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大气浮力教案

初中物理大气浮力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浮力的概念,理解大气浮力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大气浮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实验操作技能及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1. 大气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
2. 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水、针筒、尺子。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利用大气浮力的例子,如热气球、飞机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能浮在空中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气浮力。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气浮力的概念: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大气浮力。
2. 讲解大气浮力产生的原因:空气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所以物体受到向上的力。
3. 讲解实验原理:通过改变物体排开空气的体积,观察物体受到的大气浮力的变化。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个塑料瓶、一个气球、一个针筒、一杯水和一把尺子。
2. 将塑料瓶装满水,用针筒在瓶子上扎几个孔,把气球放在瓶子上,用尺子测量气球下垂的长度。
3. 用针筒从瓶子中抽出部分水,观察气球上升的情况,并用尺子测量气球上升的长度。
4. 重复步骤3,观察气球上升的情况。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讨论实验结果:随着瓶子中水的减少,气球上升的高度是否增加?为什么?2. 分析大气浮力的变化:气球上升的高度与排开空气的体积有关,排开的空气体积越大,受到的大气浮力越大。
五、巩固知识(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飞机的机翼是上凸下平的吗?2. 回答:飞机的机翼上凸下平,是为了在飞行时产生更大的大气浮力,从而支持飞机的重量。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大气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大气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浮力与排开空气体积的关系。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过程篇一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
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教案 浮力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9篇浮力 1(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刘崇灏)(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一、浮力”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浮力?(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
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
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
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
(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
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浮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
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
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提出猜想:。。。。。。 (1)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 关系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方法: 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铝块浸没在水中,并停留在水中 的不同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总结: 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有关?器材:同上方法:把柱状铝块竖直悬挂在弹簧测 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总结:浮力大小与物 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3)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器材: 烧杯、水、盐水、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方法:把悬 挂在测力计下的铝块分别浸没在水和盐水中,观察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 总结: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浮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浮力》
称
学习内容: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第一节九的内容,《浮力》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密
度、液体压强以及合力和二力平衡知识以后,通过生活
中的浮力现象,建立浮力概念、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
因素有关、归纳浮力大小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
教材分析 的体积,为后面浮力的应用打下基础。学习中用到实验、
推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对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有
点大。
教学重点:浮力的定义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
原因。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一、知识与技能
初中物理浮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浮力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物理中的浮力大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本单元还将引导学生探索浮力在现代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密度的理解等。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索。
因此,针对这一年龄段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实验、讨论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计算方法;(2)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3)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轮船、热气球等浮力应用;(4)掌握浮力实验的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浮力相关实验;(5)培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和影响;(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3)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物演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注重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将浮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3)通过浮力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可探究性,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5)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他们意识到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6)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好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学好初中物理浮力教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浮体现象,如船舶、气球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用手按住一个空塑料瓶,将其浸入水中,感受浮力。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浮力的概念。
3. 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两种计算浮力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浮力的计算。
4. 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通过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总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5. 应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估算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等。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4.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为以后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由于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视频学习,拓展延伸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浮力”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称重法求浮力的大小,视频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三、教法选择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
2、通过实验视频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四、学法指导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1、学生的活动空间。
让不同的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涉及相关的探究过程。
2、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五、课堂主线设计:情景线索:(明线)通过不同物体在液体气体中的浮沉情况,总结归纳对浮力的认识知识线索:(隐线)通过情景设置,体验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逻辑线索:(思维线索)通过分析物体的浮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六、教学过程6、铁块在水中沉底,受到浮力吗? 在,了解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力的各种应用。
进而引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新课讲授教师活动演示实验(学生参与)1.怎样才能取出量筒中的乒乓球学生活动观察观察对比前后两次实验,分析什么是浮力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引出概念2.怎样才能使乒乓球浮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范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浮力的概念、方向、施力物体和单位。
2. 掌握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学会使用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浮体的相关知识,如船舶等。
2. 提出问题:船舶在水中靠什么力浮起来?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15分钟)1. 活动一: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提出问题:取一只盖有瓶塞的空塑料瓶或空心塑料球,将其按入水中,你的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松手后你看到的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换一只大一些的有盖空塑料瓶或空心塑料球,将其按入水中,体会手上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液体对漂浮在液面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
漂浮的物体总会排开一定的液体,排开的液体越多,它受到浮力就越大。
2. 活动二: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的浮力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验证这些因素?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密度和水的密度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来计算。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浮力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答学生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浮力的产生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计算浮力的方法。
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100N;B、80N;C、20N;D、120N
课后延伸
1、一木块漂浮在水面时,露出水面部分是它总体积的2/5,放入另一种液体中露出液面部分是它总体积的1/3,求此液体的密度。
2、质量是540克的铝球悬浮在水中,它的中空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厘米3?
3.正方体铝块浸在水中,它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是20N,它的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30N,这个铝块是否受到了浮力?若它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是???????N。
B级
1、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
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
3、气体、液体都具有性,因此被称为液体。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自己试着说出飞机在飞行时是如何得到升力的。
探究新知
1.什么是浮力?什么样的物体具有浮力?
2.什么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浮力比较大,什么情况下比较小?
3.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如何测量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
4.查阅小组实验进行较慢,致使被动接受结论,在以后教学中对课前准备要多加重视。
六、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青州市黄楼初级中学姓名:刘大斌
职称:一级教师电话:0536--3831061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青州市黄楼初级中学
本人参加工作十三年来,一直参与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多次论文在省市发表,参与并主持过省市级课题4次都已结题,2005、2007被评为青州市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潍坊百名乡村青年优秀教师,2005年参加过省级物理培训,2010年省远程暑期培训评为优秀学员。
自学检测
1.有一个实心物体,为了测量构成它的物质的密度,将它挂在弹簧秤下,弹称秤的示数为19.6牛,将它没入水中称,弹簧秤的示数为14.7牛,此物体的体积是米3,质量是千克,由此可知其密度是。2、若给你一块矿石,再给你一支弹簧测力计、一杯水和细线。利用上述器材进行实验,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计算,能测出这块矿石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小学 2,学科:物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课前预习。
课题
一、学习目标:
1.说出浮力的定义;
2.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等
3、停在空中的氢气球,体积为20米3,氢气球中气体和球皮总重100牛,气球下挂的吊篮重多少牛?
4、一物体在空气中称重10N,浸没在水中测时为2N,则求:
(1)浮力?
(2)排开水的体积?
(3)物体的质量?
(4)物体的密度?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实验较多,同学们能借助实验来探究并解决问题,能使学生认识浮力是怎样产生的,能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结论掌握。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着名的____________实验向人们显示大气压强是很大的,____________实验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
??2.某同学测得家用保温瓶胆的最深处为30厘米,装满开水后水对瓶胆底的最大压强为____帕;若将瓶中的开水全部倒入脸盆中,则水对脸盆底的压强_____水对瓶胆底的最大压强。
教材中通过生活中的鸭子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能飘浮在水面,使学生认识到浮力是真实存在的。通过造船比赛,再现生活中的轮船情景,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浮力可能和某一些因素有关。暗示一些测量浮力的方法。进一步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通过溢水的方法暗示阿基米德原理的方法,测量浮力的大小并得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4.能确认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判断,能总结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重、难点:
重点
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难点
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理解阿基原理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合作探究
实验一:
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能浮上来。
问题:乒乓球浮上来说明什么?
结论:
实验二:
(1)木块浮在水面上;(2)铁块在水里下沉。
提问:木块、铁块在水中受到浮力吗?
问题:怎样验证在水里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实验三:
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在水里的拉力?
问题:为什么弹簧的示数会变小?
浮力的大小实验探究:
1.?先测小桶重力,其余按教材操作。
2.?小桶重力G1=3.在空气中石块重力G=4.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G,=。
5.?石块在水中浮力为F浮=G- G,=。6.G排=
阿基米德原理:
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A级
1.浸在液体中的石块会受到??????的力,叫做浮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把挂在弹簧秤上金属块浸在煤油中,如图所示,金属块受到?????力、?????力和?????力的作用。在图上画出它的示意图。这几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四、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A.质量B.所受水浮力C.体积D.密度
2.弹簧秤下挂着体积是1分米3的钢块,试问:钢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少牛顿?
3.一个重27牛的铝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自主学习பைடு நூலகம்
为什么液体中的物体有的漂浮在水面上而有的却沉在水底?我们应该如何计算一个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在计算浮力大小时阿基米德原理如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