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盆地第四纪地层特征及其演变

合集下载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解析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解析

风化带
地壳最上部发生风化作用的地带。风化带的深 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 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 化带。
风化岩层的分带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表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风化程度


残积土
全风化
强风化
中等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未风化
组织结构全部破坏,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掘,干钻 易钻进,具可塑性
面所进行的比较均匀、缓慢和短期内并不显著的地质作用。 ——山坡地貌逐渐变缓,对坡面地貌形态的发展产生影响; ——产生松散堆积物,形成坡积层。
坡积物(层)断面
31/78
坡积土的工程性质:
结构疏松,一般具较高的压缩性。坡积形成的 黄土湿陷性较大。
影响坡积层稳定性的因素:
– 下伏基岩顶面的倾斜程度(一般而言,坡度 愈大,稳定性越差。)
民德—里斯间冰期 民德冰期
早更新世(Q1)
民德—群智间冰期 群智冰期
群智—多脑间冰期 多脑冰期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但形成的结果。
一、内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引 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除火山喷发、 地震等现象外,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但实际 上它对于地壳及其基底长期而全面地起着作用,并产生深 刻的影响。地球上巨型、大型的地貌,主要是由内力作用 所造成的。
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有残余结构强度,可用镐 挖,干钻可钻进。
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 岩体破碎,用镐可挖,干钻不易钻进。
结构部分破坏,沿节理面有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 岩体被切割成岩块。用镐难挖,岩芯钻方可钻进。

第四纪地貌学

第四纪地貌学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第四纪:第四纪是指约2.4Ma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与前第四纪相比,第四纪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①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②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2、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成岩作用微弱,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所以成因不同。

3、岩性岩相变化快,由于形成时动力和地貌环境变化大,所以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厚度小(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堆积区厚度较大(几十米到几百米)。

5、具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由于沉积物多出露于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

第四纪分期:是指约240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其中,全新世又分为全新世早期(Q41)、全新世中期(Q42)和全新世晚期(Q43):全新世早期:11~7.5Ka BP全新世中期:7.5~2.5Ka BP全新世晚期:2.5~现在成因标志: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属于沉积学标志。

岩性:第四纪碎屑沉积物的岩性研究,除运用沉积岩石学的方法和经验外,针对第四纪沉积物松散、成熟度低、易风化和成岩作用微弱等特点,应该注意下列几点的综合分析。

1、砾石:对大于2mm的砾石(或角砾),应尽量在野外统计研究其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特征和风化程度。

2、砂和粘土:小于2mm砂土在野外可根据其外貌和物理性质分为砂、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

若尔盖-松潘前陆盆地的沉积与构造特点

若尔盖-松潘前陆盆地的沉积与构造特点

4 0 3 3 4 0 4 4 )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李继亮, 1 9 3 9年生,研究员,从事大地构造、 沉积学和岩石学研究.
9 2 0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2 0 0 7 , 2 3 ( 5 )
图中 a , b , c , d , e , f , h 和i 为剖面位置:a 和b 达拉;c 迭部;d 青峪沟;e 巴西;f 巴西南;g 松潘;h 安宏;i 阿坝。
F i g . 1 S i m p l i f i e dg e o l o g i c a l m a po f t h eS o n g p a n R u o e r g a i a r e a( A f t e r f r o mC h e n g d uI n s t i t u t eo f G e o l o g ya n dM 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1 9 9 1 )
若尔盖 松潘盆地内部, 主要出露了中—上三叠统地层, 下面将阐述其沉积特征。
1 若尔盖 松潘盆地的地质概况
若尔盖 松潘盆地的北部边界是迭部 舟曲前陆褶皱冲断 带。此带主要由古生代地层组成, 经受了强烈的冲断褶皱 变形。 盆地东部边缘是龙门山走滑挤压断裂。由于走滑挤压 作用, 前寒武纪基底和古生界在断裂两侧隆升, 形成龙门山 松潘盆地分割开来。若尔盖 构造带, 把四川盆地和若尔盖 松潘盆地的西界和南界, 依据现在的资料还难以确定。南界 推断为邛崃山北缘沿杂谷脑河的断裂带。西界推断为玛曲 红原 刷经寺一带。南界和西界需要在三叠系内部划分出盆 地界线, 因此要求改变传统概念, 进行详细的构造与沉积观 察与分析, 才能确定边界的确切位置。 2 . 1 北部 在北部的迭部 文县一带, 测制了四条剖面, 包括迭部达 拉乡的三条和文县青峪沟一条。

若尔盖湿地草原土壤退化过程中土壤表层团聚体变化规律

若尔盖湿地草原土壤退化过程中土壤表层团聚体变化规律

若尔盖湿地草原土壤退化过程中土壤表层团聚体变化规律作者:***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0年第07期摘要若尔盖湿地地处长江上游,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沼泽湿地。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暖、过度放牧、鼠害严重等影响,若尔盖湿地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沙化。

以若尔盖县境内唐克镇为研究对象,根据植被覆盖度划分草地为100%覆盖度的草甸、60%覆盖度的固定沙地、25%覆盖度的半固定沙地,探究不同覆盖度草地土壤表层团聚体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草甸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拉开很大的差距,而后两者的植被覆盖度相差35%,但两者的土壤团聚体特征并没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因为60%覆盖度固定沙地的植物大多为东南景天、蒿类等浅根植物,导致土壤整体稳定性较差。

因此,评价草地稳定性应综合评价植被覆盖度与植物种类,分析潜在退化草地,尽早治理。

关键词若尔盖;植被覆盖度;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质;东南景天中图分类号:S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7–0–04DOI:10.19383/ki.nyzhyj.2020.07.063Changes of Soil Surface Aggregates During Soil Degradation in Zoige Wetland SteppeLIN Hao-ra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Sichuan 610059)Abstract The Zoige Wetland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is the largest plateau swamp wetland i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overgrazing, and severe rodent damage, the Ruoergai wetland grassland has experienced varying degrees of desertification. Taking Tangke Town in Ruoergai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the grassland is divided into 100% coverage meadow, 60% coverage fixed sandy land, 25% coverage semi-fixed sandy land, and explore different coverage grassland The changes of aggregates in the soil surface lay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adow soil aggregates and the fixed and semi-fixed sands.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the latter two differs by 35%, but there is no big difference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ggregates between the two.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most of the plants on the fixed sandy land with 60% coverage are shallow-rooted plants such as Sedum and Artemisia,resulting in poor overall soil stability.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of grassland stability shoul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plant species, analyze potential degraded grassland, and control it as soon as possible.Key words Zoige; Vegetation coverage; Soil aggregate; Soil organic matter; Sedum alfredii若爾盖湿地地处长江上游,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沼泽湿地,被誉为“高原之肾”“黄河蓄水池”,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平衡以及保障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

黄河上游若尔盖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黄河上游若尔盖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黄河上游若尔盖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盛海洋;王飞跃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08(030)007
【摘要】采用野外路线调查、地质图填绘与室内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在综合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确立了若尔盖盆地的断裂系统,按其组合特征展布及其方向和在区域地质构造中的作用,将断裂系统分为北西向、北东向和北西西向3组.盆地形成及其演化是在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背景下,以印支褶皱带之中间地块为基础,以喜马拉雅运动的棋盘格式断裂为格架,在挽近断裂活动的制约下,3组方向断裂系统的交叉和联合作用形成了盆地的构造模型,同时也是盆地沉降中心偏移于北东角的根本原因.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盛海洋;王飞跃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8;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2
【相关文献】
1.雷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盆地演化 [J], 陈华祝;黄伟;许丽丽
2.黄河上游贵德盆地席芨滩巨型滑坡发育特征及地貌演化 [J], 赵无忌;殷志强;马吉
福;秦小光
3.焉耆盆地原型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J], 陈刚;吴仕虎;李小刚;陈辉
4.若尔盖盆地RM孔自生碳酸盐δ^(18)Ο、δ^(13)C记录所揭示的环境演化特征[J], 吴敬禄;王苏民
5.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区构造背景的探讨——以阿坝-若尔盖、小金-马尔康及雅江盆地为例 [J], 杜德勋;罗建宁;陈明;惠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是一个地势较为平坦的高原盆地。

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

以下将详细描述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与地壳构造密切相关。

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是由青藏高原东北向西南推移的构造力量所形成的。

在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

而在此过程中,青藏高原的东缘受到了较大的挤压和抬升,导致了地壳的断裂和变形,进而形成了若尔盖盆地。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还与河流的侵蚀作用有关。

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若尔盖盆地的地势逐渐抬高,同时河流不断侵蚀地表,加速了盆地的形成。

特别是在盆地的边缘地区,河流的侵蚀作用更加明显,形成了深切的河谷和陡峭的河岸。

若尔盖盆地的地质过程还包括了冰川的作用。

在青藏高原的冰川时期,冰川的运动加速了地表的侵蚀和剥蚀,进一步塑造了若尔盖盆地的地貌。

冰川带走了大量的石块和碎石,使盆地的地表变得更为平坦,形成了一个较为典型的高原盆地。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还与构造断裂有关。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构造断裂是不可避免的。

若尔盖盆地周围存在多条主要的构造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对盆地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断裂带的存在导致了
地壳的破裂和变形,进而加速了盆地的形成。

总结起来,若尔盖盆地的形成是多种地质过程的结果。

地壳构造的挤压和抬升、河流的侵蚀作用、冰川的剥蚀以及构造断裂的存在,共同塑造了若尔盖盆地独特的地貌。

这些地质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若尔盖盆地。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个大型高原盆地,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之间。

该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可以追溯到新生代晚期,大致
可分为三个阶段: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和后期断裂构造的活
动。

1.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约4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开始发生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巨大的岩石块被抬升到地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质景观。

同时,由于板块运动的平台板块被折弯和压缩,在其东北侧形成了一个叠合带和一系列狭长
的盆地。

2. 青藏高原的隆升
约3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隆升,引起了不同地层之间的深层侵蚀和剥蚀。

这一过程既加剧了盆地内的边坡侵蚀,同时也导致了盆地内大量沉积层被侵蚀,形成了广泛的崖
壁地形和坡形地貌。

3. 后期断裂构造活动
约1000万年前至今,断裂活动是盆地形态演化中最重要的成因之一。

这些断裂产生于青藏高原隆升和地震活动的过程中,引起了狭窄而深刻的峡谷和山体崩塌。

在若尔盖盆地,断裂构造活动加速了盆地内的剥蚀过程,促使河流和溪流形成扇状沉积物。

同时,岩屑和
砾块向河谷内滑落,形成峡谷地貌和狭隘的河流床。

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时代的沉积学依据

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时代的沉积学依据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区市,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水利与能源生产基地。

但黄河也同时往往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泥石流、冰凌灾害等。

这些灾害往往是由于河道泥沙淤积、冰凌堵塞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准确理解黄河在历史上的演化和地貌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讨论黄河曾经袭夺若尔盖古湖时代的沉积学依据。

黄河流域的地质历史非常丰富,经历了多次的构造变革和岩浆活动,形成了种类非常丰富的岩石和矿产资源。

同时,夏、商、周等历史文化时期的发展也在黄河流域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平原区域,黄河通过了三个峡谷,分别为峡县峡、天桥峡和石门峡。

这些峡谷在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了许多峡谷湖泊和河道分支。

值得注意的是,黄河在宁夏中卫市的宁夏平原地区,曾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古湖泊,即若尔盖古湖。

若尔盖古湖是一个晚第四纪晚期的湖泊,位于黄河中游的宁夏平原地区,面积约为5000平方公里。

1980年代中期,黄河下游地区的地质学家在黄河中游的宁夏平原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晚第四纪冰川活动遗迹和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的从下而上的构造,体现出了黄河曾经大规模侵蚀和袭夺若尔盖古湖的证据。

黄河侵袭若尔盖古湖,是由于当时黄河水位相对稳定,河道流速较低,泥沙负荷大,河道横向和纵向扩张极为活跃,形成了巨大的河道漫滩。

当黄河的漫滩扩大到其它河道汇合口时,便开始向汇合河段侵袭。

侵蚀的结果是河道扩张变宽,原有的湖泊逐渐被填平,形成了平原地貌。

黄河的侵袭导致了若尔盖古湖区域沉积物的改变。

在起始阶段,黄河的侵袭引起了湖底的泥沙搬运和淤积,并且破坏了湖岸带和河口湿地。

因此,湖底的泥沙具有了不同于原始湖泊的构造。

同时,由于黄河的侵袭速度很快,形成的侵蚀相较淤积相更为突出,沉积物也呈现了由下而上不同的特点。

例如,湖底原有的湖泊泥沙层被黄河的泥沙层所覆盖,因此两者之间可以清晰地区分开来。

第3章第四纪地质特征与地形地貌


4/20
(4)冲积物
冲积物的形成: 山区河谷冲积物特点:山区河谷两岸陡峭,仅有河谷,少有河 漫滩,含砾、卵,分选差;冲积物透水性大,强度高,压缩性 低。 河流的地质作用: a.河流的侵蚀作用:上、中游,上游以下切为主;中游以侧蚀 为主; b.河流的搬运作用:推移质介质与悬移质介质; c.河流的沉积作用:上、中、下游的特点。 (5)风积物 风的地质作用:侵蚀(吹扬)、搬运(推移质戈壁沙漠与悬移 质黄土)沉积。 (6)其它沉积物:泥石流、冰川、沼泽、盐湖。 2)海相沉积 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称为海相沉积。分类:滨海、泻湖、 溺谷、浅海、深海等。 5/20
17/20
河流阶地(terrace):
河谷阶地
侵蚀阶地
基座阶地
堆积阶地
18/20
Ⅰ堆积阶地
Ⅱ侵蚀-堆积阶地
Ⅲ侵蚀阶地
19/20
新疆乌鲁木齐河阶地照片(1)
阶地II 阶地I
20/20
新疆乌鲁木齐河阶地照片(2)
阶地II 阶地 I
21/20
新疆库尔勒孔雀河阶地(1)
中部远处衬印铁门关;河中漫滩
6/20
2、地貌的成因分类
1)内力地貌:构造地貌、火山地貌 2 )外力地貌: 水成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岩溶
地貌、重力地貌、冻土地貌。 水成地貌:流水地貌及沉积物分布最广,对土木工程建设影响 最大。地表流水地质作用形成地貌:暂时性流水的动力形成地 貌、面状洗刷作用形成坡积裙地貌。 一般内力地质形成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 决定作用。形成海洋、平原、丘陵、盆地、山脉。 外力地质作用对地貌不断雕塑、加工。使其千变万化、千姿百态、 复杂多样。改变地形,“削高填地”。
25/20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若尔盖盆地是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的一个地质地貌单位,也是中国最高原级的盆地之一。

它是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青藏高原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而形成的。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表面出现了剧烈的抬升和断裂,形成了高原和山脉。

而若尔盖盆地就位于这个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坦的盆地。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密不可分。

地质作用是指地壳内部岩石的变化和运动,包括火山活动、地震、地壳变形等。

在若尔盖盆地的形成过程中,地壳发生了断裂和下沉,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洼的地形,然后在后期的地壳抬升作用下,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坦的盆地。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还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过去的数百万年中,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

冰期时期,若尔盖盆地处于冰川的作用下,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

而在间冰期时期,盆地的地表逐渐恢复平坦,形成了现在的盆地地貌。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还与河流的侵蚀作用有关。

在盆地的边缘,有许多河流穿过,河水的侵蚀作用会改变盆地的地貌特征。

河流的冲刷
和沉积作用形成了盆地周边的河谷地貌,同时也在盆地内部形成了一些湖泊和河流的沉积平原。

若尔盖盆地的形成是多种地质过程的综合结果。

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使盆地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坦的地貌,气候变化和河流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塑造了这个地区的地貌特征。

对于了解地球地质演化和地貌形成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南 突 出 的弧 形 , 水 岭 以 北 属 黄 河 水 系 , 入 口为 九 曲 黄 河 分 其
8 .0m以上。从下部 的颗粒形 态和表面特征来看 , 因类 型可 6 8 成
能属 冰 水 湖 相 沉 积 , 部 则 为 一 般 湖 相 沉 积 。 岩 性 主 要 是 富 含 上 有 机 质 的 浅 灰 色 、 绿 灰 色 亚 砂 士 、 粘 土 , 有 泥 炭 层 , 时 含 浅 亚 夹 有 砾。在主河谷 中( 别是 黄河 、 特 白河 )钻 探 、 探 发 现 有 河 相 冲 , 物
若 尔 盖 盆 地 第 四 纪 地 层 特 征 及 其 演 变
盛 海 洋 陶 永 霞2
(. 1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 学院 , 苏 南京 2 18 ; 2 黄河水利职 业技 术学院 ,河南 开封 4 50 ) 江 118 . 70 0 摘要 : 据野外地质调查 、 图与遥 感解译 , 根 填 结合 前人研究成果 , 在全 面系统分析 、 整理 第四纪地层 资料基础上 ,
结合 岩 相 、 性 和 地 层 之 间接 触 关 系及 地 貌 特 征 , 岩 以新 构 造 运 动 为 背 景 , 以岩 石 地 层 特 征 为基 础 , 以测 年 资 料 为
依据 , 立和完善 了若 尔盖盆地 第四纪地层层序 , 建 探讨 了盆地 沉积环境及 沉积相 的演变。
关 键 词 : 四 纪 ; 层 特 征 ;沉 积 环 境 演 变 ;若 尔盖 盆 地 第 地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图 分 类 号 : 54 6 P 3 .3
从钻孔所见岩性有 一定变 化 , 部红 原一 带为灰绿 色含砾 南 粘 土 、 砂 质粘 土 ; 北 至 嘎 尔 玛 则 相 变 为 砂 及 粉 砂 。热 尔 大 坝 粉 往
带性质为主 , 并形成 亚高山草甸 、 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 景观 。 若尔盖盆地第 四纪地层研究 , 采用 野外 路线 调查 、 取样 与室
内样 品测 试 分 析 、 星 遥 感 资 料 解 译 和 利 用 前 人 资 料 等 方 法 。 卫
东部水文部队诸孔及科 1 孔所见河 湖相交替的含砾粘土与粉砂 问互 , 厚度 5 .6m 4 8 。但牙相南东为粉砂夹粘 土。热 尔大坝北 部 黑河 牧场南 为富含有 机质 的浅灰 、 浅绿灰 色粘土 、 亚粘土 、 亚砂 土夹褐煤 。玛曲县 以南水文部 队电测深结果全为湖相粉砂及粘 土, 孢粉分析结果显 示莎 草科孢 粉 占一 半 以上 。石英 电镜 扫描 结果显示 , 由下部棱 角清晰无 化学腐 蚀及再 沉淀 现象 向上则棱 角模糊 、 化学腐蚀及再 沉淀 现象普 遍 。同上 第三 纪呈平 行不整 合接触 。2 0号孔孢粉 特点 是数 量少 , 乔木 、 木 花粉 多于草 本 灌 花粉 。从 电子显微 扫描 照片来看 , 下 向上 , 粒 由菱 角尖锐 、 从 颗 表面清洁无化学腐 蚀和再沉 积 的状 态 ( 明是 寒冷 气候环 境下 表
1 概 述
研究 区位于青藏高 原 的东 部边 缘 , 涉及 四川省 阿坝藏 族 自 治州 的若尔盖县 、 红原县 、 阿坝县 、 壤塘 县和甘肃省玛 曲县 、 曲 禄
县 的部 分 地 区 , 面 积 1 0 m , 理 坐 标 为 121 0。5 总 960k 2地 0。0 ~135 E 3。0 ~3。5N , 2 40 。它 是 一 个 受 控 于 WN 、 E和 N 方 向 断 裂 2 W N W
层 位 进 行 了划 分 。
的断 陷盆 地。盆地北 、 、 面环绕 着 400~500m 的高 山, 东 南 0 0 西部与黄河谷地连接 。 若尔盖盆地南 、 北分属 长江 、 黄河 二大水 系 , 分水 新统 ( . Q)
下 更 新 统 堆 积 厚 度 一 般 大 于 7 8 最 小 5 .5m, 大 0 0m, 16 最
维普资讯
第3 9卷 第 1 3期
2 8年 7 月 00 文章 编 号 :0 1 1920 )3— 0 5 3 10 —47 (0 8 1 0 4 —0
人 民
Ya gz n te
V0 . 9. 13 No. 3 1
Jl , 2 0 u y 0 8
在研究 区内 , 共完成黄河 干流及支流 白河 、 黑河等地实测第 四系 河谷 剖面 、 冰川地貌 及冰川 、 积 、 成和 沼泽泥炭 堆积剖 面共 洪 风 2 5条。现对研究 区第 四纪地层 特征及其演化做一 探讨 。
第一湾 , 要支流黑河 、 主 白河 、 曲等 缓 缓 北 流 , 现 老 年 期 的河 嘎 呈
谷形态 。河床两岸发育 着宽 阔的 冲积平原 , 串珠状 的大坝 子 由 南而北是龙 日坝 、 安曲 、 瓦切 、 唐克 、 热尔大坝等 。分水 岭以南属 长江流域大渡河水 系上游 、 岷江水 系上游及 其相应支流 , 这里相 对高差 1 0 20 0m, 0~ 0 属深切割高 山地形 。若 尔盖盆地冬季冷 0 干夏季冷湿 , 要受 到东 南 和西 南季 风 的控 制 , 均 降水 量为 主 年
沉积 , 中部为湖相沉积 。上述 的沉积格局与盆地南高北低 、 边缘
断 陷 的特 征 相 一致 , 地 沉 积 中 心 位 于 黑 河 牧 场 以 西 的黑 河 下 盆
游地 区。
根据野外路线 调查和钻孔岩性柱状对 比 、 孢粉分析 、 重砂分 析 、 子显 微 镜 扫 描 、 粒 分 析 等 项 成 果 …对 盆地 第 四 纪 各 时 代 电 颗 1
62 2 l_ 0 2 ~87lD 9 %集 中在 5~1 。 泥 炭 沼 泽 植 物 区 系 以 北 温 /, i 0月
积砂 层 , 其颗粒 粗 、 质地 纯 、 含泥 质少 。下 更新统 地层 大部分 深 埋地 下 , 地表仅 南部龙 日河断裂谷南东 之构造台地有 出露 , 岩性 为 灰 黑 色 粘 土 夹 白 色 含 砾 粉 砂 , 度 6 . I 。 厚 79m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