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识别

合集下载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

它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特征。

二、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特性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具有以下特征: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小麦白粉病菌病原菌主要是一种子座菌,它的菌丝主要是由两大类构成:无性生殖菌丝和有性生殖菌丝。

无性生殖菌丝有直立段和平卧段,直立段是营养型的,平卧段是生殖型的,生长速度快,表现出白粉状。

有性生殖菌丝主要是分生孢子,由子座内、外两个孢子堆构成。

2. 病原菌的生活习性小麦白粉病菌具有严格的寄生习性,只寄生于小麦及其近缘物种。

它以小麦为主要寄主,在小麦上形成寄生性丝状结构,从而抽取寄主的养分,导致病害发生。

病原菌可以通过风、昆虫等介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

3. 病原菌的生长条件小麦白粉病菌在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有一定的要求。

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温度为20摄氏度。

湿度是病原菌生长发病的重要因素,适宜湿度为80%以上。

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一定影响,适宜光照条件为全日照或半日照。

4. 病原菌的分化与传播小麦白粉病病原菌主要通过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进行传播。

无性生殖主要通过分生孢子在空气中传播,随风远距离扩散。

有性生殖则通过子座上的孢子堆进行繁殖,孢子堆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形成无性生殖菌丝,再次进行传播。

三、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针对小麦白粉病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育种选择,选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2. 避免稻麦间套种稻麦间套种容易诱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因为稻田中多湿度高,气候适宜小麦白粉菌的生长,加之小麦受到稻田中的孢子传播,易发生病害。

因此,避免稻麦间套种有助于预防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防治

小麦白粉病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 B.栽培管理
C.药剂防治
D.生物防治
11.小麦锈病是典型的( A )病害。 A. 气流 B. 雨水 C.昆虫 D. 种子 12.小麦条锈病真正在病害循环种起作用的是( B ) A.冬孢子 B.夏孢子 C.担孢子 D.性孢子 13.小麦赤霉病主要以( B )越冬。 A.子囊壳 B.菌丝 C.分生孢子 D.厚垣孢子 14.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的( C )进行侵染。 A.抽穗期 B.齐穗期 C.扬花初期 D.灌浆期
5.小麦条锈病是一种( B )病害,当均温超过(
)℃,侵染便完全停止。
A. 低温 25 B.低温 20 C.高温 28 D。高温 30
6.目前防治小麦锈病应用最多的药剂是( A )。 A.粉锈宁 B.石硫合剂 C.灭病威 D.甲基托布津
7.“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形象概括的
是( A )。
二测试练习题
1.麦锈病包括( 条锈病 )、( 叶锈病 )和
( 秆锈病 )三种病害。小麦锈病的病斑前期产生的黄 色疱状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 ),( 锈菌目 )。
防治小麦锈病较好的药剂有( 三唑酮 )、(丙环唑)。
2.小麦赤霉病可引起( 苗腐 )、( 茎腐 )、 ( 秆腐 )、( 穗腐 )等症状,其中,危害最大的 是( 穗腐 )。
A.小麦锈病
B.小麦赤霉病
C.小麦白粉病
D.小麦黑穗病
8.下列小麦病害中兼具腐生和寄生特性的是( B
),病原物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是( A )。
A. 锈病 B. 赤霉病 C.白粉病 D. 黑穗病
9.小麦白粉病病害大流行年份的菌源主要来自于(A)
A.当地越冬菌源 B.外来菌源 C.外来病种 D.种子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小麦白粉病简介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上,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该病害最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逐渐加大。

因此,对于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层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这层粉末是由真菌分生孢子形成的。

另外,在植株叶片和茎秆上还会出现一些黄斑和褐斑,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死亡。

同时,在植株下部也会出现许多黑色菌丝体,这些菌丝体可以长达数厘米甚至更长。

三、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名为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该真菌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异世配偶生殖真菌。

其分生孢子形成在病害发生期间,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并在新的植株上继续繁殖。

四、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1. 菌丝体:白粉菌的菌丝体呈无色或淡黄色,单个细胞长约20-50微米,宽度约为2-4微米。

2.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5-45微米,宽度约为16-28微米。

表面光滑,无色或淡黄色。

3. 子囊:子囊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100-200微米,宽度约为50-100微米。

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五、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长习性1. 适温范围:白粉菌的适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

2. 适湿度: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可生长繁殖。

3. 光照条件:白粉菌对光照条件并不敏感,可以在弱光照下正常生长。

六、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危害程度。

2. 灭菌消毒:在播种前进行土壤灭菌消毒,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少发病率。

4. 喷洒药剂:在发现小麦白粉病时及早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害程度。

不同春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

不同春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

不同春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热西达·阿不都热合曼1陈利2沈煜洋2孔德鹏3*高海峰2*(1伊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伊宁835000;2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91;3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新疆乌鲁木齐830091)摘要:小麦白粉病是新疆小麦生产中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病害流行年份产量损失超过20%。

采用苗期接菌法和离体叶段法对新疆春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病鉴定,结果表明,新麦23号的抗病性最好,对小麦白粉病表现为高抗,其余品种均表现为高感。

关键词:新疆;春小麦;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0)18-0113-02Identification of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in Different Spring Wheat VarietiesRaxida.Abdurahman1et al.(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Yining,Yining835000,China)Abstract:Wheat powdery mildew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in Xinjiang wheat production.The yield loss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in epidemic years is more than20%.In this study,the resistance of Xinjiang spring wheat vari⁃eties to powdery mildew was evaluated by inoculation at seedling stage and in vitro leaf segment method.It was found that Xinmai No.23had the best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and the other varieties were highly susceptible.Key words:Xinjiang;spring wheat;wheat powdery mildew;identific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常发性的重要病害之一,依靠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在世界各小麦主产区均有发生[1]。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状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叶片白粉: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初期为小斑点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扩大并融合,覆盖整个叶片。

叶片表面也会出现黑色小颗粒(子座),叶片严重感染时会变黄并枯死。

2. 感染穗部:白粉病菌也可侵染小麦的穗部,使穗部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

感染的穗部会丧失抽穗能力,使小麦产量明显下降。

3. 白露黏附:白粉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后,白露很容易附着在上面,使叶片变得湿润且黏附。

由于叶片表面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4. 叶片畸形:受到白粉病菌的感染,叶片可能会出现畸形和皱缩现象,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小麦白粉病的病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感染穗部,白露黏附以及叶片畸形等。

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白粉病识别特征

小麦白粉病识别特征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叶鞘和穗部。

识别小麦白粉病的特征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轻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以下是小麦白粉病的识别特征:
1.叶片症状:
初期:小麦叶片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小霉斑,逐渐扩大,相互融合成片状。

中期:小霉斑中出现绒毛状霉层,呈粉状。

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上的霉层可能出现黑色小颗粒,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后期:叶片上的霉层逐渐变厚,呈现白色、灰白色或粉色,病斑密布。

严重时,病斑可能导致叶片卷曲、干枯。

2.叶鞘症状:
叶鞘上的霉层颜色和形态与叶片类似,但霉层厚度较叶片上的霉层小。

3.穗部症状:
穗部受害时,小麦穗呈灰白色,外观不美观。

小麦穗的颖壳上也可能出现霉层。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高峰期为春季和初夏,特别是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病害发生程度与品种抗性、种植密度、田间管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为了减轻小麦白粉病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和治理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密植: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来源。

增施有机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4.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粉锈宁等。

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过度使用对小麦生长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024年小麦病虫害防治(share)

2024年小麦病虫害防治(share)

小麦病虫害防治(share)小麦病虫害防治一、引言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病虫害的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因此,加强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小麦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小麦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

二、小麦常见病虫害识别1.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黄色或棕黄色疱状物。

严重时,病斑密集成片,叶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

2.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逐渐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

3.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主要危害穗部,发病初期穗部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淡红色或粉红色霉层。

严重时,穗部枯死,籽粒皱缩,影响产量和品质。

4.小麦蚜虫小麦蚜虫以成虫和若虫危害小麦叶片,导致叶片卷曲、发黄,影响光合作用。

同时,蚜虫还会传播病毒,加重病害发生。

5.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以幼虫危害小麦籽粒,导致籽粒干瘪、皱缩,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三、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2)合理布局: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倒茬,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3)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传播途径。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如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防治蚜虫,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吸浆虫等。

3.化学防治(1)小麦锈病、白粉病:发病初期,可选用粉锈宁、烯唑醇、戊唑醇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2)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可选用多菌灵、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3)小麦蚜虫:在蚜虫发生初期,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4)小麦吸浆虫: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可选用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小麦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小麦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小麦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一、小麦病害识别与防治1.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叶片中,形成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

严重时,病斑相连形成大片枯死区域。

防治方法:播前种子处理,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

2.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的茎、叶、穗等部位,发病初期产生紫色小点,逐渐扩大成红色、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播前种子处理,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

3.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麦的叶、茎、穗等部位,发病初期产生白色粉状霉层。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25%三唑酮乳油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喷雾。

4. 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和叶锈病,分别危害小麦的叶片和叶鞘。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或橙色小点,逐渐扩大成红色、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乳油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喷雾。

二、小麦虫害识别与防治1. 小麦蚜虫小麦蚜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吸取汁液,导致叶片变黄、植株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发生初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喷雾。

2. 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主要危害小麦的籽粒,导致籽粒减产、品质下降。

防治方法:播前种子处理,可用50%辛硫磷乳油浸种;发生初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喷雾。

3. 小麦红蜘蛛小麦红蜘蛛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吸取汁液,导致叶片变黄、植株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发生初期,可用15%哒螨灵可湿性粉剂或10%灭扫利乳油喷雾。

4. 小麦纹翅虫小麦纹翅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吸取汁液,导致叶片变黄、植株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发生初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喷雾。

一、小麦病害识别与防治:1. 小麦纹枯病:这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鞘、叶片中,形成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的识别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越夏,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

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气候条件的影响,白粉病大量发生,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小麦白粉病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

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

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度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

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发病严重时麦穗也可受害。

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白色霉斑,严重时许多霉斑相互联合形成一个较大的霉斑,甚至可覆盖大部或全部叶片。

霉斑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色,最后呈灰褐色,病斑上面散生许多黑色小粒,即病菌的闭囊壳。

一般情况下,叶片正面症状最为明显。

霉斑下的寄主组织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褪绿、枯黄甚至枯死。

叶片受害后容易早枯,茎和叶鞘发病可导致植株倒伏。

病原特征
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

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

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

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

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μm)。

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

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

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阶段特征
小麦白粉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只能在寄生的活组织上生长发育,是一种表面寄生菌。

小麦白粉病是气流传播的病害。

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如果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以后在菌丝丛中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扩散蔓延,进行再侵染。

小麦收获后,病菌的分生孢子随风传播到自生麦苗上,侵染自生麦苗,以菌丝状态在自生麦苗上越夏,到秋季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秋播麦苗。

如果夏季干燥,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越夏,秋播前后,大气湿度较高时释放出子囊孢子,侵染为害秋苗。

病菌以菌丝体在麦苗下部叶片上越冬,翌年小麦返青后,产生分生孢子,成为春季侵源的来源。

小麦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经几次重复再侵染,就可能引起病害流行。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