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归因
35思维模型:归因理论一危险的因果关系

35思维模型:归因理论⼀危险的因果关系对于成功和失败,我们总是喜欢把⾃⼰的成功归于努⼒,把失败归于运⽓不好,到底真正的原因是不是这样的呢?不管是对⾃⼰的失败归因还是对其它⼈的失败归因,我们都可能会⾯临着归因错误。
如果找不到⾃⼰失败的真正原因,就很难针对性改进,所以找到真因⾮常重要,就像医⽣治病⼀样,找到患者真正的病因,先确诊再治疗,才能够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什么是归因?归因是指我们对他⼈或⾃⼰的⾏为结果进⾏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是社会⽣活中普遍存在⽽⼜⼗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寻求”理解是⼈类⾏为的基本动因;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为的基本原理;可觉察到的原因是推断动机思维的核⼼。
归因的⽬的在于能预测、评价⼈们的⾏为,以便对环境和⾏为加以控制。
归因分类:多线索归因与单线索归因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依据⼀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归因与科学解释的区别科学解释是在⼀定理论指导下,运⽤⽐较严密的实验和逻辑⽅法进⾏;⽽归因主要是指普通个体在⽇常⽣活中的归因,它⽆需理论指导,也不甚周密。
科学解释⼒求避免错误,既使出现失误,也是⼈类的认识能⼒有限。
⽽归因却容许错误,甚⾄有意出现错误,⽐如有些⼈很喜欢给⾃⼰找借⼝。
解释主要侧重于⾃然现象,往往可以客观地进⾏研究,并作出⼀个事实判断;⽽归因对象偏重于社会⾏为,归因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强烈的主观⾊彩,属于⼀个价值判断。
⼆、⼈们是如何归因的?⼀个⼈的⾏为会导致⼀个结果,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张三今年炒股亏损了100万,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由于张三个⼈的原因,也可能是市场环境不好的原因,也可能是被⼈骗了。
归因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后期措施,在研究归因的⽅式上,学术界有很多理论家,⽐较经典的归因理论有以下⼏种。
1、海德的归因理论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际关系⼼理学》中,从通俗⼼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常⽣活中⼈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1)行为的归因。
指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心理活动的解释和推论。
(2)心理活动的归因。
指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成什么原因。
(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某些情景中会产生怎样的行为。
目前归因理论的研究着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
按照凯里的归因模式,在人的知觉过程中,可以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知觉本人的特点)或外部原因(包括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至于到底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要依据以下三个标准来决定,即:一贯性,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是否前后一贯。
普遍性,知觉对象在其他人的身上是否引起相同的反应。
差异性,知觉者对其他知觉对象是否以同一方式做出反应。
依据以上三个标准做综合考虑,就可决定应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
(2)研究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的归因倾向。
管理心理学

成功归之于自己,失败归之于他人
3.观察位置 3.观察位置
心的人物。 心的人物。
人们往往吧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 人们往往吧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4.时间因素 4.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
时间会冲淡一切
案例:管理者对影响晋升因素的解释
• 2. 培训与开发
• 传统意义上的培训与开发多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 其实,观念的转变和情绪的调节也是培训与开发的重要职能。 归因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 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 的。
• 紧张的工作、繁琐的程序,人与人之间长时间得不到沟通,必然会 出现分歧和误解。如果不予以重视,最终可能导致组织的智障。 尤其有三种极端的归因症状不容忽视:一是绝对化,即以自己的意 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件怀有其必定会这样或必定不会这样的观 念,一旦事件的发生与其愿望相悖时便陷入情绪困扰。二是过分 概括化,一方面对其自身进行不合理的评价。一些人面对失败或 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文不值”、 是“废物”等;相反,面对点滴成功又往往“忘乎所以”。另一方 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池就认为对方很坏、一 无可取等。三是糟糕至极,即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就认为一切 都完了,好象天就要塌下来了。因此,组织在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 和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借助“归因疗法”转变他们的观念,调节 他们的情绪,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 美国《工业周刊》曾对大中型企业中的1300名中层管理者 进行了调查每个问题至少500人进行了回答。 • 其中两个问题涉及了归因方面的内容。一是你认为目前的 成功取决于哪些方面的原因,二是你认为阻碍你进一步晋 升更重要职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大多数管理者将他们的发展归因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在工 作中取得的成绩80%以上的中层管理者认为这两项是他们 晋升到管理层职位的最重要原因。
归因理论

社会视角产生的偏差
• 个体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因而具有不同的视 角。同在比赛场上,互为竞争对手的双方,对同 一个比赛,解释的出发点绝对不同。胜方会努 力把成功进行内归因;败方会把失败进行外归 因。所以,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归因 时,就出现了偏差。另外,当事人与旁观者对同 一件事进行归因时,也会出现视角偏差。虽然 双方认知到的是同一行为,但当事人往往把自 己失败的行为归因于情境,往往强调情境的作 用,对自己的行为多作外归因。而旁观者常常 强调并高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 归因于行为者的个人倾向,作内归因。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 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 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将归 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成功时 解释为长久的、个体自身的内部因素;失败时, 尽量避免归因于个体自身不利因素,而归为客 观的、难于控制的情况。这样归因,能使自己 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避免失败对自己的打击, 增强成功给予的自我认同,从而减少对自己带 来的心理压力。这是一种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 属于心理防御的一种。
正确归因ppt课件

胜。将军把签郑重地举到将士面前,上面请清楚楚写着:
“神将帮助你们赢得战争的胜利。”全体将士欢呼雀跃。
结果,将军率领他的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
庆功会上,将士们纷纷说:“如果没有神,我们将不可
能取胜,让我们为神干杯。”听了将士们的提议,将军
微笑着拿出所有的签,令人惊奇的是所有的签上都写着
同样的话。看着惊呆了的众将士,将军激动地说:
3、与你的老雇主共同拟订一份离职声明。专家们总是说从老雇主 那里取得一份书面资料将是你今后寻找工作时的一笔财产。特别建议 要有一段材料介绍在前一份工作中你完成的事项,随后一段须解释为 什么要离开。在这样一份材料中给出许多社会上都接受的理由:在管 理方式上的变化,策略上的变化,公司的愿望与雇员的想法不一样等 等。奇怪的是,被解雇的人员经常能够从前面的雇主或其他高级员工 中得到这样一份材料。人们普遍乐于助人,并且假使这种请求是出于 一种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意图,很多情况下老雇主是乐意写一封既不 谴责公司又不伤害你自己的书信或其它文件的。这种处理的优点是创 造一个好情形,使未来的员工从老雇主或求职者那里听到这个相同的 “故事”。
——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上课前的祈祷词
14
正确归因 不断进步
认识你自己 (特尔斐神庙铭文)
15
思考:
在归因时,应该注意什么?
16
无论成败,先稳定自己情绪,冷静后再 客观分析影响你成败的原因,不要主观臆断。
一般情况下,都要先从自己内部找原 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但不要一味埋怨外 部环境,也不要一味自责,大包大揽责任。
22
2、思考错在什么地方。这一步从心理上来说是尽力解决当前问题 的重要方面。专家建议假如你不明白是什么导致被解雇,你就会犯同 样的错误。他们进一步建议你需要与你的前任老板、合作者及朋友交 谈以寻求真诚的反馈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实力和弱点。当然,这样做 也许很困难,因为很多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家们在辞退你时为了减少诉 讼案件而尽可能说得很少。假如你不能从以前的雇主那里得到评价, 专家建议利用职业评估师来帮助你做同样的评价。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大家好我今天讲的是归因理论中的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那么什么是归因,都有哪些内容,他的作用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看几张图片。
一、归因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活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
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
可见,这种主观解释比客观、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
)归因理论是对人的行为结果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完领域。
归因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是许多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不断探索的结果。
弗里茨·海德、内德·琼斯、基恩·戴维斯、凯利、伯铂德,韦纳等人时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开展对归因理论和归因应用研究将时我国的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起到推大促进作用。
二、重要的归因理论(一)海德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他十分关心现象的因果关系,他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
什么是归因

什么是归因归因概念: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的主要原则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归因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1、协变性原则。
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认为,任何特定的行为都是由许多原因决定的。
按照协变性的原则,应该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寻找特殊结果和特殊原因的联系。
2、打折扣原则。
凯利认为,“某一特定原因在产生特定结果中的作用,假如有其他似是而非的原因也存在的话,应该打折扣”。
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归因不要做得太自信,不要轻易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归因三维度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
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
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被内归因。
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
影响因素1、社会视角的影响,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第四章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四)凯利的三度理论
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 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情 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 所以称为三度理论。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 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区别性; 一贯性;一致性。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行为信息 归因类型
区别性 低
高 高
一贯性 高
高 低
一致性 低
高 低
人
刺激物 情境
凯利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
了一个归因过程的逻辑分析模式, 但三度理论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 性。
三、归因的原则
扩大原则 折扣原则 非共同效果原则 利害关系原则 协变原则
四、归因偏差
认知性偏差(非动机性偏差)
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而导致 的归因误差。
一、什么是归因 二、归因理论 三、归因原则 四、归因偏差
一、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作出解释 和推论的过程。
二、归因理论Biblioteka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外部原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 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 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 内部原因: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 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 情绪、心境、动机、能力、努力等 )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
琼斯和戴维斯(1965)认为,知觉者从观察他 人的外部行为开始,然后评价行为者的知识 和能力,进而推论行为者的意图。
(三)B·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式
稳定原因,是指导致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因 素,如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工作的难度、职 业要求等等。 不稳定原因,指导致行为的较易变化的各种因 素,如行为者的情绪、努力程度、机遇和多变 的环境条件等等。 1979年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即可控性 (control)。即行为原因能否为行为者个人所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归因
例如,某个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可能认为是自己没有好好复习,或者是题目太难,或者是自己记性比较差,或者是运气不好等。
又如老师在上课时,发现某同学睡着了,老师可能对学生的行为做出一定的解释:他昨晚没有休息好,可能真的是很疲惫;或者是这个学生不守纪律,缺乏自制;或者是学生听不懂课程内容,感到乏味;或者是学生故意跟我作对,惹我生气等。
不管原因是什么,这种遇到事情,探索其中的原因,寻求合理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寻找原因,只不过有时自己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一般而言,遇到出乎意料的结果,我们更倾向于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例如,一个向来成绩很好的学生考了高分,老师可能会习以为常,但是一旦这名学生考得很差,那么就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设法去探寻背后的原因。
归因是个体对行为的主观解释和认识,未必就是引起个体行为或行为结果的真正原因。
例如,学生上课讲话,其真正的原因在于有问题没有听明白,想和同学讨论一下,而教师很可能将这种行为归因为该生纪律差。
在实际情境中,自己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有时也并非真实的原因,而是个体主观上所认可的原因。
这种主观上的解释有时比真正的原因更能对个体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首先提出归因理论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海德认为,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或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会根据各种线索对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
原因的解释。
归因是人们对环境知觉的一部分,只要对环境进行认知,归因就会发生。
海德将归因分为两种:一种是情境归因,将行为的发生解释为环境方面的因素;另一种是倾向性归因(或性格归因),将行为的发生归于当事人的性格因素。
按解释行为的对象来分,包括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和对自我行为的归因。
在对别人和对自己的归因倾向上,一般人会表现出这样的倾向: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采取性格归因;而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则倾向于采取情境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