学导论》一直成为大学里讲授文字学和古文字学的主要教材,绝非偶然。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古文字学导论》仅仅是唐兰先生计划“唐氏七书”中的一种,书中对于古文字学的许多重要原理,只有提纲挈领的论述,缺乏具体材料的诠释和说明,初学者难以掌握。
特别是三十年代以来,文字学和古文字学已发展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传统文字学由于吸收了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古文字学的成果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古文字学也因综合运用多种学科(如语言文字学、历史考古学、文献考据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并广泛吸收这些学科的成就而发展成为多科性的边缘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字类编古文字学著作,高明编,中华书局1980年11月影印版。
783页。
检索自商代甲骨文至秦篆字形的工具书。
收已识的古文字和徽号文字,共3958字,18483个字形。
分3编:第一编古文字,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秦篆4栏;第二编合体文字,分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3栏;第三编徽号文字,分甲骨文和金文两栏。
每字下均用小字注明该字出处。
绝大部分的字均收有多个形体,各个异体之间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甲骨文依惯例分为5期,金文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
书后附有《引书目录》《引得目录》和《检字索引》。
此书收罗古文字全面、可靠,是研究古文字的必备参考书,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
对原书的材料作了补充,使该书进一步完善。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是由作者徐中舒主编的一本书。
出版时间2010-10-1装帧平装ISBN 9787101074628 开本16开页数650页语种繁体中文书名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定价¥180.00作者徐中舒主编出版社中华书局品牌中华书局甲骨文字集释(全八册)作 者 李孝定出版时间 1965年 ISBN 9786666718121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页 数 4766页 台湾李孝定编著。
正文十四卷,另有存疑、补疑、待考各一卷。
编排采用《说文解字》体例部次。
每字之下,首列篆文,次举甲骨文的各种异体,详注出处,再列各家异说,最后加上著者的按语。
对了解1965年以前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堪称便利。
1965年台北出版。
金文诂林 编辑词条该词条缺少摘要、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作 者 周法高主編 / 張日昇 / 徐芷儀 / 林潔明編纂 出版时间 1975 统一书号10201-123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 页 数 全十六冊1内容介绍該書以容庚增訂三版《金文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為據,羅列諸家之說於每字之下。
書名仿丁福保《說文詁林》而體例稍異:第一,丁書剪貼原書影印,此書則因字條多采自殷周銅器銘文考釋,故不得不摘抄;又因《金文編》及我國新出版書籍中簡體字頗多,故抄寫時一一改為繁體。
第二,《說文詁林》近萬字,異體甚少,《金文詁林》則收字才四千,據《金文編》每條下列舉原句文句,約一萬八千條,《金文編》未收者,複列舉於每字下,約得二萬條,作用與殷周金文索引相同。
第三,《說文詁林》彙聚群言,不著己見,本書間有按語。
第四,書末附採用彝器目錄及釋文,方便參稽。
另有李孝定的《金文詁林補編》,於 1977年出版。
2作者介绍 周法高(1915.9-1994.6.25)字子範,號漢堂,江蘇東台人。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早年讀中學時,曾寄居姑父著名學者王伯沆家,受其影響,對國文產生濃厚興趣。
高中時參加全校作文比賽,獲第一名。
1935年高中畢業,同年考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在小學和文字學方面用力甚勤。
1937年抗戰爆發,隨中央大學遷至重慶沙坪壩。
1939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同年考取西南聯大之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導師為著名音韻學家羅常培、丁聲樹。
1941年畢業,獲文科研究所碩士學位。
畢業後考入中央研究院,任語言組助理研究員。
1933年與董同龢赴成都調查方言。
抗戰勝利後,1946年隨史語所復員南京,同年兼任中央大學副教授。
1947年,與董同龢一起獲得中央研究院楊銓獎金。
1948年升為史語所副研究員。
1949年赴台,同年兼任臺灣大學教授。
1953年升為史語所研究員。
1955年,任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歷時三年。
1962年,任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客座教授。
1963年,任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
1964年至1976年,應聘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主任、研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部主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同年9月,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1年,被推舉為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員。
1981年、1984年分別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一屆、第十二屆評議會評議員。
1985年,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同年應聘為臺灣東海大學講座教授。
1994年6月25日,因心臟衰竭,逝世於台中東海大學寓所,享年八十歲。
周法高主要從事語言學、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音韻學方面,學士論文為《經典釋文反切考》、碩士論文為《玄應音研究》,進入史語所後陸續寫了幾篇音韻學方面的論文。
語法方面,根據美國結構語言學派的語言理論,寫成《中國古代語法》,分造句編、稱代編、構詞編三冊,共約120萬字,堪稱中國古代語法之巨著。
文字學方面,所主編的《金文詁林》、《金文詁林補》和《金文詁林附錄》,是古文字學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主要著作:《中國古代語法》、《中國語文研究》、《金文詁林》(主編)、《周秦名字新詁匯釋及補編》、《顏氏家訓匯注》、《廣雅索引》(主編)、《廣雅疏證引書索引》(主編)、《周法高上古音韻表》、《說文通訓定聲目錄周法高音》、《牧齋詩注校箋》等,有《漢學論集》、《中國語言學論文集》、《中國音韻學論文集》等;有論文一百餘篇,主要有:《廣韻重紐的研究》、《金文零釋》、《西周年代新考》、《西周金文斷代的一些問題》、《武王伐紂的年代問題》、《論金文月相與西周王年》等。
说文解字注编辑词条该词条缺少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说文解字注》是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的代表性作品。
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后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快速导航∙城市百科成书时间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类型字典意义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语言中文中文名说文解字注作者段玉裁目录∙1简介∙2特点∙3成书背景∙4内容精要∙5作者简介∙6专家点评∙7逸事1简介作者:段玉裁类型:字典成书时间: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2特点编辑《说文解字注》的特点:校勘大徐本《说文》的不足之处,对《说文》本身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对许慎的不足于以批评,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规律,注意到了同源词的探讨和同义词的辨析。
《说文解字注》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後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说文解字注》也有不足之处:过分自信,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说文》作任意改动。
过分相信许慎的说解,拘泥於小篆形体而强作解释。
对《说文解宇注》的微瑕,清代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并且以专著的形式予以订正。
这类代表性的著作有冯桂芬的《说文解字段注考正》、徐承庆的《说文段注匡谬》、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钮树玉的《段氏说文注订》、王绍兰的《说文解字段注订补》等。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
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谓古之正音,或谓古之合音。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循而考之,各有条理。
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
《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
凡言“一日”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
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门。
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削之密。
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
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
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舆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
3成书背景《说文解字》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的杰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这部书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集中了汉代训诂学的成就,还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语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后世学者所注重,奉为文字训诂之学的巨著。
《说文解字》成为研究的专门之学,是在唐宋之后。
到了清代,随着汉学的复兴,《说文解字》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自觉而臻于极盛。
由于顾炎武、戴震等人的提倡,学者们认识到研究文字训诂之学对于治学的关系:“以识字为读经之始,以穷经为识义理之途”,因而他们争相研究《说文解字》,并产生了多种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名家大作。
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了,而段书更在朱书之上。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又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生于江苏金坛县。
段氏原世居河南,宋高宗南渡时,段氏先祖移居金坛,数世行医为业。
到段玉裁时,家道衰落,祖父段文、父亲段世续虽都是饱学之士,却都屡试不第。
段世续只得设馆教书,以维持全家生计。
段玉裁6 岁即从祖父发蒙,11岁从父就读于毗陵连江桥馆舍,受到严格训练。
13岁时,乾隆帝敕各省学政按试,段玉裁从容应对,江苏学政尹元孚极为惊异,对段世续说:“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
”这位学政的话有双重含义,其中一层含义乃包含了段玉裁尔后在学问上的成就;质之以后的事实,恰恰只应验了这层含义。
由于学政尹元孚的鼓励,段世续更寄厚望于段玉裁,朝夕课之,不敢稍怠。
玉裁也益加勤奋,于先秦两汉间书,尤其精心研读,此为其日后注《说文解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段世续当时极其贫困,田无一垅,仅靠设馆授读,维持清苦的生活。
段玉裁能以“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潜心于学问,以学习中求得的乐趣排除生活上的艰难困苦。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段玉裁26岁中了恩科举人,不免踌躇满志,决意在举业上一展鸿图,不久便赴京师参加应试。
在钱大昕的寓所,读到了顾炎武的《音学五书》。
该书考据博衍,立论精当,使他惊叹不已。
这是段玉裁转而致力于治学的原因之一。
他读顾书而进一步认识到古音的重要,便下了决心要研究音韵之学。
因为不通晓古音就不能真正读懂先秦两汉的有韵之文,也无法解释无韵之文的假借等现象。
翌年春闱大试,不料段玉裁名落孙山。
这固然使段玉裁一家异常失望,但同时却又坚定了他治学的志向,决计以治学的成绩来实现他人生的价值。
为维持生计,他以举人资格担任景山万善殿官学的教习。
三年后,戴震进京应试落第,段玉裁与之相遇于京师,两人志趣相似而境遇又复相同,玉裁大有相见恨晚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