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第二版 习题答案 杨福家 复旦大学出版社
【9A文】原子核物理第二版-习题答案-杨福家-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1-3.试计算核素He和Li,并对比结合能之差别作讨论。
1-4.试计算Zr,Zr,Zr,三个核素的中子分离能;比较这三个分离能,可得出什么重要结论?1-5.求出U的平均结合能;如果近似假定中等质量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为8.5MeV,试估计一个U核分裂成两个相同的中等原子核时,能放出多少能量?1-6.试由质量半经验公式,试计算Ca和Co的质量,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1-7.利用质量半经验公式来推导稳定核素的电荷数Z与质量数A的关系式,并与β稳定线的经验公式作比较?1-8.试利用镜核(A相同,中子数N和质子数Z互换的一对核)N和C质量差以及质量半经验公式来近似估算原子核半径参量r。
1-11.在核磁共振法研究原子Mg的基态(Iπ=5/2+)的磁特性实验中,当恒定磁场的强度B0=5.4×103Gs以及高频磁场的频率为v=1.40MHz时,发现了能量的共振吸收,试求gI因子及核磁矩。
1-12.假定核电荷Ze均匀分布在两个主轴分别为a和c(c沿对称轴)的旋转椭球内,试推导公式(1.6.6)。
(Q=2Z(c2-a2))5第二章2-1.核力有哪些主要性质?对每一种性质,要求举一个实验事实。
2-3.试计算从N 715O 816F 917中取出一个质子所需的能量;并进行比较,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2-4.由质量半经验公式估算O 17和F 17的基态质量差,并与实验值比较。
(r0取1.4fm )2-5.根据壳层模型决定下列一些核的基态自旋和宇称:He 23,Li 37,Mg 1225,K 1941,Cu 2963,Kr 3683,Sb 51123,Pb 82209.2-6.实验测得He 25的最低三个能级Iπ为3/2-(基态),1/2-和3/2+;测得Ni 2857的最低4个能级的Iπ为3/2-(基态),5/2-,1/2-和7/2-,试与单粒子壳模型的预言相比较,并对比较结果作出定性说明。
第三章3-1.一个放射性核素的平均寿命为10d ,试问经过5天衰变的数目以及在第五天内发生衰变的数目是原来的多少(百分比)?3-2.已知1mg U 238每分钟放出740个α粒子,试计算1g U 238的放射性强度(T=4.5R10^9年)。
原子物理 杨福家 第四章 答案

4—l 一束电子进入1.2T 的均匀磁场时,试问电子自旋平行于和反平行于磁场的电子的能量差为多大?解:已知: 电子自旋磁矩在磁场方向的投影B B s s z g m μμμ±=±=(注意做题时,它是磁场方向的投影,不要取真实值B μ3)依磁矩与磁场的作用能量 θμμcos B B E =⋅=自旋与磁场平行时B B B E B s s μμμ==⋅=01cos自旋与磁场反平行时B B B E B s s μμμ-==⋅=1802cos则 eV eV B E E E B 4412101100.57881.222--⨯=⨯⨯⨯=μ=-=∆389.4—2 试计算原子处于232D 状态的磁矩μ及投影μz 的可能值.解:已知:j =3/2, 2s +1=2 s =1/2, ι=2则 5441564321232123=-+=-+=)()(jl s g j依据磁矩计算公式 B B j j g j j μμμ15521)(-=+-= 依据磁矩投影公式B j j z g m μ-=μ5652±±=,j j g m∴B B z μ±μ±=μ5652, 4-3 试证实:原子在6G 3/2状态的磁矩等于零,并根据原子矢量模型对这一事实作出解释.4-4 在史特恩-盖拉赫实验中,处于基态的窄的银原子束通过极不均匀的横向磁场,并射到屏上,磁极的纵向范围d =10cm ,磁极中心到屏的距离D =25 cm .如果银原子的速率为400m /s ,线束在屏上的分裂间距为2.0mm ,试问磁场强度的梯度值应为多大?银原子的基态为2S 1/2,质量为107.87u .4-5 在史特恩-盖拉赫实验中(图19.1),不均匀横向磁场梯度为cm T zB/.05=∂∂,磁极的纵向范围d =10cm ,磁极中心到屏的距离D =30cm ,使用的原子束是处于基态F 的钒原子,原子的动能E k=50MeV .试求屏上线束边缘成分之间的距离.解: 对于多个电子 2S +1=4 S =3/2 L =3, J =3/2则 52)4151415(2123)(2123222=-+=-+=2jl s g j23212123--++=;;;j m依公式 kTdDz B g m Z B J J 3⋅∂∂μ-=又 meV mV 5021= 3kT=mV 2=0.1eVkTdDz B g m Z B J J 3⋅∂∂μ-==cm 520920503010055223..±=⨯⨯⨯⨯± 和kTdDz B g m Z BJ J 3⋅∂∂μ-==cm 0.17365030105.05221±=⨯⨯⨯⨯± 4-6. 在史特恩-盖拉赫实验中,原子态的氢从温度为400K 的炉中射出,在屏上接受到两条氢束线,间距为0.60cm .若把氢原子换成氯原子(基态为2P 3/2,),其它实验条件不变,那么,在屏上可以接受到几条氯束线?其相邻两束的间距为多少?解: 已知 Z 2=0.30cm T =400K 3kT =3×8.617×10-5×400eV=0.103eVJ =1/2 g j =2 m j g j =±1由kTdDz B g m Z B J J 3⋅∂∂μ-=30.=⋅∂∂μkTdD z B B 3当换为氯原子时,因其基态为2P 3/2 ,j =3/2, l =1 s =1/234)415234(2123)(2123222=-+=-+=jl s g j23;21;21;23--++=j mcmz 0.60.33423±=⨯⨯±='cm z 0.20.33421±=⨯⨯±=''则相邻两条间距为|Z ”-Z ’|=0.4cm ,共有2j +1=4条。
原子核物理课后习题答案[1]1
![原子核物理课后习题答案[1]1](https://img.taocdn.com/s3/m/a98e0411866fb84ae55c8d07.png)
1-2、用均匀磁场质谱仪,测量某一单电荷正离子,先在电势差为1000V的电场中加速。
然后在0.1T的磁场中偏转,测得离子轨道的半径为0.182m。
试求:(1)离子速度(2)离子质量(3)离子质量数1313132122.16. C C C (,)[(,1)(,)] =(,1)()(,)(,)[(1,1)()(,)] n n p S Z A M Z A m M Z A c Z A n Z A S Z A M Z A M H M Z A c =-+-∆-+∆-∆=--+-从核中取出一个中子或质子,各需多少能量,试解释两者有很大差别的原因。
解:从核中取出一个中子或质子需要的能量即的最后一个中子或质子的结合能由1131312 =(1,1)()(,)(6,13) 3.028.071 3.1257.966 MeV (6,13)13.3697.289 3.12517.533 MeVC 7.966 MeV 17.533 MeV C C n p Z A H Z A S S ∆--+∆-∆=+-==+-=∴从核中取出一个中子或质子需要的能量分别为和由于是奇偶核,从中取出一个中子变为,为偶偶核而从中取出一个质子12B >变为,为奇奇核,由于有稳定性规律:偶偶核>奇偶核奇奇核所以两者能量有较大的差别2.20.任何递次衰变系列,在时间足够长以后,将按什么规律衰变?对于任何递次衰变系列,不管各放射体的衰变常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其中必有一最小者,即半衰期最长者,则在时间足够长以后,整个衰变系列只剩下半衰期最长的及其后面的放射体,它们均按最长半衰期的简单指数规律衰减。
2.21.为什么在三个天然放射系中没有见到β+放射性和EC 放射性?由于只有β稳定线右下部的核素即缺中子核素具有β+放射性和EC 放射性。
而三大天然放射系的母体都是具有β稳定性的核,有α放射性,α衰变后质子数和中子数都减少2,而具有β稳定性核素的中质比随着质量数增加而增加,因而三大天然放射系中的核素不会有缺中子核,因而在三个天然放射系中没有见到β+放射性和EC 放射性。
杨福家原子物理第5章习题及答案

5—1氮原子中电子的结合能为24.5ev ,试问:欲使这个原子的两个电子逐一分离,外界必须提供多少能量? 解:先电离一个电子即需能量E 1=24.5ev 此时He +为类氢离子,所需的电离能E 2=E∞-E基=0-(-22n rch z )=22nrchz将R=109737.315cm kev nm R c ⋅=24.1,2代入,可算得E 2=22124.1315.1097372⨯⨯ev = 54.4ev E= E 1+ E 2= 24.5ev + 54.4ev = 78.9ev即欲使He 的两个电子逐一分离,外界必须提供78.9ev 的能量。
5—2 计算4D3态的S L ⋅。
解:4D23中的L=2,S=23,J=23=J S L +∴J )S L ()S L (+⋅+=⋅J即J2=L2+S2+2S L S L⋅⇒⋅=)(21222S L J --=)1()1(}1([22+-+-+S S L L J J h ] =)]123(23)12(2)123(23[22+⨯-+⨯-+⨯h =-32h5—3 对于S=的可能值试计算S L L ⋅=,2,21。
解:252,21=∴==J L S 或23)()()(22222212S L J S L SL S L S L S L J J S L J --=⋅∴⋅++=+⋅+=⋅∴+= )()()(111[22+-+-+=S S L L J J h ]当222)]121(21)12(2)125(25[225221h h S L J L S =+-+-+=⋅=== 时,,, 当2223)]121(21)12(2)123(23[223221h h S L J L S -=+-+-+=⋅=== 时,,, 22232h h S L -⋅∴或的可能值为5—4试求23F 态的总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之间的夹角。
解:23F 中,L=3,S=1,J=2322a r c c o s3221321222]111133122[)1()1(2)]1()1()1([cos )(21cos cos )(212)()(,,22222222222=∴=+⋅++-+++=+⋅++-+++=∴-+==⋅-+=⋅⇒⋅-+=-⋅-=⋅∴-=∴+=θθθθ)()()()()(即又即hL L J J h S S L L J J S L J JL JL L J S L J L J L J L J S L J L J S S L J S S L J5—5在氢,氦,锂,铍,镁,钾和钙中,哪些原子会出现正常塞曼效应,为什么?解:由第四章知识可知,只有电子数目为偶数并形成独态(基态S=0)的原子才能发生正常塞曼效应。
原子物理学-杨福家第二章习题答案上课讲义

原子物理学-杨福家第二章习题答案第二章习题2-1 铯的逸出功为1.9eV ,试求: (1)铯的光电效应阈频率及阈值波长;(2)如果要得到能量为1.5eV 的光电子,必须使用多少波长的光照射? 解:(1) ∵ E =hν-W 当hν=W 时,ν为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阈频率),即ν =W /h =1.9×1.6×10-19/6.626×10-34 =4.59×1014 ∵ hc /λ=w λ=hc /w =6.54×10-7(m) (2) ∵ mv 2/2=h ν-W∴ 1.5= h ν-1.9 ν=3.4/h λ=c /ν=hc /3.4(m)=3.65×10-7m 2-2 对于氢原子、一次电离的氦离子He +和两次电离的锂离子Li ++,分别计算它们的:(1)第一、第二玻尔轨道半径及电子在这些轨道上的速度; (2)电子在基态的结合能;(3)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激发能量及由第一激发态退激到基态所放光子的波长.n eeZ n a∴H: r 1H =0.053×12/1nm=0.053nm r 2 H =0.053×22/1=0.212nmV 1H =2.19 ×106×1/1=2.19 ×106(m/s) V 2H =2.19 ×106×1/2=1.095 ×106(m/s)∴He+: r 1He+=0.053×12/2nm=0.0265nm r 2He+=0.053×22/2=0.106nmV 1 He+=2.19 ×106×2/1=4.38 ×106(m/s) V 2 He+=2.19 ×106×2/2=2.19 ×106(m/s) Li ++: r 1 Li++=0.053×12/3nm=0.0181nm r 2 Li++=0.053×22/3=0.071nmV 1 Li++=2.19 ×106×3/1=6.57 ×106(m/s) V 2 Li++=2.19 ×106×3/2=3.28 ×106(m/s)(2) 结合能:自由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基态时所放出来的能量,它∵基态时n =1H: E 1H =-13.6eVHe+: E 1He+=-13.6×Z 2=-13.6×22=-54.4eV Li ++: E 1Li+=-13.6×22(3) 由里德伯公式Z 2×13.6×3/4=10.2Z 2注意H 、He+、Li++的里德伯常数的近似相等就可以算出如下数值。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原子核物理第二版习题答案杨福家复旦大学出版社_0

原子核物理第二版习题答案杨福家复旦大学出版社:篇一:原子核物理第二版习题答案杨福家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章1-3.试计算核素He和Li,并对比结合能之差别作讨论。
1-4.试计算Zr,Zr,Zr,三个核素的中子分离能;比较这三个分离能,可得出什么重要结论?1-5.求出U的平均结合能;如果近似假定中等质量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为8.5MeV,试估计一个U核分裂成两个相同的中等原子核时,能放出多少能量?1-6.试由质量半经验公式,试计算Ca和Co的质量,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1-7.利用质量半经验公式来推导稳定核素的电荷数Z与质量数A的关系式,并与β稳定线的经验公式作比较?1-8.试利用镜核(A相同,中子数N和质子数Z互换的一对核)N和C质量差以及质量半经验公式来近似估算原子核半径参量r。
1-11.在核磁共振法研究原子Mg的基态(????=5/2+)的磁特性实验中,当恒定磁场的强度??0=5.4×103Gs以及高频磁场的频率为v=1.40MHz 时,发现了能量的共振吸收,试求gI因子及核磁矩。
1-12.假定核电荷Ze均匀分布在两个主轴分别为a和c(c沿对称轴)的旋转椭球内,试推导公式(1.6.6)。
(Q=5Z(??2-??2))2第二章2-1.核力有哪些主要性质?对每一种性质,要求举一个实验事实。
16172-3.试计算从157??8??9??中取出一个质子所需的能量;并进行比较,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2-4.由质量半经验公式估算17??和17??的基态质量差,并与实验值比较。
(r0取1.4fm)2-5.根据壳层模型决定下列一些核的基态自旋和宇称:32563831232097412????,3????,12????,19??,29????,36????,51????,82????.篇二:原子核物理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3-3. 60Co是重要的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 5.26年,试问1g60Co的放射性强度?100mCi的钴源中有多少质量60Co?解:放射性强度公式为:A??dN0.693m??N0e??t??N,其中N?N0e??t,?=,N=NA,T为半衰期,dtTM?A??dN0.693m??N0e??t??N??NAdtTM0.6931??6.0221367?1023 5.26?365?24?360059.9338?4.19778?1013次/秒?1.135?103Ci其中Ci?3.7?1010次核衰变/秒,100mCi?3.7?1010?100?10?3=3.7?109次核衰变/秒,利用公式dN0.693m??N0e??t??N?NA,可知dtTM0.693m0.693mA?NA??6.0221367?1023?3.7?109。
原子物理学杨福家第⑦章习题答案

第七章习题1,2参考答案7-1试计算核素40Ca和56Fe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分析:此题可采用两种算法,一是按核结合能公式;另一是按魏扎克核质量计算公式.一.按核子结合能公式计算解:1 ) 对于核素40Ca,A=40,Z=20,N=20由结合能公式B=Z m p+Z m e-M= (20×1.007277+20×1.008665-39.9625)u=0.35625u×931.5MeV/u=331.846MeV比结合能B/A=331.846/40MeV=8.296MeV2 )对于核素56Fe,A=56,Z=26,N=30由结合能公式B=Z m p+Z m e-M= (26×1.007277+30×1.008665-55.9349)u=0.514252u×931.5MeV/u=479.025MeV比结合能B/A=479.025/56MeV=8.554MeV二.按魏扎克公式计算对于题目中所给的40Ca和56Fe都是偶偶核.依B=a V A-a s A2/3-a c Z2A-1/3-a sys(Z-N)2+a p A1/2+B壳,代入相应常数计算也可.7-2 1mg238U每分钟放出740个α粒子,试证明:1g238U的放射性活度为0.33微居,238U的半衰期为4.5x109a.证:1mg238U每分钟放出740个α粒子,1g238U的放射性活度为A=740×1000/60贝克=1.233×104贝克=1.233×104贝克/3.7×104(贝克/微居)=0.33微居衰变常数λ= A/N=4.874×10-21半衰期T1/2=0.693/λ=0.693/4.874×10-21秒=1.42×1020秒=4.5×109a.得证.第七章习题3,4参考答案7-3活着的有机体中,14C 对12C 的比与大气中是相同的,约为1.3x10-12.有机体死亡后,由于14C 的放射性衰变,14C 的含量就不断减少,因此,测量每克碳的衰变率就可计算有机体的死亡时间.现测得:取之于某一骸骨的100g 碳的β衰变率为300次衰变/min ,试问该骸骨已有多久历史?解:100g 碳14的放射性活度 A=300次/min=5次/s , 又14C 的半衰期 T 1/2=5730a则 10=T C依 A=λN活着的生物体中14C 的个数为N=10=1.3047×1012个依公式t e N N ⋅-=λ得N N =10155810⨯⨯--=-=13216年答:该骸骨已有13216年历史。
原子物理 杨福家 第一章 答案

第一章 习题1、2解1.1 速度为v 的非相对论的α粒子与一静止的自由电子相碰撞,试证明:α粒子的最大偏离角约为10-4rad. 证明:设α粒子的质量为M α,碰撞前速度为V ,沿X 方向入射;碰撞后,速度为V ’,沿θ方向散射。
电子质量用m e 表示,碰撞前静止在坐标原点O 处,碰撞后以速度v沿φ方向反冲。
α粒子-电子系统在此过程中能量与动量均应守恒,有:212121v m V M V M e +'=αα (1)ϕθααcos cos v m V M V M e +'= (2)ϕθαsin sin v m V M e -'=0 (3) 作运算:(2)×sin θ±(3)×cos θ,得)sin(sin ϕθθα+=VM v m e (4)与)sin(sin ϕθϕαα+='VM V M (5)再将(4)、(5)二式与(1)式联立,消去V’与v ,得)(s i n s i n )(s i n s i n ϕθθϕθϕααα+++=Vm M VM V M e化简上式,得θϕϕθαs i n s i n )(s i n em M +=+ (6)若记αμM m e=,可将(6)式改写为 θϕμϕθμs i n s i n )(s i n+=+ (7) 视θ为φ的函数θ(φ),对(7)式求θ的极值,有)](sin sin [)]sin([sin ϕθϕμϕθμθϕθ++-=+-222d d令 0=ϕθd d ,则sin2(θ+φ)-sin2φ=0 2cos(θ+2φ)sin θ=0 (1) 若 sin θ=0,则 θ=0(极小) (8) (2)若 cos(θ+2φ)=0则 θ=90º-2φ (9) 将(9)式代入(7)式,有θϕμϕμ2202)(90sin sin sin +=- 由此可得183641⨯===αμθM m e sin θ~10-4弧度(极大) 此题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