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_致病菌_监测与调查处置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是通过食物和水等食源途径传播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食物中毒、寄生虫性食物中毒以及化学性食物中毒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个针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标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包括发病人数、发病率、病原菌分布等信息。

2.监测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测,包括食品中毒事件、食品中毒原因、食品中毒病例分布等信息。

3.监测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对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进行监测,包括季节性变化、地区性变化等信息。

二、监测内容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菌的监测:对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进行监测,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诺如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以及蛔虫、绦虫等寄生虫等。

2.疫情的监测:对食源性疾病的疫情进行监测,包括发病人数、发病率、疫情等级等信息。

3.食品的监测:对食品中的病原菌、毒素等进行监测,包括生鲜食品、加工食品、水产品等。

4.环境的监测:对食源性疾病的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包括水源、农田、畜禽养殖场等。

三、监测方法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技术对食品样品、临床样品等进行病原菌的检测和鉴定。

2.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疫情、食品中毒事件等信息。

3.数据统计:通过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统计。

四、监测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可以由多个机构参与,包括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

1.卫生部门负责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包括组织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和预警等工作。

2.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包括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抽检等工作。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研究现状与管理建议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研究现状与管理建议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研究现状与管理建议我国自古就有“病从口入”的说法,食源性疾病是指因摄食而导致人体罹患中毒性抑或感染性的疾病,其病原广泛、管理难度大,逐渐成为了国际社会中被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该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食物类型,最后结合上述内容,提出了中国食源性疾病的管理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食源性疾病;现状;策略食源性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一类疾病。

我国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中对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而引起的感染性和中毒性疾病[1]。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5岁以下儿童的腹泻次数就达到了15亿次以上,更是每年造成300万以上的儿童死于腹泻,而其中超过70%都是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所导致的病症[2]。

可以说,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危害都不容轻视。

该文对比进行了分析探讨。

1 我国食源性疾病研究现状分析我国对于食源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开展较西方要晚,但是由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十分及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效果。

结合当前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的食源性疾病具有以下2个方面的特征。

1.1 致病因素来源广泛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们的饮食习惯复杂,我国的食材种类要明显高于西方国家,所以在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角度上来看,我国食源性疾病的致病食品来源要显著多于其他国家。

除了常规的细菌以及毒素以外,我国的食源性疾病还包括有寄生虫、原虫、病毒以及有毒动物和有毒植物等等[3]。

另外,一些特殊的化学污染和真菌毒素同样也会成为致病因素。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虽然较多,但是由于大多数中国人饮食过程中都喜欢吃熟食,所以真正能够引起疾病的种类并不多。

1.2 致病率高,致死率不高除了致病因素广之外,我国食源性疾病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致病率高、致死率不高。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食物中毒的概率相对较高,除了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细菌性感染是主要病症外,早些年间还包括食用未煮熟的毛蚶而引起的甲型肝炎暴发、饮用工业酒精制作的假酒而导致的甲醇中毒等[4]。

校园食源性疾病调研报告

校园食源性疾病调研报告

校园食源性疾病调研报告前言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物中存在病原菌、寄生虫或毒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近年来,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给校园食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和原因,本次调研以我校师生为对象,对校园食品安全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饮食习惯、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以及是否曾患食源性疾病等方面。

调查结果1. 饮食习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选择在校就餐,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外出用餐。

在校就餐的学生中,有40%的学生表示每天购买食堂食品,其余的学生则表示会偶尔选择食堂就餐。

2. 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关于食品安全认知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存在较大的陌生感,对于常规的食品安全知识了解不足。

3. 食源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内,有30%的学生曾经患过食源性疾病,其中腹泻和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疾病类型。

大部分学生在就餐后出现食源性疾病的症状,表示患病后曾就诊于校医院。

4. 食源性疾病原因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食材来源不明确:很多学生反映食堂提供的食材来源不明确,不清楚食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 食堂卫生状况不佳:明显污染、拥挤、餐具不洁等问题也成为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部分学生存在餐前不洗手、吃生冷食物等不良习惯,导致感染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校园食源性疾病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校园食源性疾病主要受到食材来源不明确、食堂卫生状况不佳以及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食品来源透明化:食堂应该公示食材的来源和质量信息,提高食材的透明度,使学生对食品更加了解。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3 4卷第 1 8期
F o o d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食品毛 } } 究与再发
专题 论述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6 5 2 1 . 2 0 1 3 . 1 8 . 0 2 8
i mmu n o l o g y,mo l e c u l a r b i o l o y g t e c h n i q u e s or f f a s t d e t e c t i o n o f oo f d b o r n e p a t h o g e n s ,s u mm e d u p s o me n e w
e f f e c t i v e l y me t h o d wa s d e t e c t oo f d b o me pa t h o g e n s. Tr a d i t i o n a l me t h o d s f o r d e t e c t i o n o f oo f d b o r n e p a t h o g e n s
( T e c h n i c a l C e n t e r f o r S a f e t y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P r o d u c t s , T i a n j i n E n t r y - E x i t I n s p e c t i o n &Q u a r a n t i n e B u r e a u ,
Ad v a nc e o n De t e c t i o n o f Fo o d bo r ne Pa t h o g e n i c Ba c t e r i a

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单核 细胞增 生李 斯特菌 以及 空肠 弯 曲杆 菌等 常 规
的微 生物 学定量 检测方 法如平 板 菌落计 数法 和最 大 或然 数 法 ( N)等耗 时 耗力 .需 要 5 能 MP ~7d才 完成 整个检 测过 程 食 源性致 病菌 的快 速检测 和 鉴 定 方 法 不仅 对 食 品企 业 内部 安 全 卫 生 监 控 极 为 重 要 .而且对 政府 部 门履 行食 品安全 监管 职能 也十 分
品安 全保 障体 系对 于确保 食 品供应链 的安 全 .保 障 人类 健康具有 重要 意义 。能够 造成食 源性 疾病 的因
素 主要 包括 : 1 ( )环境 污染 物 ,如汞 、镉 、铅 等 重 金属 及 其他 工业 排 放废 弃 物 质 ;2 ( )农 用 化学 污染 物 ,如农 药 、兽药 残 留以及 饲料 添 加 剂等 ;3 ( )生 物污 染物 ,如微 生物 、寄生虫 、生 物毒 素等 。食 源 性致 病菌 已被全世 界公 认为是 造成食 品污染 的重 要 原 因之一 .甚至 可能造 成人类 的死 亡 目前 常见 的 食 源性 致病 菌 包 括 沙 门 氏菌 、大肠 杆 菌 O1 7H 、 5 :7


P CR检 测技 术
自从 Mul 等 人 首 次 开 发 出 聚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ls i (C P R)技 术 以来 ,该 技 术 已经 成 为 核酸 扩 增最 常
可 以在 多 重 P R 引物 两 端 加上 接 头 以解决 各 扩 增 C
基金项 目: ‘ 一五’ ‘ 十 ’国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项 目 (0 9 A 3 3 ) 20 B K4 B 1 ;国家 自然 基 金 项 目 (0 7 7 2 ;上 海 市 科 委 项 目 3 7 19 )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

残 留 、非 法 添 加 物 以 及 霉 菌 毒 素 等 化 学 污 染 物
的广泛关注,并逐步 应 用 于 食 源 性 病 原 微 生 物 的
的 检 测 ,对 于 食 源 性 病 原 微 生 物 检 测 尚 未 引 起
足 够 重 视 [ 12] 。
传统的食品微生 物 检 验 包 括 菌 落 总 数 计 数、
才能检测出 结 果 [ 14] 。 然 而 食 源 性 疾 病 暴 发 往 往
发 生 [ 5- 6] 。 单 核 细 胞 增 生 李 斯 特 菌 能 在 极 端 环
菌、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凝集,最少要 5 d 时间
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食物后可导致胃肠
是快速、紧 急 的, 传 统 检 测 方 法 需 要 操 作 者 的 主
Abstract: Rapid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was the key wa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of foodborne diseases. Because traditional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methods were cumbersome and low sensitivity, they failed to meet the needs of rapid detection. Using modern molecular biological detection methods,
琐;利用酶联免疫技术、免疫磁性分离法和免疫磁珠结合 PCR 法,可以特异性识 别 病 原 菌,能 够 快 速 分
离目标微生物,但成本较高。 综述了基于 PCR 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分子分型方法、免疫学检测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索特 异性灵 敏度 高 、 简 捷 且 能 实 时监 测 与 控 制 的检
测 方 法 成 为 广 大 研 究 者 追 求 的 目标 。本 文 就 近 年 来
放 射测 量法 定量 测定 大肠 埃 希 菌 , 其 特 异 性 敏 感 性 均较传 统方 法高 。
4 ELI S A法
有关食 源性 致病 菌快 速检 测方 法 的进展 作一综 述 。
摘要 食 源性 致病 菌快 速检测方 法近年来得 到了较快的发展 , 目前研究较多 的是 电阻抗技 术、 微热量 技术 、 放射测量 法、 E L I S A法 、 P C R技 术、 基 因芯片技术 、 生物传感器技 术 , 这些新技 术均具有 特 异性强 、 灵敏 度高 、 检测 时 间短 等优 点。而 P C R技术 、 基因芯片技术 、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 目前研究 的热点 , 但均存在一定 程度 的不 足, 仍需要不断 的改进。
2 微 热 量 技 术
该 技 术 通 过 测 定 细 菌 生 长 产 生 热 量 的 变 化 来 判 断 是 否 存 在 细 菌 和 鉴 别 其 种 类 。 通 过 微 热 量 计 测 定 细 菌生长 产生 的热 量 等 数 据 , 并 经 过 计 算 机 处 理 后
在 记 录 器 上 绘 制 出 热 量 一 时 间 曲 线 图 。将 试 验 所 得 的 热 量 一 时 间 曲线 图与 已知 细 菌 的热 量 一 时 间 曲 线
5 P CR 技 术
抗 曲线 , 因 此 有 利 于 鉴 定 细 菌 。该 技 术 特 异 性 及 灵 敏性 较高 、 操 作 简单 、 反 应 快 ,目前 主 要 用 于 检 测 食
品细 菌总 数 、 大肠杆 菌 、 酵母菌 、 沙 门 氏菌 、 霉 菌 。 有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应用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应用研究进展

吴鹏,孙雅和,朱旭丽,等.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24,45(5):426−437.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60053WU Peng, SUN Yahe, ZHU Xul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ed Applica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4, 45(5): 426−43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60053· 专题综述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应用研究进展吴 鹏1,孙雅和1,朱旭丽1,周树华1, *,张成云2,*(1.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金砖国家标准化(浙江)研究中心,之江标准化智库,国家市场监管数字化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浙江杭州 310007;2.文成县食品药品综合检测中心,浙江温州 325399)摘 要:随着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改善了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灵敏度低等缺陷,对于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标准化则是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和前提。

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理生化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检测技术等目前使用较多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总结了各类不同方法的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并从标准化角度进一步介绍了国内外快速检测技术的标准现状以及应用实践情况。

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具备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免疫检测技术抗体前处理较为麻烦,生理生化检测技术有污染菌混淆问题,分子检测技术有一定假阳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食源性 疾病致病菌 监测
2.1 不同地 区的监测工 作 2.1.1 欧盟的监测工作 欧盟在上世纪末建立了沙 门氏菌 、产志贺氏毒素的大肠杆菌 O157及其耐药性 的监测的国际性监测系统 (简称 Enter-Net)[ 9] , 由成 员国的国家致病菌实验室组成 , 协调沙门氏菌血清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年 12月 20 日第 16卷第 6 期 AnhuiJPrevMed, Dec.20, 2010, Vol16, No.6
这些 监测数据都 指出 了可 能导 致 食源 性疾 病的
危害食品 , 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重点监管目 标 , 也为评估致病菌人群暴露水平积累了数据 。 2.3 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监测 食品微生物危
险性评估 是针对特 定细 菌和 食品 开展 的危 害风 险预 测 , 用以制定相关风险管理措施和控制食源性疾病 发生 。目前 , 主要针对一些常见致病菌 (沙门氏菌 、
过分 配运输储存 等环 节后 蛋内 污染沙 门氏 菌 菌量 的 变化 , 估计了我国居民由于食用沙门氏菌污染鸡蛋 所引起沙门氏菌病例的数量 。
针对我国副 溶血性 弧菌 食物 中毒 呈上 升 趋势 的 特点 , 开展了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险性评估 , 目 前完 成了市场销 售生 鲜牡 蛎中 副溶血 性弧 菌 的定 量 监测 [ 9, 10] 。
在我国开展了主要高危食品 —禽肉类 /蛋类中 沙门氏菌 、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的主 动检测和危险性评估 , 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危险 性定量评估模型 [ 10] 。
3 食 源性疾病监 测
国外通常哨 点医院 主动 监测 和暴 发事 件 报告 的 被动监测 2种途径来获得监测数据 , 估计人群发病水 平 。 如荷兰 1个由 42名临床医生组成的监测组 [ 25] , 报告所有急性胃肠炎患者 , 并留粪便样品做致病菌 检测 , 以估算人群食源性疾病发病率 , 结果弯曲杆菌 病 18 ~ 23/1000, 沙门氏菌病 6 ~ 11/1000。如果某种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变得过于频繁或过于严重 , 那么 就需要开展病例 -对照研究以查找可能 的危险因 素 , 制定干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 。 挪威的几项病例 -对 照研 究估 计了 散发 弯 曲杆 菌 感染 的危 险 因 素 [ 25] , 野餐时吃香肠 (OR=7.6), 每天与狗接触 (OR =4.3), 吃未煮熟的鸡 (OR=3.2)。美 国 1998 ~ 2002年[ 5] 报告病原明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2 167起 (占总暴发起数的 33%), 病例 68 981例 ;其中 , 细菌
1 食 源性疾病监 测概述
食源性疾病 是指食 品中 致病 因素 进入 人 体引 起 的感染性和中毒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多由致病微生 物引起 , 包括细菌 、病毒 、寄生虫等 ;而中毒性疾病多 由化学毒物 、真菌毒素 、有毒动植物等引起 。 我国将 食源性疾病分为食源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 , 食源性 传染病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 2] , 如伤寒 、霍乱 、甲肝 、 菌痢等 , 其暴发按传染病疫情处理 ;食物中毒定义为 非传染性的急性和亚急性食源性中毒性疾病 , 其群 体性事件按食品安全事故处理 [ 3] ;但也有一些介于 食源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之间的食源性疾病 , 如非 传染性的慢性或亚慢性中毒 (例如三聚氰胺事件 、 “大头娃娃 ”事件等 )[ 4] 。国外并没有做如此的划分 , 都按食源性疾病来进行报告 、监测和调查处置 。
目前 , 美国已经完成了蛋和蛋类产品中沙门氏 菌的危险性分析 , 对牛肉中大肠杆菌 O157也进行了 危险性分析 , 对不同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氏菌进行 了危险性分析 [ 21] 。荷兰完成了巴氏消毒牛奶中蜡样 芽孢杆菌的评估 [ 22] 。
中国完成了带壳鸡蛋沙 门氏菌危险性评 估模 型 [ 10, 23, 24] , 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是 各国最频繁报道的食源性疾病之一 , 本研究就消费 带壳鲜鸡蛋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 估计 了被沙门氏 菌污 染鸡 蛋的 数量和 带壳 鲜 鸡蛋 经
各地也实施了地方监测计划 , 如 :2001年濮阳市 对部分食品检测沙门氏菌 、李斯特氏菌和大肠杆菌 O157:H7[ 12] , 2002年北京市对市售鲜鸡蛋和生鸡肉 100份样品的沙门氏菌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 13] , 2003
年汕头市开展了 6类食品 51分样品中李斯特氏菌污 染状况检测[ 14] , 2003年广州从某进口浓缩营养粉中 检出阪崎肠杆菌 (菌株 A)[ 15] , 2004年刘秀梅等对阜 阳劣质奶粉样品进行阪崎肠杆菌检测[ 16] , 2006年杭 州市开展部分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监测[ 17] , 2004 ~ 2007年肇庆市监测 5类食品中沙门氏菌 、李斯特氏 菌 、副溶血性弧菌 、大肠杆菌 O157[ 18] , 2005 ~ 2007年 宝鸡市监测了 5类食品中沙门氏菌 、李斯特氏菌 、副 溶血性弧菌 、大肠杆菌 O157[ 19] , 2007年江苏省监测 了 8类食品中沙门氏菌 、李斯特菌 、副溶血性弧菌 、金 葡菌 24株 、大肠杆菌 O157[ 20] 。
食源性疾病 监测形 式可 分为 主动 监测 和 被动 监
【作者单位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安徽 合肥 230601 【作者简介 】金少华 (1959 ~ ), 男 , 主任医 师 , 主要 从事营 养
与食品卫生及慢病防治工作 。
测 , 或病原监测和发病监测 ;其监测内容包括 :食源 性疾病网报 、食品中致病菌监测 、食源性致病菌网络 实验室 、临床监测哨点 、社区主动监测等 , 各国对监 测内容有取舍 。 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 [ 5] :⑴通过对 暴发事件的调查 , 改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 食品 安全监管部门对 “从农场到餐桌 ”食品生产过程的关 键点进行控制 , 降低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 ⑵利用 调查资料进行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 。 ⑶发现新的食 源性致病菌 , 并研究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 。 ⑷为公 共卫生管理部门采取食品安全措施提供技术依据 。
中国 2001年建立了覆盖 16个省市的 “食品污染 物监测网 ”和 “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 开展食品中污染 状况监测和食物中毒事件个案信息报告 (即 “两网监 测 ”);至 2003随着卫生部发布了 《食品安全行动计 划 》, 两网监测工作逐步由重大科技专项转化为政府 的食品安全保障行为 , 增至 22个省市 [ 6] ;到 2010年 , 国家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 监测空间进一步 扩大至全国[ 7] 。
45 8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年 12 月 20日第 16卷第 6 期 AnhuiJPrevMed, Dec.20, 2010, Vol16, No.6
·综述 ·
食源性疾病 (致病菌 )监测与调类号 】 R155.3+4 【文章编号 】 1007 -1040(2010)05 -0458 -04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 监测 ; 处置 ; 研究 ; 进展
具体工作 :实验室调查 (培养鉴定 );临床医生调 查 (就诊病人登记 、粪便培养 );人群调查 (发病率 、就 诊率 );病例 -对照研究 (确定危险因素 )。 监测信息 发现 , 肠炎沙门氏菌病和空肠弯曲菌病发病率开始 下降 , 而弧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在 1996年建立了细菌分子分型国家电子网络 (简称 PulseNet)[ 5] , 开展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 , 并 建立数据库 , 在各监测实验室之间比对不同来源 (病 人 、食品 )的细菌菌株 DNA图谱 , 确定病原的同源 性 。 PulseNet可以确定散发病例之间的病原关系 , 并 可以及时确认和处理在较大范围内 、呈散发特征的 暴发事件 , 以确定暴发事件的原因食品 、传播途径和 流行范围等 。
46 0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年 12 月 20日第 16卷第 6 期 AnhuiJPrevMed, Dec.20, 2010, Vol16, No.6
空肠弯曲菌 、大肠杆菌 O157)和主要危害食品 (禽蛋 类 、牛肉 、鸡肉 )开展工作 , 这需要开展食品中食源性 致病菌污染水平的监测 、人群暴露水平的监测和人 群发病水平的监测 。
中国目前的 食源性 疾病 致病 菌监 测基 本 上仍 然
停留于被动监测 , 也即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发生 后 , 各地在调查处理过程中 , 对患者的生物学样品开 展致病菌监测 , 以确定病原 。 未建立全国食源性致 病菌监测实验室网络 , 不能实现各地实验室食源性 致病菌检测信息共享 , 难以确认跨地区的暴发事件 , 更不用说早期发现暴发事件了 。
中国食源性疾病的统计数据主 要源于法定报 告 、暴发调查 、哨点监测 、实验室监测及死亡证明等 , 有多种食源性疾病属于法定报告的传染病 , 传统意 义的监测系统主要是被动监测[ 8] 。 但目前 , 已试点 开展食源性异常病例 /异常健康事件哨点医院监测 和社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等主动监测工作 [ 7] 。现在我 国统计发 布的食源 性疾 病事 件主 要是 群体 性的 食物 中毒事件 , 对散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无严格的报告制 度 , 也不包括食源性传染病事件 。
2010年 , 中国已试点开展食源性异常病例 /异常
健康事件 哨点医院 监测 和社 区食 源性 疾病 监测 等主 动监测工作[ 7] , 可能会在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方 面有所突破 。 2.2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各国都依据各自国
内的食 源 性 疾 病 流 行 特 点 和 食 源 性 致 病 菌 污 染 状 况 , 制定本国的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 。中 国 “两网监测 ”从 2001年开始有计划地开展食品中 4 种食源性致病菌 (沙门氏菌 、空肠弯曲菌 、大肠杆菌 O157、单增李斯特氏菌 )监测 [ 11] , 至 2010年已增加到 8种 (沙门氏菌 、空肠弯曲菌 、大肠杆菌 O157、单增李 斯特氏菌 、副溶血弧菌 、创伤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阪崎肠杆 )[ 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