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归因风格最具有适应性
关于归因的题目

关于归因的题目一、单选题1.小刚最近得了抑郁症,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论考试成绩好坏他都认定是自己能力不够,小刚的归因风格可能是( )。
A.内部稳定不可控归因B.内部不稳定可控归因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归因D.外部稳定不可控归因1.【答案】A。
解析:维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运气(机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这六个因素又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在性)、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可控性)。
小刚认为无论考试成绩好坏都是自己能力不够导致,根据维纳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故本题选A。
2.内控型在分析个人成败的原因中会归因为( )。
A.能力高低B.努力程度C.运气好坏D.任务难度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成为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他指出,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
该理论后来被发展成“控制点”假设。
控制点是指人们在个性上有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或是倾向于归因于外部,或是倾向于归因于内部。
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属于“外控型”,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属于“内控型”。
内因是指个人的原因,即个人所拥有的、直接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质或特征,包括个人的个性、情绪、动机、需要、能力、努力程度等,这些特点存在于个体,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AB选项,能力高低和努力程度均属于内归因,但相比较而言,内控型者的归因更偏重努力。
因为内控型的人倾向于把成败归因于自己的作为,如果归因于能力的话,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所以努力因素为最佳选项。
故B项正确。
CD选项,外因是指环境的原因,包括外界条件、情境特征和其他人的影响等,这些特点不属于个人,不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因素。
运气好坏和任务难度均属于外控型的归因方式,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择B。
归因风格训练_增强信心的有效方法

心——睡个不慌张的觉。
5 . 渐渐减少食用速食食品 的频率, 因为它们会让你不自 觉地加快用餐速度,不加喘息 地重新投入工作。
应该让自 你 己尽情享受用餐的乐趣,和亲 友聊聊天, 和同事谈谈工作 或 以外的话题。
6 . 快节奏的生活会影响到 人的睡眠质量, 所以睡前就不 要再让工作问题打扰你了, 应 该尽可能地让自己放松,做一 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7 . 废寝忘食的网虫和整天 坐在电脑前的白领,显示屏的 刺激和大量的信息是不是已经 把你的脑子填满, 你的神经 把 绷紧了? 建议你们赶快改变自 己和电脑的 “零距离” 尽量减 , 少上网的频率和时间, 电脑 在 前连续工作娱乐的时间最好不 要超出两小时。
8 . 永远都乱糟糟的工作台 是容易患焦虑症的人的明显征 兆之一, 有几个人能够在这样 无序的环境里理清自己的思绪 呢? 所以, 快快将自己的办公桌 整理干净吧, 你会发现, 整洁的 环境能帮助你克服焦虑,事半 功倍。
9 . 工作太紧张, 日程安排 太 满 , 着 加 班 赶 进 度 吗? 其 急 实, 这样的快节奏并不一定对 完成烦琐的任务有利。
于拥 过 挤的安排会使你高度紧张, 继 而产生焦虑情绪。
着把长时 试 间埋头工作的时间适当分割成 段, 每隔两个小时就抽出 1 0 分 钟休息一会, 松弛紧张的神经。
(责编:路 石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 斯洛在解释为什么只有很少的 一部分人接近于各方面潜力的 完全实现, 而绝大多数人没有 成为自我实现者时, 提出了6 个 理由, 中, 探讨了人们的 其 他 “约拿情结” 。
约拿是 《圣经》 中的人物, 据 《旧约》 记述:约拿是一个虔 诚的基督徒, 且 一 直 渴 望 能 并 够得到神的差遣。
终 于 给 了 神 他一个光荣的任务, 去宣布赦 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 市——尼尼微城。
本 来 是 一 这 桩神圣光荣的使命,而且也正 是实现他多年夙愿的最好时 机。
心理咨询师重点知识:个体归因的原则

2022年心理咨询师重点知识:个体归因的原则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一)不变性原则海德(F.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
也就是寻找某一特走结果写转走原因间的不壶联系。
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情境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伴,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
那么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的原因。
比如一系列失窃案的分析显示各种线索都指向同一个嫌疑犯身上,而无论什么情况下失窃,总有那个嫌疑犯的踪影,而他不出现时就平安无事。
此时我们就很容易假定作案的就是这个人。
(二)折扣原则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H.Kelley,1972)提出的。
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的时候,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
比如,防范措施严密的大楼晚上失窃,如果晚上楼里只有一个人,那么该人的嫌疑很大。
如果楼里当晚有三个人,那么我们在假定谁是最大嫌疑者时就不那么容易了。
(三)协变原则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1967)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
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验证麦克阿瑟(LMeArther,1972)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预言性作了系统的研究。
她给被试者一个简单的假设事件,并操作特意性、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变化,然后考察相应的归因结果。
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莉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
即玛莉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莉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
这种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莉发笑的原因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
对行为结果的归因的三个维度

对行为结果的归因的三个维度哎呀,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啊!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的三个维度】,看看这些个心理学家是怎么研究出这个神奇的结论的。
咱们得明白,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做得挺好,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做得一般般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了不同的归因。
简单来说,归因就是我们给别人的行为找原因的过程。
那么,这个过程到底是怎么进行的呢?心理学家们研究出了三个维度: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和混合归因。
1. 外部归因外部归因是指我们把别人的行为结果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运气、环境、他人的帮助等等。
这种归因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就像是在说:“这个人成功了,肯定是他运气好,跟我们没关系。
”或者:“这个人失败了,肯定是他太菜了,不值得同情。
”这种归因方式有时候能让我们快速地接受现实,但是也容易让我们忽略自己的努力和改变。
2. 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我们把别人的行为结果归结为他们自己的能力、性格、努力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这种归因方式比较复杂,就像是在说:“这个人成功了,肯定是他勤奋努力,有才华。
”或者:“这个人失败了,肯定是他不够聪明,不够努力。
”这种归因方式能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别人的成功和失败,但是也容易让我们过于苛责自己或者别人。
3. 混合归因混合归因是指我们把别人的行为结果既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归结为内部因素的影响。
这种归因方式比较中庸,就像是在说:“这个人成功了,可能是他运气好,也可能是他勤奋努力。
”或者:“这个人失败了,可能是他不够聪明,也可能是他的环境不好。
”这种归因方式能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别人的成功和失败,但是也容易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猜测和纠结中。
那么,咱们自己又是如何进行行为结果的归因呢?这个问题可是很有意思哦!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做得挺好,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做得一般般,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影响。
当然啦,这些都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所以我们在进行行为结果的归因时,一定要尽量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哦!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是一个很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它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的概念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的概念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是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它们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归因风格通常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这种归因风格的人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认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结果。
他们通常会选择挑战性的任务,展示出更高的自信和动机水平。
消极归因风格则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或他人行为等。
这种归因风格的人更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忽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他们可能认为成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运气的好转,而失败则是由于不可改变的因素,如任务难度过大或他人行为不公。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都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积极归因风格的人通常更积极、自信和有动力,而消极归因风格的人则可能体验到更高的压力和焦虑,更容易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
因此,了解并培养积极归因的技巧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成功的积极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状态,而是一种连续的谱。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归因风格,而且不同的归因风格也有其适应性和适当的情境。
重要的是理解归因的动态性质,并尝试在适当的时候采用积极的归因风格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归因的三个维度六种因素

归因的三个维度六种因素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归结行为的原因在心理学上被叫做“归因”。
自从上个世纪以来,归因就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的热点,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这篇文章就为你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伯纳德·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将归因分为了三个维度: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1、内外源内部归因可以理解为个体内部的原因,比如个体的人格、品质、情绪、态度、动机、努力程度。
其中我们最常分析的是努力程度,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不够努力”,那么他就是采用内部归因的方式。
外部归因指的是行为或时间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他人影响、环境、任务难度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于“这件事太难了”,那么就是外部归因。
2、稳定性稳定性的归因指的是这种方式是持久稳定的、不能轻易被改动的,比如我们的个人能力、任务难度,这是稳定的。
而不稳定的归因比如我们的努力程度,我们既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以我们努力的程度是不稳定的。
3、可控性可控制的归因是自己能够从自身来做出改变,自己能够控制、能够把握的,比如我们能够控制我们自己的努力程度。
如果我们再努力一些,就能改变行为的结果。
不可控制的归因就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无法控制的,就算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也改变不了行为的结果。
比如考试的难度,小学生再如何努力,高考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
二、归因理论的六个因素1、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个人能力是内部归因,这很好理解;能力通常是比较稳定、难以改变的;我们很难改变自己的能力,最多只能努力一些,弥补能力上的差距。
2、努力程度是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
努力程度和个体自身有关,所以是内部的;我们可以今天努力、明天放弃,所以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另外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
合理归因的特点

合理归因的特点
合理归因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术语,它指的是人们在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对事件原因进行合理的、逻辑的解释和判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合理归因具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合理归因具有自我中心性。
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合理归因时,往往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种自我中心性,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自己,也更容易接受一些观点和看法,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心理满足感。
其次,合理归因具有可塑性。
这意味着,人们的合理归因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被改变和调整的。
通过不断地思考、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分析力。
此外,合理归因还具有普遍性。
这意味着,无论我们对什么事件进行合理归因,都可以应用同样有效的方法。
这种普遍性,使得人们
更容易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归类和总结,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
另外,合理归因还具有相关性。
这意味着,人们在进行合理归因时,往往需要考虑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
这种关联性和影响,使得人们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最后,合理归因还具有可靠性。
这意味着,人们在进行合理归因时,需要基于可靠的事实和证据,对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种可靠性,使得人们更容易获得正确和有效的信息,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决策力和行动力。
总之,合理归因具有自我中心性、可塑性、普遍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和效果。
调研报告归因法是什么

调研报告归因法是什么调研报告归因法是一种研究方法,用于分析和解释研究对象发生的原因。
它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和比较,找出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调研报告归因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如:因果推理法、逻辑归因法、回归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常见的归因法。
因果推理法是一种常用的调研报告归因法。
它基于对因果关系的思考,通过观察和分析研究对象的各种因素,判断它们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并找出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这种方法通常从宏观层面出发,探索和解释研究对象的发展机制。
逻辑归因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调研报告归因法。
它通过逻辑思考的方法,分析研究对象发生的原因。
这种方法通常从微观层面出发,对研究对象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分析这些关系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影响。
回归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常用于调研报告归因中。
它通过对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它们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并用数学模型来描述这种关系。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哪些因素对研究对象产生较大的影响,并进行预测和决策。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也可用于调研报告归因。
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中的原因和机制。
这种方法通常从实际案例出发,通过对案例的细致观察和比较,找出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并进行解释和总结。
调研报告归因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它不仅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也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如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
在实践中,调研报告归因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研究对象,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机制,为决策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尽管调研报告归因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导致归因分析的结果不确定性较大,需要进行系统性、量化和定性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的归因风格最具有适应性?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倾向于进行内归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因素,这固然说明当代大学生勇于正视自己内在的不足之处,勇于自己承担责任,对于今后奋发上进也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但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话,这种归因方式也容易导致个体产生自怨自责、后悔等不良情绪,这种负性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时间长了就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那么到底什么是归因风格呢?
归因是指出事件性质或者推论事件发生原因的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在长期的归因积累下,归因也会逐渐稳定成为一种人格特质,即归因风格,其指个体因为特有的归因认知方式而产生的较为稳定的归因。
(针对社会现象的,如考试失败,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等等,它较多地涉及情感和动机因素,因此在对这类现象进行归因时,必然会受到动机和情感的影响,因此就不大可能完全按照客观的推论规则进行推论,而且,归因结果也会影响人们随后的情感和动机状态,所以这种才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
关于归因风格的划分有很多种理论,其中以韦纳的三维理论最为著名,这里也只介绍韦纳的归因风格的划分方式。
个体往往通过三个维度来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评价:
维度一,原因的部位:凡是属于行为或活动主体自身方面的原因都是内部原因,凡是行为或活动主体之外的都是外部原因,这两种归因行为也称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比如小明和小红都没考及格,但是小明想:“都是我没有努力才没及格的。
”小红就认为:“都是这次试卷太难了,才导致我没考及格。
”小明的归因风格就是内归因,小红的则是外归因。
维度二,原因的稳定性:在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中都有一些原因是稳定的,不易变化的,另一些是不稳定的,易变化的。
比如小兰这次也没考及格,但是小兰就怪自己能力太差了,才考不及格。
那小明和小兰的归因风格同时内归因,但两者的归因风格却有差别,小明的内归因是不稳定的,即努力是可以变化的,下次就对努力就是了。
而能力则是不易变化的,所以是稳定的归因风格。
维度三,原因的可控制性:即找的原因是否可以受到人为的意志控制,比如人的心境、疲倦和暂时的努力虽然都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原因,但它们受意志控制的程度不同,努力是受意志控制的,心境和疲倦在许多情况下不能被意志所改变。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心
理健康。
1、内归因影响个体自我形象的形成,例如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个体会体验到自豪、自尊;反之,把失败归因与努力或能力,个体则会感到惭愧或内疚。
而外归因则不影响自我形象。
2、稳定性的归因与个体对未来的期望有关,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能力、任务难度,将期望今后再成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则会期望再失败,从而会引起冷漠、抑郁的情绪。
3、控制性方面的归因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及助人行为,例如,将自身失败归因于他人的可控制的行为会使个体产生愤怒(如自己加薪不成功全怪公司的制度问题),归因于自己的可控制的行为则会引起内疚(如自己加薪不成功全怪自己不够好);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如疾病、灾害等更容易激发个体的助人行为和怜悯的情绪。
总之,在成功和失败的结果的归因中三个成分的每一个都有其重要的作用。
什么样的归因风格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这里的适应性我就理解为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吧,的确有很多研究发现不合理的归因风格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把消极事件(如失败)归于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比如能力不足)的人具有最为强烈的无助感。
2、对消极性事件的内部归因与EPQ中的精神病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等等。
3、将学习成功归因于高稳定性原因(如能力)的学生的焦虑水平比归因于低稳定性原因(如努力)的学生低;对学生学习失败归因进行研究后发现,将学习失败归因于高稳定性原因的学生的焦虑水平比归因于低稳定性原因的学生高。
4、还有研究发现抑郁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将负性事件归结于自身的、全面的和持续的原因,而将好事件归结于外在的、局部的和短暂的原因。
5、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对抑郁、焦虑、强迫等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可见归因风格对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根据上面的研究发现,合理的归因风格视事件的性质而定,对于积极事件如考了好成绩、加薪升职成功等都属于积极事件,个体归为内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原因(如努力或者能力)有助于产生积极的情绪,提高自尊。
而对于消极事件可以归为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如努力),这样就不会造成自己陷入严重的消极情绪,又能激励自己下次好好努力。
当然这也要视个体差异而定,尤其是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不太好的人更明显。
归因风格可以通过训练而改变的,经常注意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归因方式,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避免让自己处于极度的消极情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