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现状及防控对策

合集下载

雷公山保护区森林火灾防控及对策

雷公山保护区森林火灾防控及对策

雷公山保护区森林火灾防控及对策作者:唐秀俊梁芬顾先锋来源:《绿色科技》2016年第20期摘要:针对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森林火灾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阐述了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创新探索消防体制和管理模式,提出了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防控森林火灾的发生。

关键词:雷公山;森林防火;防控;对策中图分类号:S7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07-021 引言自然保护区是许多孑遗植物的避难场所,是濒危动植物资源的保存区域,是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仅造成动植物毁灭和生态系统破坏,而且事关生态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大局。

搞好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保障、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科研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保护森林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森林火灾防控机制,认真扎实抓好森林火灾防控工作,实现2009年以来连续7年森林火灾“零”发生的好成绩,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2 保护区基本概况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7300 hm2。

是以保护台湾杉等珍稀动植物为主的、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苗岭山地的主峰,最高海拔2178.8 m。

地貌形态为台状高山、波状中山、脊状低中山及低山3个地貌类型。

雷公山生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古老,珍稀树种较多,生物种类5084种。

其中,高等植物2582种,大型真菌263种,列为国家频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33种。

动物2239种,列为国家保护动物35种。

森林覆盖率86.8%。

特别是成片分布的国家二级保护孑遗植物秃杉和秃杉林,是目前国内仅存3个地方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一处。

分析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措施

分析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措施

分析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措施作者:梁芬梁英唐秀俊来源:《农家科技》2018年第10期摘要: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为保护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提出相应措施是具有必要性的。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又提出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包括实施社区共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多样的生物资源、优越的环境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了维护其可持续发展的特性,需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之一,具有多样的植物和动物,为构建完美的生态系统做出帮助,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措施,推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和谐发展。

一、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1.植物多样性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具有生物多样性,其植物种类丰富,包括秃杉、红豆杉、伯乐树、水青树、半枫荷、伞花木和十齿花等,均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除此之外,还有贵州省级保护植物,包括红花木莲、白辛树、深山含笑和长苞铁杉等。

据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显示,雷公山高等植物2582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2种,占贵州总数的18.6%,占全国总数的3.9%,显示出了具有多样性的植物特点。

2.动物多样性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具有多样性的动物资源,也能够体现出其生物多样性。

已经鉴定的野生动物有2239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云豹、金钱豹、猕猴、长耳鸮、白尾鹞、水獭、斑羚等21种,其中,兽类67种、鱼类35种、鸟类154种、两栖类36种、爬行类60种、昆虫1861种、寡毛类26类。

显示出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贵程度,具有大量的珍稀物种,需要对其动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外来入侵植物防治工作调研报告

外来入侵植物防治工作调研报告

外来入侵植物防治工作调研报告外来入侵植物是指一种非本地植物种类,通过人类活动的方式进入到其自然生境中,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的植物。

外来入侵植物的大量繁殖和扩张,往往会危害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外来入侵植物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外来入侵植物防治工作的调研,总结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1.调查研究:要了解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繁殖特性等信息,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

这些信息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2.监测预警:建立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跟踪入侵植物的分布和扩散情况。

可以使用遥感技术、无人机巡查等手段进行高效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阻止和控制。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体、寄生植物等生物控制方法来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限制外来入侵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4.機械防治:借助机械设备,如割草机、挖掘机等,进行外来入侵植物的清除和控制。

这些机械设备可以快速有效地清理种群密度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减少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来消灭入侵植物。

但是化学药剂使用需要谨慎,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浓度和方法进行,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6.社会动员: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外来入侵植物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植树造林等活动,调动社会参与,共同努力保护本地生态系统。

7.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法律法规,对于入侵植物的引入、扩散和控制进行规范管理。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防治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外来入侵植物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同时,国家各级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大研究力度,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治工作,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对策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对策
农业信息
农业资讯
NONGYEZIXUN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对策
杨霞艳
(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贵州六盘水 553000)
摘 要 加入 WTO 后,我国国内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程度逐渐提高,同时外来生物入侵越来越多,外来有 害生物入侵状况十分严峻,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农林牧渔业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损害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基于此,分析外来生 物的危害,介绍外来生物入侵途径,针对外来生物入侵给我国带来的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以期为生态及农业等相关工作人员提 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外来生物;危害;防控;对策
3.1 法律法规措施 目前,我国已制定很多关于外来入侵生 物的法律法规,但现有的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够成熟完善。如 我国外来生物防范工作主要依据《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 但这些检疫方面的法规只检疫危害动植物的特定有害生物, 很少考虑对物种的引进和环境生物方面的安全。因此,为加 强我国防范外来生物入侵工作,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法律法 规, 使外来入侵生物有一个标准的管理体制, 对如何规范引种, 对引种后的检疫监管要求,外来有害生物传人后各部门的职 责和应急处理要求都应有准确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 1 外来生物的危害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入侵 3.2 加强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 就造成了上千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一方面,外来入侵生 媒体,广泛开展对社会公众的普及性教育,普及防范外来有害 物会导致农林业生产受损而大量减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生物的相关知识,提高全民阻截外来有害生物意识和对早期生 同时,由于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后,需要投入大量的防治和处 物入侵的警惕性,让人们认知外来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经济 理费用来处理外来生物灾害。另一方面,外来入侵有害生物 发展的影响。通过发挥群众的力量,集体防控外来入侵生物。 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 3.3 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 动植物检验检疫是有效阻断生物 侵后生长难以控制,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 人侵的主要措施,强化口岸检疫措施,筑牢防范生物入侵的 危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本地原有生物灭绝, 第一道防线,是防范外来生物入侵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经济 生物多样性的极度锐减,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 的手段和措施,对避免或减轻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起到十分重 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外来物种污染是继生境破坏之后 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的实施,全国口 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第二大威胁因素。另外,外来入侵有 岸开放点越开越多,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正面临着越来越严 害生物发生危害后,将会使用大量的使用农药等化学药剂进 峻的挑战与压力。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涉及多部门,因此, 行处理,又将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和破坏。 建立健全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加强 协调非常重要。 2 生物污染的途径 据国家环保总局调查,将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途径分为 3.4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对外来入侵生物的 自然扩散、 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或传入三种入侵途径 [2]。 其中, 科学研究,加强外来入侵生物的调查、检测,准确掌握外来 自然扩散传播占 1.3%,有意引进造成的占 39.6%,无意引进 入侵生物的生物性状,确定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程度,制定 科学的防治措施,因此,应加强加大财政投入,围外来生物 造成的占 49.3%。 2.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导致的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包括风、 的防控工作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洪水等。如某些外来物种的种子通过风、水飘入异地,还有 参考文献 [1] 陈兵,康乐 . 生物入侵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J]. 生态学 可能被鸟类携带到当地。 杂志,2003,22(1):31-34. 2.2 有意引进 人为有意的引种污染多种多样,如引入某些 外来物种作为肥料、饲料等,如之前我国为补充猪饲料来源 [2] 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 . 重要农林外来人侵物种的生物 学与控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引入的水白菜和凤眼兰。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境内,是中国南方保存九龙濒危原始次生
林最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该地区植被种类丰富,其中包括了众多稀有濒危的植物物种,例如珙桐、小叶紫檀和寻乌木等。

此外,该地区还生态环境条件适宜,是大量野生动物和
鸟类的栖息地,如亚洲象、蛇鹫、金雕、白尾鹿等都生活在保护区内。

然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威胁,尤其是木材采伐、草木灌丛清理、开垦农田等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该区域的生态平衡。

同时,由于该地区地形复杂,交通
不便,导致生态破坏的问题难以及时得到监管和整治。

为了保护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
保护工作。

自该保护区成立以来,大力整治了区内滥伐、盗猎等违法行为,严格控制了开
垦农田和采石等破坏性活动,提高了居民的保护意识。

尤为关键的是,该保护区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工作,特别是对于珙桐这一濒危植物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养护手段,如枝干包扎、腐叶下崴、养护编特等,大大提高了珙桐成活率,并且逐渐恢复了珙桐在该地区的种群数量。

此外,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还积极开展科研和科普工作,推广环境保护理念,增强公众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同时,加强了监管体制建设,完善了保护区的巡逻监测和环境保
护管理等工作,确保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

经过多年的努力,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秃杉保护成效显著,该地区珙桐、小叶紫檀等
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该区域的生态审核也逐渐得到了恢复和改善。

雷公山自然
保护区的保护成绩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肯定,成为全国林业系统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
示范区。

贵州自然保护区动植物保护策略

贵州自然保护区动植物保护策略

贵州自然保护区动植物保护策略作者:戴正先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8年第06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步得到了提升,自然保护区也逐渐增多而且管理和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对野生动植物起到保护的作用。

我国野生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域主要分布在林业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也是有效提高动植物保护的策略,目前,动植物保护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对此,做出有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动植物;保护区;管理策略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8.18.088工业化的发达和人们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对野生自然环境的不断开发,给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到物种的存在。

我国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但在对动植物的保护上,林业保护区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急剧减少的动植物数量和种类没有起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作用。

1 保护工作现状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增加,相关单位也开始进一步建全机构和管理体系,成立相关的动植物保护协会和委员会;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还通过对海关、工商、公、检、法等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以及与大学合作培训专业人才的形式,为动植物保护工作输送骨干的专业队伍和力量;对当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清楚地了解野生动植物的分布状况以及生存情况;根据法律和法规,对野生动植物的经营、加工、运输等审批进行严格的认真执行;并加强建设和管理保护区,依法对违犯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1]。

2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2.1 意识自然保护区一般都处于偏远的地区,而且面积一般较大,可是配备的工作人员较少,人手明显不足。

当地的不少村民还没有树立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他们从小受到的影响和教育,认为野生的动植物是可以随意占有的,所以工作人员无法对周边村民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造成林业保护区没有真正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2]。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分析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分析

章 夸 毫; 垂 , 圣 、 夸 船

专 r 毫妊r ≥ 妇
r ; 窜 r 毫 § 妊 毫 奄 一 窖 § 拓 § 、 窖夸 夸 、 毒 窑
自 治 套 § 逝
富蛞 § r 宴 喜妇 0 r 出

出 r 窖 § r 夸 毫 妇。 女 亭盗r —
夸 —

对树木幼苗进行充分保护。 ②锄草松土施肥的把握。 造林后 的锄 进行 分析, 并提出合理整地方案制 定、 因地制宜的树木 选择 和抚 草、 松土 、 施 肥能够增加土壤的肥 力, 改善土 质, 促进 树木幼苗的 育管理技 术合理使 用的解决策略。望此 次研究的 内容 能对 雨季 生长。锄草、 松土和施肥一般每年进行两次, 以 5月和 9月为宜。 造林后 的抚育管理 技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促进我过绿化事 业的
的比例达到 1 9 . 1 3 %, 即国有 土地的面积有 0 . 9 1 万h m , 集体土地

4 自然 保 护 区 的 野 生 动 植 物 保 护 和 自然 保 护 区
的面积 都 8 0 . 6 9 %的 比例, 即集体土地的面积为 3 . 8 2万 h m 。 雷
管理 的措 施
山” 的习惯 , 通过建立雷公 山自然保护 区, 对人们“ 靠 山吃山” 的生 活 习惯进行改 变, 促进 了保护 区内经济的发展和 社会 的进步 , 但 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人们 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2 雷公 山 自然 保 护 区概 述 ・
贵州省人民政府在 1 9 8 2年批准和建立了贵州 雷公 山自然保 护 区, 并且在 2 0 0 1 年贵州省雷公 山自然保护 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
1 引 言
而是显著 的山地环境。建立雷公 山自然保护 区的目的, 主要是对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l l l l , , ' , ' , l l , , l , , l ' ' ' ’ ’ , ' l ' l ' , ’ l l , l , ' ' ' ' , , ) l ' l l l l l l l ' ’ '
要保证灌溉 的最佳时机, 还要保证灌溉的最佳 水量。既要保证苗 展规律 形成 的森 林培养 、 繁殖 、 发展 手段 , 对林 业 的可持续 发展 木生 长的需要 , 还要避免过量影响苗木呼吸。灌溉用水要保证水 意义深远。近年来 , 人们对林业发展 的重视度越 来越高, 林业发
3 . 3 加快 政策 法规 完善 和政 策扶持 力度
只有从国 家层 面给 予森林体系培育和经 营更多的保护和 扶 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的环境保 护也 才能够获 得让人满 持, 人们才会真正意识到森林体 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及 时转 变 意的结呆 。
很多错误思想观念 , 森林质量才 能得到真 正提高。通常 , 人们在 森林经 营过程 中更多关 注的是造林,很少会注 意到森林培育 的 的发展其实是很不利的。因此 , 必须及 时进行 观念转变 , 针对森
理, 坚持 “ 保护第一 、 适度开发” 的原 则, 在环境 资源承载 力允许 的条件下合理的利用资源。
关键词 : 森林 资源; 旅 游 开发 : 保 护; 利 用
中图分类号 : ¥ 7 1 8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7 8 9 7 ( 2 0 1 7 ) 1 2 — 0 1 0 7 — 0 2
等问题 , 致使 生态环境和 自然资 源遭受严重破 坏。宝贵的 自然资源是有 限而脆弱 的 , 应在保护前提 下, 正确认识森林 资源
现状 , 协 调好 资 源利 用 、 环 境保 护 与旅 游 开发 的关 系。从 宏 观 做 好 长 期 规 划 工 作 , 从 微 观 上 细化 处 理 现 状 问题 , 加 强 资 源 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现状及防控对策作者:李芳念杨春玉梁有发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15期摘要通过对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野外调查,结合文献资料,筛选出6种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分别是土荆芥、反枝苋、刺苋、藿香蓟、小蓬草和牛膝菊。

本文论述了其入侵生境、分布、危害等现状,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现状;防控;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中图分类号 S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5-0121-0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外来入侵植物开始在国内受到重视,不少学者[1-4]陆续报道了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情况。

总体上我国的外来入侵植物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8年的58种逐渐增加到2013年的384种。

我国林业外来生物入侵种类繁多、入侵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严重威胁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然保护区是保存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一旦遭到破坏,将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损失。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秃杉(Taiwania flousiana)等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

据调查,该保护区存在外来植物入侵。

为了解外来入侵植物入侵现状及危害程度,特开展本研究,以期为该保护区的生态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地处东经108°5′~108°24′、北纬26°15′~26°32′,总面积4.73万hm2。

最高海拔2 178.8 m,最低海拔650 m。

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常绿阔叶林。

年平均温度9.2~16.0 ℃,年平均相对湿度85%~91%,年降雨量1 300~1 600 mm。

土壤以山地黄壤为主,土壤母质主要由粉沙质板岩风化而成。

2 研究方法2.1 野外调查在保护区入侵植物易发生的区域进行线路调查。

重点在路边、农田、景点、村寨等具有代表性的路段开展调查,主要记录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名、数量、更新情况、生境等因子。

2.2 统计方法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种》[2]、《中国入侵植物名录》[3]、《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4]、国家环保部(总局)“关于发布中国第一、二、三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5-7]、《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和野外调查结果筛选出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并编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入侵植物名录》。

统计出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共有112种,结合雷公山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入侵现状,筛选出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6种主要外来入侵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危害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3 危害现状3.1 土荆芥土荆芥为藜科藜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1864年首次发现于我国台湾台北的淡水,目前在我国广泛分布,多生长在路边、河岸、荒地和农田中,并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威胁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具祛风、除湿、杀虫、通经、止痛功效,可治疗皮肤风湿痹痛、钩虫、蛔虫、痛经、闭经、皮肤湿疹和蛇虫咬伤等。

土荆芥有较强的化感作用,常与一年生蓬、黄花蒿等植物混生入侵草地、农田。

一旦入侵农田、草地会对作物和牧草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并有机会形成较严重的危害。

土荆芥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入侵生境为试验区部分耕地,因其有较强的化感作用,影响入侵耕地农作物生长。

鉴于土荆芥的药用价值,应因地制宜,注意控制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3.2 反枝苋又名野苋菜,是苋科苋属一年生阔叶草本植物,被列入中国第三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反枝苋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现为世界广布种,入侵农田等多种生境。

主要危害农作物,如豆类、花生、瓜类、薯类等。

该植物可富集硝酸盐,家畜过量食用后会导致中毒。

反枝苋种子数量多、体积小且种皮坚硬,可以耐受不同的环境胁迫。

反枝苋化感作用很强,在入侵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化感作用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反枝苋零星分布于耕地、路边。

保护区老百姓长期将反枝苋幼苗当作野菜食用,适口性好、营养丰富,也可用作饲料,是贵州省24种野菜中营养较高的一种[8],但是一定要控制用量,避免因反枝苋体内过高的硝酸盐含量对人畜产生不利影响。

人为干扰严重的生境易受反枝苋入侵,因而应加强对保护区自然群落的保护,减少人为干扰,防止反枝苋入侵。

3.3 刺苋刺苋属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种名单,主要生于田边、蔬菜地、宅旁、路边和荒地。

19世纪30年代在澳门首次发现,1857年在香港采到,现已成为我国热带地区常见杂草,危害旱田作物、蔬菜地及果园,局部地区危害较严重,其刺可扎伤人的手脚。

刺苋在雷公山保护区主要分布在耕地、农田,呈零星分布,植株较高(30~100 cm),严重影响其他植物光合作用,危害程度较重,尤其对夏秋季蔬菜危害严重,控制方法为在结果前清除。

3.4 藿香蓟藿香蓟又名胜红蓟,属于菊科藿香蓟属一年生草本,原产地为热带美洲,生于山谷、林缘、河边、林下、农田、草地、田边和荒地。

19世纪出现在香港,同时由中南半岛蔓延至云南南部。

藿香蓟已在许多地区的菜地、果园、茶园、蔗田、玉米地及水田边以优势种成片生长,结实量高、繁殖速度快、发生量大、危害重,是区域性的恶性杂草。

藿香蓟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荒地、路边、林缘。

在荒地呈片状分布,路边、林缘呈零星分布,以较大个体数量的集群分布占据群落优势地位,在缺乏植物竞争和病虫害等自然胁迫因子条件下能产生化学响应抵御逆境,所产生的化感物质(包括挥发油)对本地种具有较强的化感抑制效应[9],对本地植物的生长危害严重,防治方法为结果前人工清除。

3.5 小蓬草小蓬草又叫加拿大飞蓬、小飞蓬、小白酒菊,属于菊科白酒草属一年生草本,原产地北美洲,现全球各地广泛分布。

嫩茎、叶可作猪饲料。

全草入药,可消炎止血、祛风湿、治血尿,对水肿肝炎、胆囊炎、小儿头疮等症也有疗效。

该植物可产生大量瘦果,瘦果借冠毛随风扩散,蔓延极快,对秋收作物、果园和菜园危害严重,是一种常见杂草,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他植物的生长,还是棉铃虫和棉椿象的中间寄主[10]。

小蓬草在雷公山保护区主要分布于试验区、缓冲区农田、道旁、撂荒地,主要呈零星分布,局部片状分布,是该保护区分布最广的外来入侵种之一。

防治方法为结果前人工清除。

3.6 牛膝菊牛膝菊又名辣子草、小米菊,属于菊科牛膝菊属一年生草本,原产地南美洲。

1915 年在我国云南省宁蒗和四川省木里发现,目前除西北地区外,其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

入侵山坡草地、河谷、疏林、旷野、河岸、溪边、田间、路旁、果园或宅旁,是一种难以防除的杂草,其生态适应能力强、发生量大,对秋收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等都有严重影响,易随带土苗木传播。

牛膝菊在雷公山保护区主要入侵耕地、菜园、路边、沟边、林缘等生境,具有种子量大、生长快速、蔓延迅速等特点,且边开花边结实,结实多、易传播。

与本土植物相比,其具有发育成熟期较短、生长迅速、繁殖快的特点,有利于扩大种群数量,以免入侵种群在新生境中灭绝。

牛膝菊种子萌发不需要特别的处理用于打破休眠,是典型的r对策者[11]。

4 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对策一是加强入侵植物危害宣传,提高认识,群防群控。

外来入侵植物主要是由于人为无意传播引种或是药用引入后,由于多方原因人为放弃管理而在其适应环境中暴发争夺生物空间。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加强宣传,促使人们认识其危害性,加以防控。

二是完善检疫体系建设,强化检疫执法能力。

加强检疫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备的检疫执法体系,规范检疫执法行为,提高依法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工作水平。

三是建立外来有害植物风险评价和有害植物监测系统。

可进一步探究外来有害植物危害发生、发展和成灾规律,构筑外来有害生物预警防控技术平台,建立信息网络数据库系统,加大防控力度。

四是加强对外来入侵植物扩散机制的研究,如种子和繁殖体传播方式、传播媒介种类等,以充分了解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种群定居、发生规律等。

5 参考文献[1] 周政贤,姚茂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编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1-18.[2] 李振宇,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 马金双.中国入侵植物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 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环发〔2003〕11号)[EB/OL].(2012-11-28)[2017-04-28].http:///hbbfw/10158.jhtml.[6]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环发〔2010〕4号)[EB/OL].[2017-04-28].http:///html/text/chl/1265/126557.html.[7]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的公告”(公告2014年第57号)[EB/OL].(2014-08-20)[2017-04-28].http:///gkml/hbb/bgg/201408/t20140828_288367.htm.[8] 田兵,冉雪琴,薛红,等.贵州42种野生牧草营养价值灰色关联度分析[J].草业学报,2014,23(1):92-103.[9] 郝建华,强胜.外来入侵性杂草:胜红蓟[J].杂草科学,2005,23(4):54-58[10] 马世军,王建军.历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4):662-666.[11] 齐淑艳,段继鹏,郭婷婷,等.入侵植物牛膝菊种子萌发对PEG 模拟干旱胁迫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4,33(5):1190-11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