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1-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年第9期农业技术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杨玉平1,刘祖钊2(1.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山东济南250216;2.济南市章丘区农业农村局,山东济南250200)摘要:小麦是我国一些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着广泛的 种植范围。
但是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害,其中就包括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又被称为黄疸病,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直接导致叶片早 衰,绿叶面积减少,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植株的发 育,造成质量和产量下降,一般情况下,小麦条锈病会 导致小麦减产20%~30%,严重的话会导致绝收。
主要阐 述了小麦条锈病发生的症状、规律和特点,重点论述了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防治〇引言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流行性疾病,主要威胁小麦的安全生产,在许多重要的小麦产区都有 出现。
研究报道显示,一旦出现小麦条锈病,对小麦将 造成致命性的影响。
该病害的主要特点是气传病害,如 果气温条件适宜的话,很容易大规模爆发。
此外,有些 小麦品种对该病害的抵抗能力比较强,加之部分种植户 不够重视,致病害的传播蔓延。
为此,应该结合病害发 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避免对种植户造成 更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症状与识别小麦条锈病主要威胁小麦的叶片、穗部和茎杆部 位,尤其对叶片威胁最严重,小麦不同的生长阶段,都 可能感染该种疾病,但是不同的生长阶段出现的病症存 在差异性。
如果小麦苗期感染条锈病的话,直接影响幼 苗的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许多孢子堆。
小麦成熟之后感 染条锈病的话。
发病的初期阶段主要影响小麦的叶脉,造成小麦叶片破裂。
如果在小麦快成熟时感染该疾病的 话,在发病的初期阶段主要影响小麦叶鞘,在上面形成 多个孢子堆,之后形成黑色冬孢子堆。
需要注意的是,小麦条锈病严重的话,应该注意将其和小麦叶镑病进行 区分。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杆锈病,该病害 的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危害大。
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作者:石静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22期小麦是生活中人们最常见的粮食作物,我国是生产小麦的大国,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要防止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病菌。
这种病菌对小麦的生长造成威胁,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小麦的产量会大量的减少,对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讲述小麦条锈病产生的病因以及防治条锈病的方法,以供广大种植者参考。
一、如何辨别小麦得了条锈病条锈病在我国很多种植小麦的地方都会出现,其中,南方地区会多一点,南方种植人员需要加强注意,尽早进行防治,小麦的条锈病主要表现在它的叶片上,首先它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健康的小麦叶片是绿色的,而患上条锈病的小麦叶子会变黄,产生十分微小的颗粒,并且这些小的颗粒会有规律的在叶子上进行排列,这是小麦初期产生的症状,在小麦患病中期时,黄色会逐渐加深,直到变成枯黄色,叶面表皮逐渐干涸,开始出现粉末状的物体,在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这些粉末会变成黄色,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菌侵蚀,要注意区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找到解决病症的办法,避免带来经济损失。
二、小麦条锈病发病的原因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春天,春天气温比较低。
而条锈病菌不能够在高温的状态下生存,春天是条锈病病产生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春天的降雨量较多,这为条锈病菌的生长带来了便利。
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之中,四川、湖北、河南等城市成了重要的菌源基地,这些城市冬天气温适合条锈病菌的生存,到了春天,病原体开始进入种植好的小麦苗当中,从而对小麦带来危害,充足的水分是产生条锈菌的必要条件,假如,某年的降雨量减少,没有充足的水分,那么条锈病的发病几率也会大大的减低。
三、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对策小麦条锈病是气传病害,气传病害就是指植物中的病原体,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对植物造成侵害。
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需要选取自身抵抗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播种,同时,加强对化学药剂的研究,调制化学药剂。
小麦锈病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防治措施小麦锈病又叫黄疸,有条锈、叶锈、杆锈三种。
1、条锈主要产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在叶鞘、杆和穗上,夏孢子堆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比杆锈、叶锈的都小,呈现黄色。
成株期与叶脉平等排列成条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
冬孢子堆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表皮不开裂。
2、叶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侵害叶鞘,夏孢子堆较小,多成圆形。
3、杆锈在春季发病最晚(多在5月中下旬)。
主要发生在茎杆及叶鞘上,严重时叶及穗上也可发生。
夏孢子堆椭圆形或狭长形、铁锈色、呈浓泡状突起、不规则散生。
有时互相合并成为较大的短线条状或成一片,常穿透叶的两面。
夏孢子堆破裂明显,向外翻起,散发铁锈色的夏孢子。
冬孢子堆常在夏孢子堆附近或原来的部位发生,黑色表皮易脱落。
1 小麦锈病症状1.1 叶锈症状表现:初起是在麦叶和麦秆的表面出现绿色的斑点,以后长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最后形成黑色的疮斑。
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
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不规则散生。
冬孢子堆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
发病规律:小麦叶锈病菌较耐高温,影响叶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越冬菌源的数量、春雨的多少和入春后气温的高低等。
其中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温度、雨量最为关键。
1.2 条锈症状表现:小麦条锈病菌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小麦染病后,初呈绿色的斑点,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
到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即病菌的冬孢子。
发病规律:小麦条形柄锈菌在夏孢子世代危害麦株,夏孢子随气流传播。
小麦条锈菌的萌发和侵入都要求饱和湿度,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使病害易于发生;染病品种多、病菌量大、气候条件适宜都能促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1.3 秆锈症状表现:小麦秆锈病以茎秆和叶鞘发病为主,有时也危害叶片和穗部。
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序,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
小麦条锈病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通过高空气 流传播的流行性、毁灭性重大生物 病害,具有暴发性强、蔓延速度快、 危害损失重等特点,一旦发生流行, 将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损失。应切 实做好小麦条锈病防控,防止大面 积流行成灾,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准确监测预警 及 早 行 动, 加 大 监 测 力 度。 充 分发挥智能监测站点作用,加强系 统调查,做好科学比对分析。配合 开展大田普查,准确掌握条锈病发 生动态,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密切 关注条锈病发生和发展动态,结合 气象变化及时组织精准防控。
加强科学用药 选用高效、低毒、低风险药剂, 提倡一次施药防治多种病虫,有效减 少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降低环境 污染。加强轮换用药,不同作用机 理药剂应交替轮换使用,防止或减 缓病菌抗药性织开展防控 坚持带药侦查,全面落实“发现 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消灭发病中 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 0.5% ~ 1% 时,及时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最 大限度降低病害发生程度。防治药
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 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等三唑类 药剂和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
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充分发挥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 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 励、支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专 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开展规模化、 专业化统防统治,并示范带动周边 农民开展群防群治。强化相邻区域 协同,适时开展联防联控行动。同 时,积极开展小麦穗期“一喷三防”, 提高防治成效,预防控制条锈病、 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危害。
小麦条锈病—复习版ppt课件

1894年Eriksson & Henning将其改名为Puccinia glumarum;
1915年丹麦访问学者(F. Kolpin Ravn)在美国 Arizona州发现条锈菌,而后来发现1892年的标本中 含有条锈菌; 在1956年,Cummins & Stevenson将Puccinia glumarum改名为Puccinia striiformis;
R: resistant; S: susceptible
28 S S S S S S S S S R S R R R R S R R R
29 S S S S S S S S S R S S R R R S R R R
30 S S S S S S S S S R S S R R R S S R R
31 S S S S S S S S S R S S R S R S S R R
32
4.8 9.1 11.7 28.8 34.6 29.2 29.5
33
2.5 5.4 7.0 4.2 8.8 13.8 26.7
3. 侵染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3.1 侵染过程
3. 侵染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3.1 侵染过程 夏孢子(uredospore, urediospore, urediniospore),
3. 侵染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3.2 影响因子
温度:萌发侵入温度范围为1~ 20℃,最适温度 7℃;侵入后生长温度范围为1~ 30℃,最适温度 10~ 20℃。(Warm temperatures limit germination of spores and infection, but they are less inhibitory of growth within the leaves.) 湿度:萌发和侵入阶段要求植株表面必须存在 液态水;在潜育阶段,环境湿度对于条锈菌的生长 没有直接影响;在产孢阶段,环境相对湿度越高则 越有利于产孢。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是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非常大,得病的小麦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病斑蔓延,严重时会造成叶片凋萎、穗子不发育、小麦产量大幅下降等后果。
因此,科学合理地防控小麦条锈病对维护粮食产业安全和农民的生计保障至关重要。
以下是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一、选择抗病品种目前,育种者已经开发出了一批能够抵御小麦条锈病的抗病品种,这些品种能够大幅减少小麦被真菌侵袭的概率。
因此,我们需要在种植小麦时选择这类抗病品种,从源头上防控小麦条锈病。
此外,还要避免在长期种植同一品种小麦的情况下,因为这样会导致小麦的易感性增加并引发小麦条锈病的爆发。
二、优化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防控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控制小麦的生长密度,避免过于拥挤,这样能够降低小麦条锈病的传播速度。
其次,要注意施肥,合理施肥会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并增强其抵御病菌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壤,保持土壤湿润度,并加强排灌工作,防止积水滞留。
此外,在病害高发期的时候要及时割除枯叶,避免范围扩大。
三、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化学药剂防治是防控小麦条锈病的一种有效方式。
药剂能够在短时间内杀灭病原菌并阻止其进一步传播,但是由于药物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危害,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药的剂量和时间。
一般来说,治疗剂量的调控和定量施用保证药剂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在病害发生前就开始施用药剂也能够比较有效地预防小麦条锈病。
四、利用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的优势在于具有相对较小的污染和危害,同时还具有比较长的保护期和治疗效果,这是因为其在治疗过程中运用的是微生物和植物中产生的生物素。
这些细胞均是能够破坏病原菌并提高植物免疫力的好细胞,因此,科学防治小麦条锈病,需要充分挖掘生物防治的潜力并充分利用生物优势。
总之,防治小麦条锈病需要多方面的手段,以上四点技术可以有不同程度上地规避并降低病害的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应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与防治

刘 媛 林 : 吕 梁 市 农 村 “ 三 资 ” 规 范 化 管 理 现 状 与 对 策
建设承包等重大事项 , 坚持按照“ 村党组织提议 、 村两委会
条件为 : ①大 面积感病品种的存在 ; ②一定数量 的越冬菌 源; ③3月一5月的雨量 , 特别是 3月_4月的雨量过 大 ;
④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
大流行 的主要原 因; 春季遭遇气温偏低 、 降水量偏多 、 田间 湿度 大的气候条件 , 则会加剧锈病流行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防治 方法
2 为 害特 点
¥ 5 1 2 . 1
防 治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8 8 7 X . 2 0 1 3 . 1 0 . 0 2 8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小麦条锈病是制约小 麦产量 和品质 提高的重要 因素 之一 , 是小麦生产 中流行范围广、 发病传播快 、 为害面积大 的重要病害 。 因此 , 小麦条锈病 的防治 , 要根据品种 的不同 特性 , 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 , 有针对性地进行 , 有效控制其 发生和蔓延 , 实现小麦生产的优质 、 高产 、 高效 。
要 小麦条锈病是 气传性病 害, 在小麦 生产 中流行 范围广、 发病传播快 、 危害面积大。一
旦 发病 , 会对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很 大的影响 , 因此在小麦生产 中要重点防范。介绍 了小
麦条 锈 病 的发 病 特征 、 为 害特 点及 防治 方 法。 关键词 小麦条 锈 病 气传 性 病 害
51 小麦锈病

期越迟,秋苗发病就越轻。关中东部和黄河以 北麦区多在10-11月才出现病叶,江淮麦区要 到11月以后才出现病叶,而且几率极低。
▪ 越冬:冬季当气温降至1-2℃时,条锈病便停止 发展。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 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寒冬。
条锈菌能否越冬的临界温度为最冷月平均气 温-6- -7℃,但麦田若有积雪覆盖,即使气温低 于-10℃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 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北限为,东起山东德州, 经河北石家庄、山西介休,西至陕西黄陵一线。 该线以北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可越冬, 且越冬率较高。
▪ 叶锈菌侵入叶组织后,经6d左右在叶面上产生 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在扩展期 间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温度。适温条件下, 潜育期最短。温度过高或过低,潜育期均延长。 潜育期在5.5-8.6℃时为22-30d,10℃为 19d,15℃为11d,20℃为8d,25℃为5d。叶锈 菌有时可在先前形成的夏孢子堆周围又生出 几个小的次生孢子堆,所以叶锈菌在叶片组织
▪ 病害循环
▪ 条锈病
▪ 越夏: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 因此越夏便成为条锈病侵染循环中的关键环 节。据测定,旬平均气温低至2℃,侵入的菌丝 体仍可缓慢扩展,旬均温超过22℃,侵染便完全 停止,受侵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夏孢子在相 对湿度为40%时,0℃下可存活433d,5℃时可 存活179d,15℃可存活47-89d,25℃只有10余 天,36℃仅可存活2d。在相对湿度80%以上时, 其存活寿命变短。
内为局部定殖。在感病品种正常生长的条件 下,叶锈菌每个孢子堆可日产2000个左右夏孢 子,持续两周,可繁殖大量菌源。
▪ 秆锈
▪ 小麦秆锈菌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感病植株 上,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沿 叶片生长,遇气孔后顶端膨大,形成明显的附着 胞,后长出侵人丝,钻入气孔并形成泡囊,再长出 侵染菌丝,在寄主叶肉细胞间隙蔓延,以吸器伸 人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条件适宜,侵人的菌 丝经过5-6d即可形成夏孢子堆。小麦秆锈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鲜黄 条锈发生最早
桔红 叶锈其次
棕红 秆锈最晚
三种锈病症状
条锈病 危害部位
大小 形状
叶锈病
秆锈病
叶片为主(叶鞘、 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少见) 茎秆叶鞘为主,也 茎秆、穗也危害) 冬孢子堆生于叶鞘、茎秆上 危害穗部。 最小 狭小至长椭圆 居中 圆形至长椭圆形 最大 长椭圆形至长方形
夏 孢 子 堆
颜色
陇东越夏海拔高度下限为1400m; 陇东等自生苗越夏海拔范围在1300-1700m; 陇南南部为1600m; 渭河上游为1500m。
3、菌源能否与寄主衔接: 晚熟小麦与早熟
小麦自生麦苗重叠生长期达30 d以上的地区, 条锈菌能顺利越夏。 条锈菌的越夏寄主有:晚熟小麦、自生麦 为主,其次是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
河谷、阳坡的低湿地和冬灌田利于越冬
寄主品种抗冻力与越冬率相关
春季流行:小麦返青后病叶中的菌丝
复苏;旬均温上升至5 ℃时,开始产孢, 持续20多天。 产生的夏孢子传播到周围麦苗新叶上,逐 渐扩大侵染,春季就可造成流行。
春季流行的主要因素:
(1)感病品种的播种面积 (2)条锈菌越冬菌源量 (3)3-5月份的降雨量,特别是3-4月 份的雨量。 (4)早春气温回升得早、晚。
从危害部位看:
叶部病害 叶鞘和茎秆病害 穗部病害 根部病害 全株性病害 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有条锈病、 赤霉病、白粉病、病毒病、纹枯病和 全蚀病在一些地区危害严重。
我国小麦病害的发生特点及病害种类的演变
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是长江中下游地 区小麦上的三大病害。 小麦赤霉病:跨长江过黄河,向北向西推 移,河南、陕西关中、青海、宁夏引黄灌区 均有发生。 小麦白粉病: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华 北麦区主要病害,北京、山东、河南等常年 发生。 小麦纹枯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病害, 自80年代以来危害逐年加剧。 小麦黑穗病局部地区起死回升。小麦线虫病 极个别地区也有回升。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7℃时就不能越冬。
冬季有积雪覆盖,即使气温低于-10℃仍能
安全越冬。
②以夏孢子不断侵染越冬:冬季温暖的
四川盆地、鄂北、豫南一带,麦叶基本 不停止生长,同时湿度较大,条锈菌以 逐代侵染、繁殖形式越冬。
影响条锈菌越冬率的相关因子
秋苗发病与越冬率显著相关 冬季比较温暖,越冬率高 冬季有积雪覆盖,越冬率高
三种锈菌孢子形态区别
条锈菌 圆形 叶锈菌 圆形 秆锈菌 椭圆形 4个芽孔在中 腰部
微刺不明显,小 微刺不明显,小 微刺明显,大 夏孢子 芽孔散生6-12个 芽孔散生6-8个
用浓盐酸或正磷 原 生 质 收 缩 成 酸处理,原生质 一个大团。 收缩成数个小团
顶尖,壁厚
冬孢子
顶平,壁厚
顶斜切,壁厚
小 麦 条 锈 病 菌 夏 、 冬 孢 子
三种小麦锈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
小麦条锈病:发生最广,主要分布在 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各 省、自治区。发生较重的地区:
西北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西部冬、春麦区; 华北区: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淮北 冬麦区; 西南区: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冬麦区 发生较重。
小麦秆锈病:基本上呈南北走向,常 发区和易发区有:
3种锈病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2.生物学特性:
条锈菌喜凉怕热:发育温度6~13℃ 叶锈菌温度居中:发育温度18~22℃ 秆锈菌温度稍高:发育温度20~25℃
������ 锈菌生活史复杂,具有转主寄生现 象和多型性; ������ 专性寄生菌,寄生专化性强,小种 分化明显; ������ 三种锈菌在我国都以夏孢子世代完 成周年循环。
③本地菌源和外来菌源双重危害:
(四) 发病因素
条锈病的流行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 源和气候条件。
1、品种抗病性:大面积感病品种是病害流
☆闽、粤东南沿海越冬区; ☆云南越冬区:包括红河、文山、思茅及德
宏自治州; ☆江淮中下游冬麦区 ☆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晚熟春麦区。
小麦叶锈病: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过去以长江中下游、四川、贵州等西 南地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在华北、东 北地区也逐渐严重起来,成为生产上 一个重要问题。
3种锈病的症状
共同特点:夏孢子堆铁锈状,冬孢子堆黑色。 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我国主要发生在西北、西南、华北和淮北 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 相对较轻。 在大流行年份可造成30%左右的产量损失 甚至绝收。 20世纪50~60年代,发生频率高,产量损 失大,导致饥荒。
(一)症状识别要点
危害部位: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 发病时期: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 病叶上先形成褪绿斑点,后成隆起的橘黄色疱疹斑 (夏孢子),它们与叶脉平行成虚线状,后期表皮破 裂散出黄色粉末。
(4)新疆越夏区:越夏菌源作用主要限于本地区
(5)华北越夏区:越夏菌源很少,作用很小。
影响小麦条锈菌越夏的主要因素
1、温度: 越夏期间(7~8月)旬均气温以不超过
2O℃为最宜,最高不超过22℃,超过23℃条锈菌完 全不能越夏。因此,把旬均气温22~23℃定为小麦条 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
2、海拔高度:
第三章 麦类病害
全世界小麦病害有200多种,大麦病害有 70多种,我国报道的小麦病害有60多种,常见 的病害有39种。
从病原物来看
真菌病害: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全
蚀病、根腐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大麦条纹病 等27种。 细菌病害:小麦基腐病、黑颖病、蜜穗病等3种。 病毒病:小麦梭条花叶病、小麦黄矮病、小麦丛 矮病等8种。 线虫病:小麦粒线虫病1种。
不同越冬类型的春季流行情况
无返青期地区:冬前菌源量愈大,来春流
行程度越强。
返青期明显地区:不论冬前菌源量多少,
只要无外来菌源影响,春季一般不会流行。 返青期不明显地区:如关中和陇南地区 不仅距越夏区较近、且小麦播种较早,冬前 易形成一定的菌源量。翌春流行强度与越冬 的气候条件、菌源量大小、早春降水量等因 素密切相关。
小麦近成熟时,在病部出现短线状黑褐色斑点(冬 孢子),表皮不破裂。
幼苗叶片上的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
(二)病原: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大麦条锈病[P. striiformis f.sp. hordei] 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和致病性变异。 夏孢子:鲜黄色、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 冬孢子:褐色、双胞、分隔处缢缩、棍棒形、有短 柄。未发现有性世代(担孢子)。
当然,不论在什么地区,小麦品种的 抗病程度都是影响条锈病流行与否及其流 行程度的基本条件。
春季流行特点:
①本地菌源:冬季温暖、越冬率高
●春季流行发生早,危害重; ●年份间变化波动小; ●有发病中心。 ②外来菌源:冬寒春旱、越冬率低 ●病情发展迅速,通常大面积爆发流行 ●病叶分布均匀,偏上层。 无发病中心 ●年份间变化波动大。
我们从温度、海拔高度、菌源与寄主 的衔接和降水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小麦 条锈菌越夏的主要因素。那么条锈病菌又 是如何实现越冬?所需条件如何?
艳阳夏天
晚熟春麦 锈菌随风传播
春麦或晚熟冬麦及自生苗 平原地区冬麦成株 锈菌随风传播 晚熟春麦
气爽秋天
春麦或冬麦自生苗
平原地区冬麦秋苗
秋苗感染:越夏区小麦收割后夏孢子随
1.温度敏感性:条锈病菌耐寒力强,但不耐高温
和高湿。旬均气温22~23℃是小麦条锈菌越夏的温度 上限。 2.寄主范围:主要寄生于小麦 有些小种可以侵染大麦和黑麦的某些品种。 同时还发现杂草寄主有14个属72个种。
3.致病性分化:全世界已经鉴定出的条锈菌生理
小种近100个。我国先后发现和定名了31个生理小种 (条中1号至条中31号), 明确了新小种的产生和发展是导致中国7批品种丧 失抗锈性和病害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原因.
(三)病害循环:
周年循环世代:依靠夏孢子世代完
成病害循环,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 起作用。
周年循环阶段:条锈病的周年循环
包括越夏、秋苗侵染、越冬和春季流 行等四个阶段:
小麦条锈病病害循环
越夏: 由于病菌喜凉不耐热,所以
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 要求:旬均温在20℃以下地区。 在夏季条锈菌夏孢子可通过气流传播到 高寒地区的寄主上。陇南、陇东,青海 东部和四川西北部。
总之,我国麦类病害呈现北病南移、 南病北移,内病西进,次要病害上升, 主要病害危害加重的大趋势。加上现在 的TCK威胁,我们任重而道远。
小麦主要病害演变及其原因的分析
耕作制度改变 品种更换 栽培管理方法变化 气候变化 人为传播和活动影响: TCK(Tilletia indica kuhn)
越夏寄主:自生麦苗以及
晚熟冬麦和春麦(可迟至9月以后)
条锈菌五大越夏区:
(1)西北越夏区: (2)川西北越夏区:
上述两地区面积约20万hm2,是中国小麦条锈菌最 重要的越夏区,也是东部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 地,其中陇南和陇东是中国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
(3)云南越夏区:越夏菌源作用主要限于本地区
§1-1 麦类锈病(cereals rusts)
麦类锈病又称黄疸病,包括:
条锈病(小麦条锈、大麦条锈、黑麦条锈病) 秆锈病(小麦秆锈、大麦秆锈、黑麦秆锈病) 叶锈病(小麦叶锈、大麦叶锈病)
冠锈病(燕麦冠锈病)
3种锈病在世界范围的分布
西北欧:英国、荷兰、丹麦以条锈为 主,俄罗斯欧洲部分以叶锈为主。 北美、澳洲及非洲:以秆锈为主,叶 锈次之。但近年美国太平洋沿岸及西 部山区和澳大利亚条锈日益严重。 亚洲东部:三锈并重。
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 在越冬前可以形成发病中心,甚至形成病情较 重的发病基地。
越冬: 当旬均温下降至-2℃以下,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