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课件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 引入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感知毛泽 东诗词风格:
• 1、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 冈山》)
• 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 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 山》)
• 4、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 盘山》)
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
关 “诗余”。因句子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于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每首词都有
词 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
的 叫“片”或“阕”。
知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
识
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 字以上。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 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 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 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早年求学和从 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重游橘子洲,面 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 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赏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析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八 )
这一层塑造了怎样的人物群像?
人物群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明“同学少年”这一群体形象青春 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表明他们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以天下 为已任、敢想敢做;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并积极参与变革 社会的实践;
独立寒秋图
上
沁
园 春
湘江秋景图
长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 》(共37张ppt)

碧透, 百舸争流。
了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旺 盛的生命力。 “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了最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 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 姿。“翔”字描写自由自如的神态。
点拨指导:
看万山红遍, 远眺 层林尽染;
“独立”一词写出了一个奋发有为的青年坚
挺沉稳的形象,显示了词人豪迈的气概。“独立” 不能改为“站立”“直立”。因为“独立”不仅 表明是独自一人,而且联系当时的革命背景,军 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 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 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词人身处 险境,依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独立思考:
3、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 那些字用得特别传神?为什么?用了什么描写手 法?请用三个字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才情展示: 析意象 品语言 明手法
敢,
染、透:写出了秋的绚丽浓重,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染”字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 有人有意染战的壮美景色,活画 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透”写出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 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 段,叫“片”或“阕”。如《渔家傲 秋思》 “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 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4、词从风格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代 表:柳永、李清照、秦观等,豪放派代表:苏轼、 辛弃疾等。
•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3、反复诵读,品味领会这首词的景、情。 4、感受作者澎湃的豪情壮志,激发青春 激情,做时代奋勇拼搏的弄潮儿。
沁园春 长沙 课件(共25张PPT).ppt

三、研读下片 自由讨论,分享交流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设问与上片末 尾的设问句有什么联系?
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主宰 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 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沁园春·长沙》PPT下载
孤独?悲秋之情?
三、研读上片 ➢ 品味“看”字的统领七句
写景语句
万山红遍 层林浸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
自由
描写角度
/
描写技巧
用词分析
三、研读上片 ➢ 品味“看”字的统领七句
写景语句
描写角度
万山红遍 层林浸染
远眺:山色
静景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近观:江景
鹰击长空 仰视:天空 动景
1、词是诗的别体,是隋唐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 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近体乐府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3、词的分类: (1)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 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3)词派:婉约派、豪放派
情感:这一怅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书写出对国家命运的关 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沁园春·长沙》PPT下载
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 上阕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 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PPT下载
三、研读下片 自由讨论,分享交流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知人论世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韶山冲人。他 是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一 位独具风采的诗人。他平生 酷爱古典诗词,一生创作诗 词50余首。他的诗词,记录 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 也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发展 历程的英雄史诗。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 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 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 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湘江秋 色,诗人浮想联翩,写下这首气势奔放的 词作。
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 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 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 进去。如本文《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 题目。
wèn cānɡ mánɡ dà dì 问苍茫大地 ,
shuí zhǔ chén fú 谁主沉浮 ?
xié lái bǎi lǚ cénɡ yóu 携来百侣曾游 ,
yì wǎnɡ xī zhēnɡ rónɡ suì yuè chóu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qià tónɡ xué shào nián 恰同学少年 ,
任务二:听名家朗读 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聆听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 明老师朗诵的《沁园春•长 沙》,用圈点勾画的方法, 标注朗诵重音,记录朗读 中的情感变化,和自己的 朗读方案作对比。
任务二:听名家朗读 走进文本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任务三:析开篇 入诗境
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 代汉语的语序。
《沁园春·长沙》 课件ppt(18张PPT)

《沁园春·雪》则体现了中年毛泽东的形象: 将个人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并握于股掌之 中,雄视天下。这时候看世界就观其大略, 变成了粗线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多大的庞然大物在他眼中也成了芥子。
上阕“独立寒秋”一句中的“独立”一词有何妙处?
这是一个全景缩放后的特写镜头: 天地之间一尊伟岸的身躯,高瞻远瞩,表情深邃,浓眉深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是这首词最显著的特色。请根据上阕具体分析一下。
精读细研
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
概括景色特点
分析景中所蕴含的感情
词中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 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 并经过词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 “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词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 向上的情绪。
精读细研
回顾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上阕写景部分,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这两首词上阕都色彩明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文辞华美。但细观之下,又各有不同。
《沁园春·长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世间 万物充满了探索和好奇之心,仰观俯察,细 致入微,以至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都 历历如在目前。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 《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 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广东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是年秋天,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重游橘子洲,触景生情,书就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6张).ppt

3.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上 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并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按要 求填写下列表格。
相关语句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关键词 万、遍 层、染 漫、透
效果分析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红得广阔,红得彻底 层——林之密 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
白话译文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 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 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 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 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 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 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 是借物抒情。
肆 巩固练习
•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又称为 长短句、。诗余
• 按字数分类:58字内称为 小令 , 59-90内称为 中调 ,91以上内称为 长调。
广阔无垠的大地啊,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主人呢?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 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 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讲解课文 下片(下阙)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中的作用?
讲解课文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中的作用?
文体知识
(三)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 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 而得名。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哀景衬哀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壮景抒豪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早自 立古 志英
雄
精忠报国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自 古 英 雄
早
立
志
19岁
22岁
13岁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1)沁园春(qìn) •(2)百舸争流( gě ) •(3)怅寥廓( liáo )(kuò) •(4)峥嵘岁月(zhēngróng ) •(5)挥斥方遒( qiú ) •(6)浪遏飞舟( è ) 橘子洲、苍茫大地、万户侯
探讨:面对如此绚烂秋景,作者为何会生发“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参考:眼前如此绚丽多彩的秋景、如此广阔 无垠的大地使诗人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 到底由谁来主宰(主沉浮)。这是诗人关心国家 前途的博大胸襟及有着凌云壮志的体现。
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 /往昔/峥嵘/岁月稠。恰 /同学/少年,风 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 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逻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触觉、视 听结合、通感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衬托、反衬、 对比
其他常考—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白描、细节描写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壮景抒豪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早自 立古 志英
雄
精忠报国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自 古 英 雄
早
立
志
19岁
22岁
13岁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1)沁园春(qìn) •(2)百舸争流( gě ) •(3)怅寥廓( liáo )(kuò) •(4)峥嵘岁月(zhēngróng ) •(5)挥斥方遒( qiú ) •(6)浪遏飞舟( è ) 橘子洲、苍茫大地、万户侯
探讨:面对如此绚烂秋景,作者为何会生发“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参考:眼前如此绚丽多彩的秋景、如此广阔 无垠的大地使诗人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 到底由谁来主宰(主沉浮)。这是诗人关心国家 前途的博大胸襟及有着凌云壮志的体现。
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 /往昔/峥嵘/岁月稠。恰 /同学/少年,风 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 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逻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触觉、视 听结合、通感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衬托、反衬、 对比
其他常考—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白描、细节描写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主宰国家命运的正是那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百侣、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文本赏析
上阕:分析词中描绘的湘江秋景图,包括“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体会其描绘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
文本赏析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的秋景,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景中寓情,作者通过描绘壮美的秋景,抒发了昂扬向上的情感。)
词牌来历: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花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片(阕)。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整体感知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文本赏析
上阕:分析词中描绘的湘江秋景图,包括“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体会其描绘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
文本赏析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的秋景,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景中寓情,作者通过描绘壮美的秋景,抒发了昂扬向上的情感。)
词牌来历: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花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片(阕)。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整体感知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景二
“湘江秋景图”
远山层峦迭嶂,层 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 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 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 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 捷矫健,奋力冲向万里 长空;鱼儿轻快自如, 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正是面对如此壮美山河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问题? 在文中找出。 反映了诗人什么情感? 广阔无垠的大地啊,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 主人呢?
上片:眼前所见: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下片:由景及人: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思考:
1.本首词里涉及了哪些人物?他们有什么样的风 貌? 2.本首词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样的图景和场面 (景)?并尝试为它们命名。
1.本首词里涉及了哪些人物?他们有什么样的风貌? 个体 独立寒秋 卓然独立、中流砥柱
群体 同学少年
运用了象征手法,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表达 了作者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的 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思考:本词为什么要刻画人物和呈现图景?
图景
人物
情感
造像写意,游人; 借景抒情,诗人; 深沉发问,哲人; 怀人忆事,一群斗士。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家国 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藐 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 革命必定胜利的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
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关于“词”及课文整体感知 品析诗文 思考探究
一、关于词的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 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它原本是 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 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 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
——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 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场面二
峥嵘岁月图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这几句形象的概括了当时青年一代雄 姿英发的风貌与气概,评论国家大事, 把权贵视为粪土,青春年少,神采飞 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场面三
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赏析这 几句话。
画面:当年曾经与同学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 层层波浪,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只的情形。
作用赏析:(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设 问,巧妙地对(“谁主沉浮”)的问题作了回答, 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探究一
本词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多角度描写景物的?)
本词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描绘了一个 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漫山红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长空的击鹰、水底的游鱼。
(1)“万”“遍”“层”“”漫“百”等词可见数量之多,范围之广、 重重叠叠,表现出景色的壮美。 (2)“争”“击”“翔”分析,自然景象昂扬奋进,生机勃勃、充满生 命活力。 (3)红绿辉映,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的湘江秋景图。
江北去。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
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 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 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 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 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 无尽遐想……
(2)交代了地点——橘子洲头 (3)交代了人物—作者 (4)作者独立寒秋,面对了滚滚 北去的湘江,呈现出一种先声夺 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 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 奔放的感情基调。
二、知人论世:走进毛泽东
写 作 背 景
1925年的毛泽东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第一 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 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接领 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 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 支 部 —— 韶 山 支 部 。 1925 年 10 月 , 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 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 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 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 下了这首词。
挥斥方遒
表明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肩负
指点江山
国家兴旺的态度,充满主宰国家
激扬文字
命运的壮志豪情。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①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 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②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 游览游泳; ③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 的新民学会; ④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 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⑤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⑥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三、整体感知
一、听诵读\正音: 沁园春 百舸 峥嵘 廖廓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二、有感情的朗读本词,赏美景,感受节奏,品味情 感。
思考:
1.本首诗里描写了哪些人物? 2.本首诗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样的图景和场面? 并尝试为它们命名。
唐诗 宋词 元曲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 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 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春·长 沙》,长沙是题目。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如 《沁园春》共114字,上片13句,下片12句,属长 调。 韵脚(句尾押韵的字)分别为“秋”、“头”、 “流”、“由”、“浮”、“游”、“稠”、 “遒”、“侯”、“舟”。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 评论国事、宣传真理 为革命理想英勇斗争
2.本首诗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样的图景和场 面?并尝试为它们命名。
上片:眼前所见: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下片:由景及人: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场面一
“独立寒秋图” 1、开头三句有何作用?
寒秋(时节),(我)
独立橘子洲头,(望)湘 (1)交代了时间——寒秋
(1)“看”字作为领字,统领景物描写。 (2)色彩绚烂,对比鲜明。“红遍”、“碧透”。 (3)描写角度摇曳变化。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见下图) (4)使用富有传神、表现力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