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合集下载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主要内容:中药微乳靶向制剂,脂质体靶向制剂,中药微球靶向制剂,中药纳米粒靶向制剂
发展趋势:中药靶向制剂在我国还处于实验阶段,临床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其研究主要是单一有效成分,复方制剂很少。

因为目前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制备和质量评价理论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不适合于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的中药。

因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著名中药复方来作为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

我的收获:要想真正深入研究并开发出临床可用的靶向制剂,只靠制剂学的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加强中药的物质基础和药效学研究,加强中药制剂的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并和现代技术相结合。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靶向制剂已经发展成为中药药剂学的一个亮点。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改变目前中药制剂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提高整个中药制药行业的科技水平,提高中成药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于佳,范青,等.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0,11(2):27 -35。

靶向制剂论文总结范文

靶向制剂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靶向制剂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实现精准治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对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引言靶向制剂是指通过特定的载体将药物靶向递送到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靶向制剂具有以下优势: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实现精准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靶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1. 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药物载体将药物递送到靶组织,主要依靠载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靶向。

目前常用的被动靶向制剂有脂质体、微囊、纳米粒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微型囊泡,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近年来,脂质体在抗癌、抗病毒、抗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微囊:微囊是将药物包裹在微小囊泡中,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微囊在药物递送、缓释、靶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纳米粒:纳米粒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尺寸的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纳米粒在药物递送、靶向治疗、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2. 主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修饰药物的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目前常用的主动靶向制剂有抗体偶联药物、小分子药物、肽类药物等。

(1)抗体偶联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是将抗体与药物结合,通过抗体识别靶点,将药物递送到靶区。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在肿瘤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2)小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具有靶向性、高效、低毒等特点。

近年来,小分子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肽类药物:肽类药物具有靶向性、生物活性、低毒等特点。

近年来,肽类药物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

中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与未来

中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与未来

中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与未来中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医学智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中药的历史悠久,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对于人类的健康福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与未来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一、中药研究的现状中药研究是指针对中草药及其制剂进行的化学组分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临床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活动。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药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但是,中药研究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缺乏标准化:中药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其性质复杂,成分众多,治疗效果难以统一。

缺乏标准化,使得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评价难以衡量。

这对于中药的应用和发展带来了困难和阻碍。

2、不规范生产:中药的不规范生产也是中药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药生产存在着传统工艺流程、区域性差异、材料特异性等因素,使得中药生产普遍缺乏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这直接影响了中药制剂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

3、缺乏可靠性证据:中药的治疗效果凭借着既有的临床经验和个体成功案例,缺乏科学的实验数据和证据支持。

因此,中药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和信赖度难以在科学上得到保证,为中药市场和药品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中药研究的未来1、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是中药研究未来的重要目标和方向。

标准化的中药生产流程和评价标准将在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标准化流程将使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得到更精确的评价,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2、生产规范化:生产规范化是中药研究未来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

将中药生产量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有机结合,建立完整的中药生产体系。

规范中药生产流程和口服制剂,建设中药生产标准化工厂,使中药的生产质量和效果得到进一步保证。

3、依托科技:中药研究的未来将依托科技的力量。

中药的分子结构、化学成分、药效机制、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需要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上进行严谨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研究.湖北中医杂志 ,2011 ,33 (1) :1 -3畅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张玲
脑血管病已跃升为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具有高发病率、 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 所有脑血管病的 2 /3。 缺血性卒中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软化甚至坏死,致
及安全性分析.重庆医学,2013,42(33) :4028 -4029畅 [5] 王丽华,沈芳疗效观察.中国癌症杂志,2010 ,20(7) :547 -550畅 [6 ] 郭惠琴,陈洪亮,楚社录,等.榄香烯乳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ⅢB-Ⅳ期) 综合治疗中应用.中国肿瘤,2007,16(6) :471-473畅 [7] 杨婧,姜霁铭,王锐.蛇床子乳剂的制备及体外抗阴道滴虫考
王丽华[5] 、郭慧琴[6] 等分别进行了榄香烯乳剂联合 NP 方案(长春瑞滨 +顺铂) 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 疗效观察,以单纯 NP 方案为对照组,发现晚期 NSCLC 患者联 合应用榄香烯乳在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方 面均有一定的疗效。 杨婧等[7] 采用超声法提取蛇床子中的 总香豆素,选取乳化时间、乳化次数、乳化压力及乳化剂加入 顺序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蛇床子 O /W 型乳剂的 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抗阴道滴虫药理活性。 确定的蛇床子 乳剂制备工艺为乳化时间 15 min,乳化压力 150 MPa,乳化 3 次,乳化剂加入顺序为油相加入到水相;该制备工艺稳定可 行,并证实其对阴道滴虫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1畅3 微球靶向给药系统 微球是指将药物与适宜高分子材 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骨架实体。 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实体 中,粒径通常在 1 ~250 μm 之间。 一般制成混悬剂供注射或

靶向制剂的发展和前景

靶向制剂的发展和前景

靶向制剂的发展和前景凡能将治疗药物专一性地导向所需发挥作用的部位,而对非靶组织没有或几乎没有相互作用的制剂统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的概念早已提出,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靶向制剂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靶向制剂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各国的重视。

美国、瑞典、日本等国从中得到的经济利润不菲,我国也于80年代开始了对靶向制剂的研究工作。

新的工艺、设备、优秀的载体物质、辅料的诞生及应用,使靶向制剂得以迅速发展。

经过近年来的研究,靶向制剂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各种微粒载体的机制、制备方法、特性、体内分布和代谢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有的已经上市,如脂质体、微球。

脂质体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靶向制剂。

多年来,对脂质体在进一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提高稳定性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脂质体的给药途径也不断扩大,除静脉注射外,脂质体制剂也可采用经皮、眼部、肺部等给药,可以增加药物在局部组织的分布。

脂质体用作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已取得令人嘱目的成就,例如我们熟知的膏药、软膏剂就是最为常见的靶向作用制剂。

脂质体可以作为抗癌、抗寄生虫和原虫药物的载体,同时具有控释、提高疗效和增加药物稳定性等优点。

微球也是靶向制剂中常用的载体。

将抗肿瘤药物包封入微球,经血管注入并栓塞于动脉末梢,对某些中晚期癌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微球沉积于肺部可以延缓的释放,且可保护不受酶水解。

改变制备工艺,可获得大小、形状和孔隙率等均符合要求的微球。

上述性质决定微球为较好的肺部给药制剂。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药物制成纳米囊或纳米球后,具有缓释、靶向、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

总之,靶向制剂由于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正在成为药剂学及临床研究的热点,但靶向制剂的研究还面临很多问题,影响药物分布和释药的因素很多,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涉及到药物本身的理化参数、载体的种类、制备的工艺及体内的pH值等。

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分析

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分析

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分析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各种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都可以通过靶向治疗药物来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进行分析。

一、靶向治疗药物的概念及分类靶向治疗药物是指以特定的分子靶标为目标,通过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来干扰这些分子靶标的功能和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靶标类型,靶向治疗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D-1抑制剂、细胞增殖抗原抑制剂等。

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也越来越迅速。

许多研究机构和公司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开发,以寻找更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几种最近的研究进展。

(一) CAR-T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是指将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修饰成具有特定的受体,使其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并对其进行攻击和消灭的治疗方式。

这种治疗方式已被证明在治疗多种恶性肿瘤中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二) PD-1抑制剂PD-1抑制剂是一类治疗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它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表面的PD-1受体与其配体PD-L1的结合来激活免疫系统并增强对肿瘤的攻击力。

(三)化学修饰药物化学修饰药物是一类通过改变蛋白质结构和生物活性来实现治疗的药物,它包括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抑制剂、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抑制剂等。

三、靶向治疗药物的优点相对于传统的非靶向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一)治疗效果更好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干扰,靶向治疗药物可以更好地把握疾病发展机理,从而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副作用更小由于针对靶标的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副作用也更小。

(三)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药物可以根据不同个体病情的不同,进行精准的治疗,从而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四、靶向治疗药物的局限性虽然靶向治疗药物具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doc

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doc

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doc
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doc
药物制剂是针对特定疾病而设计的医学药物的一种生产形式,它的性能及其常见的类
型和特性都有利于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

它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联合多
个药物成分实现药物的综合治疗的一种形式。

近年来,药物制剂研发及应用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得益于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


型药物制剂具有分散性强、稳定性好、溶解付被降低等一些优点,在改善药物的解毒作用、抗癌能力以及药物的释放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原料药制剂药监管部门实施了宽松的申
报政策。

这一政策有利于积极吸收新技术和新药研发,支持企业新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升级。

此外,国家也实施了新药及新药制剂研究开发进程中的税收减免等政策,以及技术更新、
非专有药材类型替代、高仿制剂进口系列政策,从而有效推动了新型药物制剂的技术研发
和转化技术的应用。

未来,药物制剂研究发展的趋势将继续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药物在吸收、
渗透、分解等方面存在小分子聚集效应,因此会有更多关于药物微粒和纳米药物制剂的研究;其次,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鼓励科技型企业进行新药制剂的技术研发,可望促进新药
制剂的技术研发;最后,药物制剂研究也将继续深入研究复杂性质的制剂,如维持释放型
制剂研究。

综上,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将得到进
一步推进,新药制剂
技术将得到更全面的应用,药物制剂分散化、释放调控化和维持释放相关技术也将获得进
一步发展,对药物疗效及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药药效物质的靶向递送系统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靶向递送系统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靶向递送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中药药效物质的应用受到其生物利用度低、副作用大等问题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开发中药药效物质的靶向递送系统。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效物质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递送载体的选择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药药效物质的靶向递送系统研究现状目前,中药药效物质的靶向递送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靶向递送系统的构建为了实现中药药效物质的有效递送,研究人员借鉴了纳米技术、脂质体技术和聚合物技术等手段,构建了不同的靶向递送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修饰表面,增加与靶点的亲和力,实现中药药效物质的精确递送。

2. 控释技术的应用为了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人员利用控释技术来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

常用的控释技术包括胶束、微球和纳米粒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实现中药药效物质的缓慢释放,提高药物的疗效。

3. 靶点的选择在进行靶向递送系统研究时,研究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靶点。

这些靶点可以是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也可以是炎症组织的局部信号。

选择合适的靶点可以提高递送系统的准确性和目标性。

二、递送载体的选择在构建中药药效物质的靶向递送系统时,递送载体的选择非常重要。

合适的递送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常用的递送载体包括纳米颗粒、脂质体和聚合物等。

1. 纳米颗粒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可调控性,可以通过调节颗粒的组成和形状来实现对药物的包封和释放。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修饰表面来提高递送系统的靶向性。

2.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脂质形成的微小空泡,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其中进行运输。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包封能力,可以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的递送。

3. 聚合物聚合物递送系统是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聚合物材料中实现的。

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性和延缓释放效果,可以增加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方法查阅大量文献,从常见的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

结果中药靶向制剂将中药的优势与靶向制剂的优势结合了起来,既具有靶向性又能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毒副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结论中药靶向制剂现已成为目前国内外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
中药的疗效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在治疗如癌症等疑难病症方面。

但是由于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等因素,使中药的推广受到限制。

1906年Ehrlichp[1]提出了靶向制剂(target ing drug system,TDS)的概念,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 livery system,TDD),系指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目的。

1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
中药靶向制剂也就是指借用适当的载体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某靶点的制剂。

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内有人研究中药的靶向制剂如脂质体等,开展了部分基础研究,为靶向制剂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1 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脂质体系指将药物被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亦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缓释性、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优点。

中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很多,常用的包括注入法、薄膜分散法、超声波分散法、逆向蒸发法、冷冻干燥法。

金岩等[2]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葫芦素脂质体,通过正交设计对制备工艺中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其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为开发其新剂型提供参考;苏春梅等[3]利用薄膜蒸发法制备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此法可得到粒径分布均匀的脂质体,故可作为其常规制备方法。

万莉娟[4]对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研究组皮疹、肌肉/关节酸痛、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紫杉醇脂质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1.2 乳剂靶向给药系统乳剂的靶向性特性在于它对淋巴系统的亲和性。


状药物或亲脂性药物可制成O/W型乳剂经静脉注射后,浓集在肝、脾、肾等单核巨噬细胞丰富的组织器官中;水溶性药物可制成W/O型乳剂经口服、肌内或皮下注射后易浓集于淋巴系统。

W/O/W型和O/W/O型复乳不仅具有淋巴系统亲和性,还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中失活,增加药物稳定性。

王丽华[5]、郭慧琴[6]等分别进行了榄香烯乳剂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观察,以单纯NP方案为对照组,发现晚期NSCLC患者联合应用榄香烯乳在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

杨婧等[7]采用超声法提取蛇床子中的总香豆素,选取乳化时间、乳化次数、乳化压力及乳化剂加入顺序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蛇床子O/W型乳剂的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抗阴道滴虫药理活性。

确定的蛇床子乳剂制备工艺为乳化时间15 min,乳化压力150 MPa,乳化3次,乳化剂加入顺序为油相加入到水相;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并证实其对阴道滴虫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1.3 微球靶向给药系统微球是指将药物与适宜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骨架实体。

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实体中,粒径通常在1~250 μm之间。

一般制成混悬剂供注射或口服,多用生物降解材料为载体,如蛋白类(明胶等)、合成聚脂类(如聚乳酸、丙交酯乙脂类共聚物等)。

微球具有靶向性和缓释性的特性。

乳化固化法、喷雾干燥法或液中干燥法均可用于制备微球。

王曦等[8]利用明胶为载体包裹丹参、川芎制成肺靶向参芎明胶微球,控制粒径在7~30 μm 范围内,经静脉注射给药,使参芎明胶微球最大限度靶向浓集于肺组织,提高肺部病变部位药物浓度,有利于其发挥药理作用。

结果发现参芎明胶微球可降低肺纤维化小鼠早期TGFβ1 在肺组织的表达,对小鼠肺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何杨等[9]利用快速膜乳化法制备中药难溶性成分水飞蓟宾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通过平均粒径及分布、载药量、包封率等理化性质对微球质量进行评价,发现优化工艺所制备的水飞蓟宾PLGA微球粒径均一可控,质量稳定,为膜乳化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袁亮亮[10]制备载有紫杉醇的多孔硅微球(MSM),考察紫杉醇的溶出速率以及在人结直肠腺癌细胞和人结肠癌细胞共培养单层细胞模型中的渗透性,结论是MSM作为药物载体,可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吸收速度。

1.4 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粒是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固态胶体粒子,粒径多在10~1000 nm范围内。

它包括纳米囊和纳米球,其中纳米囊属药库膜壳型,纳米球属基质骨架型。

通常药物制成纳米粒后,具有缓释、靶向、保护药物、提高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的特点。

制备纳米粒的方法很多,常见有聚合法、天然高分子凝聚法、液中干燥法等。

杨时成等[11]采用热融分散技术制备了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喜树碱溶液为对照组,Poloxamer 188 包衣的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静脉注射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显著延长,小鼠脑、心、肝、脾、血浆、肾和肺中的分布显著增加。

这表明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体内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对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金伟伟等[12]将葛根芩连汤饮片
制成纳米粒,通过与常态中药、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比观察其对幼鼠实验性结肠炎(IBD)的治疗作用,结果纳米化的葛根芩连汤在改善IBD幼鼠的肠粘连与溃疡等形态学指标、降低潜血(OBT)、减轻局部的炎症程度(MPO 水平)方面,其疗效明显优于同剂量的常态中药组(P<0.05);纳米中药组在对OBT与MPO的水平影响方面与SASP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减轻局部粘连和溃疡等组织形态学指标方面有明显优势(P<0. 05)。

这就说明葛根芩连汤纳米粒对幼鼠IBD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优于常态中药和SAS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