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特色研究的系统内涵及实践——以三江城市风貌特色研究为例

合集下载

城市风貌内涵及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风貌内涵及影响因素研究

2 基本概念
2.1 风貌 风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
习俗,在《说文解字》中,“风”即 八 风, 八 个 方 位 有 其 特 定 的 风 的 属 性,“ 貌” 自《 说 文 解 字》 时 就 指 代人的面容、相貌 [1]。根据《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年版)的解 释,“ 风 貌” 一 词, 意 为“ 风 采 容 貌”“事物的面貌格调”。《现代汉 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12 年 5 月 修 订 第 6 版) 的 解 释 为“ 风 格 和文特征和地质风貌,其基
关于城市风貌的概念界定,学者 从不同视角有不同的解读。如,池泽 宪(1989)认为,城市风貌是一个城 市的形象,反映出一个城市特有景观 面貌、风采和神态,表现了城市的气 质和性格,体现出市民的文明、礼貌 和昂扬的进取精神 [3]。张金锴(1991) 认为,城市风貌是城市的风采容貌, 反映城市特有景观、风貌格调和形状 相貌,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城市 社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 有别于其它城市,物质和精神成果的 外 在 表 现 形 式 [4]。 朱 旭 辉(1993) 认 为, 城 市 风 貌 是 城 市 景 观 特 征、 神韵气质、经济文化水平等的综合表 述 [5]。总结以上,笔者认为,从物质 环境来说,城市风貌主要是由自然环 境和人工环境构成,自然环境指的是 城市自然地形地貌、植被、山体、水 系等,人工环境包括历史古迹、街道 格局、建筑、广场、小品、雕塑、艺 术装饰等。广义上城市风貌也有人们 的风俗习惯、人文活动等体现出来的 人的精神风貌。
特色是一个事物显著区别于其 他事物的特征、特点,具体可涉及到 其风格、形式甚至气质等。随着全球 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趋同性 逐渐扩大,特色性逐渐缩小,城市在 长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形象特征、 风貌气质,受到人为建设、自然条件 的影响,能反映这座城市的特色,只

西部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西部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西部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地域环境与特色的关系,对现存的历史遗存的提升,来总结出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模式。

并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提升的方法和对策,以兰州滨河两岸风貌设计提升实践,建立兰州滨河空间景观体系,探索西部山水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山水城市风貌设计;兰州滨河两岸城市风貌设计;风貌设计提升1. 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概念及意义山水城市理论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的。

是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与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对未来城市构想。

城市风貌是指通过对建筑表面,街巷空间、绿化小品整治来美化城市景观的城市风貌整治设计。

通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造景观三位一体设计,结合旅游、商业、历史文化和生态绿化,对城市内部结构、功能稍加调整,营造出积极的外部空间,使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山水城市风貌设计核心思想是协调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达到能兼容不同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营造出一种生态的地域空间开放系统。

2. 兰州滨河两岸城市风貌的现状当今各种建筑理论和思潮,随着世界文化经济全球化涌入国内,这使得国内建筑创作市场进入一个矛盾的境况。

各种新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使国内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与现状。

不同地区的建筑因为失去地域性与多样性而趋于相似,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兰州跨越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建筑保留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在滨河两岸风貌设计提升中具有研究价值。

2.1 兰州滨河两岸山水格局分析兰州滨河两岸山水格局为“山、水、川、城”的景观特征。

两山夹一川”的狭长河谷盆地,东西长35公里,南北长2-10公里,其中皋兰山脉在盆地中部直探黄河河滨,与九州台白塔山夹河相望,形成雄险的关隘之势,是兰州山水特色的集中反映。

山川之间局部形成了崖、坪、滩、沟等地貌,丰富了整个山水格局,为城市景观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试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

试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

试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王晓;吕茂鹏【摘要】该文尝试探索一种合理可行的城市风貌特色评价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指出了其适用范围及应用价值,归纳了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的17因子,论述了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的标准、评价步骤与方法等;并以全国省会城市框架中的武汉市为例,进行了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的示例性研究;目的是为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具有示例性和参考意义的评价体系,弥补城市风貌评价环节上针对风貌特色评价的欠缺,补充城市风貌特色研究的不足,并期望引起对城市风貌特色评价意义及其评价体系的探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城市风貌特色;城市特色;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作者】王晓;吕茂鹏【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城市风貌趋同严重。

与其相应,我国城市风貌、城市风貌规划等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已经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风貌的改善、城市风貌特色的发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对城市风貌特色进行横向比较的评价体系研究。

即使关键词相近的相关研究,如刘慧的“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研究”[1],实际上也是关于城市自身风貌特色评价体系的研究。

本文所提出的“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对单个城市的意义不大,主要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或某类型的诸多城市(如全国省会城市、全国旅游性小城镇、各省内城市)之间的城市风貌总体特色比较评价。

其目的与意义主要在于,实践意义: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诸多城市的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一是可以在社会上宣传其中特色度较高的城市,有利于相关城市美誉度的提高,促进其城市综合旅游及城市竞争力的发展;二是可以评价相关城市的城市风貌建设成效,激励其中特色度较高的城市,鞭策其中特色度较低的城市,进而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风貌特色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变我国城市风貌趋同的现状;理论意义:提出并初步构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以引起城市风貌特色评价意义的讨论;并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示例性的文件。

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摘要: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重要的一个风貌控制规划,其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为基础,把城市内部分散的绿地景观与城市的人文、历史、经济、工业等文化特色相结合,增加城市绿地的连通性的同时,凸显城市绿地景观的特色,并对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绿地进行不同的风貌特色规划控制。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城市特色绿地系统所谓的城市特色,并不是一个特立存在的对象,它是基于城市多年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地理特质、人文历史、物质科技相结合的地域属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故事的展开,这种属性得到了丰富和延续。

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则是将城市特色充分保留和传承的载体,将城市特色融入城市绿地景观中,丰富城市绿地景观的同时,凸显城市风貌的个性。

1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概念介绍城市景观,从城市规划与城市人文的角度审视,其包括了侠义的“景”和人的感知结果的“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即“城市生活”。

很具之一观点,可将城市景观概念概括为“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和“城市意向”三个方面[1]。

城市风貌由形而上的“风”(指风格、格调、平哥、精神等)和形而下的“貌”(面貌、外观、景观、形态等)组成[2]。

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3]。

综合以上的几个概念,笔者认为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是将城市形而上的“风”,融入人工打造的绿地景观中,呈现出来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自身特色,将城市潜在文质形态与城市绿地景观形态相结合统一形成的城市面貌。

2宜宾市城市特色2.1城市概况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处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区,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是“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宾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2191年历史,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再现鉴水飞帆,千秋夜月胜景——化州“三江六岸”滨水景观设计的

再现鉴水飞帆,千秋夜月胜景——化州“三江六岸”滨水景观设计的

再现鉴水飞帆,千秋夜月胜景——化州“三江六岸”滨水景观设计的实例研究发表时间:2019-07-22T13:38:13.1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作者:董海锋[导读] 摘要:滨水区域是一个城市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重要窗口,良好的滨水景观设计规划能够提升整个城市的精神风貌,使城市焕发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茂名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茂名市 525000摘要:滨水区域是一个城市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重要窗口,良好的滨水景观设计规划能够提升整个城市的精神风貌,使城市焕发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在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底蕴,使滨水景观设计能够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城市内的居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关键词:滨水景观区;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湿地公园滨水景观区是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能够在景色优美的滨水景观区当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是最受城市居民欢迎的公共空间之一。

滨水是整个景观区当中的血脉,也是城市当中能够直接接触到水源的部分,在城市经济发展当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阶段城市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滨水景观区已经成为功能和时代共存的城市人性化空间,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展示平台。

一、工程概况化州市“三江六岸”滨水景观区综合整治项目位于化州市城区,由鉴江从鉴江大桥由北向南流,贯穿于整个市中心,至下郭大桥,长度为5公里,从罗江大桥向东流,在星河国际大酒店前方与鉴江交汇,长度为2.3公里,从而组成了“三江六岸”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三江六岸城区河段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河滩已杂草丛生,垃圾污染积累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宝贵的城市滨水空间成了市民难以接近的场所,为了加强河道的管理,提高防洪能力,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景观水面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决定对三江六岸生态环境景观进行综合治理。

城市风貌规划路径研究——以仲恺高新区城市风貌管控为例

城市风貌规划路径研究——以仲恺高新区城市风貌管控为例

城市风貌规划路径研究——以仲恺高新区城市风貌管控为例摘要:全国范围内,新区开发、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建筑、设施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城市风貌也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发生改变,同质化的趋势日渐显现,城市的底色正逐渐被蚕食,城市风貌相关的专项规划缺少法律依据,在实际编制与管理工作中较难实施;在仲恺高新区城市风貌管控探索中,规划以总体风貌框架为龙头进行宏观指引,以重点和一般区域进行中观管控,以风貌要素作微观导则,三位一体、结合使用,以期能够为城市风貌管控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风貌;管控分区;导则指引引言:仲恺高新区地方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呈现无序扩张的态势,高楼、厂房、村庄混杂布局,城市风貌缺乏有效引导,为实现空间特征鲜明、地标形象突出、整体风貌协调的目标,规划通过城市风貌技术导则进行管控,弥补管理、审批依据的不足。

1、城市风貌现状1.1城市风貌概念城市风貌代表了一个城市的主要特色,是与其他地区区别的重要元素,包括有形与无形两个层面。

有形包括城市的建筑、道路广场、河流景观等,无形主要体现在社会风俗、历史文化、人文情怀等方面,而无形以有形作为空间载体,互相融合,密不可分,因此在编制城市风貌相关规划时,需调研现状情况且挖掘当地风土人情,结合定位目标,对片区制定较为合理的风貌控制引导。

1.2城市风貌现状城市随着经济腾飞崛起,建设正以空前的规模扩张,玻璃幕墙,沥青大道逐渐成为城市统一化的特征,原有城市风貌逐渐蚕食。

(1)城市结构混乱部分城市结构混乱,工业用地、村庄用地、新区住宅混杂分布,城市建设中没有协调好现代与传统,工业与居住之间的关系,整体呈现“城、镇、村”夹杂分布的格局。

(2)建筑风貌趋同城市现代化建设极大提高环境品质,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过去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对传统建筑风貌产生巨大冲击;新建的建筑过于追求建设速度,整体风貌缺乏考究,建筑高度一般齐、城市色彩“万花筒”,建筑风貌单调乏味,且忽视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关系,与本土建筑形态格格不入。

风貌管控视角下的特色古城保护与更新探索——以城厢古城为例

风貌管控视角下的特色古城保护与更新探索——以城厢古城为例

风貌管控视角下的特色古城保护与更新探索——以城厢古城为例发布时间:2021-05-06T15:47:53.043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0卷第3期作者:李建玲[导读]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强调文脉传承和城市个性特色李建玲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72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强调文脉传承和城市个性特色,成为新时期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人文城市的重要导向。

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百年历史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面临着历史文化及风貌格局保护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片区总则谋划全局”、“单元分则引导空间要素”、“地块图则管控重点地段”的古城风貌管控策略,对古城风貌保护和更新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风貌管控;特色古城;保护与更新;1 引言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和彰显特色是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是新时期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人文城市的重要导向。

百年历史古城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新一轮旧城改造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历史文化延续和风貌格局保护的迫切需求。

研究为塑造地方特色和激发古城活力,从风貌管控的视角,根据古城自然风貌、人文历史、地域特色等方面的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三大古城风貌管控策略,形成指导实施的特色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2 风貌印象及现状问题城厢古城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清白江区,是宋时金堂县治所在,曾经是历史上的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塞。

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铸就了城厢古城独特的风貌印象。

千年营城智慧呈现下的古城历史格局,亟须保护。

城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护城河、千年古树等自然资源,县衙遗址、十字街、文武庙、书院等人文资源,奠定了城厢千年古城独特的古城历史格局,是当地区域内绝无仅有的完整县志格局遗存,是城厢有别于其他古城最为珍贵的优势资源,应当是城厢保护与发展的核心。

城市风貌景观管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城市风貌景观管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1 杭州城市风貌格局
杭州的城市魅力在于自然山水和历史人 文环境,杭州的城市空间与建筑应和谐地从属 于山水。杭州城市浸透了江南韵味、凝结了世 代匠心,具有“一江春水穿城过,群山七孤半 入城,名湖湿地嵌其中,九曲水脉通贯融”的 景观格局特征。城市景观既保持并延续了以西 湖为核心、精致和谐、灵秀大气的“三面云山 一面城”的历史空间格局,又将发展并营造拥 江而立、山水城相依、城景文交融的大山水城 市特色风貌。
总体城市设计 | 41
城市风貌景观管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以杭州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Urban Landscap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A Case Study of Hangzhou's Overall Urban Design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have become the embodiment of the city spirit, and shaping of urban style has become the new development appeal of the city. On one hand, Hangzhou strives to protect the historical spatial pattern of “three sides of mountains around the city”, and strives to continue the “typic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space”. On the other hand, it faces the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otection pressure. This article takes Hangzhou as an example, explores how to control the urban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urban design,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ping of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nagement of style, and insist on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s and historical culture. The goal of this planning is to maintain and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pattern of Hangzhou, develop and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landscape city,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landscape control, guide the city's style, shape the city'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inue the urban contex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并与规划控制单元相对应的风貌分区控制(城市风貌区);建设项目规划管理阶段——重要项目、重点地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意见(城市风貌带、城市风貌核)与一般项目的风貌元素设计比照图库(风貌符号)。

2.1三江城市风貌研究的背景与目的三江,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美丽神秘的少数民族风情之地,位于广西北部,为柳州市下属辖县之一。

因其位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和侗族文化圈边缘,亦成为桂北边陲经济、社会、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之一。

近年来,随着外部交通等环境的改善,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旅游业已上升为引领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也将旅游业确定为三江县的主导产业,建议大力发展以侗族文化风情与优美山水生态相结合的民俗生态旅游产业,将三江建设成旅游大县、强县。

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改善三江的城市环境,建设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风貌,弘扬地域与民族特色?特别是如何结合城市旅瀛塑造优秀、独特的旅游城市形象,争创旅游优秀县,将三江建设成为以旅游和商贸为主的开放型旅游城市?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开展三江城市风貌特色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要部分进行详细检测,获得概略的认识,并从整体框架中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使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够互相协同,从而共同实现整体目标。

此次研究借鉴混合审视的方法,在纷繁的城市风貌要素中务实地构建出研究的体系与框架,开展研究工作。

2.2.2研究与成果构成三江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构建了两个层面的研究工作,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构成了—个完整的研究整体。

一是以城市空间、民族文化、建筑和生态植物四个专题研究进行风貌元素的分析、解读、提取和演绎,为城市风貌塑造奠定基础,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提炼,得出风貌特色定位。

二是通过城市空间意象、形态的分析,构建适宜的风貌格局,分别以分项规划演绎和分区导控图则,按‘名蚤条”“块块”的模式共同对整体城市风2.2以混合审视的研究方法构建内容体系,求取风貌综合定位2.2.1混合审视的研究方法1967年,爱采尼在昭昆合审视:第三种决策方法》(H1Xscanning-AThlrdAproachtoDeciS1On—MaKing)一书中提出了混合审视的研究方法,即分层次对研究领域内的主图1技术路线图貌要素进行控制和引导;并结合具体的城市风貌要素设计,对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提出引导比照图集以及对行动策略的策划。

最终形成研究报告书、分区导控图则与设计比照图集等成果(图1)。

2.2.3总体风貌特色的定位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山水孕育、民族禀赋支承、区域视野审视、时代视角评判为切入点,通过对三江县城山水格局、民族文化、交通区位、侗族聚居分布区位、民族文化地缘区位等条件的审视,可以看出:三江位于我国湘、黔、桂三省交界处,侗族聚居区的南侧边缘,毗邻苗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聚居区,是进入侗族聚居地的南侧门户,也是侗族与其他民族交融的窗口。

随着成都至厦门高速公路、贵州至广州高速铁路的开工,贵阳至福州、包头至三亚、昆明至厦门高速公路均过境三江。

届时,三江图2侗族村寨内部空间分析图图3传统侗寨意象认知图县将处于广东、广西、黔东南的便捷通道上,成为三省边陲的重要交通枢纽。

因此,通过比较同处“大桂林旅游圈”的周边城市桂林、上位城市柳州的特点,结合侗族“月月有节”的欢陕百己风每丝确定了‘歇乐三江|一侗乡风情、山水风光、旅游胜地”的城市风貌特色定位,形成“山水桂林—风情柳州—欢乐三江”的城市特色联动。

2.3综合借鉴城市意象等理论方法,确定城市风貌格局与重要风貌展示区域2.3.1理论与方法借鉴(1)城市意象理论。

该理论来自于凯文·林奇的代表作愆城市意象》一书,即从居民感知空间的角度分析;找出居民所关心的、共同的有关城市认知的主题,进而说明城市结构对居民意象的影响。

他总结出埘衍i痞像五要素:通道、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但凯文·林奇的这种研究方法把人对城市的理解简化为对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类似于研究动物在迷津中的辨向行为,忽略了人类认知能力的主观能动性。

他后来也承认,认知地图只能把握城市意象的个性、结构,对于意义的研究则显得无能为力。

(2)叙事空间手法。

叙事空间手法来自于张楠教授所著的蹴市故事论》一书,即以城市故事的概念来建立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的建构型思维。

研究城市故事空间的系统性、多元性、深层次性和差异性,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历史文化及市民空间行为的重视,对城市风貌研究具有较好的启示。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可以说是实现了城市记忆由“物”上升到“场”的高度,而城市故事论则站在“事”的角度,强调“事”在城市故事中的作用。

固然,场所精神理论也强调了场所的意义所在,但无疑叙事空间的手法更强调站在整个城市的视角进行审视,可以视为在分析研究城市风貌特色,以及构建风貌格局方面对城市意象理论的有益补充。

2.3。

2传统侗族聚落空间意向侗族聚落有其独特的营建方式,在依山就水的外部环境中,聚落有着清晰的意象:以鼓楼为中心,民居围绕鼓楼而呈内聚向心式布局。

当然,由于规模等因素的不同,也分为单鼓楼内聚向心式布局和多鼓楼内聚向心式布局。

从聚落空间的圈层来看,鼓楼为侗寨中心,附近有歌坪、戏台、萨堂,这四部分组成了侗寨的核心圈;紧紧围绕着鼓楼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仓,接着就是寨门、凉亭、风雨桥。

按其组成空间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可归纳为公共空间、居住空间、生产空间、入口空间四种空间形态,而这四种空间形态都是由道路空间联系起来的(图2)。

从进入聚落的空间序列以及空间意义来看,我们可以画出这样的空间认知图示:进入侗寨,必先经过凉亭、广场(广场迎宾)、寨门,后经鼓楼广场(芦笙歌舞、对歌、百家宴)终至各户,在这一路上还间或布置有凉亭、井亭。

风雨桥一般位于下游、聚落或组团入口处(图3)。

2.3.3三江城市空间意象结合三江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在同一山水语境下将县城形态与传统侗寨类比,可以看出,三江城市总体形成了“一大侗寨,--JNR寨组团”的空间意象。

(1)“一大侗寨”:在群山包围之中,三江县城有凉亭(城市入口广场)、寨门(城市大门)、鼓楼广场(三江鼓楼及其广场)、风雨桥(三江大桥及规划的三江二桥)、民居(即城市的各个功能组团)。

城市内备类小广场具有呼应传统侗寨的凉亭、井亭等功能(图4)。

(2)“三小侗寨组团”:以浔江分隔、以各自制高点为中心的河东组团、河西组团、白石组团(图5)。

“三小侗寨组团”通过各座跨浔江的桥梁进行连接,构成“一大侗寨”。

2.3.4三江城市风貌格局综合以上城市意象,结合“城市故事论”方法,将三江城市风貌格局归纳为“一山一水一长廊、两个中心三片区”。

“一山”是指三江县城内山地地形以及周边群山屏障,构成城市意象图4“一大侗寨”示意图边界以及城市色彩背景。

“一水”是指以浔江及其滨江带所组成的城市开敞空间。

“—长廊”,即民族风情长廊,也是观察城市的主要路径。

“两个中心”,—个是以三江大鼓楼、民族风情园等组成的民族风情文化中心,另—个是9莸市新的行政中心。

它们都是城市最重要的形象区域、标志陛区坜嘣建新的亮息是三江城市之眼”与“客厅”。

“三个片区”,又可具体地分为一个主城风貌核心区与周坪、河北两个风貌协调区(图6)。

图5“三小侗寨”示意图2.4.2风貌分区导控针对“块块”控制,按照城市规划管理单元模式,将三江城市风貌分区划分为城市入口区、河东商业区、2.4“条”“块”结合,以分项导控条文与分区导控图则综合建立城市实施管理依据2.4.1风貌分项导控针对“条象’的控制,冈貌研究从9个方面出发,在挖掘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演绎,通过报告书条文形式对城市山水环境涵养、城市景观视廊、城市色彩、城市绿化、建筑风格、城市家具、城市佩只、路名系统、城市照明等方面乡朔幌出管理要求。

图6三江城市风貌结构图民族风情文化展示区、主城扩展区、老城区等11个盼区导控。

导控因子分为总体形象、主要功能、空间形态、街道、建筑、节点,绿化,城市家具小29品八大类,分别用导控描述、导控要素指标、意向设计三种方式诠释导控的要求,以便将其充分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

例如坷疖八口区。

其主要形象为:多元文化交融、商贸繁荣的迎宾门户:主要功能为:城市入口、物流基地、商贸城、交通枢纽;空间形态为:以公路客运站为标志,以入口迎宾广场为中心,向心统领空间,并注重外围山水的契入(图7)。

2.5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提出土时南风貌廊道与城市风貌核lb、.节点设计的具体要求2.5.1城市风貌廊道塑造要求应用‘城市故事论”,寻找三江城市的叙事空间,结合侗陶笔罗潦落‘‘入口广场,寨门、风雨桥、住宅、村寨中心、风雨桥、出入口”的传统意象,体现在三江风貌格局“一长廊”的构建上有着清晰的城市“叙事’’路线:先从城市入口、沿着321国道,转芙蓉大道,经古宜大桥后’转兴宜街。

在此路线上分别有:迎宾广场、奇石广场、芙蓉大道景观、桥头广场、兴宜街景观等设计方案(图8)。

设计导控强调传承侗族传统聚落空间特色,如:入口广场以“凉事迎宾”为主题,城市大门以“侗族聚居区的南大门”为主题,设置汽车维护站、旅游服务中心等功能,三江桥头广场体现侗族风雨桥的形象及设置桥亭的特点(图9)。

2.5.2城市风貌核心节点设计要求该要求即“两中心”的塑造要求。

一是民族风情文化中心,包括民族风情街(月亮街)、鼓楼广场(鼓楼公园)、民族风情园三大核心节点。

其中,鼓楼广场上的颐和鼓楼,为现存广西最大的鼓楼,起着统领全城空间的作用;而鼓楼广场则是三江人民进行集会、节庆的重要场30图7城市入口区导控分图则图8三江城市主要叙事空间结构图图9三江大桥桥头立面改造效果图10---;T现状鼓楼广场图12民族风情街(月亮街)效果图13建筑符号比照图例图11民族风情园效果所。

风貌导控要求继续突出鼓楼的凝聚作用,改善广场环境,规划的民族风情街(月亮街)、民族风情园应主要以体现侗族的民族特色为主,呼应、丰富鼓楼广场的功能(图10一图12)。

二是白石行政中心,为未来三江的行政中心,注重现代的技术材料下对侗族特色的传承。

2.6运用类型学方法,建立重要风貌元素设计的比照图库2.6。

1类型学设计方法类型学(TYDO]ogy),简单地说是对具有相同形式结构及特征的一组对象进行描述的理论,重要的是,类型不是模型,不是按原样不断地重复,而是正好相反,每个设计者都可以根据它构想出不相同的作品。

因此,应用类型学方法,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角度入手,剥离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信息,抽取那些在历史中适应人的生活之需且在特定文化中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形式,重构风貌特色要素并将其运用于现代设计中。

2.6.2建立建筑及小品风貌设计比照图例集微观层面,在建筑、小品的具体设计管理控制上,研究运用类型学理论,将三江侗族特色建筑通过类型学方法剥离原形,如侗族传统干栏建筑的吊脚、垂花、披厦等符号,通过演绎设计、分解组合的方式,寻求未来三江建筑、小品等设计的范式,初步建立设计符号比照范例(图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