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活性成分靶标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中药活性成分靶标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中药活性成分靶标蛋⽩质的研究进展质谱即将解开中医神秘的⾯纱---中药活性成分靶标蛋⽩质的研究进展1. 中医与中药概述中医是伪科学吗?若不是,她能否与现代科学实验结合?中医与中药有什么关系?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到底是什么物质在其作⽤?下⾯我们将带领你⼀起揭开她⼏千年的神秘⾯纱。

说起中医这个话题,我想⾸先映⼊⼤家脑海的印象⼤都是望闻问切、针灸、推拿、以及具有多种奇特功效的中药。

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普通⼤众之间谈论这个话题历来都是神秘⽽⼜充满争议的。

说它很神秘,甚⾄可以说是⽞幻,因为关于它的真相就像罩着⼀层神秘⾯纱,难以企及,很⼤⼀部分原因在于中医基础理论晦涩难懂;说其⼀⽀具有争议性,主要在于⽬前中医的临床治疗效果是毁誉参半,难以量化、重复性较差、没有标准等是其主要症结所在。

提起中药⼤家应该都⽿濡⽬染,不过很少有⼈知道它确切含义,常常把天然产物与中药混淆在⼀起。

根据经典定义,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的⼀类药物,其来源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及少部分矿物质。

常见的如⼈参、杜仲、⼤枣、地黄、⿅茸、雄黄等。

⽬前临床上应⽤的药物三分之⼀以上直接来⾃于天然产物,或以天然产物的活性成分为先导结构⽽发展的衍⽣物、类似物或全合成化合物3。

中药作为⼀类重要的天然药物4,因其较低的毒副作⽤、丰富的天然资源、独特的治疗效果、不易产⽣耐药性等特点⼀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4,5。

中药活性成分如黄酮、⽣物碱、萜类、⾹⾖素、蒽醌等⼤都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物活性,具有极⾼的临床应⽤价值。

虽然关于中药⽣物活性研究的报道较多,然⽽,⼤多数中药化学成分复杂,药效成分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途径不清,同时⼜具有“多重靶标”特性,使得其作⽤机制研究严重滞后,限制了中药的进⼀步开发与应⽤。

基于软电离技术的质谱分析因具有灵敏度⾼、耗样量少、分析速度快、化学特异性强等优点,已成为药物靶标定性定量研究的强有⼒⼯具,在中药活性分⼦作⽤机理研究,特别是药物靶标鉴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方法查阅大量文献,从常见的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

结果中药靶向制剂将中药的优势与靶向制剂的优势结合了起来,既具有靶向性又能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毒副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结论中药靶向制剂现已成为目前国内外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中药的疗效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在治疗如癌症等疑难病症方面。

但是由于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等因素,使中药的推广受到限制。

1906年Ehrlichp[1]提出了靶向制剂(target ing drug system,TDS)的概念,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 livery system,TDD),系指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目的。

1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中药靶向制剂也就是指借用适当的载体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某靶点的制剂。

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内有人研究中药的靶向制剂如脂质体等,开展了部分基础研究,为靶向制剂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1 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脂质体系指将药物被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亦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缓释性、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优点。

中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很多,常用的包括注入法、薄膜分散法、超声波分散法、逆向蒸发法、冷冻干燥法。

金岩等[2]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葫芦素脂质体,通过正交设计对制备工艺中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其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为开发其新剂型提供参考;苏春梅等[3]利用薄膜蒸发法制备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此法可得到粒径分布均匀的脂质体,故可作为其常规制备方法。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韦邦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3(000)019
【摘要】靶向制剂又称为靶向给药系统(tyargeting drug system,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血液循环有选择地聚集定位于靶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结构,从而使得药物在靶区的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目的的新型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并在西药领域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中药由于有效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等造成基础研究较少、且研究难度较大,
【总页数】3页(P2547-2549)
【作者】韦邦
【作者单位】宾阳县中医院,广西宾阳 530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药结肠靶向制剂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2.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3.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4.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5.中药主动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靶向制剂研究进展(综述类)

靶向制剂研究进展(综述类)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回顾从剂型的发展来看,人们把药物剂型人为地划分为四代:第一代:常规制剂,以工艺学为主,生产以手工为主,质量以定性评价为主;第二代,缓释长效制剂,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理论指导,生产以机械化为主,质量控制定量、定性结合;第三代,控释制剂,制剂质量控制要求有体内的生物学指标;第四代,靶向制剂(或定位制剂),将有效药物通过制剂学方法导向病变部分,防治与正常的细胞作用,以降低毒性的最佳的质量效果。

第二、三代制剂以疗效仅与体内药物浓度有关而与给药时间无关这一概念为基础,不需要频繁给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

缓释制剂(SRP):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控释制剂(CRP):指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预定速度恒定释放,使血浓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广义:控释制剂包括控制释药速度、方向和时间,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狭义:在预定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缓释和控释制剂的主要区别是在药物释放速度方面缓释制剂是药物在体内先快后慢地缓慢释放,常为一级过程;控释制剂是控制释药速度一般是恒速的.为零缘或接近零级过程.如: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等;盐酸噻氯匹啶、阿司匹林等;双氯灭痛、萘普生、盐酸曲马多、吗啡等;硝酸甘油、可乐定、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等;东莨菪碱(贴剂)、十八甲基炔诺酮(植入剂)等。

一、靶向制剂概述现在癌症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

第五届亚太癌症预防组织大会发表的《2010年癌症报告》警告说, 今后20年世界癌症患者人数将呈快速上升趋势。

而靶向制剂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

1 靶向制剂的定义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

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活性组分靶向 制剂的研究进展
陈幼芳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310027 温成平

组、致急性肺损伤(Au)模型组和灯盏花素脂质体干预组, 分别检测各组肺组织损伤指标,应用蛋白质的Western印迹 分析大鼠组织因子(TF)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发现,灯盏 花素脂质体肺部给药能够降低肺组织W/D比值、肺组织
向给药系统,是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 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 胞或细胞内结构即靶区,而对非靶区没有或几乎没有作用的 制剂。早期的靶向制剂主要是针对癌症的治疗药物,随着研 究的深入,靶向制剂已被引申到“运载”多种药品。靶向制 剂不仅能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依从性, 也可解决药物稳定性低、溶解度低、吸收不完全、分布缺乏特 异性、生物学不稳定(对酶、pH等)、临床治疗指数低、存在 生理屏障等问题¨J。靶向制剂在西药领域已得到广泛的研 究和临床应用,但在中药领域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 l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靶向给药载体,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囊泡,也称为 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一j。脂质体是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 固醇)构成的双分子层为膜材包合而成的微粒。磷脂类都含 有一个磷酸基团和—个含氮的碱基(季胺盐),均为亲水基 团,还有两个较长的烃链为亲油基团。胆固醇的亲油性强于 亲水性。用磷脂与胆固醇作脂质体膜材,须先将类脂质溶于 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在器壁上使成均匀类 脂质薄膜,该薄膜由磷脂与胆固醇混和分子相互间隔定向排 列的双分子层组成,磷脂分子的亲水基团端呈弯曲的弧形。 脂质体可广泛应用作为药物载体,比如可制成溶液、干 粉、膏、栓的形式以及所有被采用的传统给药方式。在许多 疾病模型中,尤其是癌症、寄生虫感染、免疫系统疾病,脂质 体也可以成功用于研制一系列有开发潜力但不宜口服的药 物t3 3。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

收稿日期:2009-06-21作者简介:于佳(1980-),女(汉族),山东平度人,硕士研究生,药剂师,主要从事药物调剂工作,T e l .138********,E -ma i l h e l e n y u 0226@163.c o m 。

文章编号:1006-2858(2009)S 0-0071-05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于 佳,范 青(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行了综述。

方法查阅21篇文献,对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

结果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组织,并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但中药靶向制剂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其研究主要是单一有效成分,复方制剂很少。

因为目前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制备和质量评价理论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不适合于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的中药。

因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著名中药复方来作为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

结论中药靶向制剂将成为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微球;脂质体;乳剂中图分类号:R 96 文献标志码:A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开发热点。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 h r l i c h p 在1906年提出的。

靶向制剂(t a r g e t i n g d r u g s y s t e m ,T D S )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 a r g e t e d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T D D ),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性地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1],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在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与持效性、药物类型和临床运用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发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发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发展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为第四代药物剂型,被认为是抗癌药的最适宜的剂型。

近20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材料学等科学的飞速发展,靶向制剂的研究俨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1 被动靶向制剂的概述又称自然靶向制剂,是利用药物载体既将药物选择性地到达到达特定的部位,使药物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给药系统。

选择性给药可以增强药物在靶部位的活性并减少其在非靶部位的毒副作用, 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

[1]被动靶向制剂包括脂质体、微球、乳剂、纳米粒等。

2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定向排列而成的直径几微米至几毫米的人工制备的超细粒子[2],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具有易于在生物体内降解、无免疫原性、无毒性等特点[3]。

脂质体自发现以来,随着其制备方法、组成及表面修饰成分等不断的发展,脂质体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有效载体,能明显提高抗肿瘤效果,部分已在临床上使用[4]。

2.1 脂质体分类按脂质体的结构性能可将脂质体分为被动靶向脂质体和主动靶向脂质体, 主动靶向脂质体由于其修饰的方法及部位的不同, 主要分为空间稳定脂质体(又称长循环脂质体)、糖基修饰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等;按脂质体所带电荷可将其分为阳离子脂质体、阴离子脂质体和中性脂质体。

[5]2.2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2.2.1 脂质体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①天然靶向性,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就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

②隔室靶向性,是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

③物理靶向性,因物理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从而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

④配体专一性,脂质体通过配体分子的特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面的互补分子相互作用, 而使脂质体在靶区释放药物。

2.2.2 缓释性。

通过延缓药物代谢和清除,降低药物分布体积,有选择性地增加药物在预期作用部位的浓度而提高治疗指数,并提供持续性的药物释放。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712012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Dec. 2012 V ol. 32 No. 12〔收稿日期〕2012-07-18〔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科学研究项目(2012SK3133);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0024);2010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湘教通[2010]244号,编号173)。

〔作者简介〕马 佺(1989-),男,湖南邵阳人,2008级在读中药学专业学生。

〔通讯作者〕颜 红,女,副教授,Email :YH8632@ 。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马 ҈,颜 红*,彭买姣,唐 欣,伍微微,范鹏程(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纳米粒;乳剂;口服结肠靶向系统〔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2.037.071.03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targeting drug system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AN Hong,PENG Mai-jiao,TANG Xin,WU Wei-wei,MA Quan,FAN Peng-cheng (School of Pharmacy,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Liposomes;microspheres;Nanoparti cles;emulsions;Oral colo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人类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人体某些器官、组织、细胞发生了病理变化,而具有较强药理作用的药物,如抗癌药物等在发挥疗效的同时通常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学园地・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陈幼芳 浙江大学化学系 杭州310027温成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风湿病研究所邵 奇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系关键词 中 药 活性组分 靶向制剂 剂 型靶向制剂(target2oriented drug syste m s,T ODDS)向给药系统,是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即靶区,而对非靶区没有或几乎没有作用的制剂。

早期的靶向制剂主要是针对癌症的治疗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靶向制剂已被引申到“运载”多种药品。

靶向制剂不仅能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依从性,也可解决药物稳定性低、溶解度低、吸收不完全、分布缺乏特异性、生物学不稳定(对酶、pH等)、临床治疗指数低、存在生理屏障等问题[1]。

靶向制剂在西药领域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但在中药领域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

1 脂质体 脂质体(L i pos omes)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靶向给药载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囊泡,也称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2]。

脂质体是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构成的双分子层为膜材包合而成的微粒。

磷脂类都含有一个磷酸基团和—个含氮的碱基(季胺盐),均为亲水基团,还有两个较长的烃链为亲油基团。

胆固醇的亲油性强于亲水性。

用磷脂与胆固醇作脂质体膜材,须先将类脂质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在器壁上使成均匀类脂质薄膜,该薄膜由磷脂与胆固醇混和分子相互间隔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组成,磷脂分子的亲水基团端呈弯曲的弧形。

脂质体可广泛应用作为药物载体,比如可制成溶液、干粉、膏、栓的形式以及所有被采用的传统给药方式。

在许多疾病模型中,尤其是癌症、寄生虫感染、免疫系统疾病,脂质体也可以成功用于研制一系列有开发潜力但不宜口服的药物[3]。

作为靶向制剂,脂质体具备下列优点:①酷似细胞结构,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②无毒、无免疫原性,可体内降解;③对网状内皮系统(RES)有趋向性,即被动靶向性;④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⑤被包封的药物性质不变,毒性降低,可缓慢释放;⑥延长药物半衰期(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等。

缺点:①贮存中稳定性不佳;②包封率低;③易被RES吞噬和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血循环中的时间不长[4]。

林劲冠等[5]通过比较注射紫杉醇脂质体和传统紫杉醇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结果发现紫杉醇脂质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与传统紫杉醇相当,但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紫杉醇脂质体在胃肠道反应、肢端感觉异常及肌肉痛等毒副反应表现也明显优于传统紫杉醇。

李健等[6]随机将雄性S 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灯盏花素脂质体组、致急性肺损伤(AL I)模型组和灯盏花素脂质体干预组,分别检测各组肺组织损伤指标,应用蛋白质的W este m印迹分析大鼠组织因子(TF)在肺组织的表达。

结果发现,灯盏花素脂质体肺部给药能够降低肺组织W/D比值、肺组织MP O活力含量和BALF中蛋白含量,减轻内毒素(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程度。

周卫等[7]在羟基喜树碱脂质体血中的稳定性考察发现,羟基喜树碱制备成脂质体后在血液中较长时间保持较高的闭环率,延长了羟基喜树碱在血中的开环半衰期,说明脂质体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羟基喜树碱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使得羟基喜树碱脂质体在血中比较稳定,从而使羟基喜树碱在血循环中长时间保持较高比例的内酯结构,进而以活性结构分布到各组织脏器,发挥较好的疗效。

刺五加叶皂苷(aeanthophopanaxenfieosus,ASS)是五加科灌木植物叶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抑制胃癌和肝癌细胞繁殖与生长的作用。

但由于所需剂量大,毒性高,口服易被胃酸水解,故有必要提高其靶向性与生物利用度。

吴远等[8]用卵磷脂和胆固醇为原料,制得刺五加皂苷脂质体,形态分布均匀,结构完整,平均粒径为2.6μm,大多为大单室脂质体,脂质双分子膜规整,包封率为63.43%,具有较强的肝靶向性。

2 微 球 微球(M icr os pheres)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剂型,系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亦即基质型骨架微粒。

微球主要由淀粉、壳聚糖、聚乳酸、明胶等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制成。

与普通制剂相比,微球制剂有以下特点:①靶向性,微球可在体内选择性地分布,使药物在所需部位释放,提高局部有效药物浓度,应用于肿瘤化疗极为有利;②缓释性,微球可经过适当的方法,使被包裹的药物释放速度减慢,减少给药次数,消减药物浓度峰谷现象等;③栓塞性,将微球直接经动脉血管导入阻塞于肿瘤组织中,断绝肿瘤组织的给养,抑杀肿瘤细胞,为双重抗肿瘤药剂[9]。

微球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给药技术,具有有效延缓药物释放、提高药物稳定性、掩盖药物异味、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副作用等优点。

张艳华等[10]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经模拟体内释药实验表明微球几乎不在上消化道释药,而是在结肠靶向释药。

敦洁宁等[11]也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大蒜素壳聚糖微球带有正电荷,可满足肺靶向微球的要求。

李琦等[12]研究了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对肝癌模型大鼠治疗效果,表明该微球经肝动脉介入对大鼠肝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认为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斑蝥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2 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Y207770)3 微 囊 微囊(M icr ocap sules)是微型胶囊的简称,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系指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为囊心物包裹而成的贮库型微型胶囊,直径为几微米到几百微米。

应用微囊可以制成片剂、胶囊剂及混悬剂,也有人利用微囊制成长效注射剂。

吴婉莹等[13]利用从中药槐角中分离制得的金雀异黄素壳聚糖微型胶囊与普通胶囊的动物体内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与普通胶囊相比,微型胶囊在体内各脏器的浓度降低得较缓慢,可以在较长时间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金雀异黄素普通胶囊在小鼠体内分布以肝脏为主,微型胶囊在体内分布与之相比有明显改变,以肺与脾脏为主。

金雀异黄素聚糖微型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肺脾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4 纳米粒 纳米粒(Nanoparticals)通常指10~1000n m范围内的微粒,包括纳米球与纳米囊,是一类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为载体的固体载药胶体微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类似胶体溶液。

与微球相比,其物理稳定性好,便于加热灭菌和储存;由于其属胶体系统,临床上,较混悬型微球制剂较易给药;由于其粒径小,表面能大,有利于在黏膜、角膜等处滞留,因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摄取,被动达到肝脏、脾脏和骨髓靶向给药的效果;可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从而达到主动靶向分布的目的。

由于恶性肿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纳米级微粒较其他微粒更易进入肿瘤细胞内,有利于药物的胞内靶向传输,所以纳米粒是药物靶向给药系统很好的载体。

近年来对中药靶向纳米粒的研究较多。

李琦等[14]采用丹参酮ⅡA及其纳米粒治疗小鼠肝癌。

研究发现,与等剂量的丹参酮ⅡA相比,丹参酮ⅡA纳米粒治疗小鼠肝癌出现细胞凋亡增加、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表达上升,提示丹参酮ⅡA纳米粒抗肿瘤作用机制为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与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有关;同时发现,与等剂量丹参酮ⅡA相比,丹参酮ⅡA纳米粒组治疗小鼠肝癌后肿瘤坏死明显,肿瘤生长因子的表达下降;抑制肿瘤的增殖,其抑制肿瘤增值的机制与下调、肿瘤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

丹参酮ⅡA纳米粒的小粒径赋予药物新的特性。

通过体内外实验,与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丹参酮ⅡA纳米粒显示更好的抑制肝癌生长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厉英超等[15]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备水飞蓟宾固体脂质纳米粒(SI L2S LN),并观察其对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结果表明,高压乳匀法制备的SI L2 S LN呈圆形,形态规则,粒径为(157±8)n m,Zeta电位为(-35.36±2.68)mV,平均包封率95.64%。

SI L平均含量为1. 501g/L。

SI L2S LN可显著提高SI L的抗肝纤维化作用,静脉注射作用更强,是一种新型中药靶向制剂。

5 乳 剂 乳剂(e mulsi ons)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相液体混合,其中一相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液体分散体系。

石达友等[16]采用环磷酰胺作为免疫抑制剂,观察中药多糖与皂苷在免疫抑制剂对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的免疫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A I2H I抗体效价和鸡红细胞花环率检测,结果表明,中药多糖与皂苷具有改善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抑制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具有清除体内过氧化物而保护机体的作用,当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下降时,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剧,生成过多的过氧化脂质损害机体细胞,包括淋巴细胞。

实验结果表明,注射环磷酰胺初期,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下降的趋势,中药多糖与皂苷能够有效地缓解这种变化,尤其是在28天后,以黄芪多糖和芦荟多糖效果显著。

邹玺等[17]将土鳖虫抗肿瘤有效部位制成4%的土鳖脂肪乳剂型,不仅解决了其水溶性问题,同时具有缓释和靶向的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土鳖虫乳剂各剂量组均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呈剂量相关性。

6 结 语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研究已逐渐由被动靶向制剂向主动靶向制剂发展,由传统脂质体、纳米粒向修饰的脂质体、纳米粒以及前体药物发展,包封率和靶向性也有很大提高。

但大都还处在实验室阶段,临床研究和应用比较少,并且大多数都是单一有效成分,复方靶向制剂很少。

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是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重中之重,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因此,要真正深入研究并开发出临床可用的靶向制剂只靠单一的制剂学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

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应用新技术,开发中药靶向制剂的新剂型,将成为中医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和方向。

参考文献[1] 贾伟,高文远.药物控释新剂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00.[2] 曹宁宁,羡菲,刘金鹏.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3,19(1):30235.[3] 邓英杰.脂质体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4] 黄寿吾,王昆,黄复生.新型脂质体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5,7(7A):529.[5] 林劲冠,罗以,石朝晖.紫杉醇脂质体治疗5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析[J].中国肿瘤,2008,17(4):3262327.[6] 李健,董彦琴,李晨,等.灯盏花素脂质体肺部给药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组织因子作用的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3):8211.[7] 周卫,平其能.羟基喜树碱脂质体血中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426.[8] 吴远,叶红军,王俊萍,等.刺五加皂苷脂质体的制备及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中医药学刊,2006,24(6):102921030.[9] 董方言.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1.[10]张艳华,玉辉,刘志红,等.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3):3072310.[11]敦洁宁,邓树海,苗彩云,等.大蒜素壳聚糖微球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3(5):4522454.[12]李琦,范忠泽,李先茜,等.去甲斑蝥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疗效及其机制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4):3782382.[13]吴婉莹,李云谷.金雀异黄素壳聚糖微球胶囊的体内药动力学研究[J].中药材,2002,25(4):2822284. [14]李琦,王炎,范忠泽,等.丹参酮ⅡA及其纳米粒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对p38MAPK、TGFβ1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J].肿瘤,2008,28(1):8212.[15]厉英超,董蕾,贾皑,等.水飞蓟宾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肝纤维化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5):5172520.[16]石达友,郭世宁,刘汉儒,等.中药多糖及皂甙对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8,(3):41242.[17]邹玺,刘宝瑞,钱晓萍,等.土鳖虫脂肪酸乳剂的制备及体内抗肿瘤作用[J].肿瘤,2007,27(4):3332334.收稿日期:2009208227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治疗错误的影响周大义浙江省慈溪市第二人民医院 慈溪315315关键词 抗菌药物 药物治疗错误 药师 干预药物治疗错误(medicati on err ors,M E)是指在药物使用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的错误,包括处方、抄方、配发、给药和用药后监测各阶段[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