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那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发病后要及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

在白粉病初发时可喷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天至10天喷一次,喷药时先叶后枝干,连喷3至4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还可使用防治白粉病的其他有效药剂,如嗪胺灵、醚菌酯、丙环唑等;彻底清扫庭园可以预防或减轻来年的问题,在季末收成之后,应立刻清除瓜藤,不要等降霜来临。

这些染病的残藤余叶都应装袋扔弃,不可用来堆肥,那么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1、种植抗病品种可选用郑州8915、郑州831、豫麦9、15、16、21、24号,中育4号,北农9号,冀麦23、24、26号、84—5418、138号,鲁麦1、5、7号,城辐752,高38、贵阿1号、贵丰1号、贵农19、20、21、22,黔丰3号,81—7241,冬丰1号,BT8812,BT一7032,京核883,8814,花培28,鲁麦14、22号,中麦2号,京农8445等。

此外新选育的抗白粉病冬小麦品种还有百农64,温麦4号,周麦9号,新宝丰,冀审4185,6021新系,皖麦25,26,扬麦158,川麦25,绵阳26,劲松49号,早麦5号,京华1号,3号,京核3号,京411,北农白等。

春小麦抗白粉病的品种有垦红13号、。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普遍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易发生。

长时间的湿度和高温有利于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必备条件。

2. 缺少养分:在缺少养分的情况下,作物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小麦生长季节中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充足,植株生长发育较弱,容易感染白粉病。

3. 病原菌侵染:小麦白粉病主要由白粉菌引起,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气溶子、土壤和残体等途径传播,一旦侵染,会迅速传播并导致病害扩大。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种植结构:选择对病害抵抗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预防措施:选择健康、结实的种子进行播种,预防病害的从源头入手,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3.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水肥平衡,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和充足,提高小麦的养分供给,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定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扩散,减轻病害对小麦的伤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天敌的天敌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6.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避免连作连种,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减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7. 科学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保持作物的通风透光,减少白粉菌的适生环境,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防。

8.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水源、强化排水系统,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减少病害的发生。

9.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的通风透光,并避免植株过于密集引起的病害加重。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养分供给和病原菌的侵染等多个方面。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病害。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一、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是真菌菌丝和孢子,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叶片早衰,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可以选择抗病力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研究表明,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些抗病品种通过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能够在感病的环境中抵御白粉病的侵害,减少病菌数量的繁殖,从而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加强田间管理除了选择抗病品种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注意合理的密植和适时的排水,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其次,要定期清除病叶和杂草,及时处理病残体,防止病菌在田间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取轮作和间断种植等措施,避免连作对小麦白粉病的滋生和传播。

四、合理施肥和用药合理施肥和用药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病菌数量的增加。

在用药方面,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施药,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五、定期监测和防治定期监测是及时掌握病情和采取防治措施的重要手段。

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叶片和茎秆是否出现白粉状物,及时做好记录和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增加光照和通风等方式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小麦防病能力。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在中国偏北地区一般都种有各种小麦,小麦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主食产品,小麦一旦得了白粉病,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

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下面着重介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二、小麦白粉病的传播方式: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三、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条件: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四、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方法:1. 选种要慎重,选取抗旱、耐瘠的小麦品。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中国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中国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小麦白粉病简介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上,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该病害最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逐渐加大。

因此,对于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层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这层粉末是由真菌分生孢子形成的。

另外,在植株叶片和茎秆上还会出现一些黄斑和褐斑,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死亡。

同时,在植株下部也会出现许多黑色菌丝体,这些菌丝体可以长达数厘米甚至更长。

三、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名为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该真菌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异世配偶生殖真菌。

其分生孢子形成在病害发生期间,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并在新的植株上继续繁殖。

四、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1. 菌丝体:白粉菌的菌丝体呈无色或淡黄色,单个细胞长约20-50微米,宽度约为2-4微米。

2.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5-45微米,宽度约为16-28微米。

表面光滑,无色或淡黄色。

3. 子囊:子囊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100-200微米,宽度约为50-100微米。

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五、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长习性1. 适温范围:白粉菌的适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

2. 适湿度: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可生长繁殖。

3. 光照条件:白粉菌对光照条件并不敏感,可以在弱光照下正常生长。

六、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危害程度。

2. 灭菌消毒:在播种前进行土壤灭菌消毒,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少发病率。

4. 喷洒药剂:在发现小麦白粉病时及早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害程度。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小麦白粉病常常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我们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和减轻小麦白粉病侵害的首要措施。

通过培育和引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风险,并提高产量。

因此,农民应该积极咨询专业人士,选取适合本地气候和生态条件的抗病小麦品种。

2. 科学肥料管理合理的施肥是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量施肥会导致小麦株体肥强,生长旺盛,容易受到病害的侵害。

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阶段的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小麦的抵抗力。

3. 疏苗、整枝及早疏苗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时疏除过密的苗子,有利于提高空气流通,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避免病害的蔓延。

同时,要及时进行整枝修剪,保持小麦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病菌滋生。

4.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也有重要作用。

过度灌溉会造成土壤湿润,增加病害的传播风险。

相反,干旱条件下,小麦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会降低。

因此,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5. 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及早发现小麦白粉病的侵害是防治的关键。

农民应定期检查小麦植株的叶片和茎秆,注意观察并记录病害的症状。

一旦发现病变状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局部剪除受感染的植株部分,及时喷洒防治药剂等。

6. 合理农田管理合理的农田管理是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这包括了健康的土壤管理、杂草的及时清除、土地轮作等。

保持农田的健康环境,有助于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从而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率。

总结: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是保障小麦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科学肥料管理、及早疏苗整枝、合理灌溉、病害监测和合理农田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白粉病是小麦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它的防治工作。

本文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小麦白粉病,以及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供农民朋友们参考。

一、什么是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均可受到侵染,但以叶片和叶鞘受害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全浅褐色。

二、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较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有京冬八号、中优9507、京9428等。

2、农业防治方法
适当增施磷钾肥,并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3、化学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或每亩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根腐病等。

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洒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的福星乳油8000倍液,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三、小麦其他病害的防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黏虫混发区或田块,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每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近年来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下面就来看一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吧!
危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病条件
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

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411为主栽品种,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8号、京冬6号、中麦9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437、京核1号、轮抗6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411、京冬8号、京双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等。

4、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5、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