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结题报告.

留守儿童结题报告.

留守儿童结题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和意义: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因此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现象。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进行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系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

对留守儿童所表现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只有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和真正落实。

基于此,我们确定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1.方案的制定:分析了我校留守儿童现状,参考了国内外课题研究情况,制定了我校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的重点:由于留守儿童于家庭的不完整和家庭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他们在生活环境、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心理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1) 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分析(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负面影响(3)留守儿童教育方法的研究3.原定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实验期定为二年(2013年3月-2014年12月),但是预期研究效果不明显,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还在探索,所以研究期限又增加一年。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
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原因,并提出
相应的对策,以帮助改善他们的行为惯和促进健康成长。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
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主要原因。

接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实地走访和观察,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3. 研究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长期缺乏父
母陪伴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 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形成的重
要原因之一。

- 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压力过大也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形成不良影响。

4.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陪伴时间,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 加大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

- 加强社会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缓解留守儿童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5. 结论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进行改善。

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望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是本次研究的结题报告,谢谢您的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Forpersonal 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 notforc o m m e r c i a l u s e肁?乡村留守少儿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蕿金山镇小学课题组袈最近几年来,跟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展开,我县愈来愈多的乡村节余劳力涌向城市经商、打工,其儿女留在乡村,进而产生了“留守少儿〞的问题越。

来越多的“留守少儿〞群,体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惹起人们的关注,对我县建立社会主义和睦社会将产生必定的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我局接受了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的“留守少儿〞问题研究课题为。

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李庆明主席为组长的“留守少儿〞问题研究小组并,确立金山镇小学11所完小为研究基地,在基地校及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长进行了一些试试和探究,获得了必定的研究成就,具备了却题条件。

现将我镇研究状况做一总结,报告以下。

莅一、当地留守少儿的现状螂据不完好统计,我镇乡村小学“留守少儿〞300出名,占在校生总数的12.5%。

这些“留守少儿〞绝大部分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少,数被寄望在远亲密邻家,有的甚至独自支撑门户,与“留守老人〞共同构成一个特别的集体在。

全镇“留守学生〞中以隔代监护的居多占58.3%,托家属监护的占26.5%,自我监护的占10.6%。

这些“留守少儿〞体现出头广量大特。

点在对留守少儿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全局部留守少儿不一样程度上存在着亲情缺乏、家庭教育不力、心理人品缺点、学习踊跃性不高的问题,学校、社会的管理也有很多地方没有到位。

薁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拜托监护人职责不明。

因为父亲母亲出门务工,大部分“留守学生〞由祖辈或家属照料,少量“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料而。

拜托监护人常常不甚明确自己的看管职责,把对“留守学生〞的看管不过逗留在生活照料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指导方面根本上是无力顾及,也难以顾及。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在校学生。

他们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于是我从2009年开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研究,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准信息,建立“台帐”,确立工作目标我首先对我班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做到四“清楚”:清楚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清楚留守儿童病史状况;清楚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

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明确,并及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

研究中,确定了我班10名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

他们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1、“单亲教育”型。

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

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太小,如此大面积的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隔代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

3、“寄养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

调查访谈中我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20%,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

二、主要工作措施措施一: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作者:李延生来源:本站更新时间:2008-11-10 19:08:04 浏览次数:2870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开化县华埠镇中心小学李延生课题组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自21世纪以来,国家对农民工更加关怀,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寻找工作,许多人在外地城市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离乡人口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或夫妻双双进城而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

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基本上处于受义务教育阶段。

其分布广,人数多,在我校1300余名学生当中,留守儿童有500余人,约占总数的38.5%,这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比较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

这些孩子容易形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打架、偷盗等不良习气;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敏感、孤独、胆怯等等;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或亲戚监护,轻不得,重不得,极易造成留守儿童自以为是、不尊敬他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

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那么,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目前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又怎样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方法系统?关注留守,守望未来,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研究。

国内,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

留守儿童课题结题报告计划

留守儿童课题结题报告计划

《“留守少儿”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改正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府谷县碛塄中心小学《“留守少儿”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改正的研究》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府谷县碛塄乡地处府谷县南部,北与高石崖镇相邻,西靠田家寨乡,南接武家庄乡。

碛塄中心小学座落在府谷县南12.5公里黄河岸边的乡政府所在地碛塄村。

碛塄乡属于纯农业乡镇,过去因为交通不便,人们祖祖辈辈都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这里的人们生活艰辛而贫困。

跟着时代的发展,大多半农民为了改变落伍的经济状况,便纷繁放下了手中的锄头、镰刀,也撇下了年老的父亲母亲、年幼的孩子,先后去城里打工,留在村里的多半是些年老体衰的老人和年幼在读的少儿,这些少儿,自但是然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少儿”。

我校是一所乡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 73名,此中留守少儿57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8%,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1.6%,单亲家庭儿女5人。

据我们的检查,这些“留守少儿”绝大多半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育,还有些都是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而这些监护人大多半年老体衰又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既没法指导孩子学习,又重“养”不重“教”,每日只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则相应地交给了学校老师。

“留守少儿”没有优异的生活习惯,常常不听监护人的话,甚至有反抗情绪;在学校正学习感觉十分费劲,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肯学,学习成绩一般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四周同学和平共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古怪,内向,不肯与其余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性情烦躁,刁蛮率性,喜爱闹事生非,因为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少儿”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趋突显,总之,“留守少儿”与一般少儿对比,在过错,谎话,攻击和损坏行为等方面更为突出一些。

这些问题在部分“留守少儿”身上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假如不解决和办理好这些问题,必然造成少儿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降落,甚至造成各样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新邵县龙溪铺镇中心小学课题研究组【课题简介】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

那些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但是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而无法亲自照顾,这样的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就是农村留守儿童。

我校582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272人,约占学生总数的46.7%。

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又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2007年3月学校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提出立项申请,本年教育局批准申请立项,学校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和研究目标。

9月开展留守儿童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选择方法与对策。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实现了预定目标,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学校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被推荐为新邵县示范家长学校,课题组相关科研论文多人次在国家、省、市、县级获奖,学校形成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

而龙溪铺镇地处边远山区,这种现象更严重。

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

这些孩子人格发展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性格上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

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

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2、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金山镇小学课题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涌向城市经商、打工,其子女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我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我局接受了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

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庆明主席为组长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并确定金山镇小学11所完小为研究基地,在基地校及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

现将我镇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有300名,占在校生总数的12.5%。

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少数被寄托在远亲近邻家,有的甚至独自支撑门户,与“留守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全镇“留守学生”中以隔代监护的居多占58.3%,托亲属监护的占26.5%,自我监护的占10.6%。

这些“留守儿童”呈现出面广量大特点。

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亲情缺乏、家庭教育不力、心理人格缺陷、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社会的管理也有许多地方没有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

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把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方面基本上是无力顾及,也难以顾及。

2、家庭关爱少、情感缺失。

调查表明,80%以上打工的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偏少,造成留守在家的孩子因缺少亲人关爱而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肁金山镇小学课题组蕿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涌袈向城市经商、打工,其子女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我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我局接受了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

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李庆明主席为组长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并确定金山镇小学11所完小为研究基地,在基地校及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

现将我镇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莅。

12.5%占在校生总数的名,300我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有据不完全统计,螂.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少数被寄托在远亲近邻家,有的甚至独自支撑门户,与“留守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全镇“留守学生”中以隔代监护的居多占58.3%,托亲属监护的占26.5%,自我监护的占10.6%。

这些“留守儿童”呈现出面广量大特点。

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亲情缺乏、家庭教育不力、心理人格缺陷、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社会的管理也有许多地方没有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薁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羆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

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把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方面基本上是无力顾及,也难以顾及。

2、家庭关爱少、情感缺失。

调查表明,80%以上打工的父母每年仅回家一袄次。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偏少,造成留守在家的孩子因缺少亲人关爱而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实践证明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关爱缺乏”就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的阴影越深。

3.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

由于一些“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基本无人照管,怕蒂苦怕难,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

我们在某中学(初中)调查的12名“留守学生”中,成绩偏下的就有9人,占75%之多。

4、人格有缺陷明显。

一是性格较孤僻。

“留守学生”平时与人交往较少,“以自我蚂为中心”的意识突出,孤独,离群,自我封闭。

二是心理不健全,他们胆子较小,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上课时也不敢主动举手发言。

三是乱花钱。

“留守学生”的祖辈和父母大多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有加,造成其比较任性,花钱无计划。

监护人对他们大多是百依百顺,给孩子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5、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未能有效整合。

首先学校教育不能主动地与荿家庭、社会教育力量形成有效的整合,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同步。

其次,由于父母在外、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功能失调,家庭也无法承担好教育的责任,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学生”疏于管理。

家庭教育成了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链上的一个薄弱环节。

表现在家庭未能在课外取得较好的监管作用,也缺乏与学校的联系,故而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勾通。

对于亲友监护者,他们则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安全和物质需求的满足,往往忽略了对被监护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要求。

还有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直接影响到这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三,社会对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不良影响也还存在。

三、实践中采取的措施芃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归纳起来有以节下几个方面:、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学生”的管理档案1蒀.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

每个班主任通过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摸蒇清本班“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情况。

做到五个清楚:(1)学生基本情况清楚(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等);(2)临时监护人情况清楚(姓名、地址、联系电话);(3)外出家长情况清楚(姓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4)教育管理对策清楚(班主任要分析问题行为的成因、制定策略、选择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班主任工作目标清楚(要求班主任努力做到:“留守儿童”不辍学、学习不掉队、心理人格健康成长)。

2、整体规划,实行“三个三”校内关爱机制羇“留守儿童”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为此,我镇各校以落实长效机制为羃着力点,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出“三知、三多、三沟通”的校内关爱工程。

“三知”就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清楚地知道“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学生”代管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办法。

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各校为“留守学生”建立起资料翔实的管理档案。

“三多”就是要求老师多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多组织充满人情味的集体活动,如为学生过生日,开展“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学生”感受到温暖;多到“留守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指导代管人教育管理小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沟通”就是要求学校教师要定期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学生”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校外辅导员沟通。

通过沟通,使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

3、整合力量,形成“三个一”校外监管体系蒁“留守学生”在学校期间,由于集体生活的温暖,会暂时忘却一些烦恼。

可一旦衿回到家里,他们那种特有的孤独感又会油然而生。

为了弥补“留守学生”情感的缺失和填补教育真空,各校建立了“三教”相结合的校外关爱机制,架设起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桥梁。

坂面中心小学在全面掌握“留守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学校打破年段、班级的界限,以片区为单位组建校外学习小组,每周开展一次集体活动,组织本小组学生互相检查作业、进行校外表现评议等。

小组长由各方面表现较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

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定期了解有关情况。

南雄小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优等生与留守学生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学。

经常帮助学校了解“留守学生”的校外表现情况、做好“留守学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有关情况。

针对“留守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生活无人照顾的情况,近年来我县一些乡镇已建立或正在着力建设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学生”生活有着落,学习有人管,思想工作有人抓,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为了加强对寄宿“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则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管理人员既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又能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从而促使寄宿制学校成为“留守学生”离开父母后的温馨归宿。

4、师生联手,实行“留守学生”教育帮扶三优先莆一是在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

学校对“留守学生”的学习帮扶工作,落实到班螃主任、科任老师,同时推行“手拉手”联心工程。

即同班级优等生固定帮助一名“留守学生”,为其检查作业,辅导功课,以求共同进步。

二是在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

学校对“留守学生”实行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由班主任合理安排任课老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都给以关注和疏导的“代理家长”,并要求学生定期与“代理家长”进行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使他们感到老师就是父母。

三是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和指导。

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活动特别重视,督促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融入到学校大家庭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5、采取各种措施来弥补情感、心理的需求芈(1)开展专题心理辅导。

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各基地校设羈立相应的咨询组织机构,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

如:设立心理咨询室、成立“留守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确定专兼职教师定期与留守儿童勾通的工作制度。

(2)学校开通留守儿童热线电话,实行保卫科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留守儿童的父母随时都可以通过学校的开设家长热线及时了解和关注到孩子在校的学习和表现情况。

(3)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对留守儿童积极疏导,放大优点,去掉自卑,树立自信。

让班主任、让任课教师与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学校主要领导与心理障碍明显、性格暴躁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讲成功人士的故事,讲身边同学的例子,诱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4)举行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如开展“我留守我快乐”、“在同一片蓝天下”“有在我们身边”“让爱与留守儿童同行”“牵手互助共同成长”“说出你心中的话”等主题队会,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激发自信心。

四、取得的成绩螅1.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需求得到一定的弥补蒃自实施弥补情感、心理的需求的措施以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状况出现了莀“留二是行为习惯明显好转。

“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一是“四个好转”。

.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由于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增多,一些“留守儿童”孤僻、任性、暴躁、自控能力差等不良性格明显好转,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厌学心理得到有效控制,逆反心理得到缓解。

三是“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明显好转。

通过家访、电访和家长沟通,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提高了寄宿“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教育、保护的认识和水平,明确了职责,增强了监护能力。

四是广大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意识、关爱意识、帮扶意识明显增强。

2.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明显肆经过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努力,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芅长足的进步。

那些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偏差寄宿的留守儿童,经过干预,已经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寄宿在校,使留守儿童远离不良的社会青年,远离了那些不良因素的干扰。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监督下,较快地回到了正常的成长轨迹。

一是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感恩意识,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二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已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当部分儿童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有的在各项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比如南雄小学就有许多同学表现优秀,分别获得了各项奖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