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

合集下载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

它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特征。

二、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特性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具有以下特征: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小麦白粉病菌病原菌主要是一种子座菌,它的菌丝主要是由两大类构成:无性生殖菌丝和有性生殖菌丝。

无性生殖菌丝有直立段和平卧段,直立段是营养型的,平卧段是生殖型的,生长速度快,表现出白粉状。

有性生殖菌丝主要是分生孢子,由子座内、外两个孢子堆构成。

2. 病原菌的生活习性小麦白粉病菌具有严格的寄生习性,只寄生于小麦及其近缘物种。

它以小麦为主要寄主,在小麦上形成寄生性丝状结构,从而抽取寄主的养分,导致病害发生。

病原菌可以通过风、昆虫等介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

3. 病原菌的生长条件小麦白粉病菌在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有一定的要求。

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温度为20摄氏度。

湿度是病原菌生长发病的重要因素,适宜湿度为80%以上。

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一定影响,适宜光照条件为全日照或半日照。

4. 病原菌的分化与传播小麦白粉病病原菌主要通过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进行传播。

无性生殖主要通过分生孢子在空气中传播,随风远距离扩散。

有性生殖则通过子座上的孢子堆进行繁殖,孢子堆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形成无性生殖菌丝,再次进行传播。

三、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针对小麦白粉病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育种选择,选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2. 避免稻麦间套种稻麦间套种容易诱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因为稻田中多湿度高,气候适宜小麦白粉菌的生长,加之小麦受到稻田中的孢子传播,易发生病害。

因此,避免稻麦间套种有助于预防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是普遍分布于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小麦病害,致使大量的小麦产量损失。

白粉菌在潜伏期内潜伏在小麦植株的表皮和内部,最终形成菌丝,在菌丝上形成白色的霉层,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导致小麦减产和甚至死亡。

以下是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一、病因分析1.环境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白粉菌在潜伏期需要充足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在20℃至22℃之间,相对湿度在50%至70%之间,是白粉菌的适宜生长条件。

2.小麦品种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较大的影响。

通常,抗病品种能够减缓病菌的生长速度,降低发病率和减轻病害损失。

3.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良好的田间管理,如适时灌溉、施肥、翻地等措施,能够保持小麦生长健康状态,提高其自身抵抗力,降低白粉病发生的风险。

4.连作障碍连续种植小麦容易导致土壤病菌和虫卵的积累,从而导致白粉病的发生频率增加。

二、综合防治对策1.物理措施及时清理病残体和垃圾,减少白粉菌的繁殖和扩散。

适当的田间管理,如适时灌溉、合理施肥等,能够提高小麦的抵抗力,减轻白粉病的损失。

2.农药防治化学农药能够有效地控制白粉病,但会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

因此应该注重化学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具有环保、无污染、高效等优点,应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例如,利用大麦黄单胞菌和链格孢微生物菌剂等有效地防治白粉病。

4.遗传育种通过选育耐病品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和耐病性,从而减轻病害损失。

总之,小麦白粉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病害,综合防治措施则需要从病因入手,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和遗传育种等手段综合防治,减轻小麦产量损失,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普遍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易发生。

长时间的湿度和高温有利于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必备条件。

2. 缺少养分:在缺少养分的情况下,作物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小麦生长季节中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充足,植株生长发育较弱,容易感染白粉病。

3. 病原菌侵染:小麦白粉病主要由白粉菌引起,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气溶子、土壤和残体等途径传播,一旦侵染,会迅速传播并导致病害扩大。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种植结构:选择对病害抵抗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预防措施:选择健康、结实的种子进行播种,预防病害的从源头入手,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3.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水肥平衡,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和充足,提高小麦的养分供给,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定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扩散,减轻病害对小麦的伤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天敌的天敌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6.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避免连作连种,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减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7. 科学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保持作物的通风透光,减少白粉菌的适生环境,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防。

8.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水源、强化排水系统,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减少病害的发生。

9.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的通风透光,并避免植株过于密集引起的病害加重。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养分供给和病原菌的侵染等多个方面。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小麦白粉病简介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上,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该病害最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逐渐加大。

因此,对于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层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这层粉末是由真菌分生孢子形成的。

另外,在植株叶片和茎秆上还会出现一些黄斑和褐斑,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死亡。

同时,在植株下部也会出现许多黑色菌丝体,这些菌丝体可以长达数厘米甚至更长。

三、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名为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该真菌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异世配偶生殖真菌。

其分生孢子形成在病害发生期间,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并在新的植株上继续繁殖。

四、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1. 菌丝体:白粉菌的菌丝体呈无色或淡黄色,单个细胞长约20-50微米,宽度约为2-4微米。

2.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5-45微米,宽度约为16-28微米。

表面光滑,无色或淡黄色。

3. 子囊:子囊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100-200微米,宽度约为50-100微米。

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五、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长习性1. 适温范围:白粉菌的适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

2. 适湿度: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可生长繁殖。

3. 光照条件:白粉菌对光照条件并不敏感,可以在弱光照下正常生长。

六、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危害程度。

2. 灭菌消毒:在播种前进行土壤灭菌消毒,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少发病率。

4. 喷洒药剂:在发现小麦白粉病时及早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害程度。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状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叶片白粉: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初期为小斑点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扩大并融合,覆盖整个叶片。

叶片表面也会出现黑色小颗粒(子座),叶片严重感染时会变黄并枯死。

2. 感染穗部:白粉病菌也可侵染小麦的穗部,使穗部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

感染的穗部会丧失抽穗能力,使小麦产量明显下降。

3. 白露黏附:白粉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后,白露很容易附着在上面,使叶片变得湿润且黏附。

由于叶片表面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4. 叶片畸形:受到白粉病菌的感染,叶片可能会出现畸形和皱缩现象,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小麦白粉病的病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感染穗部,白露黏附以及叶片畸形等。

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白粉病是小麦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它的防治工作。

本文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小麦白粉病,以及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供农民朋友们参考。

一、什么是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均可受到侵染,但以叶片和叶鞘受害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全浅褐色。

二、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较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有京冬八号、中优9507、京9428等。

2、农业防治方法
适当增施磷钾肥,并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3、化学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或每亩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根腐病等。

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洒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的福星乳油8000倍液,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三、小麦其他病害的防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黏虫混发区或田块,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每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害,也是造成小麦减产、降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病原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在实际生产中,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并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就从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两个方面,对小麦白粉病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空气中的湿度超过85%,气温在15-22℃之间时,这种气候条件最为适宜小麦白粉病病菌的生长繁殖。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小麦叶片上的气孔开放,易被病菌利用,从而促进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土壤状况土壤的肥力状况也是影响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肥的土壤容易使小麦生长过于茂盛,而促进白粉病的发生。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过高或不平衡也容易造成小麦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小麦对白粉病易感性增强。

3. 病原菌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小麦白粉病菌。

这种病原菌生活在植物体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能在植物体上迅速繁殖,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丝,对小麦的叶片、茎秆、穗部等进行侵染,从而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调控气候条件要防治小麦白粉病,首先要合理调控气候条件。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小麦生长环境进行调控,保持合理的湿度和温度。

比如在气温较高的时候要及时通风通气,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湿气过重;在气温偏低时,要注意及时限制浇水,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水汽过大,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施肥,尽量避免过度施肥。

适量施肥,尤其是尽量避免使用氮肥过量,以免造成小麦生长过于茂盛,从而增加白粉病发病几率。

还要注意合理施用磷、钾等肥料,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遭受白粉病侵染时,能够产生一定的抗体,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霜霉 多生于病叶背面,由气孔生出 白色至紫灰色似霜状的霉状物叫霜霉,为霜 霉菌所致病害的特征,如莴霜霉霉病、黄瓜 霜霉病等。
葡萄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
(2)灰霉 病部霉层呈灰色。
生菜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
草霉灰霉病
辣椒灰霉病
大白菜灰霉病
莴苣灰霉病
(3)赤霉 病部霉层呈粉红色。 小麦赤霉病 病穗与病叶
1、病征: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 发病部位形成的特征。
思考:指出下面植物的症状中病征。 霉状物 变色 肿瘤 腐烂 皱缩 锈状物
2、病征的特点
思考:病征有什么特点呢?
(1)植物病害一般先表现病状, 而病征一般在病状出现之后逐步 表现出来。
(2)多数植物病原真菌、细菌、寄生 性种子植物等病征比较明显;而病毒、 类病毒、植原体等无病征。非侵染性病 害(生理病害)无病征。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是细菌病害所特有病征类型是( D )。 A、粉状物 B、霉状物 C、粒状物 D、菌脓 2、下面不是粉状物的病征的是( B )。 A、白粉 B、霜霉 C、红粉 D、黑粉 3、病部病征呈粉红色霉的是( D ) A、霜霉 B、绵霉 C、灰霉 D、赤霉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病征是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形成的特 征。( √ ) 2.锈菌所致病害特有的病征是锈粉。( √ ) 3.白锈菌所致病害的病征为白粉。( × ) 4.黑粉菌引起的病征是黑粉。( √ ) 5.病部产生大量的白色疏松棉絮状物的病 征是绵霉。( √ )
1、粉状物
2、霉状物 3、锈状物
4、粒状物
5、脓状物
病征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特征。
思考:小麦黑粉病、小麦白粉病、玉米叶斑病、棉花黄萎病、白菜 霜霉病等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呢?
病征常在侵染性病害(真菌、细菌等) 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病状上产生病原的营养 体及繁殖体,并构成肉眼可见的特异性表现 ,主要有粉状物、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 和脓状形五种类型。
小麦锈病
苹果锈病
梨锈病 左:叶正面性子器,形成性孢子 右:叶背面锈子器,形成锈孢子
菜豆锈病 左:夏孢子堆 右:冬孢子堆
• (2)白锈 先在得病植物的表皮下形成白色疱状 斑,破裂后散出灰白色粉末,称为白锈,为白锈 菌所致病害的特征。如十字花科植物的白锈病。
白菜白锈病
疱斑放大图
萝卜白锈病
水稻烂秧病示田间绵霉 棉花绵疫病示病铃
• (6)除上述几中霉层外,病原菌还可以产 生其它颜色霉层,如有青霉、绿霉等。
柑橘青霉病
梨青霉病病果
3、锈状物
• 病部表面形成小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 白色或铁锈状粉状物。如十字花科白锈 病、小麦锈病。
• (1)锈粉 初期在植物病部表皮下形 成黄色、褐色或棕色病斑,表皮破裂后 散出锈锈状粉末,称为锈粉,为锈菌所 致病害特有的表现。如小麦锈病、菜豆 锈病等。
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腥黑粉病
玉米瘤粉病
高粱黑粉病
(3)红粉 病原菌在病部形成粉红色粉状物。 如棉花红粉病。
棉花红粉病 示棉铃症状
梨红粉病 番茄红粉病
梨红粉病 梨红粉病
2.霉状物
霉状物是由真菌的菌丝、各种孢子梗及孢 子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毛绒状的霉层。
根据霉层的颜色可分为霜霉、绵霉、青霉、 绿霉、黑霉、灰霉、赤霉等。
1.粉状物 病部形成粉末状物。
• 粉状物主要有白粉、黑粉、红粉等。 • (1)白粉 在得病植物叶片表层产生的大量灰白
色粉末状物,为白粉菌所致病害的特征。如小麦
白粉病、黄瓜白粉病等。
小麦白粉病
西瓜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
(2)黑粉 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菌瘿,其内 充满大量黑色粉末状物,多在茎秆、叶的表 皮下产生的黑色粉末,胀破表皮后露出,为 黑粉菌所致病害的特征。如禾谷类植物的黑 粉病及黑穗病。
课堂练习
三、多选题
1、下面可由真菌病害引起的病征有( ABCD)。
A、粉状物
B、霉状物
C、粒状物
D、锈状物
2、下面是粉状物的病征的是( ABC )。
A、白粉 B、红粉 C、黑粉 D、青霉
3、霉状物病征有( ABCD )。
A、霜霉 B、灰霉 C、赤霉 D、黑霉
课后作业
1、植物病害有哪五大病征,各病征有何特 点?各病征类型有哪些病征名称?
苹果树腐烂病 示子囊壳及流出的粘液
苹果炭疽病 示分生孢子盘
苹果灰斑病 分生孢子器
禾草白粉病 示白粉中间的黑色颗粒(闭囊壳)
小麦白粉病 示白粉中间闭囊壳
油菜菌核病病茎中的菌核
5.菌脓
• 也叫溢脓,是潮湿时细菌类病害在病部溢出脓状 物,干燥后成白色或黄色的胶膜或胶粒。
• 菌脓中包含细菌菌体,一般呈露珠状,菌脓中的 菌体随雨水进行传播。
小麦赤霉病 病穗与种子
(4)黑霉 病部霉层呈黑色。
大白菜黑斑病
月季黑斑病
甘蓝黑斑病
甜椒黑霉病
番茄叶霉病
(5)绵霉 植物病部产生大量的白色疏松棉 絮状霉状物,称为绵霉。 • 通常为水霉菌、腐霉菌以及根霉菌所致病
害的特征。如茄子绵疫病、水稻绵霉病、 甘薯软腐病等。
茄子绵疫病
茄子绵疫病
金瓜绵疫病 番茄绵疫病
• 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番茄青枯病、水稻白叶枯、 白菜软腐病。
示菌脓
示田间病状
• 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则 病状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 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状,但病征只有真菌、细 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 明显;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等引起的病害无病 征;
• 植物病害一般先表现病状,病状易被发现,而病 征常在病害发展的某一阶段才显现。
蕹菜白锈病
4.粒状物
• 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 粒状物是由病原真菌繁殖器官在植物
病部形成大小、形状、色泽、排列方 式等各不相同的小颗粒状物,多数呈 针头状、暗褐色,即为真菌的子囊壳、 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菌核等所 构成的特征。如苹果炭疽病病斑上的 黑色颗粒、油菜菌核病的菌核、苹果 树腐烂病粒状物等。
植物病害的五大病征有:粉状物、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菌脓。 (1)粉状物 病部形成粉末状物。粉状物主要有白粉、黑粉、红粉等。 (2)霉状物是由真菌的菌丝、各种孢子梗及孢子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毛绒状 的霉层。根据霉层的颜色可分为霜霉、绵霉、青霉、绿霉、黑霉、灰霉、赤霉等。 (3)锈状物就是病部表面形成小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状粉状物。 主要有锈粉和白锈两种病征类型。 (4)粒状物就是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主要有子囊壳、分生孢子器、分生孢 子盘、菌核等所构成的特征。 (5)菌脓也叫溢脓,是潮湿时细菌类病害在病部溢出脓状物,干燥后成白色 或黄色的胶膜或胶粒。
知识点导学 (一)植物病害病征概念 (二)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
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知识点导学
识记病征等基本概念 掌握病征的五大类型 理解病征类型的含义 认识各病征类型中的常见类型 熟练掌握识别植物病害病征的能力
二、植物病害 的病征
(一)植物病害的病征概念源自病状与病征有可区别呢?(二)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