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合集下载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发布时间:2023-06-15T09:05:19.795Z 来源:《科技潮》2023年10期作者:郑红[导读] 宝应县曹甸镇地处里下河地带,地势平坦,肥力中上团粒结构良好,有利于小麦种植。

通过多年的总结,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易发长发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及纹枯病。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农业农村局江苏扬州 225808宝应县曹甸镇地处里下河地带,地势平坦,肥力中上团粒结构良好,有利于小麦种植。

通过多年的总结,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易发长发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及纹枯病。

一、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病原物:有性态为布氏白粉菌 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Oidium monilioides Nees,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该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主要产区,以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河南等地发生最为普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降低,千粒重下降。

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50%以上。

[症状特征]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阿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病斑可连片,导致叶片变黄和枯死。

[发生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度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病害。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一、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是真菌菌丝和孢子,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叶片早衰,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可以选择抗病力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研究表明,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些抗病品种通过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能够在感病的环境中抵御白粉病的侵害,减少病菌数量的繁殖,从而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加强田间管理除了选择抗病品种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注意合理的密植和适时的排水,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其次,要定期清除病叶和杂草,及时处理病残体,防止病菌在田间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取轮作和间断种植等措施,避免连作对小麦白粉病的滋生和传播。

四、合理施肥和用药合理施肥和用药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病菌数量的增加。

在用药方面,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施药,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五、定期监测和防治定期监测是及时掌握病情和采取防治措施的重要手段。

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叶片和茎秆是否出现白粉状物,及时做好记录和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增加光照和通风等方式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小麦防病能力。

小麦白粉病防治

小麦白粉病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 B.栽培管理
C.药剂防治
D.生物防治
11.小麦锈病是典型的( A )病害。 A. 气流 B. 雨水 C.昆虫 D. 种子 12.小麦条锈病真正在病害循环种起作用的是( B ) A.冬孢子 B.夏孢子 C.担孢子 D.性孢子 13.小麦赤霉病主要以( B )越冬。 A.子囊壳 B.菌丝 C.分生孢子 D.厚垣孢子 14.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的( C )进行侵染。 A.抽穗期 B.齐穗期 C.扬花初期 D.灌浆期
5.小麦条锈病是一种( B )病害,当均温超过(
)℃,侵染便完全停止。
A. 低温 25 B.低温 20 C.高温 28 D。高温 30
6.目前防治小麦锈病应用最多的药剂是( A )。 A.粉锈宁 B.石硫合剂 C.灭病威 D.甲基托布津
7.“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形象概括的
是( A )。
二测试练习题
1.麦锈病包括( 条锈病 )、( 叶锈病 )和
( 秆锈病 )三种病害。小麦锈病的病斑前期产生的黄 色疱状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 ),( 锈菌目 )。
防治小麦锈病较好的药剂有( 三唑酮 )、(丙环唑)。
2.小麦赤霉病可引起( 苗腐 )、( 茎腐 )、 ( 秆腐 )、( 穗腐 )等症状,其中,危害最大的 是( 穗腐 )。
A.小麦锈病
B.小麦赤霉病
C.小麦白粉病
D.小麦黑穗病
8.下列小麦病害中兼具腐生和寄生特性的是( B
),病原物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是( A )。
A. 锈病 B. 赤霉病 C.白粉病 D. 黑穗病
9.小麦白粉病病害大流行年份的菌源主要来自于(A)
A.当地越冬菌源 B.外来菌源 C.外来病种 D.种子

小麦白粉病的科学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科学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白粉病是传染和流行性病害,发病初期在病症主要集中在中下部,病症严重的已到旗叶和穗上,下部叶片已干枯,上部叶片被病菌覆盖,一扒白粉乱飞,严重损坏叶片制造养分功能。

白粉病的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出现白色霉斑,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

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下面来分析一下白粉病的原因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田间的温度以及湿度都有很大关系。

首先,春季温度回暖,当温度达到20度左右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其次,春季降水量也不少,当遇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田间的湿度就会增加,就会加大白粉病发生的概率,所以在4、5月份应格外注意田间温度湿度的变化。

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

2、做好田间的管理措施,提高小麦的抗病性,肥料供应一定要到位,底肥、追肥不可少,出现干旱时及时灌溉,另外,在前期如果有旺长情况也要及时进行控旺处理。

3、发现白粉病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理,常用药剂有:烯唑醇、氟环唑、三唑酮、吡唑醚菌酯等单剂,也可使用戊唑·嘧菌酯/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己唑·多菌灵/苯甲·丙环唑等复配药剂。

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均有较好防效,而且持效期长达15天以上。

小麦生长中后期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常混发,同时防治这3种病害可以优先选用唑类杀菌剂。

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药量不能过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前要注意天气变化,避免使用后有强降温天气,以免对小麦生长造成过度抑制。

由于三唑酮在生产上应用多年,小麦白粉病病菌和锈病病菌对该药的抗药性不断上升,导致防效下降。

该药与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等唑类杀菌剂存在交互抗性,在白粉病病菌和锈病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用其他唑类杀菌剂防治效果往往也不好,可换用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等药。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小麦白粉病常常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我们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和减轻小麦白粉病侵害的首要措施。

通过培育和引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风险,并提高产量。

因此,农民应该积极咨询专业人士,选取适合本地气候和生态条件的抗病小麦品种。

2. 科学肥料管理合理的施肥是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量施肥会导致小麦株体肥强,生长旺盛,容易受到病害的侵害。

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阶段的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小麦的抵抗力。

3. 疏苗、整枝及早疏苗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时疏除过密的苗子,有利于提高空气流通,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避免病害的蔓延。

同时,要及时进行整枝修剪,保持小麦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病菌滋生。

4.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也有重要作用。

过度灌溉会造成土壤湿润,增加病害的传播风险。

相反,干旱条件下,小麦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会降低。

因此,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5. 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及早发现小麦白粉病的侵害是防治的关键。

农民应定期检查小麦植株的叶片和茎秆,注意观察并记录病害的症状。

一旦发现病变状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局部剪除受感染的植株部分,及时喷洒防治药剂等。

6. 合理农田管理合理的农田管理是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这包括了健康的土壤管理、杂草的及时清除、土地轮作等。

保持农田的健康环境,有助于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从而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率。

总结: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是保障小麦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科学肥料管理、及早疏苗整枝、合理灌溉、病害监测和合理农田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发生的原因及症状

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发生的原因及症状

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产生的原因及症状
要问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产生的原因及症状,据悉可以使用杂环类包括如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包括三唑酮、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嘧菌酯、醚菌酯等,其中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等预防成效良好,但医治成效不稳固,杂环类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的防治成效好,但是极易产生抗性。

一、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
市场上适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剂有杂环类包括如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包括三唑酮、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嘧菌酯、醚菌酯等,杂环类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具有很好的防治成效,但是产生抗性很快,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等具有良好的预防成效,但是医治的成效不稳固。

二、产生的原因及症状
1、原因:分为气候原因和管理原因,气候原因是产生在气温15-20℃、相对湿度70%极可能产生,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容易产生,而多雨地区当年雨少反而会着落产生率。

2、症状:一样危害的是叶片,严重时也会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背部的病斑呈白色粉状霉层,在严重时会覆盖叶片大部或全部,且霉层的厚度可以到达2毫米,到了后期逐渐变为灰色,且上面有黑色小颗粒,而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容易倒伏,且会产生不抽穗现象。

浅谈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浅谈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农 技 推 广2021年第4期新农民浅谈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郭艳玉(武强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武强 053300)摘要: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小麦白粉菌。

这种病害是制约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其中小麦白粉菌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超快的毒性变异,另一个特点就是生理小种多,这就会使小麦品种的抗性丧失,从而使大面积推广受到阻碍。

要想从根源防止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就要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在原因明了之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治理,希望可以为以后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关键字: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防治错略作为农业大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还有辽阔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大约百分之七。

小麦作为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研究小麦病害的发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小麦产量,提高质量。

1 小麦白粉病产生的原因小麦白粉病是一种气传性的病害,其流行多发生在海拔或者纬度较高的地区,其发生传播的原理是:在病菌源的数量达到一定量时,在气流的推动下进行扩散、传播,严重时可蔓延到全国各地。

当然,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气候以及小麦品种的抗病性。

换言之,增加小麦水肥的用量,以及品种抗源呈现单一化,都会导致白粉病的传播流行,同时另一个重要因素—气候也不能忽视。

比如说,在秋冬或者早春的季节,气温相对较高并且雨量充沛,则会容易产生秋苗发病,病菌过冬以及早春病害的发生发展,对小麦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加重病害的流行程度。

1.1 气温因素方面当前,从病害之气温方面分析,春季气温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始发期早晚的问题。

春天气温回升快,发病相对比较早;第二方面是春季对潜育期时间的长短,以及病情发展的速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气温回升比较快,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病菌的潜育期,对病情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方面是关于病害终止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摘要简述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襄樊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生症状;流行成因;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1.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174-01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一般发病后减产10% ~20%,严重发病后减产40%~60%。

1发病症状
白粉病在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1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并产生许多小黑点(闭囊壳)。

霉斑最初分散,后联合成大斑,覆盖全叶,病斑下面及周围组织褪绿,病叶易发黄早枯,茎和叶鞘被害后,植株易倒伏。

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上病斑多于上部叶片。

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为害颖壳和麦芒,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2发病原因
2.1温、湿度条件适宜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

该病菌在0~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

襄樊市2007年10月至
2008年5月平均气温为17.2℃,适宜病菌萌发;3~4月正处在小麦拔节、抽穗期,农民一般会加大肥水管理,增大了田间湿度,为病菌滋生提供了温度、湿度条件。

2.2耕作方式不当
主要是播期不当,播量过大。

进入10月以来,襄樊市气温比历年同期值偏高1~2℃,而农民多根据经验,秋收结束后立即播种,播种时气温偏高导致小麦旺长现象严重,严重地块甚至在年前出现了拔节现象。

调查发现,襄樊市小麦播量大多数为150~225kg/hm2。

播量大直接导致田间小麦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气性差,形成了病菌滋生蔓延的温床。

另外,襄樊市的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割,留茬较高,多数病叶、病秆留在田内,加上连年种植,造成田间病菌大量积累,成为翌年的病源。

2.3病害防治不到位
一是重视不够,防治不及时。

由于往年该病发生较轻,一般为零星发生,农民不进行防治,等到病菌侵染到上部叶片时才开始防治。

而白粉病菌传播侵染速度快,当病害大面积发生时已错过了有效的防治时期。

二是喷药不到位。

白粉病发病时多从下部发生,然后向中部蔓延,由于小麦群体过大,药液很难喷透,防治效果较差。

2.4品种抗性降低
同一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使品种抗性降低,即出现新的生理小种,致病性增强,使原较抗病的品种也易感病,从而造成病
害的大发生。

3综合防治
3.1种植抗病品种
小麦白粉病菌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同时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
显著差异,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丰产良种,如郑麦9023、鄂麦19等,适当搭配其他品种。

3.2药剂防治
目前许多生产品种都不抗白粉病,可采用药剂防治。

应加强前期防治,对发病中心和中心病团要及时喷药防治,初春要全面检查,继续防治,争取在3月气温全面回升前消灭菌源,控制病害继续扩散。

药剂防治首选为特效药粉锈灵,15%粉锈灵750~900g/hm2或25%粉锈灵525g/hm2对水750~1 125kg喷雾或对水75.0~112.5kg低量喷雾,效果很好,施用粉锈灵以孕穗至破口期施药较好,施1次即可,对于特别严重的病田增加施药次数。

也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

3.3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秋苗发病重的地区适当晚播,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

二是拌种。

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按种子重量的0.2%施用15%粉锈宁。

也可用烯唑醇按种子量的0.2%进行拌种,可防治小麦苗期白粉病、锈病和根部病害。

三是合理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

四是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

应根据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

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

4参考文献
[1] 刘丽君,司乃国.小麦白粉病化学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j].农药,2002,41(4):15-16.
[2] 张志芳,路海燕,陷春萍.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j].山西农业,2003(8):39.
[3] 董自庭,陈光华,王刚云,等.商洛市小麦白粉病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3(2):66-67.
[4] 张丽霞,潘兹亮,吕玉虎,等.豫南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72.
[5] 高德荣,陆成彬,吴宏亚,等.抗白粉病小麦育种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5):603-604.
[6] 李伯宁,周益林,段霞瑜,等.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j].植物保护,2008,34(3):2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