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概论 国家精品课程

中医文献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中医文献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相关文献,探索其中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学科。
作为国家精品课程,中医文献学概论旨在全面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历史、发展、分类与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文献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医学,其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典医书,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更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文献的分类是中医文献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文献的形式和内容特点,中医文献可分为经典医书、方剂、医案和医话等几大类。
经典医书是中医学研究的基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方剂则是中药学的重要部分,是中医治疗常用的药物组合与应用方法的总结。
医案记录了医生在实际临床中的治疗案例,是研究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依据。
而医话则是医生们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重要载体。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和文本研究两个方面。
文献考证是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比对和分析,还原中医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文献考证需要对文献的篇章结构、文字用法、用词习惯等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文献的时代、作者、来源等重要信息。
而文本研究则是对中医文献原文的深入解读和探讨,从而揭示其中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文本研究需要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和解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医学环境,以揭示中医学的内涵和特点。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中医文献,可以发现传统中医学的独特价值和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也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中医文献,学习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通过查阅、理解和分析文献,培养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贡献。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是什么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是什么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与疾病斗争的智慧和经验。
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中医文献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医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对古代中医典籍、医案、医论等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利用和传承。
对于中医药人才来说,深入学习中医文献学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医文献学是中医药理论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通过对中医文献的学习,中医药人才能够追根溯源,了解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
例如,《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所阐述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思想,至今仍然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
只有通过对这部经典文献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领悟中医理论的深厚内涵。
其次,中医文献学为中医药人才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以文献的形式记录下来。
医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记录了医家诊治疾病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医案的研究,中医药人才可以学习到前人的诊断思路、用药技巧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例如,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医案,展现了其在温热病治疗方面的独特经验和高超技艺,对于当今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者,中医文献学有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科研能力。
科研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中医文献学为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路。
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中医药发展中的问题和规律,为科研选题提供依据。
同时,对文献的研究也能够为新的理论和方法的提出提供借鉴和启示。
例如,通过对古代文献中有关中药炮制方法的研究,可以为现代中药炮制工艺的改进提供参考;对古代针灸文献的研究,可以为现代针灸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药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如何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药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如何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在中医药健康教育中,中医文献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对古代医籍、医案、方书、本草等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方剂药物,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医的发展状况和学术特点。
首先,中医文献学为中医药健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古代医家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思考,总结出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在中医文献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和传承。
通过对中医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从而为健康教育提供准确、权威的知识来源。
例如,在向大众普及中医养生知识时,我们可以依据《黄帝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理念,教导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中医文献学为中医药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医案和临床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在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引用这些医案和经验,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医的疗效和应用。
比如,讲述古代医家如何运用中药和针灸治疗疾病的成功案例,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医药的信任和兴趣。
同时,这些实践经验也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再者,中医文献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文化。
中医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如“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等。
通过对中医文献的学习和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中医药健康教育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内容,能够使健康教育更具深度和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此外,中医文献学还能够为中医药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灵感和思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健康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诊疗中的具体应用有哪些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诊疗中的具体应用有哪些中医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对中医古籍、医案、医论等各类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在中医诊疗中,中医文献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中医文献学为中医诊疗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研究,医者能够领悟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经络气血理论等核心内容。
例如,《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论述,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框架。
其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现代中医诊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文献中的方剂学知识也是中医诊疗的重要依据。
古代医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方剂,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麻黄汤,《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小柴胡汤等。
这些经典方剂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检验,疗效确切。
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症,参考古代方剂进行加减化裁,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同时,通过对方剂文献的研究,还可以了解方剂的组方原则、用药规律,从而提高方剂的运用水平,创新方剂的应用。
医案是中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医生的临床诊疗过程和经验。
通过研究医案,医者可以学习前人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法和用药技巧。
例如,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医案中,对温热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研究他的医案,可以帮助现代医者更好地应对温热病等疾病的治疗。
而且,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医案,反映了当时的疾病特点和治疗特色,为中医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诊断方面,中医文献学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古代文献中对四诊的方法、技巧和要点有着详细的记载。
例如,《濒湖脉学》对脉象的描述和分析非常详尽,为医生切脉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文献中还记载了各种病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有助于医者准确地判断病情。
(完整版)中医文献学

(完整版)中医文献学一、概论(一)、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国家标准局《文献著录总则》给文献作的定义:“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
古典文献专至古籍而言。
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文献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概括起来,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文献是人们获取、传承知识的重要媒介。
2、文献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向前发展。
(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之梯)3、文献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
(二)、历代中医文献概况《礼记曲礼》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含义)(孔颖达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若不习此三书,不得服食其药。
”1.先秦两汉时期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
马王堆医书与《汉书艺文志》所载均属西汉及其以前的作品,其中医经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及用针、石、汤、火等诸法治病的理论著作。
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
2.晋唐时期古医籍文献碾转流传,讹误自然难免,特别是在手工抄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脱文讹字、衍字增句、忘删误改、缺页错简等问题,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含义)3.两宋金元时期4.明清时期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据《中国医籍考》的记载:《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38种,481卷;《金匮》,16种,9卷。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有哪些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有哪些11 中医文献学的概念中医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文献的学科,旨在系统地整理、研究和利用中医的各类文献资料,以传承和发展中医理论与实践。
111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校勘学理论校勘学是对中医文献进行文字校对和正误订正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错误,恢复文献的本来面目,保证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12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之二:目录学理论目录学帮助梳理中医文献的源流、种类和分布。
通过编制目录,对中医文献进行分类、著录和提要,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文献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和利用提供便利。
113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之三: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关注中医文献的版本形态和演变过程。
研究不同版本的特点、优劣,选择最优版本作为研究基础,或者对多个版本进行综合研究,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114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之四:训诂学理论训诂学用于解释中医文献中的字词含义和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对古代字词的考证和解释,准确理解文献的内涵,避免误解和误读。
115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理论之五:编纂学理论编纂学涉及中医文献的整理和编纂方法。
包括如何选择文献、编排体例、撰写提要等,以形成系统、有序的文献集合。
12 中医文献学核心理论的相互关系这些核心理论相互关联、相互支持。
校勘学是基础,保证文献的文字准确性;目录学提供检索和指引;版本学保障文献的可靠性;训诂学解决语言理解问题;编纂学则将分散的文献进行整合。
121 校勘学与其他理论的关系校勘学为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和编纂学提供了准确的文本基础。
没有经过校勘的文献,可能在其他研究中产生错误的引导。
122 目录学与其他理论的关系目录学为校勘、版本、训诂和编纂工作提供了文献的整体框架和脉络,有助于明确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123 版本学与其他理论的关系版本学为校勘提供对比依据,为训诂和编纂选择可靠的底本,同时也受到目录学的指引。
124 训诂学与其他理论的关系训诂学为校勘、版本和编纂中的文字解读提供支持,帮助正确理解和运用文献。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应用有哪些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应用有哪些中医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保护和利用等方面。
在中医药教育中,中医文献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中医文献学为中医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籍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记录了他们的临床经验、理论思考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中医文献的研究和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发展历程、经典理论和各种病症的诊治经验。
例如,《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阐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等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学生通过研读这些经典文献,能够掌握中医的核心理论和诊疗思路,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包括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动态思维等。
中医文献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医文献时,学生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献的内容,理解其中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关系。
同时,要学会对病症进行辨证分析,根据文献中的记载和描述,判断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摆脱线性思维和局部思维的局限,培养全面、系统、动态的中医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金匮要略》中关于“虚劳病”的论述时,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脉象、症状、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
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和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能够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三、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中医文献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古籍中记载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实践资料。
学生通过研究文献中的案例,可以学习到不同病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家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规律、方剂配伍和针灸手法等。
将这些知识与现代临床实践相结合,能够拓宽学生的治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文献学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有哪些

中医文献学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有哪些中医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对中医古籍、经典著作、医案、方书等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在现代医疗中,中医文献学发挥着重要而多样的作用,为医疗实践、科研创新和医学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一、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中医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积累了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心得,并记录在文献之中。
现代医生在面对复杂的病症时,可以通过查阅中医文献,借鉴古人的智慧,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现代医学可能暂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此时,医生可以从古代医籍中寻找类似病症的记载,参考古人的用药和治疗方案,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药物,进行创新性的治疗尝试。
又如,中医文献中有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能够帮助医生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制定出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二、助力中药研发与应用中医文献对于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古代本草著作详细记载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用法用量以及炮制方法等。
这些记载为现代中药的研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基础。
通过对中医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些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中药资源。
同时,文献中关于中药配伍的经验和规律,能够为现代药物组合的研究提供参考,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古代医家对中药炮制方法的记载,有助于优化现代中药的炮制工艺,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三、促进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中医文献是中医理论传承的重要载体。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历代医家的著述又对这些理论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在现代医疗中,深入研究中医文献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中医理论的精髓,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临床实践进行创新。
例如,对中医文献中关于经络气血、脏腑功能等理论的研究,可以为现代针灸推拿、康复治疗等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利用现代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验证和阐释,推动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论(一)、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国家标准局《文献著录总则》给文献作的定义:“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
古典文献专至古籍而言。
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文献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概括起来,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文献是人们获取、传承知识的重要媒介。
2、文献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向前发展。
(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之梯)3、文献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
(二)、历代中医文献概况《礼记曲礼》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含义)(孔颖达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若不习此三书,不得服食其药。
”1.先秦两汉时期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
马王堆医书与《汉书艺文志》所载均属西汉及其以前的作品,其中医经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及用针、石、汤、火等诸法治病的理论著作。
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
2.晋唐时期古医籍文献碾转流传,讹误自然难免,特别是在手工抄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脱文讹字、衍字增句、忘删误改、缺页错简等问题,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含义)3.两宋金元时期4.明清时期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据《中国医籍考》的记载:《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38种,481卷;《金匮》,16种,9卷。
考据成风原因:1.科举;2.文字狱。
二、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在殷商时期,人们在龟甲兽骨上镌刻文字、符号,来记录某些史料、事件,甲骨就是在哪个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
西周时期,青铜冶炼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人们在铸造青铜器物时,将文字浇铸在器物上,于是青铜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要文献载体。
自春秋至两汉,人们主要用竹木简、缣帛作载体来记录各种文献,世称简策、帛书。
东汉以后,随着纸的发明和应用推广,纸成了主要文献载体,又逐渐形成卷轴。
唐代以后,由于调版印刷术的发明,各种文献逐渐从手抄变为印刻,并进而装订成册-----线装书。
(一)甲骨、金石1.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因患疟疾而服用中药,不经意中发现药剂中有一块龙骨上面竟刻有文字。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大医习业》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含义)每一条涉医卜辞,大都记载了一则病例,故可视为医案的最早源头,比《庄子》中的医案雏形及《史记》所载仓公“诊籍”要早1100~1300年。
甲骨文原始病案举例:A.“乙亥卜,自(师)贞:王曰,有孕,?扶曰:。
(《甲骨文合集》)译:乙亥时占卜,自(师)问:王说有孕,能顺利生产吗?扶曰:顺利。
(:读作理,义为分娩顺利。
)按:甲骨文中有大量此类卜辞,可见当时妇女怀孕、分娩是个重要的问题,难产可能是常见现象。
B.“丁酉卜,贞杞侯热,弗其祸风有疾,弗其祸风有疾?”(含义)译:丁酉日占卜,卜问杞侯发热,是否因感受风邪所致?按:此条“祸风有疾”反映了当时人们已有了对风邪致病的认识,可以视作中医“风为百病之长”思想之肇端。
C、“……旬亡崇。
王疾首,中日,羽。
(中日,愈)”(《殷墟书契前编》)译:十日没有(鬼)作祟。
王患头痛病,过了许久,痊愈。
2.金石A.金文我国古代称铜为“金”,所以“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B.玉文C.石文战国末年青铜器的铸造衰落,代替金文而起的是石刻文,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献是文字刻在十个形如古状石上的石鼓文,因其内容为纪送秦王游猎之事故又称“猎碣”,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大篆的典型代表。
由蔡邕等倡议发起并用标准八分隶书书写的《熹平石经》,则是石刻经书的典范之作。
D.刻石医药文献北宋医官王唯一为创制针灸铜仁,于天圣四年(1026年)先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以大字刻于碑碣,立于汴京相国寺。
(二)缣帛缣------细绢。
《释名》:“缣:兼也。
其丝细致,数兼于绢。
”1.《足臂十一脉灸经》2.《阴阳十一脉灸经》3.《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方。
牝痔第七方一,巢塞直()者,杀狗,取其脬,以穿,入直()中,炊(吹)之,引出,徐以刀()去其巢。
冶黄黔(芩)而娄(屡)傅之。
人州出不可入者,以膏膏出者,而到(倒)县(悬)其人,以寒水(溅)其心腹,入矣。
按:巢,蜂巢。
巢塞直(),形容牝痔(内痔)严重,肿胀的静脉核如蜂巢一样堵塞了直肠口。
,竹管。
州,窍也。
人州出不可入者,是说人的后窍肛门脱垂,不能自行复位。
这一段记录了一个精彩的痔疮手术方法,与一个巧妙的脱肛物理复位法。
西汉以前就有如此高妙的治疗方法,真令人赞叹不已。
(三)简牍简牍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
竹,是指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简”,也称作“策”;木,既可指削成的长而窄的木片(即木简),也可指做成的较宽的木板,叫“方”,也称“牍”。
为了使竹简成为记录文字的专用材料,并能预防虫蛀,长久保存,古人在制作竹简之初,将其先放在火上炙烤,滴尽竹沥,这道加工程序名曰“汗青”,又名“杀青”。
简牍的书写多用刀刻和笔写。
用丝、麻或牛皮制成的编绳将一枚枚简牍编连起来,就成为“简策“-----古代正式的书籍。
《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晚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韦编指熟牛皮制成的皮绳,用来编连简牍。
孔子晚年喜读《周易》,因反复翻阅,牛皮绳多次磨断,可知其用功之勤。
一般编简成策的方法是用一根带子,将简的上下编连在起来,再把剩余的带头,将简捆扎成一束,这就是一册书。
一册书是内容收尾完整的文字,又叫做“篇”。
要卷起存放,所以也称卷。
《尚书多士》载周公旦告诫殷商遗民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甲骨文中“册”字像简牍编连状,“典”字像册置于案几案上。
《墨子明鬼》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可见先秦时期简牍已常用。
简牍作为主要文献载体的历史大约有1000多年(约从春秋战国至西晋)。
(了解)1、流沙坠卷2、居延汉简3、武威医简1972年11月,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一座东汉土矿墓,经清理,发现木简92枚,内容皆为治病医方。
4、马王堆医简1973年再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掘出大批医学简帛,其中医简200枚。
5、云梦秦简6、阜阳汉简7、张家山汉简(四)卷轴卷轴是纸张(纸卷,卷子)发明至雕版印刷术发明之间盛行于六朝隋唐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和书籍形式。
其特点有二:1.价廉,2.易保存。
涉医的卷子主要在敦煌卷子中。
敦煌医学卷子的价值:(选择题)1.大大丰富了隋唐前后的医学文献2.保存了古卷轴的原始面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3.为古医籍的校勘、辑佚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材料。
4.反映了六朝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
(五)册叶与线装(了解)为了避免散乱,将各种载体的文献加工装订成一定的形式,便于阅读保存,这就是文献的装订制度,又称书籍制度。
据中医文献的具体历史情况,古医籍的装订制度分为简策、卷轴、册叶三种。
简策制度是将竹木简牍用编绳串联成策,予以保存到额制度;卷轴制度是将帛书或纸叶用书轴卷成卷子,予以保存的制度。
册叶制度是将纸卷、写叶或印叶用各种方法装订为整册,予以保存的制度。
“册叶”又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选择题):1.经折装2.旋风装3.蝴蝶装4.包背装5.线装(注意顺序)三、中医文献学的目录(一)、概述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
《论语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目录的基本结构与类型一部完整的目录:是由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4部分组成。
正文:是一部目录的主体,由著录、提要和小序3部分组成。
提要:叙录体提要至《四库全书总目》论述更为完善,《中国医籍提要》属传录体医学书目。
古代目录的类型: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
官修目录是由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之后,修撰的国家藏书目录。
其特点:著录完整,包罗宏富,且是综合性目录,篇幅较大,收录较全。
其代表:《四库全书总目》或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
史志目录,其中记录图书情况的称“文艺志”、“经籍志”。
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3种。
(三)、中医专科目录《中国医籍考》,日本丹波元胤撰,该书收辑我国自秦汉至清道光年间历代医书2383种。
《宋以前医籍考》,(日本)冈西为人编,该书收集我国宋代以前已佚和现存的医书1860种。
四、中医文献的版本(一)、概述我国的古代文献,经过了以甲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纸为文字载体的过程。
版,《说文解字片部》释曰:“判也,从片,反声。
”即剖成片的木板。
通常指以书写的木片和木板。
本,《说文解字木部》云:“木下曰本。
”原指书目的根。
因古代缣帛或简策形成的书,多以轴卷贮存,其中轴外露部分称“本”,相当于线装书的书根。
版本学是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
学习研究版本学的意义:1.读书治学的需要。
2.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需要。
3.图书收藏、收购的需要。
(二)古籍版本的款式详见书本P54 图3-1(了解)(三)古籍版本的类别1.非印刷类稿本是指作者的原稿。
(填空题)稿本是图书出版的最初形态。
作者亲笔书写的原稿称“手稿”,如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经过清理眷抄后的书稿,称为“清稿”。
按写稿时间,又有初稿本、修稿本、定稿本、原稿本等名;按著述形式,而有著述稿、笺注稿、编纂稿等名;按刊行情况,则有已刻稿和未刻稿。
抄本又称“写本”,凡手工抄写的书,除稿本外,统称抄本。
(填空题)2.印刷类木刻按时代分:唐刻本、宋刻本等按地区分:浙本,闽本(麻沙本最差),蜀本等按机构分: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1)官刻本:指由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
A、中央官刻本:a.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称为监本。
b.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属的刻书机构刊印的书。
c.殿本:雍正七年(1729年)改“内务府”为“修书处”,所刊刻的书。
d.内府本:清朝宫廷刻书属内务府,其书世称“内府本”。
B、地方官刻本:藩本:明朝各藩府主持刻印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