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菌浸染过程观察

合集下载

小麦白粉病防治

小麦白粉病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 B.栽培管理
C.药剂防治
D.生物防治
11.小麦锈病是典型的( A )病害。 A. 气流 B. 雨水 C.昆虫 D. 种子 12.小麦条锈病真正在病害循环种起作用的是( B ) A.冬孢子 B.夏孢子 C.担孢子 D.性孢子 13.小麦赤霉病主要以( B )越冬。 A.子囊壳 B.菌丝 C.分生孢子 D.厚垣孢子 14.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的( C )进行侵染。 A.抽穗期 B.齐穗期 C.扬花初期 D.灌浆期
5.小麦条锈病是一种( B )病害,当均温超过(
)℃,侵染便完全停止。
A. 低温 25 B.低温 20 C.高温 28 D。高温 30
6.目前防治小麦锈病应用最多的药剂是( A )。 A.粉锈宁 B.石硫合剂 C.灭病威 D.甲基托布津
7.“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形象概括的
是( A )。
二测试练习题
1.麦锈病包括( 条锈病 )、( 叶锈病 )和
( 秆锈病 )三种病害。小麦锈病的病斑前期产生的黄 色疱状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 ),( 锈菌目 )。
防治小麦锈病较好的药剂有( 三唑酮 )、(丙环唑)。
2.小麦赤霉病可引起( 苗腐 )、( 茎腐 )、 ( 秆腐 )、( 穗腐 )等症状,其中,危害最大的 是( 穗腐 )。
A.小麦锈病
B.小麦赤霉病
C.小麦白粉病
D.小麦黑穗病
8.下列小麦病害中兼具腐生和寄生特性的是( B
),病原物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是( A )。
A. 锈病 B. 赤霉病 C.白粉病 D. 黑穗病
9.小麦白粉病病害大流行年份的菌源主要来自于(A)
A.当地越冬菌源 B.外来菌源 C.外来病种 D.种子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二)_小麦白粉病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二)_小麦白粉病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二、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 界性病害,在各主要麦区 均有发生,我国山东沿海、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发生普遍且严重。近年来 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 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该病发生严重时减产达 20%~30%,亦然成为影响 小麦丰产的一个重要病害。
二、小麦白粉病
二、小麦白粉病
二、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病菌
1 分生孢子梗 2 分生孢子 3 闭囊壳和子囊
二、小麦白粉病
3.发病规律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 上,病菌萌发开始初侵染。病菌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 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以混杂在小麦种子内或病残体上的闭囊壳 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夏后,先侵染越夏区秋苗,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 向附近麦田传播,分生孢子还可借助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到非 越夏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上越冬。 翌年春季病菌恢复活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 多次再侵染。
1. 症状识别
此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上出现1~2mm的 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 有一层白粉即为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 灰白色至浅褐色,上面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闭囊壳)。 通常植株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较正面多,且病斑 多时常愈合成片,病叶变褐枯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病叶片受害症状
二、小麦白粉病
穗部受害症状
后期受害症状
二、小麦白粉病
2.病原
病菌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 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该病菌为表面寄生菌,在寄主植物体上表生,无色,仅以 吸器伸入寄主的细胞内吸收营养。菌丝向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 梗,基部膨大成球形,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一般有6~7 个至10多个。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分生孢子寿命较 短,其侵染力只能保持3~4d。病斑霉层内的黑色小颗粒为病 菌的闭囊壳。闭囊壳为黑色、球形,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 丝,内含有9~30个子囊。子囊为长椭圆形,内含8个或4个子 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小麦白粉病简介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上,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该病害最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逐渐加大。

因此,对于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层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这层粉末是由真菌分生孢子形成的。

另外,在植株叶片和茎秆上还会出现一些黄斑和褐斑,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死亡。

同时,在植株下部也会出现许多黑色菌丝体,这些菌丝体可以长达数厘米甚至更长。

三、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名为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该真菌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异世配偶生殖真菌。

其分生孢子形成在病害发生期间,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并在新的植株上继续繁殖。

四、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1. 菌丝体:白粉菌的菌丝体呈无色或淡黄色,单个细胞长约20-50微米,宽度约为2-4微米。

2.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5-45微米,宽度约为16-28微米。

表面光滑,无色或淡黄色。

3. 子囊:子囊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100-200微米,宽度约为50-100微米。

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五、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长习性1. 适温范围:白粉菌的适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

2. 适湿度: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可生长繁殖。

3. 光照条件:白粉菌对光照条件并不敏感,可以在弱光照下正常生长。

六、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危害程度。

2. 灭菌消毒:在播种前进行土壤灭菌消毒,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少发病率。

4. 喷洒药剂:在发现小麦白粉病时及早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害程度。

小麦白粉病病原真菌侵染过程观察(定稿版)

小麦白粉病病原真菌侵染过程观察(定稿版)

小麦白粉病病真菌侵染过程观察摘要:对幼苗期的小麦叶片进行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侵染实验,用直接摩擦侵染法侵染叶片,并且保湿24h。

在侵染后的8h、12h、24h分别剪取2cm长的叶段于培养皿中保存叶片,并用异丙醇蒸汽使之透明,放于25℃的恒温箱里保存透明叶片。

36h、48h、72h、96h分别剪取2cm长的叶段于试管中保存,并用AA液使之透明。

侵染过程完成后,把不同时间段的透明叶片制成片于显微镜下观察,病原孢子的侵染过程图。

关键词:小麦幼苗叶、小麦白粉病,侵染,分生孢子目的意义白粉病是农作物主要的叶部真菌病害,它属于子囊菌门的白粉菌目,是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靠菌丝特化的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白粉菌的闭囊壳。

并在农业上造成严重危害每年都有因白粉病造成的产量损失。

小麦受害之后,可导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

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50%以上。

对于高肥水地块尤为严重,因此控制白粉病危害,是降低小麦生产风险的重要措施。

为了更多地了解白粉病的发病过程,更准确地回答何时防治白粉病最有效。

通过该实验,观察人工接种的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对小麦叶部细胞的侵染过程;观察不同时间段白粉病病原孢子在小麦叶部的萌发和侵入过程。

掌握小麦白粉病病原真菌接种方法,感病叶片采集保存方法,以及叶片制片观察的方法。

当然,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本实验意在学习植物病原物侵染寄主过程的观察方法;了解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1 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 供试材料小麦川育20(Triticum aestivum):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实验室提供小麦白粉病菌菌种: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实验室提供1.1.2试验药品及试剂异丙醇,封口胶,浮载液(水或乳酚油),AA液(冰醋酸:95%酒精=1:1)1.1.3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具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塑料盆钵及保湿塑料袋、恒温箱、剪刀、记号笔1.2试验方法1.2.1 小麦幼苗的准备在两个塑料盆钵里播种感病品种小麦川育20,做好相关标记。

小麦白粉病菌浸染过程观察

小麦白粉病菌浸染过程观察

小麦白粉病菌浸染小麦过程姓名:杨平班级:植保10-1学号:20100331时间:2012年4月24日一、目的要求1、了解植物病原物浸染寄主过程的观察方法;2、了解病原物的进入过程;3、了解植物病理学绘图方法;4、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学习,初步认识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二、材料与用具川育20小麦、有盖培养皿、盆钵、镊子、试管、显微镜等。

三、内容和方法1、幼苗的准备:向盆钵中播种川育20小麦,拿回寝室培养近一个月,至小麦幼苗长出2--3叶时,将叶片中部剪成4cm左右长度的小段,并在右上角剪一缺口方便辨认正面,将剪好的小麦叶段铺于培养皿培养;2、小麦白粉病病菌的接种:用镊子夹取已经感染白粉病的小麦植株叶片,小心用解剖针敲打镊子底部,将叶片上的白粉均匀抖落到培养皿内的小麦植株叶段上,完成小麦饱白粉病病菌的接种;3、管理及取样:接种后加盖继续培养,并分别于接种后6h、8h、12h、24h、36h、48h、72h分别取样;4、取样处理和观察:6h、8h、12h、24h取样的叶段分别用异丙醇蒸气使之脱色,其余叶段用AA液(冰醋酸:95%酒精=1:1)透明,透明后的叶段用棉兰乳酚油染色,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分生孢子的萌发和浸染过程5、潜育期观察:为取样的盆钵培养至初现症状,观察记录下潜育期;四、实验观察结果1、实验观察,该小麦白粉病的潜育期为两天;2、6h和8h孢子形态基本相似,都是生长出细长的菌丝,不同点在于8小时比6小时菌丝显得更加粗大;(如图1、2所示)图1:6小时图2:8小时3、12h—36h的菌丝膨大形成附着胞以及侵入钉(如图3、4所示)图3:24h 图4:36h4、72小时的孢子生长出的菌丝末端侵入植物细胞形成菌丛和吸器(图5)图5:72h实验结果讨论摘要:植物浸染性病害的病程一般要经过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

以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过程为例观察病菌的浸染过程。

小麦白粉病菌以分生孢子接触小麦幼嫩叶片,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部膨大形成附着胞,并在芽管基部形成一个隔膜,在附着胞下形成侵入钉侵入寄主表皮细胞,侵入钉的顶部膨大形成吸器中心体,再发育成吸器;吸器吸收营养后供表面菌丝生长,再由菌丝再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形成次生吸器,如此反复多次菌丝扩展并形成菌丛;菌丝生长一定阶段后产生分生孢子链。

小麦白粉病是怎样发生的

小麦白粉病是怎样发生的
,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同时,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综上所述,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保障食品安全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深入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机制,我们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防治策略,减少病害带来的经 济损失,助力全球粮食安全。
02
CATALOGUE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和寄主
病原菌的特征和分类
特征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属于子囊菌门,白粉菌目 ,白粉菌科。该病原菌在寄主植物的表皮细胞内形成特殊的 吸器,吸取寄主细胞的营养。
分类
在分类学上,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被归为专性寄生菌,因为 它只能寄生在活的植物组织上,无法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病害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大 片白色粉斑。随着病情加重,叶片黄化、枯萎,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性
经济重要性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 一,白粉病的发生直接导致小麦 产量减少,品质降低,给农业生
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生态重要性
白粉病的严重发生会改变麦田生态 系统的平衡,影响其他生物群落的 结构和多样性。
小麦白粉病是怎样 发生的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和寄主 • 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影响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 • 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措施 • 结论和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小麦白粉病的概述
定义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影响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
症状
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
光照
适当的光照条件对于小麦的生长和免疫力具有重要影响。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可能导致小麦 生长不良,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增加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本文介绍了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危害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小麦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严重时还可侵染茎杆、叶鞘和穗部等。

尤其是多雨潮湿的天气,更会加重白粉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1】因此,小麦白粉病已经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对白粉病的防治工作。

1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小麦白粉病作为一种小麦的常见病,不同时期的小麦均可发病。

病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病情严重时可侵害茎杆、叶鞘及麦穗。

发病初期出现白色霉斑,病斑呈椭圆形,随后不断加重,直到变成白粉状霉层,到了后期逐渐变成白色或褐色。

在小麦生长后期,病斑上再出现许多小黑点,这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这些闭囊壳的子囊孢子就是主要的侵染源。

【2】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侵染较频繁的病害,当发生重度流行年过后,一般会呈两三年轻度流行。

小麦白粉病菌对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应,湿度越大,其萌发率越高。

分生孢子在30℃以内均可萌发,特别是当温度在15~18℃时最易发生,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在夏季很快就会死亡。

光线对分生孢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植株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时易发病。

3发病原因2.1品种抗性低在预防白粉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是品种本身的抗性。

只有优良品种,能够抵抗白粉病的品种,才适合高密度种植。

而且,小麦白粉病存在复杂的变异性,生理变化速度非常快【3】,当某一个小麦抗病品种开始推广时,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随着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些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也就逐渐下降。

2.2种植因素小麦在病菌越夏地区进行秋播时,早播的地块比晚播的地块发病较重些,种植密度过大的较种植密度小的地块发病严重些。

许多农民为了提高产量,盲目增加种植密度,殊不知这样却加重了白粉病的发生,反而会造成减产。

抗、感白粉病春小麦感染白粉菌后抗病特性的细胞学观察

抗、感白粉病春小麦感染白粉菌后抗病特性的细胞学观察

作 为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 , 小麦在种植 面积 、 产 量 、库存量及贸易额等方面居多种 主要粮 食作物
之首 , 全世界 大约有 3 5 % 4 0 %的人 口以小 麦为主
食[ 2 ] 。我 国 小 麦 种 植 以冬 小 麦 为 主 , 占小 麦 总 面 积
1 . 1 供 试 小 麦 品种 与 病 原 菌
p o wd e r y mi l d e w. Ke y wo r d s : t r i t i c u m a e s t i v u m p o w d e y r mi l d e w; s p r i n g w h e a t o f r e s i s t a n t t o B g t ; s p r i n g wh e a t o f s e n s i t i v e t o B g t ;r e s i s t a n c e ;B g t
养 至 第 一 片 叶完 全 长 出 , 待用 。 白粉 菌 l 5号 生 理 小 种 ( B l u m e r i a g r a mi n i s f . s p t r i t i c i )由 中 国农 业 科 学 院植 物 保 护 研 究 所 提供 。
1 . 2 接 种 及 白粉 菌 的抗 性 鉴 定
天津农业科 学 T i a n j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植 物 生 理 与 生 物 技 术
2 0 1 4 , 2 0 ( 4 ) : 1 - 4
抗、 感 白粉病春小麦感染 白粉菌后抗病特性的细胞学观察
王 怡 , 彭 永 康
理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以便为抗病春小麦 的培 育及推广提供依据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菌浸染小麦过程姓名:杨平
班级:植保10-1
学号:20100331
时间:2012年4月24日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植物病原物浸染寄主过程的观察方法;
2、了解病原物的进入过程;
3、了解植物病理学绘图方法;
4、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学习,初步认识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二、材料与用具
川育20小麦、有盖培养皿、盆钵、镊子、试管、显微镜等。

三、内容和方法
1、幼苗的准备:向盆钵中播种川育20小麦,拿回寝室培养近一个月,至小麦幼苗长出2--3叶时,将叶片中部剪成4cm左右长度的小段,并在右上角剪一缺口方便辨认正面,将剪好的小麦叶段铺于培养皿培养;
2、小麦白粉病病菌的接种:用镊子夹取已经感染白粉病的小麦植株叶片,小心用解剖针敲打镊子底部,将叶片上的白粉均匀抖落到培养皿内的小麦植株叶段上,完成小麦饱白粉病病菌的接种;
3、管理及取样:接种后加盖继续培养,并分别于接种后6h、8h、12h、24h、36h、48h、72h分别取样;
4、取样处理和观察:6h、8h、12h、24h取样的叶段分别用异丙醇蒸气使之脱色,其余叶段用AA液(冰醋酸:95%酒精=1:1)透明,透明后的叶段用棉兰乳酚油染色,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分生孢子的萌发和浸染过程
5、潜育期观察:为取样的盆钵培养至初现症状,观察记录下潜育期;
四、实验观察结果
1、实验观察,该小麦白粉病的潜育期为两天;
2、6h和8h孢子形态基本相似,都是生长出细长的菌丝,不同点在于8小时比6小时菌丝显得更加粗大;(如图1、2所示)
图1:6小时图2:8小时
3、12h—36h的菌丝膨大形成附着胞以及侵入钉(如图3、4所示)
图3:24h 图4:36h
4、72小时的孢子生长出的菌丝末端侵入植物细胞形成菌丛和吸器(图5)
图5:72h
实验结果讨论
摘要:
植物浸染性病害的病程一般要经过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

以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过程为例观察病菌的浸染过程。

小麦白粉病菌以分生孢子接触小麦幼嫩叶片,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部膨大形成附着胞,并在芽管基部形成一个隔膜,在附着胞下形成侵入钉侵入寄主表皮细胞,侵入钉的顶部膨大形成吸器中心体,再发育成吸器;吸器吸收营养后供表面菌丝生长,再由菌丝再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形成次生吸器,如此反复多次菌丝扩展并形成菌丛;菌丝生长一定阶段后产生分生孢子链。

关键字: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分生孢子、芽管、附着胞、吸器中心体、隔膜、侵入钉、吸器、菌丛、分生孢子链
一、植物浸染性病害的基本概念:
植物浸染性病害是一类由生物因子,即生物病原物或简称病原物引起的病害。

浸染性病害具有特定的浸染过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传染性,也称传染性病害。

浸染性病害的性质、特点和一些基本规律,常常因病原物不同而异。

不同病原物所致的病害,在症状表现、浸染过程、传播途径上各具特点。

植物浸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强调的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在个体水平上的相互作用,这个过程以病原物为主线,涉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接种体的释放和传播、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的过程以及病害的发展和延续。

病原物造成侵染性植物病害的物质基础,病原物与寄主的接触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条件。

二、侵染性病害侵入原理
附:小麦白粉病菌浸染小麦的浸染过程手绘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