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

合集下载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摘要简述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襄樊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生症状;流行成因;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一般发病后减产10% ~20%,严重发病后减产40%~60%。

1发病症状白粉病在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1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并产生许多小黑点(闭囊壳)。

霉斑最初分散,后联合成大斑,覆盖全叶,病斑下面及周围组织褪绿,病叶易发黄早枯,茎和叶鞘被害后,植株易倒伏。

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上病斑多于上部叶片。

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为害颖壳和麦芒,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2发病原因2.1温、湿度条件适宜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

该病菌在0~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

襄樊市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平均气温为17.2℃,适宜病菌萌发;3~4月正处在小麦拔节、抽穗期,农民一般会加大肥水管理,增大了田间湿度,为病菌滋生提供了温度、湿度条件。

2.2耕作方式不当主要是播期不当,播量过大。

进入10月以来,襄樊市气温比历年同期值偏高1~2℃,而农民多根据经验,秋收结束后立即播种,播种时气温偏高导致小麦旺长现象严重,严重地块甚至在年前出现了拔节现象。

调查发现,襄樊市小麦播量大多数为150~225kg/hm2。

播量大直接导致田间小麦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气性差,形成了病菌滋生蔓延的温床。

另外,襄樊市的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割,留茬较高,多数病叶、病秆留在田内,加上连年种植,造成田间病菌大量积累,成为翌年的病源。

2.3病害防治不到位一是重视不够,防治不及时。

由于往年该病发生较轻,一般为零星发生,农民不进行防治,等到病菌侵染到上部叶片时才开始防治。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
一、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病部初 表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 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出许多黑色小点 (闭囊壳)。
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
小麦白粉病
二、病原: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 f.sp. tritici 异 名为Erysiphe graminis . f.sp. tritici ,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布 氏白粉菌,属真菌;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Oidium monilioides, 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吸器
小麦白粉病菌 左: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右:闭囊壳及子囊
♦ 病原生物学 :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 广。在相对湿度 0~100% 之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一 般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反而萌发率下 降。分生孢子在0.5~30℃之间均可萌发,以10~17℃最 为适宜。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 在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在温 度为 10~20 ℃条件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 比较适宜。 ♦病原菌生理分化: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主要危害 小麦,有时可侵染黑麦和燕麦,但不侵染大麦。
4.药剂防治:①播种期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烯唑醇 按种子量0.02%或用三唑酮(粉锈宁)种子量的0.03%拌种进行防治。 ②春季喷药防治: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 以上)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 15 %三唑酮、20% 三唑酮、 12.5%烯唑醇等。
2、传播和侵入:
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如东北春麦区 的病菌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 子随偏南气流传播到东北麦区,随降雨沉落到小麦叶片上, 并侵染小麦而引起发病。 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 件即可通过芽管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 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适宜条件下( 10~20℃,较高的相

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种业导刊,2018年第10期Journal of Seed Industry Guide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温 静(封丘县农牧局,河南 封丘 453300)1 小麦白粉病病原及症状小麦白粉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真菌中的禾布氏白粉菌。

该菌为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生组织上生长繁殖,主要危害小麦,有时也可侵染黑麦和燕麦。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对小麦造成危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白粉状霉层,霉斑最初白色,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白色至浅灰色的霉层,后逐渐变为浅灰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点,为病菌的闭囊壳。

2 小麦白粉病发病影响因素2.1 温度及湿度温度是影响白粉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气象因素,空气湿度则直接影响白粉病的发病程度。

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主要借助气流进行近远距离传播。

孢子落到感病品种的植株或叶片上,条件适宜时即可萌发产生危害。

病菌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范围很广,温度在0.5~30℃,相对温度在0~100%的条件下,其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但以湿度在10~17℃为宜。

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

封丘县小麦播种以机播为主,播种量大、田间相对湿度大,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2.2 品种及播种技术不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耐病性不同,目前生产上主导小麦品种中,周麦系列等品种的发病较轻。

播种过早、过晚或播量过大的地块,白粉病发生也较重。

播种过早,容易造成植株旺长;过晚则造成冬前苗弱,春季分蘖猛增,麦叶幼嫩,抵抗力差;播量过大,容易造成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植株生长弱,群体易发病。

2.3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粗放,施用氮肥过多,植株旺长,田间郁闭,透风透光差,利于发病。

3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3.1 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抗、耐病丰产良种是经济易行且有效的方法,生产上应选用豫麦34、周麦16等抗病、耐病品种,从根本上减轻或限制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危害。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发布时间:2023-06-15T09:05:19.795Z 来源:《科技潮》2023年10期作者:郑红[导读] 宝应县曹甸镇地处里下河地带,地势平坦,肥力中上团粒结构良好,有利于小麦种植。

通过多年的总结,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易发长发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及纹枯病。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农业农村局江苏扬州 225808宝应县曹甸镇地处里下河地带,地势平坦,肥力中上团粒结构良好,有利于小麦种植。

通过多年的总结,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易发长发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及纹枯病。

一、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病原物:有性态为布氏白粉菌 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Oidium monilioides Nees,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该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主要产区,以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河南等地发生最为普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降低,千粒重下降。

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50%以上。

[症状特征]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阿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病斑可连片,导致叶片变黄和枯死。

[发生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度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病害。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一、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是真菌菌丝和孢子,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叶片早衰,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可以选择抗病力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研究表明,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些抗病品种通过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能够在感病的环境中抵御白粉病的侵害,减少病菌数量的繁殖,从而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加强田间管理除了选择抗病品种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注意合理的密植和适时的排水,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其次,要定期清除病叶和杂草,及时处理病残体,防止病菌在田间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取轮作和间断种植等措施,避免连作对小麦白粉病的滋生和传播。

四、合理施肥和用药合理施肥和用药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病菌数量的增加。

在用药方面,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施药,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五、定期监测和防治定期监测是及时掌握病情和采取防治措施的重要手段。

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叶片和茎秆是否出现白粉状物,及时做好记录和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增加光照和通风等方式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小麦防病能力。

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推广

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推广

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推广作者:贾合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5期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白粉病是制约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引起的真菌性感染,毒性变异比较快,传播范围比较广。

近几年随着小麦品种的改良,种植密度和肥水量逐渐增加,白粉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本文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先进的种植技术,实施综合防治,提高小麦产量。

我国是农耕大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小麦种植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对小麦病虫害的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小麦的生长动态,对农户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增加小麦产量。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白粉病是小麦生长中最为常见、影响最大的真菌病害。

它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夺取养分,致使其发黄脱落,会影响光合作用,降低成穗率。

近年来,白粉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小麦产量,所以,必须重视对白粉病发生原因的分析和防治工作。

1小麦白粉病发病症状白粉病可以危害不同时期的小麦生长,前期主要侵害叶片,随着病害程度的增加会逐渐扩展至鞘、茎秆、穗部。

发病初期,小麦叶片先是出现黄点,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黄点会逐渐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严重时会形成白色霉斑,甚至会覆盖至整株。

到了后期白斑会按照灰白色、浅褐色的顺序成为小黑点状的闭囊壳。

对于小麦来说,感染此种病毒后病叶易发黄、早枯,植株易倒伏,叶片正面病斑多于反面,下部叶片病斑多于上部叶片,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颖壳、麦芒也会受到损害,直接影响小麦的千粒重。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

当气温在15~20℃、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凡雾大露重、气温上升病害严重,并且田间湿度大则有利于侵染。

肥水施用过多,小麦生长过旺,群体密度过大,密不透风,田间湿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也很容易发生白粉病。

2发病原因2.1气候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春季气温回暖快,提早了白粉病的发病时间,缩短了病菌潜育期。

小麦白粉病防治

小麦白粉病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 B.栽培管理
C.药剂防治
D.生物防治
11.小麦锈病是典型的( A )病害。 A. 气流 B. 雨水 C.昆虫 D. 种子 12.小麦条锈病真正在病害循环种起作用的是( B ) A.冬孢子 B.夏孢子 C.担孢子 D.性孢子 13.小麦赤霉病主要以( B )越冬。 A.子囊壳 B.菌丝 C.分生孢子 D.厚垣孢子 14.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的( C )进行侵染。 A.抽穗期 B.齐穗期 C.扬花初期 D.灌浆期
5.小麦条锈病是一种( B )病害,当均温超过(
)℃,侵染便完全停止。
A. 低温 25 B.低温 20 C.高温 28 D。高温 30
6.目前防治小麦锈病应用最多的药剂是( A )。 A.粉锈宁 B.石硫合剂 C.灭病威 D.甲基托布津
7.“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形象概括的
是( A )。
二测试练习题
1.麦锈病包括( 条锈病 )、( 叶锈病 )和
( 秆锈病 )三种病害。小麦锈病的病斑前期产生的黄 色疱状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 ),( 锈菌目 )。
防治小麦锈病较好的药剂有( 三唑酮 )、(丙环唑)。
2.小麦赤霉病可引起( 苗腐 )、( 茎腐 )、 ( 秆腐 )、( 穗腐 )等症状,其中,危害最大的 是( 穗腐 )。
A.小麦锈病
B.小麦赤霉病
C.小麦白粉病
D.小麦黑穗病
8.下列小麦病害中兼具腐生和寄生特性的是( B
),病原物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是( A )。
A. 锈病 B. 赤霉病 C.白粉病 D. 黑穗病
9.小麦白粉病病害大流行年份的菌源主要来自于(A)
A.当地越冬菌源 B.外来菌源 C.外来病种 D.种子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在中国偏北地区一般都种有各种小麦,小麦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主食产品,小麦一旦得了白粉病,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

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下面着重介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二、小麦白粉病的传播方式: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三、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条件: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四、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方法:1. 选种要慎重,选取抗旱、耐瘠的小麦品。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中国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中国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栽培条件:栽培条件如施肥、灌水、播种量
和植株群体密度等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也有
重要影响。氮肥施用过多,灌水量大,往往导 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 和侵染;同时植株生长过于密茂,贪青徒长,叶 片幼嫩,而且易于倒伏,植株抗病性差,白粉病 发生较重。因此,肥水条件好的高产地块易 于发病。但是,如田间水肥不足,土壤干旱,植 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性下降, 也会引起病害严重发生。如适期适量播种, 氮、磷、钾配合使用,进行合理灌溉,控制适 宜的群体密度,则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
49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
▪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叶片, 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 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 椭圆形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以 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 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病斑多可愈合成片, 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
小 麦 白 粉 病
小 麦 白 粉 病 发 病 初 期 叶 片 上 症 状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物
▪ 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 (Blumeria graminis)
▪ 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 (Oidium monilioides)
布 氏 白 粉 菌

串 珠 状 粉 孢 菌
▪ 病害循环: ▪ 病原菌的越夏和越冬: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目前认
为有两种:一种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最 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4℃)的自生麦苗上或夏播小 麦植株上越夏,海拔较高的山区如贵州的贵阳地区、四 川的雅安和川北的阿坝州、湖北的鄂西北及鄂西山区、 河南的豫北和南阳山区、陕西关中秦岭北麓及渭北山区、 甘肃天水地区等等,1981年在河南省辉县山区自生麦苗 上白粉病病株率高达80%。而在广大的平原麦区,由于 夏季气温较高,病原菌难以存活,加上大多数自生麦苗到 麦播前已经死亡,因此小麦白粉病菌不能在这些地区越 夏。小麦白粉病菌另一种越夏方式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 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河南、江苏等地闭囊壳混 杂于小麦种子内非常普遍,而且存活率高,是当地秋苗发 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在新疆、内蒙古、宁夏、吉林、黑 龙江等地存放的闭囊壳10月下旬仍具有活力,可能成为 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但多数情况下,闭囊壳很难越夏。
小麦白粉病—病害控制
▪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辅之以 减少菌源、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减少初侵染来源 3.加强栽培管理
主要措施有:①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②合理施肥 ③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
4.药剂防治 ①播种期拌种:三唑酮(粉锈宁),烯唑醇 ②春季喷药防治: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烯唑醇
▪ 发病条件 ▪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
栽培条件和菌源数量等。 ▪ 品种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病性差
异很大,表现为从免疫、高抗到高感等多种类型。根 据抗病性表现,又可把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分 为低反应型抗病性、数量性状抗病性和耐病性等。 ①低反应型抗病性:又称小种专化抗病性,由少数主效 基因控制,在菌侵入时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表现 为反应型级别低(0,0;1和2),如白兔3号、肯贵阿1号、 郑州831等。目前国外已经明确的抗白粉病基因有 20多个(Pm1-Pm 17、 Pm3 b、Pm3c、Pm4b)和 Mld、Mli、Mlk、M/pbl等4个尚未正式命名的抗病基 因。我国引进的抗白粉病基因中目前Pm2、Pm2x、 Pm4、Pm2+6抗病性表现较好,而Pm9以后的抗病基 因尚未引进。
▪ 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 十分明显,其中又以温度和湿度影响最大。温度对春 季小麦白粉病的影响包括3个方面:一是始发期的早 晚,二是潜育期的长短和病情发展速度的快慢,三是病 害终止期的迟早。如冬季和早春气温偏高,始发期就 较早。小麦白粉病在温度O-25℃均可发生,15-20℃ 为发病最适温度,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情 发展受到抑制。病害潜育期4-6℃时为15-20d,811℃时为8-13d,14-17℃时为5-7d,19-25℃时仅为45d。湿度和降雨对病害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干 旱少雨不利于病害发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相对湿度 增加,病害会逐渐加重。虽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 孢子的形成和侵入,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 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利。
▪ 病菌越夏后侵染秋苗,导致秋苗发病。在冬季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
越冬。影响病菌越冬存活率高低主要因素是 冬季气温和湿度,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 壤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的越冬。小麦白粉菌 可以在东北南部大连冬麦区,以菌丝垫形态在 冬麦基部叶片和叶鞘上越冬,但越冬菌源量很 小。东北地区春小麦白粉病初次侵染菌源主 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孢子云从烟台传至沈 阳只需9.5h。
▪ 菌源数量:在陕西关中和甘肃天水等地,秋苗发
病轻重与越夏地的菌源量有密切关系。而春
季白粉病的病情与病菌越冬存活率有一定关 系。新疆研究也认为,越冬病叶率对白粉病发 生影响很大。在东北春小麦种植地区,病菌不 能在当地越夏和越冬,白粉病发生的菌源来自 于胶东半岛冬麦区,因此,胶东半岛春季小麦白
粉病的发生程度及菌源量对东北地区春小麦 白粉病的发生影响很大。
▪ 传播和侵入: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 传播,而且病菌可借助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东 北春麦区的病菌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 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偏南气流传播到东北麦区,随降 雨沉落到小麦叶片上,并侵染小麦而引起发病。病菌 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
条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膨大形成附着 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的角质 层,侵人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生吸器,吸 取寄主营养。适宜条件下(10-20℃,较高的相对湿 度),病原菌1d即可完成侵入过程。
▪ ②数量性状抗病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或 慢病性,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表现为侵染率低, 潜育期长,孢子堆小,产孢量少,病情增长较慢 等,如望水白、阿勃、豫麦2号、豫麦15号、 小偃6号等。③耐病性:由于植株根系发达,吸 水能力强,光合作用效率高,灌浆速度快等,具 有较强的补偿作用,在植株感病后产量损失较 小。
▪ 再侵染:病菌完成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即可在 寄主组织表面不断蔓延生长,随后在菌丝中分化形成
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 后脱落,由气流向周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 潜育期很短,21-25℃时只有3d,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 十分频繁。该病一般先在植株下部呈水平方向扩展, 以后逐步向上部蔓延。发病早期,病田中有明显发病 中心,由此向四周传播蔓延引起流行。河南省春季一 般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浆期达到高峰,乳熟期停 止发展,病情发展流行呈典型的S型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