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编辑本段]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
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编辑本段]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编辑本段]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
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
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
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编辑本段]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
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
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编辑本段]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
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
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
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1.归因: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①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
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
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
②罗特尔根据控制点,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分为“内控”和“外控”。
③维纳完善了归因理论,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
将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努力)。
2.归因的影响(1)对个体行为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只有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个体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2)对个体后续行为的期望的影响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或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会认为下次我努力一定还会取得成功。
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任务简单或是我这次比较幸运,他对下次结果的期待就较小。
(3)对个体行为的努力程度的影响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会让他继续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样的成功。
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下次他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而如果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强而成功,或自己能力太弱而失败时,学生所投入的努力就会减少。
(4)对个体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经常取得成功的个体会增强对自己能力的预测与估计,从而使他获得比较髙的自我效能感,这会使他更积极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客观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努力、能力、任
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 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其 中能力和努力属于内因,任务难度 和运气属于外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 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 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 有很大的影响。
(2)、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 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成就等方面 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 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
(3)、管理者在对员工的 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 应该尽量避免存在归因中 的偏见和误差。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 被说的一脸无奈。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 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成员 是全班中跑得最慢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 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 因素有哪些?教师就参加了刚才有矛盾的那组 学生的讨论。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 认为组里拥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 主要原因,如果换掉就能获胜。有的则认为失 败的因素是阻力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所 致。教师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同学给予了肯定, 同时还给同学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同学 们听后迅速做出反应。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 乎其他各组所料,拥有全班最慢跑得最慢的小 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
从上述教学片中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因为 学生在课中的竞争中而产生出思想认识上 的偏差。即成败归因的问题,由于教师几 时的引导是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从分体 现,学生的个性、自信心非但没有因收到 挫折而低落,相反却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 习热情。其中教师的“导”起到关键作用
(1)、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 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做出反 应的。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揭示了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方式。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反应和情绪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归因理论早期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尔与凯尔利等人提出,后来又得到了文化心理学家们的发展和完善。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进行的归因分为两种: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事件归因于个体因素,在事件发生的前提下加上个体性格和能力、动机和状态等方面的因素,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种解释方法倾向于认为事件是基于个体可控因素而产生的。
而外部归因则是将事件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条件、情境刺激、他人行为等,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种解释方法则强调环境对事件的影响。
此外,还存在几种常见的归因方式,如稳定与不稳定、内在与外在、全局性与局部性的归因。
稳定与不稳定归因是指解释事件的变化可能性。
如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的因素,可能会对未来的行为及结果产生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期望。
内在与外在归因是指解释事件时考虑到的因素属于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环境的因素。
全局性与局部性归因是指归因的普适性,如特定的事件产生的行为或结果是否表示了个体总体的特点。
归因理论在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职场环境中,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更准确地判断他人的行为动因。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教师更有策略地教导学生。
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归因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和优化社会政策的影响和效果,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总之,归因理论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在心理学、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归因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的行为和情绪,为建设更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指导。
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
归因理论之一
归因的概念: 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别人或自 己的行为进行分析, 己的行为进行分析, 解释和推测其原因 或者动机的过程。 或者动机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
归因理论的三个步骤:
1.对行 为的 知觉
2.对行为 意图的 判断
3.对个性 的归因
组织行为学
归因研究的基本问题
1
2
3
因果关 系归属
观察
解释
高
归因 外因 内因 外因 内因 外因 内因
区别性
低 高
个体行为
一致性
低
高
一贯性
低
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
维纳(Weiner)把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为:四方面因素 LOGO 维纳(Weiner)把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为: 主要归结为
能力 努力
(可控因素)
任务难 度 机遇
) (不可控因素)
四方面因素
组织行为学
对四种因素的分类 • 不同的归因造成不同的行为结果 • 对第一个行为的归因决定或影响对下一个行动 的期待, 的期待,而这个期待又决定或影响对第二个行 为的归因
一般来说,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 方面, 在可控因素上多下工夫, 方面,应当 在可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 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造条件, 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造条件, 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并客观评价其成果。
组织行为学
Animus Animus起源于拉丁文,意 为智慧。而生活需要变成它的 英文含义,仇恨。所以我 们小组用这个组名提醒自 己,善用智慧。
A n i m u s
组织行为学
第五章归因理论

2.社会赞许性
3.非共同性效应(独特性)
4.选择自由性
第二节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 一、对他人归因 ❖ 种类:品质;态度 ❖ 当他人行为受外界影响越小,其行为原因
愈归于其内在品质; ❖ 当他人受环境条件控制越小,其外在行为
与内在态度的一致性越高。
第二节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 二、对自我的归因
探照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
高估自己行为或外表在他人眼中的显著程 度的倾向。
这种效应其于人们对基本归因错误的直觉 信念,即他人在对我们归因时,一定会将注 意力集中在自己而不是当时的情景上,所以 我们坚信自己的行为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被 他人关注并做出评估。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这种悲观的归因方式对个体的情绪、动 机、身心健康有害。可通过归因训练,改变 原有归因方式,朝乐观、健康方向转变。
人们在对三种信息的整合后的归因: 1、一致性、独特性低但一贯性高(两低一
高)——内部归因 2、三者都高(三高):外部归因 3、三低:特殊现象
某学生为什么上英语课睡觉
与他人的一致 特异性
性
1高
高
好多人都睡 上其他课不睡
一贯性
归因
高
英语
凡上英语课就睡 课程
2低
低
别人不睡 所第五章归因理论
第一节 归因理论概述
❖ 二、为何归因?
❖ 人需要对外部世界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 解释,从而对事物有预见性以对环境有所控 制,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引导。人需要知 道与自己相处的其他人对自己有利或有害, 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奖励还是惩罚。 故,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更是人们的 基本需要!
(三)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
归因理论

动机理论编辑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
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韦纳理论编辑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响大。
可得性启发法可以解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
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突出的。
突出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从而容易回忆起来。
这个例子也说明突出性影响归因,突出性使观察者倾向于个人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情境归因。
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一)凯利的归因模型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炻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煌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 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 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lly的共變模型
• 人們在歸因時會依序檢驗三種變項
– 刺激物的特殊性 – 行動者的共識性 – 環境背景的一致性
緣的來源及定義
• 在中國的歷史中,緣的觀念最早始於何時,已不 可考。但我們卻可以從佛教的相關教義中,找到 對「緣」的一些解釋。佛教的「因緣果報」之說, 可能是緣的觀點的主要思想源頭(楊國樞,1982)。 因緣果報是佛教世間法的主要教義。從字面上講, 「因」是造成每一事物的直接原因;「緣」是協 助原因達到某一段落結果的附屬條件,亦即間接 的原因。凡屬宇宙一切事物,無論是物質現象亦 或精神狀態,無不由因緣所構成。
• 以我來說,我覺得任何人跟人之間來說,任何─就甚 至你們在街上看到的,或是在餐廳聽到坐在你隔壁 的人講什麼,這都是緣!這都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我覺得那種緣分跟我跟我太太這種緣分完全不一 樣。 我覺得那種緣分是一種機率.這麼多男的,這 麼多女的,剛好就是湊到她跟你,不是因為任何關 係,不是因為你們之間有什麼樣的感情.反正就是 一種機率,抽籤抽到了就在一起,也算一種緣分。 可是你要從相處當中去得到一種認定的感覺,我覺 得,甚至很多夫妻不一定會有(0205H, p3, a102)。
事件、歸因、責任判斷與結果間的關係(2/2)
面對失敗後所產生的歸因、情感反應、 對後續表現的期望
Shame(羞愧) v.s. Guilt(罪惡感)
• Shame(羞愧) 使人失去控制、感到沒有力量,甚至被控 制 • Guilt(罪惡感) 來自於對道德教條的違背,卻常覺得有個 人責任 兩者的差異:對於歸因的可控制性
• (二)人際互動 • 另外,楊氏(1982)亦認為以緣為基礎的人際互動歷 程更為錯綜複雜,並非西方學者所提出的人際初識或人際 互動理論所能解釋: • 在正式相會之前,緣的作用即已開始,在有些情形下,當 事人即使並未真正見面,也會有「有緣」或「無緣」的感 受。會面前的「有緣」感受,可以減少或消除第一次會面 時的焦慮,完成預先接受對方的心理準備。會面前的「無 緣」之感,則可使人對未來的特定關係不強求,但也產生 心理上的抗拒,有礙正常人際互動的開始與進行。這種事 前歸因的現象一向為西方學者所忽略。
• 圖6 實用智能、緣分信念對心理健康、工 作表現的影響路徑圖(標準化解) • 《向左走,向右走》:緣分、寂寞與信念
• 基本假設:尋求了解乃人類動機的主要來源 • 在成功和失敗的情境下會進行歸因,因為尋找原 因是人類的基本傾向,尋找原因的潛在目標是在 獲得有效管理自己和環境的知識。
Weiner的三向度歸因結構
• 原因的所在:內在歸因-外在歸因 • 穩定性:穩定-不穩定 • 控制性:可控制-不可控制
General Attributional Model
• 歸因於性格自責的受害者,較容易陷於悲 傷情緒中
罪犯的假釋議題
• 罪犯:外在、不穩定歸因,認為自己再犯 機會低 • 戒護人員:內在、穩定歸因,認為罪犯再 犯機會高 • 假釋與否,視歸因而定
歸因再訓練(Attribution Retraining)
• 歸因再訓練係指協助個體更加瞭解自己原本的歸 因反應,並發展出有助於現實的歸因反應 • 一般的課程方案依序進行: (1)告知個體如何區辨不受歡迎的行為,如逃避任 務 (2)評估逃避行為的歸因 (3)探索其他替代的歸因 (4)屢行那些合適的歸因型態
• 個人因素(個人內在的知識與基模)
– 因果規則與基模 – 歸因偏誤 – 先備知識與個別差異
歸因偏誤
• 基本歸因謬誤 • 行動者-觀察者知覺偏誤 • 自利偏誤 • 自我中心偏誤 • 錯誤共識效果
歸因思考的內容
歸因的動機面向
• 因素來源:內在、外在 • 穩定性:穩定、不穩定 • 可控制性:能控制、不能控制
• 「緣」是中國人心目中的一種命定的或前 定的人際關係。在一般中國人的觀念裏, 緣主要來自冥冥之中的安排,是一隻看不 見的萬能之手,撮合了各種長期與短暫的 人際關係。因此,兩人渡船、坐車相遇是 緣,買賣交易也是緣,會發生主僕、師生、 親戚家屬的關係更是因為「緣」。
• (一)人際和諧的維持 • 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緣為什麼如此重要?在社 會關係與人際互動中,緣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楊國樞(1982)指出:「農業社會的特徵(對大量人 力及穩定社會結構的需求)使中國人一向注重家族 的團結與人際關係的和諧。」在傳統的中國社會 中,個人的各種長期與短暫的人際關係大都由家 人或他人所安排、決定或影響。將關係的好壞或 成敗歸因於緣,則當事人比較容易接受與容忍, 而能安於別人(通常是父母、兄長或親友)所排定 的關係,因而維護了家族及人際關係的穩定性。
受害者的歸因
當我在兩年前,開始逐漸對我周邊的 幾個好朋友將我的強暴遭遇「說出來」, 並且告訴他們,我想將這個遭遇背後的心 路歷程寫出來時。在善意的關懷背後, 「為什麼?」是我一再被問及的困惑。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受害者的歸因
• 將受害的原因歸因於:
– 性格的自責 – 行為的自責
ex:某部電影好不好看? 1.朋友只說這部電影好看(高特殊性) 2.別人也說好看(高共識性) 3.朋友一直都說這部電影好看(高一致性) 歸因:這部電影真的好看,而非朋友個人因素
Kelly的共變模型
• 遊民接受賙濟
Weiner的歸因理論
• 將重點從人際歸因轉向學業成敗歸因 • 從對他人的行為歸因轉向自我歸因
歸因理論
Attribution Theory
歸因
• 一般人在看到別人作出一些行為後,會傾 向推斷那是由於當事人的個人因素所導致 (性向歸因),還是由於當時境況的因素所造 成(情境歸因),這是歸因理論的重要課題
Questions:判斷性格or情境歸因?
• 大明在今天上課時,問了三個問題。其他同學則沒有提問 任何問題。在這情況下,一般人傾向認為這是由於(個人 /情境)的因素,令他提問的。 • 大明今天早上買早餐時,沒有排隊。你後來知道他一連 數天買早餐時,其實也沒有排隊。在這情況下,一般人 傾向認為這是由於(個人/情境)的因素,令他不排隊的。 • 大明在輪候巴士時沒有排隊,而事實上,其他人亦沒有排 隊。在這情況下,一般人傾向認為這是由於(個人/情境) 的因素,令他不排隊的。 • 大明昨天在球場踢波,說了兩句粗口。你平日和他交往, 從沒有聽過他說粗口半句。在這情況下,一般人傾向認為 這是由於(個人/情境)的因素,令他昨天說粗口。
• 在人際關係成功或失敗後,將結果歸因於緣是一種有效的 自我防衛與社會防衛方法。對傳統中國人而言,如果自己 與他人的某種關係是成功,便將此成功歸因於較好的緣, 而不是歸因於較好的個人性格或行為。這樣便不會因為自 己某種關係的成功,而使別人自責或嫉妒,也不會破壞彼 此的和諧關係。相反的,如果自己的某一個關係是痛苦而 失敗的,便將此失敗的原因歸因於壞的緣,而不是歸因於 自己不好的性格或行為。這樣既不過分責怪自己,也不責 怪別人,既可保護當事人的自尊,也可使當事人與重要他 人(曾經安排,決定或影響此一關係的親友)的關係不受影 響。
歸因再訓練(Attribution Retraining)
• 訓練的成效因人而異。外在歸因的大學生 接受訓練,其獲益更高於內在歸因的大學 生。 • 訓練使得學生有產生適當的歸因反應,有 助於自我效能與學習,並減低學業上的焦 慮。
歸因再訓練(Attribution Retraining)
• 歸因訓練要能獲得成功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分析老師哪些語言和非語言線索傳達給學 生能力不足的訊息 2.老師改變言行傳達不同歸因的訊息 3.老師找出能促進學習的策略並教導學生使 用促使學習獲得成功
緣的來源
• •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從何而來?受訪者以不同的方式,解釋緣分發 生的原因。歸納起來,共有下列幾類: 超自然的力量:有一部份的受訪者認為,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操 縱著人與人之間緣的發生。「冥冥之中」是此類受訪者常用的語 彙。冥冥之中的力量可能來自於月下老人或老天爺的安排,也可 能是命中注定。這種力量是無法預知、也不可改變的。這種安排 讓原本不相識或相隔兩地的人碰面,並進而發展雙方的關係。 我覺得是一種冥冥之中彼此間的一種…互動,那個不可預測的, 不可預知的,就是自然會接觸,會碰觸到什麼火花或什麼,…可 能是一種就是說對看會兩瞪眼的那種事,我覺得心靈上的那種比 較屬於這個,可以彼此ㄟ怎麼會有這方面的想法,那方面的想法, 怎麼會你有這個遭遇,我有這個遭遇,大概是這樣
• 對中國人而言,緣的概念意味著關係有它 自己的發展途徑及目標。中國式的人際關 係因此不是完全建立在一些客觀的指標上 (如溝通問題或個性的相似或互補),而 是建立在關係中的當事人在現有的情況下, 是否有意願讓關係持續下去。緣可以當作 是未來是否能繼續交往的認知指引。一開 始有緣的歸因將意味著往後更多互動的機 會,緣因此成為關係塑造的工具。
基本假定
• 個體會因對環境和自身的了解而產生動機 • 人是直覺的科學家,為達到預測與瞭解行 為的目的,形成假設,蒐集資料並加以驗 證
Heider的歸因理論
• 人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的分析大致有兩 方面
– 個人因素:能力、努力 – 環境因素:機會、運氣
Heider的歸因理論
• 提出「共變原則」 認為人們常從許多不同的情境下,找出某 一結果和特定原因間的關係,假如某特定 原因在許多不同情境不和某一結果相連, 並且假如該原因不存在時,那個結果也不 出現,則人們究會把那個結果歸諸於該特 定原因所造成,因原因與結果有共變關係 ex:小明總在考前發脾氣 發脾氣歸因於考試,而非其人格特質
先前 條件 知覺 原因 因果 面向 心理 結果 行為 結果
環境因素
個人因素
歸因為: 能力 努力 運氣 工作難度 教師 健康 疲勞…
穩定性 因素來源 可控制性
期望成功 自我效能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