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病理的遗传学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
它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特征。
二、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特性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具有以下特征: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小麦白粉病菌病原菌主要是一种子座菌,它的菌丝主要是由两大类构成:无性生殖菌丝和有性生殖菌丝。
无性生殖菌丝有直立段和平卧段,直立段是营养型的,平卧段是生殖型的,生长速度快,表现出白粉状。
有性生殖菌丝主要是分生孢子,由子座内、外两个孢子堆构成。
2. 病原菌的生活习性小麦白粉病菌具有严格的寄生习性,只寄生于小麦及其近缘物种。
它以小麦为主要寄主,在小麦上形成寄生性丝状结构,从而抽取寄主的养分,导致病害发生。
病原菌可以通过风、昆虫等介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
3. 病原菌的生长条件小麦白粉病菌在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有一定的要求。
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温度为20摄氏度。
湿度是病原菌生长发病的重要因素,适宜湿度为80%以上。
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一定影响,适宜光照条件为全日照或半日照。
4. 病原菌的分化与传播小麦白粉病病原菌主要通过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进行传播。
无性生殖主要通过分生孢子在空气中传播,随风远距离扩散。
有性生殖则通过子座上的孢子堆进行繁殖,孢子堆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形成无性生殖菌丝,再次进行传播。
三、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针对小麦白粉病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育种选择,选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2. 避免稻麦间套种稻麦间套种容易诱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因为稻田中多湿度高,气候适宜小麦白粉菌的生长,加之小麦受到稻田中的孢子传播,易发生病害。
因此,避免稻麦间套种有助于预防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

一、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病部初 表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 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出许多黑色小点 (闭囊壳)。
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
小麦白粉病
二、病原: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 f.sp. tritici 异 名为Erysiphe graminis . f.sp. tritici ,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布 氏白粉菌,属真菌;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Oidium monilioides, 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吸器
小麦白粉病菌 左: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右:闭囊壳及子囊
♦ 病原生物学 :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 广。在相对湿度 0~100% 之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一 般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反而萌发率下 降。分生孢子在0.5~30℃之间均可萌发,以10~17℃最 为适宜。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 在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在温 度为 10~20 ℃条件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 比较适宜。 ♦病原菌生理分化: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主要危害 小麦,有时可侵染黑麦和燕麦,但不侵染大麦。
4.药剂防治:①播种期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烯唑醇 按种子量0.02%或用三唑酮(粉锈宁)种子量的0.03%拌种进行防治。 ②春季喷药防治: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 以上)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 15 %三唑酮、20% 三唑酮、 12.5%烯唑醇等。
2、传播和侵入:
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如东北春麦区 的病菌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 子随偏南气流传播到东北麦区,随降雨沉落到小麦叶片上, 并侵染小麦而引起发病。 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 件即可通过芽管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 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适宜条件下( 10~20℃,较高的相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小麦白粉病简介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上,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该病害最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逐渐加大。
因此,对于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层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这层粉末是由真菌分生孢子形成的。
另外,在植株叶片和茎秆上还会出现一些黄斑和褐斑,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死亡。
同时,在植株下部也会出现许多黑色菌丝体,这些菌丝体可以长达数厘米甚至更长。
三、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名为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该真菌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异世配偶生殖真菌。
其分生孢子形成在病害发生期间,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并在新的植株上继续繁殖。
四、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1. 菌丝体:白粉菌的菌丝体呈无色或淡黄色,单个细胞长约20-50微米,宽度约为2-4微米。
2.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5-45微米,宽度约为16-28微米。
表面光滑,无色或淡黄色。
3. 子囊:子囊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100-200微米,宽度约为50-100微米。
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五、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长习性1. 适温范围:白粉菌的适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
2. 适湿度: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可生长繁殖。
3. 光照条件:白粉菌对光照条件并不敏感,可以在弱光照下正常生长。
六、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危害程度。
2. 灭菌消毒:在播种前进行土壤灭菌消毒,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少发病率。
4. 喷洒药剂:在发现小麦白粉病时及早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害程度。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状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叶片白粉: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初期为小斑点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扩大并融合,覆盖整个叶片。
叶片表面也会出现黑色小颗粒(子座),叶片严重感染时会变黄并枯死。
2. 感染穗部:白粉病菌也可侵染小麦的穗部,使穗部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
感染的穗部会丧失抽穗能力,使小麦产量明显下降。
3. 白露黏附:白粉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后,白露很容易附着在上面,使叶片变得湿润且黏附。
由于叶片表面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4. 叶片畸形:受到白粉病菌的感染,叶片可能会出现畸形和皱缩现象,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小麦白粉病的病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感染穗部,白露黏附以及叶片畸形等。
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8份普通小麦种质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定位

8份平凡小麦种质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定位起首,探究人员收集了大量平凡小麦种质,包括野生种和栽培种。
通过对这些种质进行白粉病接种试验,筛选出了具有不同抗病性水平的个体。
接下来,针对这些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和分子标记分析,以得到它们的遗传信息。
通过比对白粉病感病个体和抗病个体的遗传信息,探究人员成功地将8个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到小麦的染色体上。
这8个基因分布在平凡小麦的不同染色体上,并具有不同的抗白粉病特征。
以其中一个基因为例,它位于小麦的第3染色体上,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进一步的功能探究表明,该基因编码了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它能够识别并结合白粉病菌,从而抑止其生长和繁殖。
这一发现为深度理解平凡小麦与白粉病之间的互相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另外,探究人员还对这些基因进行了遗传图位分析,以确定它们的遗传位置。
通过构建遗传图位图,探究人员发现这些基因位于平凡小麦的不同遗传系统中,并与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相关。
这提示我们,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这些基因来改良小麦的多个性状,进一步提高其抗病能力和产量稳定性。
总之,这项探究成功地定位了8个平凡小麦种质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位置,为深度探究平凡小麦的抗病机制和开展相关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背景信息。
将来,我们可以基于这些基因进行精准选育,进一步提高平凡小麦的抗病能力,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这项探究依旧只是抗白粉病基因定位的第一步,我们仍需深度探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实现对白粉病等病害的更好控制和管理综上所述,通过对平凡小麦的8个抗白粉病基因进行定位和功能探究,我们发现这些基因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并且具有不同的抗病特征。
这一发现为我们深度了解平凡小麦与白粉病之间的互相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并且为育种工作提供了遗传背景信息。
通过选择这些基因,我们可以改良小麦的多个性状,提高其抗病能力和产量稳定性。
然而,这项探究只是抗白粉病基因定位的第一步,我们仍需深度探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实现对白粉病等病害的更好控制和管理。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来源及染色体定位_2888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来源及染色体定位1 小麦白粉病的抗性基因的来源1930年澳大利亚学者Waterhouse首次报道小麦品种Thew携带一个显性抗白粉病基因,以后对小麦白粉病基因的抗性表现及遗传特点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主要来自普通小麦本身及其近缘种属:来源于普通小麦的抗病基因包括 Pm1(a-c)、Pm3(a-j)、Pm5e、Pm9、Pm10、Pm11、Pm14、Pm15、Pm18(=Pm1c)、Pm22、Pm23、Pm24、Pm28、Pm29。
来源于小麦近缘种的抗病基因包括Pm1d(斯卑尔脱小麦, Triticum spelta),Pm5(a-d)(栽培二粒小麦, Triticum dicoccum S.),Pm4b(波斯小麦, T. carthlicum Nevski),Pm25(野生一粒小麦, Triticum boeoticum B oiss),Pm16、Pm26、Pm30、Pm31和Pm36(野生二粒小麦, Triticum dicoccoides Korn[3][4][5][6]),Pm6、Pm27和Pm37(提莫菲维小麦, T.timopheevii zhuk.),Pm38(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
来源于小麦近缘属的包括Pm7、Pm8、Pm17和Pm20(黑麦, Secale cereale),Pm12、Pm32(拟斯卑尔脱山羊草,Triticum speltoides),Pm13(高大山羊草, Ae. Iongissimum),Pm21(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Pm33(小伞山羊草, Aegilops umbellulata),Pm2、Pm19、Pm34和Pm35(粗山羊草, Aegilops tauschii)。
其中,Pm10、Pm11、Pm14和Pm15只抗偃麦草专化型白粉病,而不抗小麦白粉病。
除已定名的Pm基因外,还发现了一些尚不明确的抗白粉病基因,如Bennet(1984)发现Mld来自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发病规律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很容易萌发,对温、湿度敏感,在南方不易直接越夏,北方也难直接越冬。
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
春麦区菌源除来自当地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进行侵染和再侵染。
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上侵染繁殖,自生麦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侵染秋季麦苗,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秋季条件适宜时,闭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侵染秋苗。
该病发生的适温是15~200c,最低为12~C。
日光对孢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对湿度>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密度大发病重;多雨地区如雨日、雨量过多,会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病害反而减缓。
症状该病在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
近年东北、华北、西北等地,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并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P、K肥。
南方要在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北方应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
药剂防治可用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或喷施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
也可喷施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
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可达到关键期1次用药的效果。
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筛选

2006届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裹7责农775的白粉病抗性分离分析Table7SegregationanalysisofGui·non9775forpowderymildewresistanceCSX责农775048136133:10.061>0.75F2分离群体cs,,贵农7”白交一代048124103:10.157>O^5分离群体CS3/贵农775回交群体048413111:10.042>O.75表8节燕2000-1的白粉病抗性分离分析Table8Segregation∞面y豳ofJie-yan2000-1forpowderymildewresistance据徐如宏等[531‘小麦抗病种质贵农775中抗白粉病基因的RAPD标记》报道,对贵农775、CS、相应F2分离群体的抗、感DNA池以及节燕2000-1、CS、相应分离群体的抗、感DNA池作了Pm21的SCAR标记鉴定.两对引物所得片段与确定含Pm21的材料92R137、6VS/6DL均完全一致,Pm21C、Pm21D的目的片段为1400bp(图3),Pm21D、Pm21E的目的片段为1265bp(图4),可证明贵农775和节燕2000-1含Pm21显性抗白粉病基因·图3,膨圮、/h2/0引物的P僳扩增一为DL2000,I为中国春,2为92R137,3为6V¥/6DI.,4为贵农775。
5为节燕2000-1,B为节燕98-7,7于映红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筛选为中国春/责农775的Fz感池,8为中国春/贵农775的巳抗池,9为中国春/节燕2000--1的巳巷池,10为中国春/节燕2000-1的巳抗池,箭头示特异带Fig.3PCRproductsusingprimersOfPm21CandPm21DMistheDNAmolecularweightmarker;lane1isCS:lane2is9"2R137;lane3is6VS/6DL;lane4isC_mi·nong775;lane5isJie-yan2000-1;lane6isJie-yan98-7;lane7jICS/C,ui-non9775susceptiblepoolofF2plants;lane8jICS/CmJ-nong775resistantpoolofFzplants;lane9jICS/JJe-yaa2000-ISULscepfibIcpOOlofF2pk,,ets;Jane]0isCS/Jle-yaa2000-1resistantpoolotF2plants;A珏wshowsthel400bppolymorphicband.圈4,昭,D、/]e2iE引物的P豫扩增一为DL2000,1为中国春,2为92R137,3为6VS/eDL,4为责农775,5为节燕2000-1,6为节燕98-7,7为中国春/责农775的F2感池.8为中国春/贵农775的Fz抗池,9为中国春/节燕2000-1的^露池,10为中国春/节燕2000-1的F2抗池,箭头示特异带Fig.4PCRproductsusingprimersofP,n21DandPm21EMjstheDNAmolecularweightmarker,lane1isCS:lane2is92R137:lane3is6VS/6DL;lane4i‘Gui—noeg775;lane5isJie-yan2000-1;lane6isJic-yan98-7;lane7isCS/Cmi-aon9775susceptiblepoolofF2plants;laae8isCS/Gei-non9775resistantpoolofFzplants;lane9isCS/Jie-yan20(X)-IsusceptiblepoolofF2plants;ineelOisCS/Jie-yan2000-1resiseaatpoolofF2plants;.Arrowshowsthel265bppolymorphicband.4.3节燕98-7的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为了研究节燕98-7白粉病抗性遗传,用离体叶段培养法、单孢白粉菌接种技术,对CSX节燕98-7的F1、CS×节燕98.7和20086X节燕98-7的F2分离群体、cs0节燕98-7自交一代的分离群体、多代回交群体材料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病理的遗传学特征
小麦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是我国北方地区人民最重要的主食作物。
小麦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约有 200 种。
在我国,小麦发生较重的病害有20余种,其中白粉病是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小麦白粉病是由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引起的一种气传性病害,在世界各主要产麦区均有发生。
近十年来,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每年均大致在600-900 万公顷,导致小麦产量每年损失近 3 亿公斤,已成为我国小麦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损失最重的常发性病害。
小麦白粉病从小麦幼苗至成株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小麦的叶鞘、茎秆和穗部。
通常叶面病斑多于叶背,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受害严重。
典型病状为病部表面覆
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
小麦受侵染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的
霉层,表面渐呈粉状,粉状实际为白粉菌的分生孢子。
严重时粉状霉层覆盖小麦整个叶片,霉
层厚度可达2 毫米左右。
后期霉层渐变为灰色至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黑色小颗粒实
际是白粉真菌的闭囊壳,导致叶片褪绿、发黄甚至枯死。
小麦穗部受害能引起麦粒不饱满甚至
腐烂,发病严重的病株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而小。
小麦白粉菌侵染具有多循环特性,在小麦生长季节,主要以无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危害。
随着温度的上升,亲和的交配型之间通过有性组形成闭囊壳。
分生孢子在风的作
用下可进行远距离传播,从而造成整个病原菌群体的扩张和定殖。
在我国, 小麦白粉菌越夏的方式有两种: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或夏播
小麦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育菌丝状态越夏。
自生麦苗是病原菌的主要越夏寄主。
分生孢子
在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低于 23.5℃的地区可以顺利越夏。
在 24-26℃的地区,病原菌可在荫
蔽处勉强越夏。
在低温干燥地区或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以闭囊壳混杂在种子中或病残体上越夏,并成为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
在我国,小麦白粉菌有性时期闭囊壳可能是通过侵染自生麦苗在
侵染循环中起作用。
因此,我国小麦白粉病菌主要是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上越夏。
病原菌越夏后,首先侵染越夏区的秋苗,引起发病并产生分生孢子。
之后病原菌借助高空气流
向附近及低海拔地区和非越夏区传播,侵害该地区的秋苗。
因此,越夏区小麦秋苗发病较早且
严重。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叶鞘或叶片组织上越冬。
影响病原菌越冬的主要因素
是温度,其次是湿度。
如果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相对湿度较大,寄主不被冻死或干枯,则有
利于病原菌的越冬。
来年早春气温回升,小麦返青后,潜伏越冬的病原菌恢复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造
成危害扩大。
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对寄主频繁进行再侵染,从
而引发病害在春季流行。
春季是白粉病主要流行时期,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寄主抗病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小麦品种之间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生产上广泛栽培感病品种,少数抗病品种也因其抗源单一以及
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速度较快而相继丧失抗性。
这是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发生严重的重要原因
之一。
在环境条件方面,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相对湿度0%-100%、温度 0.5℃-30℃之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
一般情况下,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
中反而萌发率下降,这也是南方春季多雨时,白粉病发生反而较轻的重要原因。
温度为 10℃-20℃时,对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比较适宜。
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
此在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
所以,越夏区感病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大、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初始菌量大,秋苗发病早且重;越冬菌量大,翌春病害较重;而且,施肥、灌水、播种量和植株种植密度等因素都通过影响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借助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在世界各主要麦区均有分布。
我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随着矮杆小麦品种的推广和水肥条件的改善,发病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病害不断向北方麦区蔓延,而且发生程度逐步加重。
目前全国 20 多个省市有白粉病发生
的报道,以西南各省和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发生较重,而且西北和东北麦区病
害发生也呈日益严重趋势。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辅以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
防治。
化学药剂效果立竿见影,但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病菌对农药的抗性也比以前大大增强。
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防治小麦白粉病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当前已正式命名的抗小麦白粉
病主效基因包括复等位基因有 61 个,定位于 44 个位点上,临时命名的抗白粉病基因有 30 多个。
在我国真正引入到生产中的抗白粉病基因只是其中的少数几个,如 Pm2、Pm4、Pm6、Pm8 和Pm21 等。
由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具有单一抗性的品种,使品种抗性在较短的时间内丧失,导致
通过推广具有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良种效果大打折扣。
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减少病害损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然而,生产上含有单个抗病基因的品种很容易因为白粉菌毒力频率变化或新的毒力型的出现而丧失抗性。
我国长期大面积推广
品种90%左右的抗源来自Pm8 基因,但Pm8 基因目前在绝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或完全丧失抗性。
此外,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广,品种繁多,生态环境多样化,为小麦白粉菌遗传变异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麦白粉菌本身具有多循环再侵染特性,同时兼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因此,病原菌群体
具有较高的进化潜能,整个群体呈现出高水平的基因多样性和基因型多样性。
我国小麦白粉菌
总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各省市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其原因主要是小麦白粉菌在我
国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不同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病原菌群体遗传变异的速率不同,而且白
粉菌存在远距离传播,种种因素均可加剧群体结构的复杂性。
由于小麦白粉病病原物小种多、变异快、侵染时期长、气流传播、适应范围广,群体结构较为复杂。
对小麦白粉病病菌毒性基因变化动态和小麦品种抗病基因的抗性丧失作出早期预测,从
分子水平揭示病原菌群体遗传变异和区间传播规律,可以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小麦白粉病病害防
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